5-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_第1页
5-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_第2页
5-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_第3页
5-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_第4页
5-隋唐五代时期书法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讲第五讲 隋唐五代时期书法隋唐五代时期书法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朝挥师南下灭亡陈朝,统合南北,结束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这时,南方的著名文士纷纷迁徙京师长安,魏晋新书风的中心遂由江南的建康北移到长安,南朝书法成为全国的主流书风。从此以后,主流书风再无“南北”之分,只有书家的“南人”、“北人”之分。 第一节第一节 隋朝书法 隋炀帝好书画,南巡扬州,犹携带书画从行;为了聚藏前代古代书画,修筑了妙楷台和宝迹台,分别庋藏法书、名画。初唐著名书家欧阳询、虞世南以及唐高祖的书艺,都奠定于隋朝。初唐书法实是延续隋朝的书风。 智永与智永与真草千字文真草千字文 智永是王羲之

2、的七世孙。王氏世代奉天师道,而他出家皈依佛门。智永的名声很大,世间有关他的种种传说和佳话,不关佛事而在书法。据说,智永“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字文好者八百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何延之兰亭记)”智永是王羲之的后裔,又写得一笔漂亮的王字,当时求书者盈门。故有“铁门限”(以铁皮包裹门槛)的传说。 真草千字文真草千字文 千字文 千字文是一本蒙学字书,梁武帝时期编纂。据说,梁武帝令殷铁石从内府收藏的王羲之书迹中集出上千个字,然后指示韵部,让文士周兴嗣按韵编成文章,故千字文卷首写有“周兴嗣次韵”。张怀瓘书断中“智

3、永”条 智永“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王羲之)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智永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龙藏寺碑龙藏寺碑 龙藏寺碑 古人论列隋朝碑刻楷书,都以龙藏寺碑为冠冕。北宋的金石家称它“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明朝人甚至说龙藏寺碑是欧阳询、虞世南楷书的“发源”(赵崡石墨镌华)。康有为继承了这个论点,认为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唐朝书家传承了龙藏寺的遗法。董美人墓志董美人墓志董美人墓志董美人墓志 此志写于公元597年,清朝嘉道年间在当年隋朝京畿地区的陕西西安出土。志石后流至上海,

4、毁于咸丰三年的小刀会起义期间。 这是隋朝统一全国之后的楷书作品,书刻俱佳。笔画峻劲,撇笔、捺笔开张,竖笔挺拔;体态欹侧,字形或横方或纵长;妍态中蕴涵古意,可谓“娟娟静好”之作。清朝末年以来,习楷者常以此志为楷范。 苏慈墓志苏慈墓志 苏慈墓志苏慈墓志 此志书刻于公元603年,1888年才在陕西蒲城重见天日。方峻的笔画形态和严谨的结字手法,简直与欧阳询的楷书如出一辙。所以苏慈墓志一出土就颇负“盛名”,康有为告诉我们,当时“翰林之写白摺者,举子之写大卷者,人购一本,期月而纸贵洛阳”。究其原因,盖此志楷书类似大名鼎鼎的欧字,而且端整妍美,笔画完好,“较屡翻之欧碑易学”,“足为干禄之资”(广艺舟双楫取隋

5、第十一)。第二节第二节 唐朝楷书唐朝楷书初唐四家 唐朝擅长楷法的书家,不胜枚举。著名者,历来有“初唐四家”之说,或云“欧、虞、褚、薛”,或称“欧、虞、褚、陆”。盛唐书家徐浩曾说及初唐书家传古法者为三人:“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欧得其骨”(论书)。按艺术成就论,奠定唐朝书法局面的杰出人物实为欧、虞、褚三家。颜筋柳骨 欧、虞分峙于前,欧书方严峻整而多显铭石书的遗法,虞书妍妙优雅则更具江左风流。他们是人在唐朝而艺仍陈隋,好象是前朝书风在新朝的代言人,虽然算不上唐风的代表,却是隋唐书法承前启后的人物。褚遂良是在唐朝成长起来的书家,他的书法最初游移欧、虞二家,而后归宗王羲之,豪劲清润,卓然自立,并且对唐朝

6、楷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晚唐楷书名家,以颜真卿和柳公权为代表,世有“颜筋柳骨”之称。 书学 唐朝的官学在“国学”中增设“书学”一科,置书学博士教习书法,学生“三十人”,“日纸一幅”。又以“身、言、书、判”诠选官吏,其中“书”指书法,“楷法遒美”方可中程。唐朝名家的楷书成就非常高,和魏晋“钟王”的楷书一样,成为历代书家学习楷法的范本。 欧阳询读碑欧阳询读碑 一天,欧阳询在路途中看见西晋索靖所书石碑,勒马观之,良久乃去。才行数步,想到索靖的字实在好,难得一见,又返回来继续看。先是站着看,疲倦了,便在碑前铺一毯坐观,晚上露宿碑旁。看了三天才离去。 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

7、 此碑写于公元632年,当年欧阳询已是76岁高龄,笔力依然强健,毫无老态。方锐挺直的笔画,“若武库之矛戟”。字形瘦削,结体紧结,仿佛“孤峰崛起”,有耸拔的气势。这样的态势,唐朝书家有“劲险”之评,宋朝米芾称为“险绝”,清朝梁巘说他敢用“险笔”。总之,人们爱用“险”来形容欧字的特点。 欧阳询欧阳询 梦奠帖梦奠帖 梦奠帖梦奠帖 这件行书墨迹,据说原是欧阳询所写史事帖中的一幅。欧阳询精通史学,好写史事,一纸记一事,集为一卷。后来裁割分离,每纸成为单独的一帖,以起首的几字命名。现在传世的史事帖墨迹有梦奠、张翰、卜商,据专家考鉴,梦奠是原迹,后两种是双钩廓填本。欧行的特点欧行的特点 欧阳询写行书,起笔多

8、着力顿按,笔画多方锐,转折处多用折法,呈方峭的圭角;形体修长,比楷书还要欹侧紧结。他的行书笔法与结构特点与楷书十分接近,可以说是他楷书的快写体,笔势连贯起来,变化要丰富一些。 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 638年)出身名门望族,早年过继叔父虞寄,故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早年拜南朝大学者顾野王为师,精通经史文词。隋朝时为秘书郎,管理图书经籍,编撰北堂书钞一部。入唐后为李世民的幕僚,是秦王府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太宗即位后任秘书监,地位在欧阳询之上。五绝 唐太宗喜好书法,任用虞世南为侍书,经常与他讨论王羲之书法,而且称赞虞世南有五绝:一的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翰。虞

9、字 虞世南的书法师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继承了“王书”不激不厉的风范。唐朝贾耽有一篇评论虞字诗歌,称道虞字的特点:“众书之中虞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独创草。形势瘦,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飕飕,阔白如波长浩渺。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到难寻奥。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宝。(赋虞书歌)”孔子庙堂碑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孔子庙堂碑 楷书孔子庙堂碑(626年),刻成不久就毁于一场大火,现存西安碑林的这通孔子庙堂碑,不是虞世南书丹的原碑,乃宋朝人重刻,俗称“西庙堂碑”。我们现在评论虞字,多是依据这通碑刻。 由孔子庙堂碑来看,虞世南的楷书笔致很圆融,气力沉厚,有不激不厉

10、的风规,外柔内刚的优雅,若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其妙意深趣隐含在平正稳健的体段之中,不象欧字那样抛筋露骨,所谓“欧之为鹰隼可知,虞之为鹰隼难知”。 汝南公主墓志铭稿汝南公主墓志铭稿 汝南公主墓志铭稿汝南公主墓志铭稿 稿本为行书,笔法圆活,多取一拓直下之势,也笔画有柔其外刚其内的笔趣,字形为清瘦状,这些都与虞世南的楷书特点合辙。 这篇草稿书迹在宋朝有数本,米芾曾经临写,所以明朝人怀疑传世的这一本是米芾的临本。即使如此,米芾有摹古乱真的本领,想必与底本面貌不远。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 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亲褚亮是“十八学士”之一。他比欧、虞晚一辈,太宗朝为秘书郎、起居

11、郎,官至中书令,太宗临终前委为顾命大臣。太宗去世后,据说他要高宗遵循太宗遗嘱,将兰亭序真迹陪葬昭陵。褚遂良性格刚烈,敢于直谏,高宗废王皇后而立武氏母仪天下,褚遂良一再反对,结果一贬再贬,抑郁而死。褚字 褚遂良早年的书法与欧字相似,颇得欧阳询的称赞,后来“甚得王逸少体”。虞世南去世以后,魏徵推荐他到唐太宗身边担任侍书。当时皇宫收藏的王羲之旧帖极多,唯有褚遂良能辨真伪。53岁以后,他的书法才自成面貌,以瘦劲婀娜的风格著称。唐之广大教化主 褚遂良书法的影响很大,清朝书学家王澍评道:“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稷,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媚则为钟少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

12、为魏栖梧,步趣不失尺寸则为薛稷”(论书剩语)。刘熙载说:“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书概)。清人之论涉嫌夸张,却道明了褚遂良在唐朝书坛上的影响。雁塔圣教序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雁塔圣教序 书于公元653年,原碑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南塔。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晚年的手笔,也是唐代碑刻楷书中最著名的一品。褚遂良书写雁塔圣教序,善于用运笔锋,线条灵动、细劲、婉曲;每个字的姿态,都“风姿绰约”,楚楚动人。有人用“美人婵娟”比况褚字的秀丽可爱,恰到好处。雁塔圣教序 历代鉴赏家赞誉褚字“遒丽温婉”,“增华绰约,欧虞谢之”,“生动处即其轻飘处”,以及批评褚书“全将笔提空,固是难能

13、,然终觉轻浮,不甚沉着”,显然是针对雁塔圣教序的楷书样式和风格作出的评判。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 785年),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封为鲁郡公,故后人称为“颜鲁公”。琅玡颜氏以儒学传家,颜真卿五世祖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家训著作;从曾祖颜师古注释汉书而为史家称道;伯父颜元孙干禄字书盛行唐朝。书法世家 颜氏也是书法世家,梁朝时,荆、楚间碑碣皆出于颜真卿六世祖颜协手笔,颜真卿祖父颜昭甫、伯父颜元孙、二兄允南皆工书法。颜真卿草篆帖云:“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 颜真卿承继家学,是一位通晓字学的书家。唐朝时,与颜氏数代通婚的陈郡殷氏也是书法世家,高宗、

14、武后两朝,殷令名、殷仲容擅长大字题榜,为天下所宗。颜真卿能篆、隶、楷书,又能摩崖大字,当兼得颜、殷两家笔法。颜真卿以“忠义”、“刚烈”著称 颜真卿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年代,他在晚年这样记述自己的官履:“举进士,历校书,举醴泉尉”、“长安尉”,“三院御史,四为大夫,六为尚书,再为采访节度,充礼仪使,光禄大夫”(见颜氏家庙碑),官至太子太师。颜真卿敢于直言,玄宗朝“四命为监察御史”,人呼之为“御史雨”。他任平原太守时,奋力抗击“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的统一。他斥责宦官弄权,反对割据势力,以“忠义”、“刚烈”著称,因此受到权臣嫉恨,最后被军阀李希烈杀害。颜真卿书法分期 颜真卿的书法有前期、后期之分

15、。过去所见颜真卿最早的书迹是44岁书写的多宝塔碑,新近出土的颜真卿楷书郭虚己墓志(图图6-14),乃42岁的手笔,尚能见到虞字和褚字的某些影子。50岁以后,他用篆籀古法写楷书,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形成圆浑清雄的风格。大字楷书尤为雄健,有一种“昂然不可犯之色”。颜氏家庙碑颜氏家庙碑 颜氏家庙碑颜氏家庙碑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72岁,建立这通高达三米有余的大碑,亲自撰、书碑铭,延请篆书名家李阳冰篆写碑额。 颜真卿晚年的楷书有两个特点:一是笔画圆劲浑厚,二是一改“王书”结体的欹侧“紧结”为平正的“宽结”。人们所谓鲁公以篆籀笔意作楷书的“变法”,说来玄妙,其实不外于此。这

16、是他建树自己楷书风格的手法,也是他超越唐朝其他书家的本领。所以有人称颜鲁公家庙碑是楷书中的“玉筯体”。 颜真卿颜真卿 祭侄文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祭侄文稿 此稿是颜真卿为在“安史之乱”中捐躯的侄儿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 这篇圈圈点点的文章草稿,深受后世书家称道推崇。黄庭坚说:“鲁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人们说及历代的行书名迹,王羲之兰亭序之后,当数这篇祭侄稿。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 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好学,十二岁能辞赋。元和三年登进士,初为校书郎,因善书选入内廷,先后担任穆宗、敬宗、文宗的侍书。文宗很欣赏他的书法,称他是“钟、王复生,无以加焉”。柳公权

17、 柳公权并不愿意长期作天子的侍书,其兄柳公绰曾经致信当朝的宰相,为柳公权的迁官说项:“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请换一散秩。”柳公权一直在朝廷任职,如中书舍人、右散骑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晚年任职东宫,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 笔谏笔谏 唐穆宗二十六岁即位,召见柳公权,说道:“我曾经在佛寺见到你的笔迹,早就想见见你。”即日任命柳公权为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穆宗为政多僻,一次,穆宗向柳公权请教:“笔法如何才能尽善?”柳公权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寓谏言于笔法。唐文宗称柳公权有“诤臣风采”。 柳书盛名 唐朝后期,柳公权的书名极盛,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当时

18、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省,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宣宗时,召他到御前表演书技,使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过笔,柳公权书三纸,一纸真书“卫夫人传笔法王右军”十字,一纸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一纸草书“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柳公权得到的这般恩宠,可以和当年李白在御前享受的杨国忠为之磨墨、高力士为之脱靴相媲美。 玄秘塔碑玄秘塔碑 “体势劲媚”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64岁书写的楷书作品。字的姿态是欹斜的,字的“中宫”收束得很紧敛,重心总是偏上,这样结字奕奕有神。柳公权还擅长变化笔画的形态,比如横画,他能依据横画在字中的部位以及笔画间的配搭关系,写出或方

19、或圆、或平或斜、或俯或仰、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形态。尽管笔画形态多样,笔笔都有照应,榫合得很严谨。柳公权的笔法和字法,集合了欧、虞、褚、颜诸家的长处,仿佛为唐朝的楷法作了一次总结,又能化为一家之法,自成风范。柳公权的楷书风格,可以用“体势劲媚”来形容。 柳公权柳公权 玄秘塔碑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 有以方取势,引筋入骨之赞。或以为筋骨特露,虽遒媚劲健,然晋法至此大变矣。明王世贞池北偶谈:“玄秘塔铭,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清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

20、唐人楷书写经唐人楷书写经 唐人多工书,当时经生楷书亦有可观之处。 经生以抄写经籍为职业,或应私家聘请,或受官府雇佣。唐朝宫廷官府里,都配有一定数量的楷书手,估计其中许多人曾经是民间的经生书手。这类人以抄书谋生,其书技必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楷法可喜可观,“始终如一,不失行次便于疾读”;二是作字娴熟自如,可以提高抄写效率。经生书 虽然经生社会地位卑微,又“拘窘法度,无飘然自得之态”,但是“其意与笔正特见严谨,亦可嘉也”。所以,北宋徽宗内府的书法藏品也包括一些唐朝经生抄写的道、释经文。传世的小楷名迹灵飞经,前人定为武后朝大书家钟绍京所书,其实也是经生之书。 灵飞经 灵飞经 今人临灵飞经 孙过庭书谱

21、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怀素自叙帖 自叙帖怀素草书。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

22、许国后裔”、“武乡之印”、“赵氏藏书”、“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自叙帖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李阳冰三坟记 三坟记是为李曜卿兄弟三人建的,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唐大历二年(767年 )刻。碑文两面,共23行,行20字。原石久佚,宋代有重刻本,现存陕西省西安碑

23、林。 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庚子消夏记)。 张旭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诗书,晓精楷法,以草书最为知名。为人洒脱不羁,豁达豪放,嗜好饮酒,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饮中八仙”。常于醉中以头

24、发濡墨大书,如醉如痴,称“张颠”。时与李白诗,裴文剑舞称“三绝”。其书得之于二王又独创新意,书迹有郎官石记、草书右诗四帖等。其正书郎官石记,完全是虞欧笔法,端严规整,欧阳修集古录:“旭以草书知名,而郎官石记真楷可爱。”古诗四帖以其崭新、高美的形式,巨大的气魂展开雄伟壮阔的书卷。丰道生跋:“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宣和书谱说:“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张旭古诗四帖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凡40,188字。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 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后人多沿此说,但也颇有争议。董其昌依据是曾见过张旭所书烟条诗、宛陵诗,他说与古诗四帖的笔法相同,这二诗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