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化训练_第1页
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化训练_第2页
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化训练_第3页
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化训练_第4页
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化训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化训练基础训练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结成白色结晶,称为霜。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间叫无霜期。下面是“甲、乙两地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日)。读图,完成13题。1.乙地比甲地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A.纬度比甲地低B.地势起伏比甲地大C.海拔比甲地低D.气候海洋性比甲地强2.甲图中两地无霜期差值T的范围是()A.100T150B.50T150C.150T200D.50T1003.关于两地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2、.甲地:冬小麦,一年两熟B.乙地:春小麦,一年两熟C.甲地:春小麦,一年一熟D.乙地:冬小麦,一年一熟【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甲、乙两地分别是东亚、西欧,气候类型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比甲地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气候海洋性比甲地强,且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终年温和湿润。第2题,可以把等高距的知识迁移过来用,两地之间有13个等无霜期日数差,而图示地区的等无霜期日数差是50天,其无霜期差值T的范围应是50T150。第3题,甲地是我国的东北平原,位于中温带,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是春小麦,一年一熟。乙地是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是冬小麦,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3、【答案】1.D2.B3.C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读图,完成46题。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A.黄土高原B.山东丘陵C.江南丘陵D.长江中下游平原5.该地形区主要自然土壤的特点是()A.矿物质含量低B.有机质含量高C.土质疏松D.酸性较强6.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今后农业发展中应当()A.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商品谷物农业B.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C.退耕还林,建设商品性林业基地D.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解析】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该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第5题,江南丘陵的红壤是酸性土壤。第6题,江南丘陵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稻田、

4、茶园、柑橘林、水库养鱼),既取得了经济效益,又取得了环境效益(防护林防止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答案】4.C5.D6.B(2010山西太原高三测评,212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但近年来出现了气候趋干、旱灾增多等环境恶化现象,于是国家决定这里今后不再垦荒。据此完成78题。7.东北地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到北顺序排列的是()A.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B.春小麦、甜菜、冬小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D.黑土、黑钙土、黄土8.“北大仓”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A.退耕还

5、林B.退耕还湿C.大力发展工业D.综合开发【解析】第7题是识记题。第8题,实现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答案】7.A8.D9.东北林业生产应()A.以营林为基础B.以综合利用为基础C.以木材深加工为基础D.以原木生产为基础【解析】由于采育失调、皆伐为主,东北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因此其今后林业生产应以营林为基础。【答案】A10.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广的原因是()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冻土的发育,使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排干降水较少,但洼地积水地势低平,雨水较多,每当夏季,水洼连串荒地多,人为影响小A.B.C.D.【解

6、析】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广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冻土、地形等方面分析。【答案】C11.(2010北京海淀期末,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创历史最高纪录。河南省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1)上图中表示京九铁路的字母是_。(2)简述河南省成为“中原粮仓”的有利自然条件。(3)简要说明河南省连续五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4)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简述为了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应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是识记题。第(2)题,农业对于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

7、面。第(3)题,要注意题干信息。第(4)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答案】(1)d(2)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水热配合好(或雨热同期);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3)国家政策支持;科技发展;实行产业化经营(粮食生产规模扩大)。(4)控制人口数量;切实保护耕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防灾减灾;实行区域化、专业化发展。综合提升读“我国东部等高线图”,完成1214题。12.图中A地适合种植的作物是()A.柑橘B.水稻C.毛竹D.橡胶13.本地发展立体农业,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A.气候与土地资源B.生物资源C.劳动力资源D.

8、现代化农业设备14.本区农业资源开发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A.土壤肥力不足、生态脆弱B.人均耕地少、商品率低C.生物品种少D.各类自然灾害频繁【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的江南丘陵,A地处于平原,应该种植粮食作物。本地丘陵、坡地众多,为发展立体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充足的光热水资源,提高农业产值。但本地区以红壤为主,酸性、贫瘠、黏重,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需改良土壤;本地区地形起伏,降水丰富,若植被破坏则水土流失严重且红壤土层浅薄,一旦水土流失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后果严重。【答案】12.B13.A14.A读图,完成1516题。15.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

9、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A.甲B.乙C.丙D.丁16.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5题,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丙两地所处地带相对平坦,坡地径流较缓,水土保持条件较好;丁地位于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而乙地为耕地,位于河谷地区的陡坡,植被条件较差,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也最应退耕还林(草),加强水土保持,故选B项。第16题,图示的丁地段地势平坦,土层较深厚,有河流经过,水量充足,取水方便,灌溉最便利,故选D项。【答案】15.B16.D江南是什么?气象学家说“江南是梅雨”,经济学家说“江南是财富”,而地

10、理学家说“江南是丘陵”。据此完成1719题。17.江南丘陵的范围是()A.长江以南、珠江以北、天目山以西、巫山以东B.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天目山以西、巫山以东C.长江以南、珠江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D.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18.江南丘陵范围内的名山有()A.庐山与恒山B.泰山与黄山C.衡山与井冈山D.峨眉山与武夷山19.目前,江南丘陵地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有()大力改良红壤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封山育林,保持水土A.B.C.D.【解析】区域是一个综合体,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组题考查江南丘陵这一区域的范围、区域内著名的地理事物和区

11、域内存在的环境问题及综合开发整治的措施。江南丘陵的范围属识记性知识。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东的广大低山丘陵区,总称江南丘陵。湖南的衡山、江西的井冈山、庐山在此范围,而恒山、泰山、黄山在长江以北,峨眉山在雪峰山以西。江南丘陵地区分布着大片贫瘠的红壤,需改良,同时这里是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二个水土流失严重区,要封山育林,恢复植被,保持水土。【答案】17.D18.C19.B20.读下面土地利用结构表,完成下列问题。耕地林地草地宜农荒地其他黄淮海平原56.14%12.51%8.02%3.18%20.04%黑龙江垦区37.37%14.41%6.25%30.67%11.30%(1)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地区,本区中、低产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2)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试分析其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3)黑龙江垦区素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该地区大量开垦荒地,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现在对此地区的开垦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