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意见的存在论解析_第1页
公众意见的存在论解析_第2页
公众意见的存在论解析_第3页
公众意见的存在论解析_第4页
公众意见的存在论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众意见的存在论解析摘要在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公众意见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反映自身社会诉求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强烈的公众意见更青睐于法院对某些个案的判决。司法中立、不为公众意见所左右是司法公正的要求。而“公众意见是真假难辩却又顽强地左右着人、支配着人的东西。从哲学的存在论上解析公众意见的本质及存在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公众意见面纱,正确认识公众意见,特别是司法裁决中能正确对待公众意见。关键词公众意见存在论司法裁决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 ki.1009-0592.2021.10.375一、存在论上的公众意见“存在是指:“事

2、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即物质。这是现代汉语的解释。本文讲的“存在是一个哲学概念。关于存在的概念曾经有过不少争论,甚至有人说难以给存在下定义。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being是一个自明的概念,“存在就是事物以其本来的样子呈现的状态。存在论即是复原事物的本真面貌。公众意见作为一个“存在,其是如何形成,以何种形态展现的呢?我们需要对“公众意见之为“公众意见在存在论上进行分析,才能揭开“公众意见的面纱。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论上的“公众意见就是“那种世代相传,真假难辩,却又顽强地左右着人、支配着人的东西。它是由“常人以他们的存在方式组建着的。也即

3、是说,公众意见是由我们所生活的常人世界的“常人的意见构建的。因此,要揭示“公众意见的本真面目,就得对“常人进行探究。何为“常人?“常人以何种方式存在?要认识“常人的“存在,我们就得首先认识“此在、“他人及“共在之间的关系。“此在Dasein是存在论的根底,是存在论最根本的东西。“此在在外延上,就是指人,只是海德格尔不愿用人这个概念,因此他用了一个专门的概念即“此在来表示他的哲学观点。海德格尔将“此在定义为:期望、理解、把握、通达,都是构成存在的行为,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事物的本来面貌。即“此在就是我自己一向所是的那个存在者;存在一向是我的存在。“此在有两个特征:一是指“我的存在,这里的“此在是

4、单一性的,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二是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他不是事先规定好的,而是从存在中去获得本质。通俗地说,“此在就是事物本真事物与生俱来的那个样子。“此在是单一性的,不可重复的,但此在在“在世界中就不再只是孤独的一个“此在,它是以一种“共同在此的方式存在既以其本真样态“在世界之内展现,又以“在世的方式被遮蔽在世界之中。哲学中的“他人并不是指除我以为的所有其他人,因为我们本身与世界中的其他人没有区别,我们本身就是“他人中的一员,我们自己也是“他人眼中的“他人。“他人与“也在此有一种共性。由于这种共性都同在,所以世界就是“我和“他人共同享有的共同世界,我与他人共同在世界中。在运用媒介沟通

5、的情况下,每一个他人都和其他人一样,“我即是“他人,而这个“他人又消散于其“他人之中,于是便没有了“我,“他人也不复存在了。“此在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走了。于是,此在作为日常共处的存在,就处在于他人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这些他人是不确定的,这个不确定的“他人就是常人。这个“常人可以是一个不存在的或不具体的人,而一切与这个“常人共同存在的“人存在者却总是听任这个不存在的或不具体的“常人摆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说:“常人是以非自立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方式而存在的。即真正的“我是从来不以“此在方式存在世界中,而首先存在的是以“常人方式出现的“他人。从上面的论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6、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他人,而每一个“他人都是“常人,而且通常一直是“常人。这个“常人无处不在,像幽灵一样散布于生活世界的每个角落。“常人特征就是“平均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它表现为:“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么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群众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公众意见正是由“常人的这种特性和方式所组建常人怎么认为我们就怎么认为,常人的意见就成了群众的意见公众意见。由于“常人本身的特性之故,这个“常人中的“他人对事情了解不深入,也无法感知区分事物存在的差异。这个“他人更只

7、愿意以其感知的某一表象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其“他人也不愿意去窥探事件真相,这样一来,“他人都愿意以现成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这就是“常人意见“公众意见的形成。即使“我想独立自主地进行判断,已形成的“公众意见便会在“我耳旁呱噪,使“我听从于它,然后“常人成了我责任的承担者,仿佛做出决定的不是“我而是“常人,“我也就不再为“我的决定承担责任了,但同时“我也就没有了我的个性。“如此一来,那个本可以独立思考、决断、筹措,单独承担责任的我自己,就成为常人自己。因为“我将“我自己的决断拱手交给“他人,由“他人代替我作出判断、承担责任,于是,“我的观点就成了人云亦云。由于公众意见的形成和传播是以闲谈方式展开的

8、,而闲谈是以不真实的方式遮蔽了真实的存在,使事物的本质不能得以敞开、澄明闲谈并不是以事物本来所是的那个样子来保持其在世的这种状态,而是将这种状态锁闭了,掩盖了闲谈对象的真正面目。因此,公众意见便更不再是如他本来所是的那个存在者,公众意见所展现出来的可能是被常人扭曲了的此在。二、公众意见的现实特征从上述的解析中我们发现,“公众意见并不一定代表“广阔公众的观点;“公众意见实际上是“常人的意见,由于“常人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或者他根本都不存在,那么这个“常人的意见就不是这个人的意见,也不是那个人的意见,而是“人云亦云;“公众意见是一种“平均意见,它事实上把事情的本真给遮蔽了,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却又是让人

9、认为它是真的假象。公众意见具有如下特征:一公众意见不是“公众意见的集中反映从“公众意见的字面意思来看,“公众意见应当是“公众的意见。是多数人就某一特定事件经思想交流后聚集而成的意见总和。“公众意见并不代表每一个人的每一项意见。它只是在一特定的时空以及团体之内,就某项共同相关的事务,反映出团体内各种不同的意见。这应当是公众意见在哲学上的“此在。但存在论上的“公众意见并非“公众的意见,它并不一定是公众意见的真实反映,有时它是一种民众意见的假象,是飘忽于空中的轰轰隆隆的杂音。传播学上的“沉默的螺旋SpiralofSilence现象更能进一步揭示公众意见的本质。即“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属于多数、广受

10、欢迎,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属于少数、不受欢迎,就会保持沉默。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开展过程。这样一来,一方越是保持沉默,另一方形成“优势地位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大,这种越来越大的声音被当成是“公众的声音,但实际上它是“公众声音的一种假象。由此可知,真理并非被这越来越多的占“优势的多数所掌握,公众意见并不能代表群众的意见,貌似群众意见的公众意见也并非就是真理。个体因其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不尽一致,有时甚至针锋相对。因此,即便是过媒介等表达的多数人的意见,也不能就此认为是公众真实意见的客观反映。“真实的公众意见应当是包括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但不等于所显现出来的公

11、众意见。二公众意见容易被人操控,具有易变性由于公众意见是常人的意见,而这个常人不是特定的人,常人是他人但又不是那个特定的他人,因此那个他人随时在变化,那个他人的意见也在不断变化。对于观众的特性,态度理论认为,个体的选择行为与个体个性特征和教育背景关系密切,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个体总是按照对自己“利益最大化与伤害最小化原那么作出选择。而“个体是最容易改变态度的,特别是到良好教育、具有聪明才智的个体,他们的认知能力越是复杂,头脑越是开放,就越容易改变态度。这个个体就是存在论中的“他人,由“他人所形成的公众意见就越容易改变。由于公众意见的易变性特征,公众意见就经常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12、甚至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获取公众同情的手段。在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根本上是“在场进行的,受到场所的约束,人们意见扭曲的可能性很小。而现代社会,特别是通过网络在虚拟世界交往已成普遍的当今时代,人的日常交往活动以“脱场或“缺场为常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交往互动极易产生责任分散心理个人真实被掩盖和个人标识缺乏的场景下,个体对责任的承担意识削弱。媒体的优势就在于把握了公众意见的这种特性,不断为自己发现甚至制造“新闻效劳。可见,现实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公众意见就是被层层遮蔽了、扭曲变异的假象。这种假象是靠不住的。三、公众意见对司法裁决的影响公众意见固有缺陷,但现实生活却无时不刻笼罩在公众意见的轰鸣中

13、,在司法审判中尤为突出。“在法庭森严的高墙上空,公众意见的浪潮无时不刻徘徊在法庭的大门外,轻拍着法庭的大门。法官也是人,他们不可能做到与众不同,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被这种声势浩大的公众意见所影响。在当下中国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判案要想摆脱公众意见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疑难案件和新奇案件中,尤为如此。表现为一些重特大案件在判决前案件的信息就被新闻媒体公开报道,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如曾经备受关注的许霆案,就许霆案本身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特别之处,在刑法学上也并非难以处理的疑难悬案。但由于公众舆论的介入,“公众主流意见的形成,导致法院的最终判决迎合了公众意见,但却损害了司法公正和稳定的权威。在司法实践中

14、,由于人们掌握了公众意见对法官司法裁决的影响这个秘笈,一些当事人在面对可能对自己不利的裁判时,就试图谋求其他能引起公众关注来的方式来到达自己的目。颇具争议的南京彭宇撞人案堪称这类典型。在彭宇案中,最具挖苦意味的是彭宇和媒体左右了公众意见,而法院和法官又被公众意见所左右。彭宇案原本是一起再普通不过的民事纠纷了,该案在一审庭审中都还是那么的默默无闻。经过戏剧性的变化后,一件普通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经过新闻媒体的加工报道后,在公众面前变成了一个冤屈故事。因为公众意见的始作俑者彭宇的意见是“我做好事被冤枉,于是为其报道的媒体的意见也是“做好事被冤枉,最后追随媒体、被媒体左右的“公众对该案的意见就成了“

15、做好事被冤枉。公众只会在既有媒体提供事实的根底上评价,甚至不会评价,而只是“随波逐流地“人云亦云。于是彭宇成了“公众同情的对象,被撞老人成了众矢之的。该案在二审中,法院无赖于“公众意见,面对铺天盖地的“道德舆论谴责,法官甚至不敢再作判决。在多方的努力下,最终使得该案以和解撤诉告终。但法院的做法并未赢得公众的谅解,由于其费尽心机促成的和解让这个案件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也让公众更加疑心事实真相。即使最后和解及相关证据都说明了彭宇事实上是撞了人的,仍然有人疑心事件真相。在百度搜索“你相信官方公布南京彭宇案的真相吗?得到的“满意答复是“到底真相是什么,只有天知道。事实上,在当今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真正的

16、“公众是难以区分是非的,也懒得去辨是非,而唯有媒体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抓住了公众意见的特性,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公众头上,左右着公众的意见。四、去除公众意见的面纱,法院审判应当慎重对待公众意见因为“常人的存在,原来的那个“我自己一开始就不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而是以“常人方式存在的“他人。因此,如果要让这个“他人或“常人展现出其本真的面目,就要去除种种掩盖与蒙蔽去蔽见真,即在共在中找出那个“此在,在“常人中找出存在者的“自我。既然公众意见所表现出来的是自己的非本真生存状态,即进入一种“真被“遮蔽的状态,那么公众意见的本真生存就是一种“去蔽。“日常此在沉沦于他人、常人之中陶然忘形,但本真

17、能在的可能性仍然会不期而然地向他闪现,启示他,唤醒他超拔而出,由沉沦走向超越。对公众意见的“沉沦,就是揭示公众意见本来面目的过程,发现公众意见的“此在。然而在沉沦中“此在既展开着又封闭着自身,在与他人的决绝中,又与他人共在。因此,回归公众意见的本真,个体就应当保持独立性,既不能被他人左右也不能代替他人作决断。在司法实践中,真实的公众意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案情的了解,但现实决定了公众无法或不愿意了解案件真相。一方面,公众因个体或职业需要不同,对司法活动很可能意见不一。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来源的不对称,公众对案件的感知根本上依赖媒体。“民意有盲从性,也是因为在关注案件时,缺乏信息来源,包括事实信

18、息、法律知识都很缺乏。由于公众既不可能客观上也不愿意主观上去了解真相,他们对案件的了解多半依赖于与其最近或对其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人或其偏好的人有利的“他人意见,他们不会去考虑其他立场的不同意见,因而,由此得来的“公众意见便更无真实性和公众性可言了。由于公众意见的现实特征,“在司法裁决中需要慎重对待公众意见,防止被公众意见所影响、误导、夸大、利用而情绪化误入歧途。“公众判意可以作为司法机关个案处置的参考,但也需要加以辨识和引导。因此,面对被蒙蔽了的真相的“公众意见,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指责公众的愚昧和偏激,而是要构建一个足够独立和权威的司法。在纷繁复杂、鱼龙混杂的公众意见海洋里,首先自己不盲目听从公

19、众意见,任凭公众意见摆布;其次是仔细区分公众意见,将公众意见去蔽,认识公众意见的真实面目,从而正确对待公众意见。最后,在司法裁判过程中,对公众意见不应给予过多考虑。法官判案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承法律的根本理性,遵循法定程序作出符合司法正义的裁判。注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182.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作为问之所问,要求一种本己的展示方式,这种展示方式本质上有别于存在者的揭示,问之所以问就是存在的意义,只要问之所以问存在,而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那么在存在问题中,被问及的东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徳马丁·海德格尔著.

20、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修订本.三联书店.2021.8.李利红.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墙中门?的主人公昂内尔·华莱士人物存在分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徳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修订本.三联书店.2021.132,147,149,150.高岸起.论海德格尔的利益的主体性思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1.李利红.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墙中门?的主人公昂内尔·华莱士人物存在分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胡伟、王行宇.公众意见概念:对五种观点的阐释.南京社会科学.20217.转引自何海波.公众意见与司法判决对过去十余年假设干轰动性案件的考察.2021.方工.正确理解公众意见与公正执法的关系.北京日报.2021年11月7日.WilliamMishlerandReginaldS.Sheehanof58volume,1996.就算许霆构成盗窃罪,盗窃金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