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粮食增产途径分析_第1页
重庆粮食增产途径分析_第2页
重庆粮食增产途径分析_第3页
重庆粮食增产途径分析_第4页
重庆粮食增产途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庆粮食增产途径分析2004年第6期总第68期重庆工商大学(西部论坛)JCXL(It3'4031NG.I1HN口10GYAND玫点ELNIVERSITY(WeFct)2004年12月Dec.2OO4重庆粮艮增产途径分析唐鸿铃(重庆大学贸易及行政学院,重庆400044)摘要:重庆粮食生产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产量与消费量,实际储备量与应储备量均有较大缺口,同时又面临耕地面积减少的困境;因此,提高粮食单产是重庆实现粮食增产的最佳途径.通过主成分分析,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抗灾能力的大小是影响重庆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关键词:重庆;/t食;增产中图分类号:F3cr7.11;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

2、编号:10086439(2004)06006203AnalysisofthepathofincreasingproductionOfgrainTANG一liIlg(融口,A扔曲j妞Q昭t,alo,曾晴lgU嘞.a删喀晒曙4O0O44.(妇)Abstract:Onthebasisddecreattalploduratedgrain,instdfidencyin取ochrateand玎呦rateand曲砸ngrateand训e鼬嘶l霹rateanddecreasingplotare88.ridspaperholdsthatincrenqlngpertrek则dgramisthebestpathin

3、creasegramIm3ductionrate.Byusil蟹mainmp0r瑚吐analym,thispaperholds出atmainfactominfluenceperunityelddgram8reinvemreallfacta-sandanddisastercapadty.Keywords:lh嘲iIg;grain;iIlaI】gproduction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农业比重大.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3130万人,其中农业人占总人口的76.O%;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3.1亿元,占全年GDP总量的15.2%;移民与扶贫任务相互交织,共100多万移民和366万贫困人

4、口.重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明显的特殊性,而粮食则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粮食生产总产量分析1997-2003年重庆粮食总产量呈现下降趋势,由1184.63万吨下降为1087.2万吨,年均下降率为1.4%.其中2001年的下降幅度较大,下降8.5%,虽然此后两年产量有所回升,但上升幅度不大.结合粮食消费分析,自1999年开始,重庆粮食生产的地区自给型平衡被打破,需求缺口增大.2003年末,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缺口为67.6万吨,即全市有5.8%的粮食需要从市外调入,以弥补本地的粮食需求缺口.若把粮食安全储备计算在内,粮食的缺口则更大.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粮食安全储备是指新的农作物年度开

5、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的粮食储备量;并根据多年的监测认为,粮食周转储备应达到消费量的12%.缓冲储备应达到消费量的56%,总储备量应达到消费量的1718%.2003年重庆总储备量应为207.9万吨,实际只有130.7万吨,即粮食储备缺口为144.8万吨.二.粮食增产的途径分析粮食增产的途径主要包括耕地资源的外延式开发和内涵式开发,分别指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提高粮食产量.(一)耕地面积1.耕地面积减少重庆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19972003年由161.28万公顷减少为135.32万公顷,年均下降3%.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地由O.8亩下降到O.65亩,?收稿日期:

6、20040910作者简介:唐鸿铃(1976一),女.重庆人,重庆大学贸易及行政学院.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62重庆工商大学(西部论坛)唐鸿玲:重庆粮食增途堡堑2004年第6期只有全国平均水平1.43亩的45%,比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0.8亩还低0.15亩.重庆尚存的可开垦宜农荒地资源也十分有限,2003年,新开垦荒地2357公顷,只占总耕地面积的0.1%.据重庆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预计,未来l0年,在铁路,公路,水利,城镇,机场,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峡库区淹没,移民迁建等方面的用地需求还将大大增加,将占用耕地5.27万公顷,而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目标为4.38万公顷,中间出现

7、了0.89万公顷的土地使用缺口.且新增加的耕地主要是生产力较低的边际土地,产量低而不稳,退耕的危险很大.严重的耕地撂荒也影响着粮食播种面积.据重庆农业局统计.全市近年累积的撂荒耕地共有110万亩.平均土地撂荒率达8%,有的区县甚至达到14%.其中,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的土地撂荒约占总数的60%左右,因耕地贫瘠形成的撂荒约占15%.无劳动力耕作而使土地撂荒约占15%.而且,耕地撂荒平均时间长达3年以上.重庆的耕地山多坝少,土多田少,以丘陵山区为主.坡耕地面积大,占耕地总面积的55%.同时,由于耕地利用不合理很多,很多耕地已严重酸化,70%的耕地FH值小于5.(二)粮食单产1997-2003年

8、,重庆粮食单产的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02,2003年增长明显.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其特有规律,一般认为,粮食单产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生产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光,热,水,土等;生产因素包括劳动力,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等.本文经过对<中国统计年鉴>(19982o03)和<重庆统计年鉴>(1997-2003)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筛选,采用了16个指标(见表1),除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全年日照,生产资产和造林面积外,其余均采用相对量.以重庆1997-2003年(缺1997,1998年变量15的数据及2003年变量3,6,8,1

9、4,15的数据)的16项指标组成的时间序列资料为基本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出两个影响重庆粮食2.耕地质量下降单产的主要因子.表1:主成分因子载荷量及累计方差贡献率1.第一成分:包括前12个变量,可定义为农业投入指标,气候指标和抗灾能力指标.(1)农业投入指标包括前6个变量,对粮食单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一,单位播种面积的劳动力投入量.这说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庆目前的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劳动力过剩现象已十分突出,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来提高粮食单产是不可行的,但可通过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实现粮食单产的增加.第二,变量26属于农业物资投

10、入,其中变量25需与一定的农业技术相结合,反应了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贡献.(2)气候指标包括变量1012,抗灾能力指标包括变量79.农业生产作为一种弱质性和照料性产业,自然因素仍是影响粮食单产的主导因子.2.第二主成分:包括变量1315,可定义为灾害63重庆工商大学(西部论坛)唐鸿玲:重庆粮食增产途径分析20o4年第6期指标和财政投入指标.灾害指标也反应了自然因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但随抗灾能力的增强,其影响力相应降低;财政投入指标,为市财政农业支出,包括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以及农村救济费,其对促进粮食单产提高的直接作用不如

11、第一主成分的因子明显.3.单位播种面积薄膜使用量未划为主成分.地膜使用量与地域气候及农作物种植结构关系较强.19972003年重庆年均降水量波动较大,在800tigll1500IIIII的范围内浮动,而且各区县农作物结构差异较大.因此,相对于其它生产要素,地膜的普遍适用性及其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就较弱.三.小结重庆在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最佳途径.由于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提高抗灾能力成为促进粮食单产提高的主导因素.参考文献:【1】马祖琦,尹怀庭.陕西省粮食单产影响因子分析及粮食灾损评估J】.经济地理,20o1,(6):731

12、735.【2重庆市农调队.重庆市粮食生产及供蛤形势分析及展望【日叫.中国三农信息网,2OO40617.【责任缡校夏冬)(上接第33页)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东部地区投资增加和经济繁荣,东部地区对国内其他地区和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在增加.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其产品的竞争能力明显地增强,我国东部外向型经济受到了严峻挑战,出口增速减缓.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市场的依赖性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巨大的经济差异降低了中西部的作用,区域经济不平衡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影响显现出来.1998年下半年,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

13、力度,试图通过政府投资带动需求的增长.然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政府增加投资并没有带动私人消费的持续增长.截止到1999年l0月,物价指数持续23个月为负增长.1999年,我国政府提出刺激需求,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开发三大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大开发表明我国非均衡发展政策的调整,政府由支持非均衡发展转向更注重区域均衡发展.2OO2年,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举措,进一步体现了这种政策趋向.无论是西部大开发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投资都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

14、,增加对西部和东北的投资是对前些年区域投资不平衡过大的一种校正.如果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按照纯粹市场机制的作用,投资不会大规模流向西部和东北.实际上.政府发挥了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在西部投资建设了一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在东北重点支持了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高科技项目.不仅增加了西部和东北的财政投资,而且促进了民间资本和外资向这些地区流入.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向西部和东北投资.但是,过去曾经取得良好效果的优惠政策,现在的作用越来越小.在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吸引投资需要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一方面,西部和东北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吸引资金,人才的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吸引投资.另一方面.政府要为西部和东北创造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公益性和基础设施投资,并通过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引导投资向西部流动,特别是引导私人投资和外资投向西部.但是,政府投资的领域应该是公共领域,要尽量避免进入本来应当属于市场调节的范围.如果为了要尽快缩小区域差距,政府进入了不该进入的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