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负性情绪对压抑遗忘的影响摘 要: 压抑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即被提出,但是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中,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实验范式去测量,直到2001年Anderson通过改造Go/No-Go范式,将其转变为Think/No-Think(TNT)范式,才较好的对压抑导致的遗忘进行了测量。研究者针对该范式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引入了情绪的变量,主要探索负性情绪在压抑遗忘中的效应,增加了其生态性,同时对压抑遗忘的脑机制也进行了探索,发现当个体进行压抑并成功遗忘时,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增加,而海马的激活减少,这意味着个体对自己意识控制的增加,因此在压抑遗忘中被试使用前额叶脑区来控制海马区以阻止记忆的形成,压抑遗忘是
2、大脑主动进行抑制的过程,而控制这一过程的脑区土要位于额叶。然而,已有的研究中对于记忆的遗忘效应是短暂的还是较长久的存在争议,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遗忘的情绪性记忆内容信息是否会产生逆转,尚且确少这方面的研究。遗忘的信息在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上是否会有差异,遗忘仅是一种在大脑意识层面的遗忘,还是在内隐意识中也得到了遗忘压抑遗忘与自然遗忘的大脑机制是否一致,是否会导致相同的遗忘效果,针对这些疑问,笔者展开了两个研究。研究一是一个行为实验,采用中国情绪面孔系统为材料,设计了一个三因素实验设计:2(情绪刺激:中性词/负性词)x2(实验任务:Think/No-think)x2(测试时间:即刻测试/两天后再测
3、),因变量有两个指标,分别是记忆的内隐测试与外显测试。内隐测试采用词汇决策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外显测试为伪随机的词汇回忆任务。结果发现,情绪性记忆内容随时间的跨度没有出现遗忘内容的逆转,情绪与T/NT的交互作用显著,在想条件下,中性与负性情绪差异不显著,在不想条件下,中性与负性差异显著。研究二是一个脑电实验,采用实验者自创的几何图形作为材料,仅有一个自变量:T/NT任务,分别测试了实验的任务阶段,以及一周后测试阶段被试的脑电水平,通过实验主要发现,要求不想时0忆不出的词(NTPW)与基线水平下回忆不出的词(BPW)两者的大脑激活有显著的差异,基线水平下回忆不出的词显示了更高的激活水平,而BP
4、W与想的条件下回忆不出的词(TPW)脑电激活差异不显著。关键词: 压抑 遗忘情T/NT 记忆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一、文献综述心理学界最早由Herbart提出压抑(repression)的概念(Erdelyi, 2006),该概念提出时ffl于说明意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当需要进行其他思维活动时,必须压抑先前的思想内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压抑,是弗洛伊德在Herbart概念的基础上作为个体防御机制的概念而被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受到挫折后,会把意识不能接受的冲动、矛盾、情感等排斥到意识之外以致遗忘,并且这种遗忘会导致记忆痕迹的消失。心理学家们一直期待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观点,即个体可以通过主观的
5、努力压抑产生遗忘。Wegner等(1987)最初通过使用白熊(Whitebear)实验范式证明,压抑的作用是微弱的,该实验中,被试被要求努力控制自己的思维不去想"白熊"这个词,每当被试想起"白熊"这个词时,即按键,他们发现在这种压抑方式之下,并不能减少被试想起"白熊"这个词。在此之前,有学者早已提出记忆信息的遗忘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造成的(McGeoch,& Irion, 1952),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在这种背景下,Anderson等认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衡量当前形势,控制优势条件反射动作,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
6、行为,对于记忆,人类也应该同样具有控制优势记忆的能力,能够控制自己希望记住或者忘记的内容,基于这种假设,在2001年Anderson通过巧妙的改造Go/No-Go范式,将其转变为Think/No-Think (TNT)范式,试图证明人类可以对记忆进行主动的操纵,使之记住或者遗忘,如同对行为的控制一样。Anderson等(2004)采用TNT范式找到了特定大脑区域负责压抑不想要的记忆,这一区域与控制习惯行为反应的大脑区域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他们认为控制不想要的记忆内容和控制习惯的行为反应一样,都是人们的执行控制机制在发挥作用。与白熊范式的定向遗忘模式相比,压抑遗忘更多的是一种主动遗忘,通过从人们如
7、何应用执行控制机制实现记忆内容控制这一角度来研究情绪性记忆的(杨文静,张庆林,2010)。执行控制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在两种可供选择的反应中选择一个非优势的反应。当通过一个线索去提取某种特定的记忆时,该线索实际上会与很多记忆内容相联系,甚至其它的记忆内容与线索的联系可能更为强烈,相比较提取目标来讲它们属于优势记忆。这时,当人们需要提取非优势记忆的时候,就需要通过操作执行控制机制去压制优势记忆通道,从而提取非优势的记忆,这样最终导致对该优势记忆的破坏,使得以后想要提取该记忆时也无法提取。执行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停止提取,它能阻止人们正在进行的某种反应。日常生活中,人们主动遗忘不想记住的记忆内
8、容,其实质就是通过执行控制来阻断某些记忆进入意识领域,从而达到终止提取的目的( Anderson &Green, 2001; Anderson, 2006; Johnson & Anderson, 2004; Levy &Anderson, 2008)。在记忆的过程中,情绪性内容会对记忆产生重要作用,对个体赋有正性或者负性的情绪性内容常常会影响到记忆的效果,这种影响的产生在事件的注意、储存以及提取的过程中都会有别于中性情绪。同时,带情绪的记忆内容,往往也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事情,因此,在压抑遗忘的模式中,研究者常常会引入情绪的因素,鉴于此,本文将先就情绪与记忆之
9、间关系的一些研究进行介绍。1.1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有证据表明,人们在负性情绪状态下比在正性情绪状态下,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细节上。Lassier等(1991)发现抑郁的人相比不抑郁的人,会更多注意到短电影剪辑中的动作行为。同时,负面情绪会提示更多信息的系统搜索,Sindair(1988)发现相比正性情绪中的被试,处于负性情绪中的被试会用更多的个体化信息,在进行行为评价时也只有少数被试会扩大情绪的影响。因此,处于负性情绪中的个体更加容易对事物的细节记忆清晰,不容易走出负性的情绪。针对这一现象,国外发展了若干的关于这一现象的理论(王翠玲,邵志芳,2004)。现有的实验也发现,情绪对记忆产生作用的过程
10、在记忆的加工、巩固和提取中都有其特别之处。首先,在注意阶段,相对于中性剌激来说,情绪刺激往往更能够吸引注意。情绪刺激通过注意偏向来影响感知觉任务的判断;反过来,注意程度又制约着个体对感知觉任务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索,在情绪Stroop范式中,焦虑症病人面对负性刺激的情绪意义会干扰当前的命名任务,这种干扰无论在刺激阈上还是阈下呈现都会出现,但是阈下呈现刺激任务完成后,当让被试报告是否看到过某种刺激,这种主观报告的方法提高了意识阈限,此时情绪加工并非自动的,它受自上而下注意调控的调节,情绪的激活占用了资源,此时情绪才干扰命名加工(钱国英,2008)。已有的范式如点探测、情绪条件反
11、射范式、线索提示等,均深入的研究了情绪如何对注意成分进行影响。使用点探测实验范式时,研究者先在电脑屏幕上端和下端同时呈现一个中性词和一个消极词,随后,探测点(星号)会在两者中的任一位置呈现,要求被试看到星号后立即按键反应。结果发现,对高焦虑个体来说,他们对消极词后的探测点反应时间短于中性词后的探测点,而正常被试对两者的反应时间差异不显著。然而,点探测范式存在的一个不足是,不能确定引发的情绪反应究竟影响的是注意的定向还是注意的维持。基于此,线索提示范式在点探测范式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它另外增设了有效和无效线索这个变量,并把刺激的呈现方式也进行了修改,该范式中靶刺激呈现在电脑屏幕左侧或右侧,它试图
12、通过比较有效线索条件下负性情绪刺激和中性刺激出现后对探测点的反应时、以及无效线索条件下负性情绪刺激和中性刺激出现后对探测点的反应时,以分别揭示情绪刺激对定向注意和注意保持(或撤离)的影响,这种范式虽然较点探测实验范式更加精确、完善,却还是未能达到这一目的。同样的,情绪条件反射范式也只是将线索提示范式使用于条件反射范式中,上述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但不管实验范式存在怎样的不足,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情绪可以通过调节注意的不同成分来导致注意偏向,但是其内在机制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且说法不一。而当记忆内容进行巩固时,已有的大量实验证明,情绪对记忆的作用在此阶段更加明显。最早的相关研究开始于Kleinsm
13、ith和Kaplan(1963),研究者让被试先学习情绪词(kiss, dance ,vomit, rape, money, exam, loveX学习过程中记录皮肤电),再将情绪词和数字在幻灯片上配对呈现,持续4s,同时呈现的还有四种不同的颜色,耍求被试同时注意词一数字对以及颜色,并对颜色进行命名,随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即2分钟,20分钟,45分钟,1天和1周后,研究者出乎意料的要求被试进行线索回忆的任务,看到情绪词后报告配对的数字。结果发现在2分钟后进行再测时,高唤醒词的数字回忆成绩较差,并显著差于低唤醒词的成绩;.间隔20分钟时低唤醒词的成绩降低,而高唤醒词的数字回忆成绩开始提高,两者
14、差异开始减少,随后,高唤醒词的数字回忆成绩不断上升(间隔1周后成绩显著高于45分钟和1天的,45分钟和1天无差异),而低唤醒词的成绩则持续下降;在所有这些时间间隔中,只有立即测验和1周后测验两个时间点下,高、低唤醒词相对的数字回忆成绩有显著差异。 随后,1964年他们以无意义音节做为材料进行实验,仅采用了即刻和1周两个时间点,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此后的一些类似研究验证了该结果(Walker&Tarte, 1963: Levoni, 1966:Baddeley, 1982);在再认中也会出现类似结果(MeGaugh, 2000)。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中无论是唤醒、再认或回忆,数字之
15、间并不存在任何关系。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看出,情绪在记忆的巩固过程中发挥了微妙的作用,情绪刺激会引发与之相关联的记忆内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在压抑遗忘的过程中是否也会有类似的作用。因此,在行为实验中,笔者将引入时间跨度的变化。在情绪记忆的提取阶段,同样,情绪也会影响到提取。鲜活性的研究通过使用调查(Reisbergetal. , 1988; Brown, Kulik, 1977: neisser&Harseh, 1992)和实验研究(Dougfl&Rotello,2007; Kensinger&Corkin, 2003 ; Kensinger&Sc
16、hacter, 2006; Ochsner, 2000; Sharot,Delgado&Phelps, 2004; Sharot et al. , 2006: Sharot&Yonelinas, 2008)两种方式进行研究,研究者采用情绪性自传体事件和实验者自己创设的情绪图片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情绪会加强记得体验。另有研究者通过使ffl ERP和fMRl来观察情绪记忆内容提取时大脑的活动情况。研究情绪事件提取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比较击中和漏报来确认大脑的成功提取,情绪提取的计算方法是,情绪项S减去中性项目的成功提取活动。Dolcos等(2004, 2005)使用情绪唤醒图片,
17、研究了情绪内容对意识性和熟悉性成功提取活动的作用。该实验中为了避免巩固和提取作用的相互混淆,在被试学习完材料一年后才对他们进行实验任务。结果发现当情绪图片成功提取时,在杏仁核、海马和内嗅皮质区,其脑活动显著大于中性图片,并且当提取成功时,杏仁核和海马活动的提高主耍表现在再认意识性上。在编码阶段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情绪刺激成功提取时,杏仁核和颞叶记忆区活动均高于中性图片。这些结果表明,杏仁核和颞叶记忆系统在情绪记忆的编码和提取阶段均发挥作用。情绪和记忆的关系如此密切,在记忆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巨大的作用,那么,在记忆的遗忘过程中,情绪对压抑遗忘的作用会是怎样的?在注意的阶段,情绪词能够引起更大的的
18、注意,但是在巩固和提取阶段,是否相对中性记忆来说,也会占用更多的资源,更加难以遗忘或者记忆更牢,当相隔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遗忘的逆转?这些,我们都会在随后的实验中进行探索。对情绪记忆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时,人们发现,杏仁核、海马、以及一些激素都会影响到情绪性记忆内容。1956年,Weiskrantz通过破坏猴子大脑中的杏仁核进行研究,发现实验动物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情绪消沉,口动,异常的饮食行为及高冒险倾向。同年,Rosvold等人在另一个研究中发现,猴子去掉杏仁核后社会习性发生了永久性改变。这些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杏仁核在情绪事件中有重要作用。此后的一系列人类大脑成像研究显示当情绪性刺
19、激出现时,杏仁核处于激活状态。1995年,Cahill等人发现一个杏仁核损伤的病人对情绪故事的记忆并没有加深。他们使用PET进行研究,发现右侧杏仁核中葡萄糖代谢水平的高低可以预见一段时间后情绪事件能否成功回忆。这些实验结果证明了杏仁核对情绪记忆的重要作用。此后,研究者利用fMRI进行实验也证明当情绪记忆发生时,杏仁核被激活(Phelps, 2004)。因此,研究者对杏仁核作为大脑中情绪记忆最重要的脑区,情绪条件刺激的建立、情绪记忆的巩固以及在情绪性社会事件的加工中的关键作用已经得到一致共识(Dalgleish, 2004)。(吴润果,罗跃嘉,2008)。虽然在研究情绪记忆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更关
20、注杏仁核的作用,但在事件的认知中,额叶是大脑对认知进行控制的重要部位(Kuhl ,Dudukovic, Kaha, Wagner, 2007),前感觉皮层也会参与记忆材料的知觉,而海马作为大脑中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重要脑区,它与周边的其他内侧颞叶结构会共同对陈述性记忆产生作用(Shrager,Bayley, Bontempi, 2007),因此,在探讨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时,同样需耍考査杏仁核与大脑中其他相关脑区的相互影响。Ricardson等人(2004)利用MRI进行研究,通过考查左侧海马或杏仁核受过不同程度损伤的病人在进行词汇编码任务时,脑区的活动情况,发现左侧海马的受损伤程度可以较好预测病人
21、在中性记忆和情绪性记忆实验中的表现情况,而且,对于能够成功回忆的情绪性内容,在编码阶段,左侧海马的活性与左侧杏仁核的损伤程度有关;同样,杏仁核的活性与左侧海马的损伤程度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联。而Dolcos等也通过使用fMRI进行研究,发现在对情绪记忆和中性记忆内容编码阶段,情绪性图片相比中性图片,杏仁核与内侧颞叶的DM效应(记住与没有记住的材料在编码阶段相关脑区活性的差异)都增强了,并且在激活程度上显示出更强烈的关联。以上的实验都提示了同一个事实:即,在情绪记忆的编码过程中,海马与杏仁核会产生相互影响。除了脑区会影响到情绪记忆外,激素也同样会起作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
22、压力时,体内相关的激素浓度水平会上升。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别通过与大脑中的肾上腺素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相互作用,达到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系统,最终起到调节记忆的作用。大量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如Cahill等在人类被试中进行的实验,得到的结果与此前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相类似:即,肾上腺素的分泌能够促进记忆的巩固。Buchanan等人进行的一项实验,编码前口服氢化可的松(Cortisol,糖皮质激素的一种)得到,糖皮质激素同样能加强记忆的巩固。而Quirarte等人通过向老鼠杏仁核中直接注射心得安一 一种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破坏了记忆在老鼠大脑中的保
23、持。通过对情绪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系列研究,可以看出,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脑区与激素之间的作用会对情绪记忆的注意、保持以及提取产生重要作用。1.2 TNT范式的行为研究TNT范式的流程一般分为学习、实验任务(想或者不想)、测试三阶段。先学习若干线索-目标词对,如ordealroach等,当被试达到实验者要求的学习熟悉度后即进入Think/No-Thmk的阶段,此时,会呈现Think (T)的提示线索时及线索词,被试在此条件下要努力回忆与线索词相对应的目标词,当呈现No-Think (NT)的提示线索及线索词时,要求被试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去想与之对应的目标词,同时,还有一部分在学习阶段学习过的词不
24、会出现在这个阶段,在测试阶段将作为基线水平与实验任务词进行比较。在务阶段完成后, 即刻安排干扰任务,以免受到短时记忆的干扰。最后,再进入测试阶段,以査看压抑的效果。在研究者们一系列的行为、脑电及fMRI实验中大多会发现,NT条件下的记忆信息回忆量耍显著低于T条件,并且要显著低于基线水平的,即低于没有出现在T/NT阶段词语的回忆蚩,表明个体确实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对记忆进行控制,主动的遗忘不希望记住的内容。研究者通过系列实验发现,5主遗忘的效果受实验任务阶段T/NT的次数,记忆词情绪色彩、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Anderson等(2001)最初开始TNT范式的研究时,他们发现当变化实验任务的次数,
25、即变化T/NT的次数时,会产生显著的差异。当NT的次数由0次增加到8次、16次时,被试依次产生了更大程度的遗忘,记住了更少的内容。即便主试向被试说明,测试阶段回忆的正确率越高会获得更高的被试费时,也不能显著提高NT条件下被试的记忆成绩。也有其他的实验者发现,当压抑的次数较少时,不能达到显著遗忘的效果,T和NT条件无显著差异。同时,Anderson (2001)假设,如果经过NT阶段的被试是对目标词产生了遗忘,那么即便采用不同的线索词作为提示,也不能回忆起目标词。因此在该实验中,在学习阶段,被试按先前的范式学习,但在测试阶段,则仅给出目标词所属的类别和目标词的第一个字母,要求被试回忆目标词,如学
26、习的是ordeal (考验)一 roach (蟑螂),则在测试阶段给出insect-r,要求回忆出roach,通过这一个实验,他们同样发现经过NT条件的被试的回忆量显著低于基线与T条件下被试的回忆量,因此,他们认为在该实验中被试在NT条件下对目标词产生了独立的遗忘,这种遗忘是不以线索词为依赖的。日常生活中,要求遗忘的内容常常是会给人带来痛苦的事件,因此,为了让实验更具有生态效度,Depue等人(2006)在原有TNT范式研究的基础上加入情绪这个变量,将目标词分为中性和负性两类,并将线索词变为中性的人脸图片。在该研究中,他们发现,在想的时候被试对情绪词有更好的回忆量,但在不想的 候,被试对负性情
27、绪词拥有更大的遗忘水平,显示了更高的压抑能力和记忆能力,其他研究者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情绪在记忆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当需要记住时,情绪性事件往往会产生更好的记忆结果,当需要遗忘的时候则会对负性事件产生更大的遗忘。但是,也有其他一些研究者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他们发现正性或者负性情绪的记忆内容在遗忘时导致的结果是一致的,情绪词并不能引起更大的记忆或者遗忘效果,但是,就目前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来看,情绪对压抑遗忘是有显著效应的。人格的因素同样会对压抑的结果产生影响,有研究者还发现,抑郁型人格的人在主动压抑正性和负性词时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抑郁症患者常常对负性词更加容易记住,而更加难以遗忘,因此而导致的抑
28、郁症患者更容易产生轻生.的情绪,因此对情绪障碍,特别是抑郁症个体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具有实践价值,也很有必要的研究,不仅增加了对情绪障本身的了解,还能够考察情绪与记忆相互作IIJ的脑机制,帮助更好的解决临床的医学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情绪障碍的产生主耍与情绪剌激的异常加工有关系,并且由于这种异常加工,促使情绪障碍患者对负性事件的不断回忆,会导致负性情绪更容易产生(李雪冰,罗跃嘉,2007)。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广泛的研究这种异常加工的大脑神经机制,发现抑郁症个体对负性情绪材料的记忆能力会显著高于正常个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期待效应"或"心境一致性效应",即会提高与
29、抑郁心境相类似的情绪内容识别的现象,己有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研究表明,当重度抑郁症病人进行记忆的编码时,负性词和中性词诱发的ERP波幅要明显高于正性词(Shestyuk,Deldin, Brand, 2005)。当刺激材料从情绪词换成面孔表情后,也得到相似的结果,而在记忆的巩固阶段,正常组对负性面孔表现出明显降低的慢波(slow wave, SW),而抑郁组在负性面孔和正性面孔间的慢波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抑郁症病人对负性面孔的加工产生了更大的作用(Deveney,Deldin, 2004)。也有证据表明,与正常被试相比,抑郁症病人在面对高兴
30、面孔时,情绪记忆相关脑结构(如,杏仁核,前额皮层)神经活动减弱,而表现出对悲伤面孔的神经活动增强(Leppanen, 2006)。这些结果均提示,抑郁症个体的认知改变可能是源于大脑对正性信息加工的减弱,对负性信息加工的增强。而Joormann等人(2005)的实验却显示,当被试为抑郁型人格时,要求遗忘正性和负性材料时会产生显著的差异,对比正性材料,当要求遗忘的材料为负性时,被试会产生的遗忘,不仅会遗忘负性词,对基线水平的词也会产生更显著的遗忘。这些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一种矛盾,抑郁型个体在记忆的时候更倾向于记住负性的内容,如果在遗忘的时候也更容易遗忘负性的内容,则应该更容易保留正性的记忆内容
31、,则抑郁产生的可能会减少,而不是增加,因此,对抑郁型个体的遗忘究竟是怎样的,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1.3压抑遗忘的生理机制研究Anderson等(2004)通过使用fMRI研究进一步发现,当被试主动压抑不想记住的记忆内容以达到遗忘的效果时,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增加,而海马的激活减少,已有的研究已经发现海马的激活是和陈述性记忆的形成有关,但记忆的压抑则要求人们阻止提取的过程,额叶是人类主动进行控制的脑区,额叶激活的增加意味着个体对自己意识控制的增加,因此在压抑遗忘中被试使用前额叶脑区来控制海马区以阻止记忆的形成,他们的研究第一次从大脑生理结构的水平对压抑遗忘进行了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Depue
32、等人(2007)也通过使用fMRI在Anderson (2004)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他们使用中性面部表情作为线索,以中性或者负性图片为目标词,该实验除了再次印证Anderson等人(2004)的实验结果之外,还发现了很重耍的一点,即被试在不想条件下的海马激活程度不仅要显著低于想的条件下的,同时也显著低于以注视点为基线水平的大脑激活程度,该实验在Anderson (2004)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压抑遗忘范式中的,在基线水平和想与不想之间大脑的激活差异,其对注视点的测量弥补了 Anderson等人(2004)实验的不足,进一步验证了压抑遗忘的大脑机制,更加完整的区分了三种条件下大脑机制的
33、差异,从而,让TNT范式更具有说服力。有研究者发现前额皮层在压抑的过程中表现出持续的激活增强,而双边的前扣带回(the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 ACC)只在需要抑制的记忆内容出现时表现出短暂的激活增强(Mitchell etal.,2007)。这些研究都表明TNT范式中的压抑是受前额叶调节,它控制着与记忆相关大脑区域的激活,从而阻止不想要的记忆进入意识(Myers &Derakshan, 2004; Bauml,Pastotter , & Hanslmayer, 2009)。从以往的的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情绪性记忆的主动遗忘是大脑主动进行抑制的过程,而
34、控制这一过程的脑区主要位于大脑前端。当要求遗忘的指导语出现时,被试海马激活减弱,前额叶皮层区域的激活增强。要求遗忘组(NT组)被试在不同的实验阶段表现出前额皮层的不同具体部位的激活增强或者减弱。除了以上fMRI的研究,还有研究者进行过脑电方面的实验。Hanslmayr等(2009)通过ERP的实验发现,在TNT阶段,要求重复想或者不想的次数为10次,随后对获得的脑电进行分析,研究者将前5次重复要求想或者不想的脑电与后5次进行比较发现,在想的条件下,前后脑电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在不想的条件下,前5次与后5次的差异显著。当呈现出要求不想的提示线索一即红色的颜色注视点后,约300ms时,前5次与后5次
35、的脑波之间开始出现显著的差异,显示出分离,当随后出现要求压抑的线索词(如ordeal)约1.6S后,前5次与后5次的脑波再次出现显著的分离,前5次的脑电激活显著的高于后5次。他们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对于低遗忘程度被试,前5次和后5次的脑电差异是不显著的,两者的脑电显示基本重合,但是高遗忘程度被试的脑电前后测试差异则非常显著,高遗忘程度被试,在前5次中显示了更高的激活,但是在后5次中则显示了更低的激活。该研究从脑电的水平对压抑遗忘的脑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从前后重复压抑的次数的角度对压抑的效果进行比较,认为个体当面对提示不想的线索时即已经开始主动控制大脑的活动,呈现压抑思维的准备状态,暗示着随后
36、将要进行的脑活动,更进一步的揭示了压抑的机制,从预先准备的角度对压抑遗忘进行解释。除上述脑电实验外,还有研究者也通过将学习材料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即学习后在实验阶段要求想的内容,学习后耍求不想的内容,不学习要求想的内容,不学习要求不想的内容,通过对这四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的脑电测试,发现被试在学习后耍求想的任务下,激发了最大的晚期左侧头顶骨活性,而学习过要求不想的内容和没有学习过想的内容在晚期左侧顶骨的激活上并没有差异,因此,作者认为,通过该脑电的实验结果,能够更加有力的证明,人们对可回忆出的记忆能力能够进行冇效的控制。1.4问题的提出上述的研究从行为和大脑生理机制两个水平对压抑遗忘进行了较深入的
37、研究,然而,虽然Anderson等人对TNT范式提出了 一系列的有力证据,但仍然有不少人对这个范式存有疑问,如,Garry(2004), James2007)等人认为虽然有脑成像的数据支持,但是脑成像技术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不能完全信赖,并对这种实验范式的生态性也表示怀疑。还有一些学者(Bulevich,Roediger,Balota,& Butler, 2006)则发现,使用TNT范式并不总是能观察到遗忘。但是,不管怎样,TNT范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主动遗忘的实验范?S,仍然激发了很多研究者的热情。以往的实验对于记忆的遗忘效应是短暂的还是较长久的存在争议,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遗忘的信
38、息是会自动的恢复还是加深压抑,没有肯定的结论。遗忘的信息在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上是否会有差异,遗忘仅是一种在大脑意识层面的遗忘,还是在内隐意识中也得到了遗忘情绪性遗忘的脑电机制是怎样的,不同情绪是否会引起脑屯波的显著差异?等等这些方面的实验研究目前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将从情绪与T/NT任务的跨时间效度,及其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测试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测试。并将在行为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脑电的研究。2实验一:负性情绪对压抑遗忘的影响2.1被试随机选取某高校大学本科生40人,所有被试无身心健康问题史,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所有被试均为自愿参加实验。2.2设计三因素设计:2(情绪剌激:中性词/
39、负性词)x2(实验任务:Think/No-think)x2(测试时间:即刻测试/两天后再测)因变量有两个指标,分别是记忆的内隐测试与外显测试。内隐测试采用词汇决策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外显测试为伪随机的词汇回忆任务。2.3材料选用CAFS (中国情绪面孔系统)中中性情绪面孔图片40张,男女各半,选用ANCC中(现代汉语双字词感情信息评定词)(罗跃嘉,王一牛,2004)40个词。其中中性词20个,熟悉度4.69,愉悦度4.77;负性词20个',熟悉度4.53,愉悦度2.78。两类词汇的熟悉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2.358,/)>0.05),愉悦度之间差异显著(t=-36.861
40、, p<0.001)o分别用男性或女性面孔对应一种情绪效价的词,在实验中相互平衡,一半的被试学习男性面孔与中性词联接,女性面孔与负性词联接,:53 半被试则刚好相反,脸和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2.4程序实验采用E;jrime软件编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学习,实验(T/NT任务),测试及再测4个部分。第一阶段让被试学习"脸一词"对,首先在屏幕上并列呈现"脸一词"对,由被试按键后呈现下一个"脸一词''对,直至40对全部呈现完。然后先呈现脸,按键后对应的词会出现,当被试反复学习2遍后,对其进行测试,如果被试看到人脸后可以回忆出5
41、0%左右对应的词即通过测试进入T/NT阶段,如果没有达到则继续学习,直到可以通过为止。学习完成后,进行一个干扰任务,让被试写出20个省会名称,保证每名被试的干扰任务时间大概在10分钟左右。随后,进行想与不想的任务,每种条件下随机选出2个词,共8个,作为基线水平不参与此阶段,剩下32个中一半进行"想"处理,一半进行"不想"的处理。对"想"与"不想"任务的指导语保持与Anderson实验中的一致。T/NT阶段具体的程序是:先呈现注视点500ms,然后呈现"想"或"不想"的提示15
42、00ms,再并列呈现人脸和对应的"想"或"不想",人脸在左,提示在右,每次4000ms,"想"的时候要求被试按键回答与之对应的词,指导语是"请回忆先前与之对应的词"。"不想"的时候盯着屏幕静止不动,不要按键,也不要回答,如果按键屏幕上会反馈,提示被试不要按键,指导语是"请一定不要回忆对应的词,不要按键,也不要回答",每张脸随机呈现10次。此阶段完成后,则进入第三阶段,即测试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首先采用词汇决策任务测试内隐记忆,在实验中加入20个假词,假词是将原有的40个词拆分
43、开来,随机两两组合,排除掉音同、形近等干扰因素后组成的词,程序是:先呈现注视点800ms,然后呈现词500ms,由被试按键反应,真词按1,假词按2,要求在看清楚的前提下按键反应,反应的限制时间是1500ms,随后是800ms的空屏时间,以帮助被试更好的准备下一次测试。内隐测试后再进行一次减数的干扰任务,要求被试在纸上进行10分钟的减数任务,随后再进行外显测试,在屏幕上按顺序依次呈现先前学习过的所有人脸,要求被试在纸上按照顺序写下对应的词。实验结束后,通知被试在两天后继续来进行试验,没有告知实验的内容,被试第二次到实验室后被安排进行再测,包括内隐和外显的测试,测试程序与第一次测试相同。2.5实验
44、结果2.5.1外显记忆测验的结果外显记忆测验的结果见表1。即刻的外显测试结果显示,想与不想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F(l,37)=2.817, j5>0.01,通过对TNT条件与基线水平的方差分析,发现二者间差异显著F (2,74) =23.499, ;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不想条件下的记忆水平和基线水平差异显著。情绪的主效应显著,F( 1,37)=36.962,j?<0.01,在中性条件下的平均回忆量为5.125,负性条件平均3.934,在中性条件下比在负性条件下记住了更多内容。测试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l,37)-26.056, p<O.Q, gp刻测试的回忆量要显著
45、高于2天后延迟测试的回忆量,记忆产生了自然的衰退。情绪与T/NT的交互作用显著,F(l,37)=15.661,;?<0.05,通过对两者交互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想条件下,中性与负性情绪差异不显著,在不想条件下,中性与负性差异显著。具体见图1。T/NT与测试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1,37)=0.165, />>0.05,情绪刺激与测试时间的交互作用同样不显著,F(l,37)=0.398, /0.05,三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 1,37)=0.398, F>0.05。2.5.2内隐记忆测验的结果通过对内隐测试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内隐条件下,T/NT、
46、情绪刺激、测试时间的主效应,这三者间的两两交互效应,以及三阶交互效应皆不显著。这意味着在内隐条件下,TNT范式并不会对被试的内隐记忆造成影响。2.6讨论2.6.1外显记忆测验结果的讨论和以往在TNT范式下得到的外显记忆测试研究结果相比,本实验的结果有较大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测试时间的主效应显著,被试在两天后记忆水平有显著的下降,记忆产生了自然的衰退。情绪的主效应显著,中性条件下比负性条件下记住了更多的内容。情绪与T/NT的交互作用显著,在想的条件下,情绪的作用不显著,中性与负性情绪不会对被试的回忆量产生显著的差异,这个结果与N0rby等(2010)得出的结果相一致。在想的条件下,情绪不能对其
47、产生作用。但是,在不想的条件下,情绪的作用显著,对中性词的记忆显著高于负性词,以往很多研究者报告被试对情绪词或情绪图片的记忆要显著多于对中性词或图片的记忆(McGaugh,2000; Kensinger, Garoff-Eaton, & Schacter, 2006)。本实验与以往实验不同之处在于,其它实验对情绪词的记忆测试通常是单独呈现情绪词或中性词,而在本实验中,是将面孔图片与词汇一起呈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本能的躲避负性事件的反应趋向,不愿意回忆任何与不愉快情感相联系的事物,因为对它们的回忆将会重新唤起那种不愉快的感觉。因此,在学习阶段当将面孔图片与负性词并列呈现时,被试会将
48、更多的认知资源放在面孔图片上,而分配给负性词较少的资源,导致负性词在个体的大脑中留下较浅的记忆痕迹。在T/NT任务阶段当要求被试不去想该负性词时,被试会更容易将负性词忘记。这种对负性事件的选择性躲避,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存在着,有时,这种躲避甚至在意识的层面上会完全达到遗忘的效果。在一些临床案例中,有来访者选择性的忘记了童年时曾经经历过的创伤事件,表现出分离的症状,分离主耍是指意识和记忆正常联结过程的隔断由于思想、感情和经历不能整合到意识流,最终对创伤经历保持无意识状态(赵冬梅,申荷永,刘志雅,2006),从而不能记起曾经发生过的创伤事件。这种对创伤事件的主动遗忘,可以保证个体在意识层面上减少对
49、伤害的直接面对,减弱创伤事件的损害能力。通过对情绪或者T/NT任务与测试时间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作用不显著,情绪或者T/NT的作用随时间的改变而产生均等的变化。这说明,被试对要求记住或者遗忘的内容,对中性或者负性的内容,并不会由于时间的改变而对原有记忆产生不一致的遗忘速度。 2.6.2内隐记忆测验结果的讨论如果T/NT条件确实可以引起个体记忆的遗忘,那么,对对T和NT任务内隐记忆测试的反应时间应该会有所不同。但是,本实验的内隐记忆结果分析显示,被试在所有测试的条件下都不显著。Anderson等(2001) 经做过一个实验:先使用标准的TNT范式,学习cue-target词对,经历T/NT阶段,
50、但是在测试阶段,对target对进行回忆时,不使用先前对应的cue,而是使用与target有一定意义联系的cue,如被试在学习阶段,学习的词对是ordeaK苦难)-roach(蟑螂),在测试阶段时,则呈现与roach有相关语义的insect (昆虫),同时呈现roach的第一个字母r,要求被试写出这个词是什么,在这种条件下被试的回忆量仍然有显著差异,T条件下的回忆量显著高于NT条件,他由此认为即便是在内隐测试的情况下TNT范式确实可以引起个体对记忆的有效遗忘。但是,在本实验中,当通过反应时的内隐测试方法对被试进行测验时,发现:两次测试中情绪刺激的主效应(p>0.05)禾1.1 T/NT的
51、主效应(p>0.05)均不显著。T/NT在内隐记忆的测试中并没有显示作用。本实验与Anderson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Anderson的对目标词的测量方式仍然需耍被试写出正确的目标词,而在本实验中,通过转移目标任务,要求被试对不同条件下的词以及假词进行反应时的判断,以测量被试内隐记忆条件下的遗忘,得到了与Anderson实验相反的结论。通过词汇决策任务的反应时测量内隐记忆时,因为它要求一个快速且无产生性的反应,能较好地减少外显提取的可能性(孟迎芳,郭春彦,2007;),因而能够更加客观的测量被试的遗忘程度。2.6.3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对比讨论通过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测验结果对比,可以
52、看到,在外显记忆中,情绪会对个体的外显记忆产生影响,被试处于不想条件下时会选择性的降低对负性词语的记忆,但在内隐记忆中则无法检测到这种差异。有研究者(Bailey, Montarolo, Chen, Kandel, & Schacher, 1992)。曾经通过海兔的实验证明,如果动物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反复的学习,必然会引起神经突触的改变,生长出新的神经突触,这种神经突触的生长会随着学习的停止而停止生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被压抑的负性内容在意识层面上可能会被人们所觉察不到,但是,在生理的水平上,记忆的内容已经不可逆的引起了大脑神经的改变,这种改变并不会因为个体的压抑而消失。Bjork
53、等人(2003)的实验还证明,记忆编码阶段遵从"忘记"的指导语而产生的定向遗忘,虽然在外显测试中会显示遗忘效果,但是当对被试进行内隐测试时,发现原有的记忆不仅没有消失,还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对被试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对负性事件记忆的遗忘是研究者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虽然Anderson通过系列的实验试图证明,通过TNT范式可以使得被试主动的遗忘记忆的内容,但是这种压抑的作ffl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被试是否能够通过压抑主动遗忘不想记住的内容?这种遗忘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不自发恢复?有临床结果表明,人们不断反复压抑让人痛苦的记忆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动机过于强烈者甚至
54、会导致精神疾病(Wegner, 1987; Brewin & Andrews,1998; Herman &Schatzow, 1987)。有些研究表明,压抑仅对中性材料有重耍作用,对有着强烈情绪色彩的记忆内容不仅没有作用,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Daviesm& Clark, 1998; Wegneret al, 1996)。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在攻击事件或者汽车灾难后,幸存者中的PTSD个体与正常个体做比较,采用white bear做为实验任务,得到正常被试比PTSD被试能更大程度的压抑与灾难相关记忆的结果(Shipherd&Beck, 1999: Shipherd
55、& Beck, 2005)。然而,Beck等人(2006)却发现,无论正常个体还是PTSD被试,都一样可以成功压抑负性记忆内容。随后,当其他研究者重复Beck等人的实验时,发现,最初得到的结果与Beck等人是一致的,但七天后进行再测时,却与其先前结果完全相反(Geraerts, Merckellbach, Jelicic, & Smeets, 2006; Geraerts,-Merckebach, Jelicic, & Habets, 2007; Geraerts, Smeets, Jelicic, Merckelbach, & van, 2006 )。而本实验
56、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说法,创伤性事件由于对个体感情或者身体的极大伤害性,而产生了极大负性情绪,导致个体难以忘记,当使用压抑的手段试图遗忘负性事件时,确实会由于大脑神经对不想时特异的加工机制(Anderson, Ochsner, Kuhl, Cooper, Robertson.&Gabrieli,2004)导致个体意识层面上的遗忘。但是,在无意识的层面,负性事件仍然会保留,以个体不能察觉的方式影响其行为,并且这种记忆的保留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不因时间的消逝而产生变化。因此,由压抑所带来的意识层面的遗忘反而会在无意识层面上给个体带来更大的行为上的影响,给个体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困惑
57、。3实验二:情绪记忆压抑遗忘的ERP研究3.1被试随机选取某高校大学本科生25人,所有被试无身心健康问题史,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所有被试均为自愿参加实验。实验后剔除无效的数据8个,最终剩余17个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2设计单因素设计:Think/No-think3.3材料借助画图工具,实验者将四边形、三角形、以及圆等组合成无意义的几何图形做为线索图片,画出想和不想以及基线水平的图各20张,一共60张,另画3张图片做为练习图片,设定每一张的图片大小为158像素*150像素。图片之间的差异明显,不易混淆。选用ANCC中中性词63个,分别对应想、不想和基线水平的图片个20个,并随机选出
58、3个做为与练习图片对应的联系词。3.4实验过程首先,在学习阶段,让被试学习63对图片一词对,第一轮学习的时候,将图片词对随机并列呈现10S的时间,第一轮的学习结束后,随后进入第二轮的学习,在该轮学习中,先随机呈现线索图片,按键后呈现对应的词,此轮学习完成后,如果被试认为自己的学习程度已经达到可以达到回忆出95%图片词对的水平,则对被试进行测试,反之,如果仍未达到则返回继续学习,在该学习过程中,当被试学习三轮,或者时长超过90分钟仍然不能通过测试者,研究者均会要求被试离开,以结束实验。间隔6天后,被试继续实验。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6天前学习过的图片线索,要求被试将记得的对应的词回忆出来,如果被
59、试的回忆率太高或太低,无法达到脑电累加所需次数,将终止接下去的实验,耍求被试离开。然后,被试进入T/NT阶段,此时,屏幕中央会呈现想或者不想的文字线索提示,接着再出现线索图片,当先前的文字线索是想时,图片出现后,被试需耍口头报告出对应的词,如果回忆不出来,仅需报告"想",当先前的文字线索是不想时,图片出现后,被试仅需报告"不想"。最后,进入测试阶段,图片多次随即呈现,要求被试报告出对应的词,主试对被试的回答进行判断,并按键反应。3.5实验结果3.5.1行为实验结果当被试经过T/NT阶段,进入测试阶段后,测得被试对要求不想的词的平均正确率为47%,对要求想
60、的词平均正确率为54%,而基线水平为49%,要求想的词和不想以及基线水平的词差异显著,而要求不想的词和基线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3.5.2脑电实验结果对本实验脑电的分析,分为两个大的部分,首先是对T/NT阶段的分析,对此阶段的分析又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当提示不想的文字出现后脑电的反应,以及相对应的图片出现后脑电的反应。当提示想或者不想的文字时,选取电极点FC1, FC2, CI, C2进行分析(图2),得出两者在540-600ms时,差异显著,要求想时显示了更大的大脑激活。当线索图片出现时,选取Cl, C2, CP1, CP2, C3, C4, CP3, CP4, CPZ进行分析(见图3),发现两者间的脑电在300-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会计实务名师解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咨询服务合同协议模板
- 2025年工程法规考试全力以赴试题及答案
- 清晰结构财务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产业链协同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科技与互联网产业智能机器人市场应用场景研究报告
- 模拟中级会计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交通设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智能设备市场分析报告
-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调整臂修理包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企业员工分红合同规定
- 2025年交管12123驾驶证学法减分题库与参考答案
- 食堂餐饮服务个性化与多样化考核试卷
- 事业单位工资福利政策培训
- 表现技法(山东联盟)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潍坊学院
- 培训班脱口秀课件
- 2021围产期抑郁症筛查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 《兔子坡》小学生阅读分享课课件
- 《风电施工流程》课件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电与磁》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 沈阳市第二届“舒心传技 莘绅向阳”职业技能大赛技术工作文件-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