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肥城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肥城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肥城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肥城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肥城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二一一年二月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富民强市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和推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对于积极顺应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章 “十一五” 发展回顾(一)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

2、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挑战,紧紧围绕“奋战四年,收入翻番”和跨入百强县的目标,强力抓好抓牢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两个关键”,贯穿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条主线”,实施科教兴肥、工业强市、繁荣三产、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解放思想,创新作为,同心同德,创业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成为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10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91.68亿元,比2005年年均

3、增长20.6 %,与“十五”平均增速基本持平,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7.32亿元、286.35亿元和168.01亿元,年均增长10.2 %、18.4%和29.0%。实现人均GDP50228元,比2005年增加30224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7530美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年均增长22.7%。我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列第47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列第61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列第26位,跻身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 图1-1“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幅 图1-2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 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三

4、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1.9:63.7:24.4调整为2010年的7.6:58.2:34.2。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有机菜、肥城桃、“两菜一粮”、干鲜果品、速生用材林“五个10多万亩”的种植格局,巩固发展了粮油、蔬菜、果品、畜禽、木材“五大加工运销体系”。有机蔬菜面积达到17.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3%。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1个,土地流转面积9.8万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6%;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巩固扩大了甲酸、纤维素醚、精密铸造、酒机设备、特种钢材、强磁材料、节能电气等在国内外市场的领先优势,壮大了玻纤制品、石膏建材、生物质能

5、、节能光源、太阳能等新兴产业规模,培植形成了煤电能源、冶金机械、建筑建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 “六大支柱产业”全部达到60亿级以上,其中4个突破100亿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22家,比“十一五”增加155家,其中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193家过亿元,195家利税过千万元;主营业务收入1065亿元、利税1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3.4%和35.6%。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3家;三产服务业繁荣发展,商贸服务业进一步改造提升,文化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村消费网络进一步完善,各种便民农家店分布全市乡村。2010年,我市完

6、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8.6%,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单位,被商务部命名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市和全国24个先进市之一。 图1-3 “十一五”期间历年三次产业比重 发展后劲得到新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五年累计完成资产投资991.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526亿元,分别为“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3.3倍和2.8倍。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千方百计对上争取、对外招商,五年实现招商引资462亿元,其中对上争取资金33.7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4.1倍和4.5倍;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五年建设投资亿元以

7、上的大项目302个,累计完成投资453亿元。图1-4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市建设呈现新亮点。致力于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北方桃源名城”,推进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对接,铺开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开辟古店新区建设,实施老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龙山河带状公园、白云山公园、金街、水街等“四园”、“四街”、“四路”、“一高层组团”等城市重点工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面积拓展到44.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6万人。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31.2亿元,新修和改造公路845.3

8、8公里,全面实现了乡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等级公路。全市等级公路密度达到181.04公里/百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51.3%,石横镇被评为国家园林城镇。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实现总量平衡,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十一五”上级下达我市任务目标。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工作取得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得到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完成了市(县)新一轮机构改革。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

9、贸易总值15.6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完成9.2亿美元,年均增长13.7%,连年保持泰安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8.2亿美元,年均增长61.1%。 图1-5 “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89元,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1.9倍。居民金融余额达到143亿元,是2005年的1.8倍。70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96.9 %。启动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10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金,46万名适龄农民纳入社保范围,90岁以上老

10、人享受政府生活补贴。图1-6 “十一五”城乡居民收入(单位:元) 协调发展形成新局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泰安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达到 88处,农村教师工资实现市级统筹发放。农村标准化卫生室达到369处,积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100 %,“农家店”达到856个,农村便民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多次荣获泰安市综合考核一等奖,乡镇服务站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城市社区由8个调整为16个,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文明、平安、和谐肥城建设全面推进,“鲜花送文明”和“农村道德评议”活动深入人心,“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成效明显,

11、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得到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倾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总值5900多万元。连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城”。统计、气象、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矿区农村搬迁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文化体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迈上新台阶。总体上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市发展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活力增强,发展环境改善,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全市人民的高度评价。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新农村建设明星市、科普示范市、粮食生产先

12、进县、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平安农机示范县、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生育关怀行动先进县、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建设先进县,荣获全省最佳投资城市、平安建设先进市、建筑业十强县、服务业重点城区先进县等称号,自泰安市开展科学发展考核以来,综合成绩和群众满意率连续三年居县市区第一名。(二)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我市在泰安市实现率先发展的目标任务,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总体实力不强,主要人均指标与南方经济发达县市差

13、距巨大;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大型骨干企业少,外向型经济滞后;三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地方财政的比重偏低;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五是产业集聚度不高,园区布局仍需优化;六是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城乡统筹任务艰巨;七是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第二章 “十二五” 发展环境(一)肥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社会化互动并进,经济社会进入加快转型和加速提升期,有条件继

14、续走在全省的前列。一是工业化转型期。我市总体上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中后期,产业结构将加速优化升级,走低消耗、低排放、高端化、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城镇化加速期。我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将进一步向城镇集聚,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支撑;三是居民生活跨越期。城乡居民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的居民消费全面升级,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增强,居民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建设更为宜居的环境要求更高;四是市场化完善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加快推进,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消除,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五是社会建设提升期

15、。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结构深度调整,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需求加速增长。(二)肥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分析宏观形势和我市基础条件,“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考验。我市面临的主要机遇。未来五年我市仍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方式深度调整,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恢复增长,经济环境将趋于好转;从国内看,经济社会进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围绕扩大内需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围绕自主创新谋发展

16、,把发展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发展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均衡性和协调性,有利于我们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环渤海经济圈等新的经济热点地区的崛起,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区域化发展,为提高肥城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肥城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省内看,山东省加快实施重点区域战略,以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社会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调整振兴规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为我市融入济南省会都市圈发展,主动接受济南辐射和产业转移

17、,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山东省提出以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强省、加速工业化进程为主攻方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六大产业,也为我市相关产业技术提升,促进我市由重化工业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转变注入了活力;泰安市提出发挥泰城与肥城的地缘毗邻优势,推进泰肥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从肥城自身看,肥城作为资源加工型城市,正处在工业发展中后期,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关键阶段,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六大支柱产业”、有机菜、“两菜一粮”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通过主动融入“两圈”,“十一五”期

18、间实施的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商贸、旅游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产生巨大效益。加之聊泰铁路、电厂四期、盐化工、枫叶鸭养殖、“大水系”建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示范县(市)等关系肥城长远发展的大项目,今后几年陆续付诸实施,必将对全市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因此,依托比较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良好的产业基础、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将会持续较长一个时期。我市面临的主要挑战。未来五年也是我市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竞争期。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步入复苏进程,但短期难以高速增长,仍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随时会波及国内经济的发展,传导影响我市经济特别是出口企业和外向产业

19、的发展;从国内看,新一轮高水平转型发展的竞赛更加激烈,沿海地区低端出口企业和外向型企业面临全面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内地梯度转移,国内发达地区为应对新形势,迅速调整方向,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地区经济条块划分将趋明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长株潭中部城市群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提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竞争的压力加大;从省内看,全省经济强县增势迅猛,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建设,也使我市面临“边缘化”的挑战,我市周

20、边县市区加大开放力度,也对我市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从肥城自身看,我市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明显,产业“重化”程度偏高,资源依赖程度偏重,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土地供应、环境容量约束日渐显现。如不能主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建设,我市也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总之,“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将呈现出农业保持稳定增长、工业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服务业呈现加快增长的势头。全市上下各级要增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紧迫感、责任感,抓住战略机遇,促进社会和谐,把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前进。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三章&

21、#160; 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主题,以“实施转型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跨越发展、务求争先进位”为主调,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改革开放的导向、创新驱动的策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推进生态环境优化提升,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发展原则推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要坚持“六个和谐统一”的原则:    &#

22、160;                                      一是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推进质量效益与总量速度和谐统一。要继续坚持以优质增量优化存量、扩大总量,在保增速中促转型,在抓调整中快发展,坚定不

23、移地走跨越发展之路,在加快发展中解决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努力缩小与发达县市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二是坚持“结构优化、质态升级”,推进产业协调与能级提升和谐统一。把握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瞄准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推动我市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由传统产业为主向培育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转变。三是坚持“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推进资本集聚与智本汇聚和谐统一。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经济,抓科技就是抓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人才强市、创新驱动作为发展转型的核心战略,抓好人才资源和自主创新,打造人才高地、培育科技优势

24、、增强发展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四是坚持“环保优先、节约资源”,推进生产发展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推动全民观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发展方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健全节能环保防控治理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五是坚持“统筹协调、一体联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基本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文明创建一体化。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强市”,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和谐统一。坚持富民为先、强市为基,把造福桃乡百

25、姓作为根本目标,把转方式调结构的成效体现在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增长、民生事业改善和百姓安居乐业上,办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成果普济共享,实现富民与强市相统一、经济与社会相协调、实力与活力相促进、金杯与口碑相一致,让桃乡人民生活得更自豪、更幸福。(三)基本思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坚持“一二三四五六”的思路目标,明确一个城市定位:即打造中国桃都、建设美好肥城;确立两个率先目标: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打造三大产业体系:以生态高效为先导的现代农业体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以新兴业态为先导的现代

26、服务业体系;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即富民优先战略、人才强市战略、产业升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开展五项行动计划:即居民收入倍增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青山绿水行动计划;坚持六个毫不放松:毫不放松地推进思想解放,毫不放松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实施全民创业,毫不放松地优化发展环境,毫不放松地培育文化软实力,毫不放松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四章  发展目标(一)发展定位按照“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今后一个时期肥城经济社会的发展定位是:承接省会城市群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区。主动融入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更好地

27、接受济南辐射带动,在更高平台、更高层次上实现“依托济南、接轨济南、服务济南、发展肥城”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惠双赢”的发展目标。泰安经济社会发展高地。发挥与泰安市区的交通、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经济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规划新建连接两地的快速通道,努力把肥城打造成泰安经济发展高地、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城乡统筹发展高地。全国有机农产品第一市(县)。坚持不懈地把“有机农业”作为肥城的特色品牌来抓,打造以有机蔬菜、肥城桃、“两菜一粮”、干鲜果品、用材林、畜禽为内容的“六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推进产业整合,扩大肥城“有机”品牌优势。工业制造业强市。依托“六大支柱产业”,做强做优甲酸、纤维素醚、

28、特种钢材、精密铸造、工程机械、PET、强磁材料、节能电气、玻纤制品、盐化工“十大产业链”,培植打造机械加工、石膏建材、玻纤制品“三个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两带三区四园”为主体的产业布局。 北方桃源名城。注重建设“品牌城市”,大力培育“城市名牌”,打造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市民“心态”内外合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的国家级“园林城”、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城”,逐步发展成为泰安市旅游业的副中心。(二)发展目标考虑未来五年我市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与国家和省、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9、,力争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30强,在建成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2015年突破85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8.33万元(折合12500美元)以上,力争在“十二五”前两年突破10000美元,与国内先进地区差距明显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56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58倍。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突破45亿元,实现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8%。产业趋向优质高端。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产业能级显著提升,产业布局集约科学。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50:45。&

30、#160;图4-1 “十二五”末三次产业比重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全社会科研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15%。城市彰显特色魅力。实现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四城联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文化内涵显著提升,山、水、园、林、城相映交融的景观突出。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人口突破37万人,跨入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行列。小城镇基础设施更加配套,人口、产业、要素承载能力明显

31、提高,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图4-2 2010年和2015年城镇化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0.8万人以上;基本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大保险参保总人数每年增加 1万人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法治化水平和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基本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日益优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以内,人口规模控制在102万人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9.5%。土地资源

32、得到优化配置和更加合理利用,水资源供求矛盾有较大缓解,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排放量削减10%,全市主要河流实现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目标。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要达到75%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处置率均达到100%。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分别达到37000元、16200元以上,各类群体收入显著增长。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33、更加丰富。 图4-3  2010年和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单位:元)第三篇  发展重点与政策取向  第五章  调整结构 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围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工业、做大三产服务业、做特农业,突出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的水平上协同发展。(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通过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依据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市产业基础,重点培

34、育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增长潜力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和新节能环保“四新”产业,突出太阳能、LED、高性能纤维材料、电子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环保节能设备、新型数字化装备、新型传感器及应用软件等10个优先发展方向,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深化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导市外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加大财税金融

35、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鼓励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建设新兴产业项目。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70亿元。新能源产业,依托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加快地热能综合利用,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推进实施新能源发电、LED节能光源、新能源汽车、温泉开发四大重点工程。鼓励企业研究生物质成型燃料压块技术和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

36、压块技术成套设备和太阳能沼气高效能装置等相关产品,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再利用。新材料产业,发挥我市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高分子新型材料、精细化工中间体、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等,不断拓宽应用领域。重点开发纤维素醚类产品、甲酸及其下游产品、高性能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石膏生产新型材料、造纸涂料、高性能强磁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化纤复合材料及其制品、高档棉纤维纺织材料等;推进实施一批关联度强、产业链长的新材料项目,迅速膨胀产业规模,扩大竞争优势。新医药产业及生物产业,积极扶持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产业。以大凡神农等为依托,加快发展以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新型制剂

37、和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和生产。生物育种产业,重点研究开发杂交种组培保护技术、组培脱毒快繁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改善动植物品种质量,开发高新生物有机肥、秸秆生物饲料、环保型蛋鸡(猪)预混料等生物制剂品种。新节能环保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和现有技术,加快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和成套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技术和处理系统成套设备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开发高效低污染燃油(气)电加热、循环流化床、酒精综合节能成套技术与设备、非晶合金变压器、高压无功电压自动成套装置等技术与产品,鼓励企业研发脱硫除尘净化装置、焚烧炉净化设备、消声除尘装置等。 专栏1 重

38、大新兴产业项目: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光电模板项目、风力发电项目、太阳能真空管项目、太阳能发电、路灯项目、生物质发电项目、土工材料工业园、LED节能光源项目、纳米磷酸铁锂产业基地、电动大巴车项目、多晶硅项目(二)改造提升现代制造业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壮大,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实现工业投入9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利税230亿元。实施骨干企业培植工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落实扶优扶强政策措施,实施“四个一批”,即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巩

39、固一批优势产业、培植一批新兴特色产业、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以“三高(高端、高质、高效)四新(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为目标,实施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围绕煤电能源、冶金机械、精细化工、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 “六大支柱产业”,重点培植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200亿级产业”,实施“12553”骨干企业培植工程,即到“十二五”末,有1家企业销售收入过200亿元,2家过100亿元,5家过50亿元,50家过10亿元,350家过1亿元。把加大投入、上大项目作为骨干企业培植的用力重点。用足用活加快折旧、新产品税收返还等政策,支持一批产业链条长、财政贡献大、就

40、业带动明显的大项目。“十二五”期间,集中抓好胜利化工烧碱及PVC配套真空制盐二期工程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培植中小企业。制定出台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大力提高民营企业素质,积极引导家族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做强做大企业的后备力量。实施品牌城市战略。坚持“全面培育、重点帮扶”的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产业、产品优势,把传统名产的老牌子叫响,主导产品的新牌子打响。将品牌战略实施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围绕全市的重点产业,按照梯次排队、层级推进、重点培育、全

41、程服务的原则,“储备一批、发展一批、申报一批”,做好品牌创建规划,优先扶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争创工作,重点培植“阿斯德”牌甲酸、“银宝”牌肉制品、“联谊”牌土木格栅、“一滕”“瑞泰”牌纤维素醚、“傲饰”牌西服、“富世康”牌面粉、“金字”牌蒸馏塔、“云宇”牌汽车配件、“泰山”牌轮胎、“索力得”牌焊材等具有较强知名度的产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3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5件,全市争创国家级品牌7个,山东省名牌5个。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提升发展园区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分工层次和整体竞争力,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集聚

42、带动效应,衍生、吸引大量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协作配套,强化关联度,延长产业链,迅速膨胀产业规模,巩固扩大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市高新区、城区东部新兴产业工业园、石横化工工业园、边院盐化工及新材料工业园、汶阳精细化工及新型材料工业园等五大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培植甲酸、纤维素醚、精密铸造、玻纤制品、石膏建材、生物质能、盐化工产品、太阳能、锚杆钢材、节能电气等特色产业集群。 专栏2 重大工业项目:胜利化工烧碱及PVC配套真空制盐二期工程、制盐及“两碱”盐化工项目、石墨电极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扩能项目、特钢公司型材高强度节能技术改造和新烧结余热发电项目、泰山轮胎公司40万套农用子午胎项目、阿斯德甲酸产能平衡

43、20万吨/年项目和50万吨/年“大颗粒”尿素改扩建项目、云宇公司完善20万条工程机械车桥技改扩能项目、金塔公司石油化工压力容器项目、鲁龙公司汽车模具研发和生产项目、明瑞化工4万吨工业磷酸、纸面石膏板等项目、聚源集团80万吨石膏矿及石膏板扩能项目、汇源集团PET瓶坯、瓶盖扩能项目、龙祥公司5万纱锭精梳高支针织纱和高支高密白棉布技术改造项目、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汽车电子产业园项目、铝板带箔扩能项目、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二氧化钛配套金属钠项目、精铜粉加工项目、电厂烟气脱硫石膏循环利用项目、工程机械加工项目、常开电器生产加工项目、现代重工装载机配件项目、太阳能加工项目、盈泰金属制品项目、

44、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项目、年产10万吨环氧丙烷项目、聚氯乙烯项目、石横化工工业园项目、利百时家纺工业园项目、天然陶瓷制品项目、鼎阳工程材料项目、新型节能高耐腐蚀复合板项目、有机硅配套金属钠项目、新型系列绿色环保塑料管材项目、电解铜项目、双组份粗旦热轧无纺布项目、5万吨奶酪项目(三)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围绕扩大内需、扩大就业、扩大财源三个目标,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大力培植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积极拓展农村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构筑起龙头带动、特色突出、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统筹协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

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 %左右。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落实好肥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以“中国桃文化之都、史圣商圣之家园、温泉度假之胜地、印刷出版之重镇”为产业定位,强力推进十大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以项目为支撑,以文化为内涵,以投入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肥城历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将历史文化及民间民俗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附加值,形成独特的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不断创作生产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肥城特色的文化精品,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突

46、出“历史文化和乡村休闲”两大主题,主动融入泰安市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大格局和山东“山水圣人旅游圈”,实施“一城、两节、三线”的发展战略,“一城”:即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两节”:即办好桃花旅游节、金秋品桃节;“三线”:即建设北部历史文化名人旅游线、中部吉祥桃都文化旅游线、南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到2015年,实现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亿元,年均递增20%,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北部历史文化名人旅游线:以“商圣幽栖地、地质奇观园”为依托,建设以“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陶山景区,以“华夏陶山,儒商之源”为主题,以范蠡携西施归隐陶山经商为主线,以儒商文化为切入点,建设集朝拜、观光

47、、会议、度假、娱乐于一体的世界性国家级的大型主题文化公园。左丘明文化园区,以“史圣故里、北方水镇”为形象定位,建设衡鱼怀古、水镇泛舟、古井映槐、地下探秘、万灵塔影、湿地飞鸟、丘湖月夜、古城春晓等主要景区景观,满足湿地休闲观光、古镇寻踪、商务旅游、寻根祭祖文化旅游等功能,将左丘明文化园区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史圣故里文化旅游区。翦云山景区,以“肥国仙山圣境,泰岳养心天堂”为形象定位,充分利用肥子故国及肥族之历史文脉,将文化与山水有机融合,建成全国4A级旅游景区。牛山穆柯寨景区,以“牛山穆柯寨、天下第一寨”为主题,以巾帼英雄穆桂英和牛山寺文化为主打品牌,把牛山打造成以古寨拜访、秘林寻幽、古寺探秘、休闲度

48、假等为主要内容的古山寨文化旅游区。中部吉祥桃都文化旅游线:按照“一首两翼”的规划布局开发建设。一首,即城区,形成以“桃源梦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挖掘城市旅游文化内涵,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特色小吃、特色购物、休闲娱乐等城市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营造以“世上桃源”为内容的城市景观。提升肥城中国桃木旅游商品城的规模和档次,将桃木旅游商品城建设成全国知名的集商品开发、生产、展示、商贸旅游、餐饮、会展于一体的大型专业桃木综合购物场所。两翼,即刘台桃花源景区和中央桃行景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将单一的赏花旅游向桃园观光、桃乡品桃、农家休闲、乡村体验等功能的转变,塑造具有独特桃文化特色的中国最

49、大的“桃花源”。南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以“古代兵家圣地,北方植物王国”为主题定位,形成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加快云蒙山旅游区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实现4A级旅游区目标。加大温泉资源的招商力度。以“自然环境+桃文化底蕴+浪漫情调”为定位,形成“游中华泰山,浴安庄温泉”的格局,将温泉开发成集生态、保健、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泰山御泉旅游度假区。打响“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的品牌,将有机菜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品牌效应,形成以有机菜销售、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省内外知名的有机农业观光园旅游区。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房地产业四大重点行

50、业为突破口,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依托,以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城市核心商圈、湖屯物流中心、桃花源风景区、温泉度假区、两圣名人文化园、桃木旅游商品城六大服务业集聚区为主要途径,全方位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我市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三大重点行业发展为龙头,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其它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物流业。大力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着力搭建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整合物流资源,规范市场管理、加强对物流设施的投入,培育物流龙头企业。继续引导工业企业剥离物流服务,大力发展以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农产品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方物流

51、,积极探索金融物流、绿色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兴业务。加快建设湖屯物流园区、义乌国际商贸城等重大项目,将我市打造为济南物流中心的重要节点、鲁西南重要物流中心和物流转运基地。金融保险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增进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上市企业后备资源,推动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加快现有商业银行的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构筑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创造条件,着力吸引济南、泰安的境外知名金融机构将区域性客户服务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结算中心等后台业务总部落户我市。设立支

52、柱产业投资基金和再担保服务中心,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将我市打造为金融体系健全、融资渠道多元、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快捷的济南城市圈重要的金融集聚区。商务服务业。坚持做强自身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形成功能完备、服务多样的商务服务业发展体系。重点支持规范提高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与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商务服务业。支持证券、保险、人才、劳动力、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壮大。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房地产业。做好“城市、生态、景观、休闲、旅游”五篇

53、房地产文章,大力发展生态房产、景观房产、休闲房产、旅游房产,大打休闲居住品牌,打造省会城市圈休闲居住品牌城市。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增加主要面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城市西区、古店新区、市高新区为主要节点,分布有序、层次清晰、梯度发展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把房地产业培育成我市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科技服务业。加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创新中心、孵化器、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服务支持体系,着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充分

54、依托我市高新区、各工业园区企业集聚现状和现有孵化器资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重点支持在非金属材料、电器电缆、精细化工、生物工程、食品等领域建设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业。以我市制造业支柱企业的软件信息需求为导向,借助临近齐鲁软件园、泰山软件园的优良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吸收济南、泰安的软件信息溢出。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和物流、商贸流通、旅游、金融等服务行业的步伐,提升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施信息便民工程,围绕政务、商务和民生开发一批信息服务项目,促进城市信息服务业态的丰富完善。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为契

55、机,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兼容,逐步整合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社区服务业。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理顺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逐步建立起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树立社区服务的品牌,形成管理效益优良、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新局面。大力发展公益性社区服务业,努力拓展纠纷调解、社会保障、健康服务、就业等社区服务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在巩固传统服务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创新经营方式,全面推进传统服务业迅速发展。着力构建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现代

56、商贸流通新框架,建设覆盖城乡、便民利民的商贸流通新网络。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现代化水平的商流服务设施。重点提升优化以新城路为轴线的中心商圈,以盛世佳和、人民商厦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各种超市为主体,以连锁店、专业店、便利店为特色的流通新业态;以宝盛、华运大酒店为龙头,积极发展大众化、特色化、连锁型餐饮及酒店服务业;着力提升和发挥“步行金街”、“美食街”的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商业特色街区;建设一批以肥城桃、有机蔬菜、桃木工艺品等优势产品的现代化区域性大市场;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构建结构合理、统一高效的现代化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大型连锁龙头企业,推进

57、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引导和鼓励大型骨干连锁企业,整合内部资源,挖掘具有成长性的优质资源,通过股权转让或联合兼并等方式,形成核心资源,鼓励小型流通企业以入股等方式加盟,提高流通业的集团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 专栏3 重大服务业项目: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义乌国际商贸城、湖屯物流园区、望鲁湖温泉度假区、翦云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格律诗广场、国际汽贸城、桃乡商圣丽都经济区、春秋古镇、丰泉环保生态园、鑫旺金融大厦、汇源商贸城、农产品物流中心、职业教育学院、市医院门诊综合楼、三馆建设、桃都电子城、湖屯泰隆大酒店及生态园、新合作购物中心项目、桃木旅游商品城二期项目 专栏4 服务业集聚区

58、:城市核心商圈、古店次中心综合商业区、桃木旅游商品城、桃都广场高档商务区、温泉休闲度假园区、湖屯现代物流园区、桃花源特色旅游园区、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义乌国际商贸城、现代农业示范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园、东部商务区、牛山旅游休闲区、桃都农贸城、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园区、生态苗木产业园、翦云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职业培训基地、汽贸城、文化广场(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现代农业为方向,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力实施有机化战略。坚持不懈地把“有机农业”作为肥城的特色品牌来抓,按照“因地制宜、

59、发挥优势、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原则,建好有机蔬菜、绿色肥桃“两个基地”,2015年有机蔬菜发展到22.5万亩、绿色肥桃稳定在10万亩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蔬菜、绿色肥桃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到2015年,全面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瓜果菜上的使用,农田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40%,有机肥亩用量增加1000公斤以上,农田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氮肥亩用量减少30%,化肥利用率由目前的35%左右提高到4050%;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到3万个。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突出规模、特色、品牌,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种植业,稳定粮食生产水平,认真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任务,粮食总产稳定在64万吨。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