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2020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第1页
东师2020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第2页
东师2020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第3页
东师2020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第4页
东师2020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离线考核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满分 100100 分一、内容理解(每小题 1010 分,共 4040 分。)1.1. 简答黍离的思想主题。黍离写一个行役者在途中,见到故国被颠覆,宗庙宫室化为废墟,心中涌起无限忧愁和悲叹。此意常为后人所用。以“黍离之悲”或“黍离之叹”表达对故国、故家、故园败落的忧伤,隐含着一种沉重的忧乡思国的深情。2.2. 简答离骚主题的要点。A .离骚表达了美好的政治追求B.抒发了作者诚挚的爱国情感C .表明了作者坚持理想的做人原则3.3. 论析杜甫登高诗的抒情风格。古典诗词中,登高悲秋常常与诗人的种种悲情愁绪相联系。杜甫登高借秋日重阳登高,抒发了羁旅孤苦的寂寞、文人失意的

2、忧愤及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情愁绪。4.4.宋之问诗中的“恨长沙”有何深意?此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忆往思来,百感交集。此句一个“方”字把“度岭” “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辂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

3、 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下 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 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据说大庾岭南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像花 残凋落。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心向北,身往南, 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诗人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

4、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 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 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 这两句专门写景, 避免正面表达感情, 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 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Y蒙Y蒙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

5、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翩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晞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 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鹤鹭朝,勤修鹏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 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 “但令

6、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 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 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此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 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

7、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二、艺术析论(每小题 1515 分,共 6060 分。)1.1. 论析离骚运用比兴手法的特点。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诗中大量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舍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世界。如诗人写他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2.2. 举例说明吴均赠王桂阳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吴均在齐梁之际的文人中,身世地位比较特殊。他出身贫寒,少负高才

8、,又有济世之志,但仕途却很不得意。这首诗题曰赠王桂阳,王桂阳,可能是当时桂阳郡太守王蛛。作者以诗赠人,实际上是借咏物以抒怀,用诗明志。诗中以青松自比,虽则位低,但心志甚高;境遇虽差,但不甘屈沉下僚。高远的志向虽 未表露,但一旦凌厉直上,定可做出遮天盖地的贡献。这种极思奋发的声音,在诗风颓靡的齐梁时期,带 有一种凌厉的风云快感。此诗在咏物中抒情言志,通篇贯穿理趣,但读起来却使人觉得生动有味,甚或为 之耳目一振,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作者把说理完全融于形象之中,通过形象展示道理,这就不仅深化诗 的主题,而且增加了它的艺术魅力。这与吴均的才力和其创作清拔的风格不无关系。3.3. 结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

9、叔云谈李白歌行的重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 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讲解这首诗应弄清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 .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与“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 烦忧”的不同艺术效果.以及“水” “愁”两字重叠出现的修辞技巧 .4.4. 吴均与宋元思书

10、的写作特点。1.1.语句上高妙体现骈偶和“四六”的特点。-骈体文多用“骈四俪六”对偶句,并要求句法结构相互对称。与宋元思书就集中体现了语 句上骈偶“四六”的特点,如开篇即以“风烟俱净”对“天山共色” 。-骈体文还把偶句归纳为言对、事对、数对、色对、正对、反对、意对、复对等类型。该文急 湍甚箭”对“猛浪若奔”,既是事对,又是正对;而“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则是色对,“昏”对“日”,复对,反对。该文除了 “四六”句外 ,还有五字句“莺飞戾天者”对“经纶世务者”,更有单散句“自富阳至桐庐”。作者以这种直叙白描兼带抒情的散行句式穿插文间,丰富了行文的 跌宕变化,避 免了句形的单调板滞

11、,从而使通篇诵读时,间歇有致,摇曳多姿。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 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 权节也。”可见,刘勰也主张为文应“选用奇偶 ,节以杂佩”。-骈偶“四六”形式,能使文章产生齐整华彩、文义映衬之美。散句的作用 ,则有承上启下、梳结文义的功能。与宋元思书一文多用四字而又五、 六兼使,骈中带散,因而使该文既整饬匀称,句丽词畅, 又开阖自如,错落有致,文气通畅。2.2.遣词上精妙藻饰和用典的特点。-骈体文往往堆砌一些金玉、苑囿、山水、风月、灵禽、奇兽、香花、异草、宫室、颜色等类的词。用文采翰藻的纤丽形式来掩饰骈文空虚贫乏的内容,这自然是其消极的一面。-骈体文过分要求词语的

12、工整 ,就得常使用同义词、近义词构成对仗,由于同义词、近义词用得太多,往往形成重复,这也是骈体文的毛病之一。与宋元思书的句子中,也用了一些近义词,如“不穷” 对“无绝”,但作者使用这些为数并不太多的近义词,并未使人感到重复,其“泠泠作响”与“嘤嘤成韵”近义相对,更是渲染了景物的音乐色彩 ,用词精妙考究、华丽清新,却没有六朝骈文堆砌词藻的弊病。遣词 自然流畅、清丽丰富,使这篇短札为后人喜爱。-用典是骈体文的另一特点。引言、引事、引经据典,本是为文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骈体文用典在于通过用典,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典雅、委婉、含蓄、有文采。因此 ,骈文用典,往往意在言外,借甲而 说乙。如本篇的“莺飞戾天”

13、,它是引诗经大雅早麓里的原句,但在本篇中却用它比喻影射有理想而怀雄心壮志或为名利 而极力攀高的人。这种言此意彼、音在弦外的用典,使文章含义精练有致,令人浮想联翩。-骈文用典常常不指明出处,而又最讲究剪裁古事古语使之融化于骈文所需的属对之中,所以骈体文作者虽用的是古事古语 ,但已把这些古事古语融化成自己的话,表达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莺飞戾天”这句古诗引用,表达的却是作 者“望峰息心”的不求名利的思想感情。过多用典,堆砌成篇,无一句无来处,这就不仅使文章累赘冗长,“殆同书抄”,而且使文字内容隐晦难懂。与宋元思书用典却避免了 这一毛病,它也用典,却为数甚少,也引古语,却不艰深隐晦,这是它与一般

14、骈体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 处。它言之有物,情文并茂,明白畅晓,易为读者接受。3.3.语音上巧妙运用声韵平仄的特点。骈体文受到声律平仄的影响。骈体文过分强调平仄、拘泥声律,不仅会妨碍文章内容的表达,而且还影响语言的自然节奏,反而削弱了语言音韵的自然美。与宋元思书的行文则不拘泥于平仄,其六字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就自然成文,并未过分讲求平仄,“奇山异水”更是平仄巧妙。本篇多用四字句 声律上二二成拍,排列匀整,富有节奏,音节和谐,朗朗上口。4.4.写景抒情,精选画面,奇妙构思的特点。骈语俪句整齐精洁,布局合理地绘就了一幅生动绚丽、立体逼真的百里山水画卷,成为写模山范水的骈体文的千古佳篇。

15、全文三段文字有总有分。首段直叙白描概写夏秋之际江上景色。风停雾散,晴空净爽,与远山共色,乘船沿江而上,随意飘荡观赏。一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白话交代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赞叹总括了富春江山水秀丽的秋景,眼界阔大,颇具 气势,语句华丽清新,简淡畅达。第二段分两个层次写碧水清澈、江流湍急。作者抓住“异水”的特点,一写水的静态,运用夸饰“千丈见底”突出其清澈;二写江的动态,运用比喻急流如箭,猛浪若奔(马),形象突现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第三段作者分写“奇山”,层次清晰,景情交融。前六句为一层,写仰视夹岸争高入 云的群峰,作者运用比拟手法,给人以豪 壮而又寒凉的视觉、触觉感受。接之六句为第二层,以几个特写镜头,分写群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作者突出的 不是形象,而是声音的描绘,给读者以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