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助力泽州农业腾飞_第1页
农业综合开发助力泽州农业腾飞_第2页
农业综合开发助力泽州农业腾飞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业综合开发助力泽州农业腾飞1、前言为了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 物质基础 , 打造粮食核心产区、 发展现代农业 ,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步伐 , 泽州县紧紧围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现 代化这一中心 ,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 不断加 强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继续推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 , 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 带动农民增收。泽州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 , 辖属晋城市 , 地处东经 112.4 °至 113.5 °,北纬 35.3 °至 35.7°之间,海拔 6001

2、200米,北与高平 市接壤,西与沁水、阳城县隔河相望 ,东靠陵川县 ,南与河南省修 武、博爱、沁阳、济源诸县毗邻 ,县域环绕晋城市城区 , 是山西省 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 ,史称“河东屏翰”、 “冀南雄镇” ,总土地 面积 2023平方公里 ,约占山西总面积的 1.2%,其中山区面积 1328.4 平方公里,丘陵面积 577.9 平方公里,平原面积 116.7 平 方公里。辖 14镇3乡,634 个行政村,14 万户,53.3 万口人,其中 农业人口 45.4 万, 耕地面积 73.14 万亩, 人均占有耕地 1.42 亩。2、注重农业综合开发 , 发展节水农业 , 建设高标准农田 泽州县是全国

3、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近年来 , 该县把粮食增产、 农业增效作为农民增收、 农村稳定的头等大事 来抓,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积极实施高效农业 , 全县在农业生产领域迈出了新步伐。 泽州县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有很多的有利条 件:泽州县土地资源良好 ,耕地相对集中 , 灌溉水源有保障 , 开发 潜力大,粮食产量高 ,商品粮调出能力强 ; 县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 视、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 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县级 财政实力雄厚 , 从而具有较强的地方财政配套能力和支农资金整 合能力 ; 当地农民群众要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高, 愿意承担项目建设所需要的筹资投劳任务 ; 县农业

4、综合开发办公室严 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 ,工作业绩突出 ; 根据国家农业综 合开发办公室印发的 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 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 中示范县的入选条件泽州县已被定为山 西省 2010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当前制约泽州县农业生产 力继续提高的主要问题是 :农业的效益比较低 , 导致农民种粮的 积极性不高 , 对农业投入不足 , 从而造成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 新 技术推广滞后、 农业结构调整缓慢、 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较 低、中低产田面积仍然较大。为了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 继续 增加农民收入 , 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步伐,促进可持续发

5、展 , 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解决这些问题 ,而 开展以现代化为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一项重要举措。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贵在“综合” , 其自身优势决定了 它在“三农”中的长盛不衰,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深情赞叹。有 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 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的管理模式和 成功经验 , 将其运用到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从项目的申报、评 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 , 确保了项目 建设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制度。中央 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 , 规定了各级财政 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 同时 , 实行了专户储存、 专人管理、专款专用

6、和县级报账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 , 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 有一套科学的 综合治理措施。 一方面坚持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 合,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 另一方面紧扣新农村建设 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与扶贫开发、 村村通工程、 农村能源工程、 以工代赈项目等结合起来 , 整片、整村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 村容村貌治理 , 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自立项以来 ,我们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 , 以产业开发为主 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精心组织 ,创新机制 ,强化管理 , 为全县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泽州县在 2

7、010 年和 2011年实施两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 目以来,在 2个乡镇的 5个村发展高标准农田 2万亩,修建灌溉站 6座, 配套机电井 5眼,架设高低压线路 5.1 公里, 安装水利变压 器 3 台(套) , 新建小型蓄水池 1 座 , 维修小型蓄水池 6 座, 埋设 地下灌溉管道 141公里,发展半固定喷灌 0.9 万亩,管灌 1.1 万亩, 修建硬化田间道路 25公里, 发展农田防护林 200亩,植树 2.4 万 株,技术培训 8000人次,示范推广 0.8 万亩,共完成投资 2640 万 元。项目完成后 ,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新增 2万 亩节水灌溉面积 , 年节约水量

8、 110 万方, 新增农田防护林网保护 面积 1.8 万亩, 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35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增产 值 820 万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700 万元。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 使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 为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 有效地推动了 农村科技进步 ,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 加快了农业现代化 的步伐 ; 较好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 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 结构调整 , 增加了农民收入 , 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 通过辐射和示范 将促进区域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比较显著。 水利 工程的渠系水利用率达到 90%以上, 土壤有

9、机质含量提高了 0.1 个百分点(由 23.20g/kg 提高到 23.22g/kg ),节约了水资源 , 减 少了化肥用量 , 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农田林网建设提高了 林木覆盖率 , 调节了农田气候环境 , 减少了干热风、大风、霜冻、 冰雹等自然灾害 ,还可以增加降水量 , 减少旱灾的发生频率 , 改善 了农业生态环境 , 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 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得以加强。通过管道输水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 , 扩大了灌溉面 积,增强了抵御旱灾的能力 , 降低了农业的经营成本 ,同时可以逐 步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 , 为总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水资 源条件 , 从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

10、发展能力。3、解决“三农”问题 , 调整产业结构 , 发展特色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才能 稳定和发展。 要增加农民收入 , 根本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 , 县农业开发办公室按照“特色闯市场 ,增收调结构”的原则 , 结合当 地实际 , 发展特色种植 , 提高经济作物的比例 , 从而提高土地的产 出率,促进农民增收。 河底村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丹河支流沿村流 过 , 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发展水浇地 , 土地产出低 , 农民人均收入 少。只有少数农民在沿河地种菜 , 采用人工担水或移动浇灌设备 进行浇灌 , 全村种菜不足百亩。通过在该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 目, 给河底村

11、耕地铺设了地下管道 , 安装水泵 , 架设输变电线路等 全村发展水浇地面积超过 1000亩, 这就为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带 来了契机 ,村委会利用当地一些老百姓有种菜经验的优势 , 成立 蔬菜专业合作社 ,发展无公害蔬菜 1000 亩, 并且申请注册了“寿 山绿”商标。为了让河底村村民提高蔬菜种植技术, 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还多次邀请省、 市、县有关农业专家为他们进行技术 培训 , 定期带领蔬菜专家为他们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通过发展蔬 菜生产 , 耕地亩收入由原来的不足 1000 元一下子提升到 5000元, 纯收入达 3000元, 村里年收入达 300万元以上 ,实现了增收致富。 下城公村土质特别

12、适合种植红薯 ,历来有种红薯的传统 , 但受水 利条件所限 , 每年种红薯也就百余亩 , 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实地 考察的基础上 ,把这个村确定为项目区 ,通过项目实施 , 为该村发 展水浇地 1500 亩 , 使该村种植红薯面积达 500 亩以上 , 每亩收入 超过 2000元, 仅此一项年收入可达 100万元以上。泊南村在 2010 年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发展水浇地 4000 余亩 ,他们搭上农业综合开发的顺风车后也动起了调整产业结构 的脑筋,积极引进人才、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 ,投资 500 多万元,建成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大棚 40余栋,占地 160多亩,大力

13、发展大棚蔬菜 , 平均每栋大棚年可产蔬菜 5 万公斤(两季) , 年产 值可达 10 多万元。4、切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 带动泽州经济发展 在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 , 为推动泽州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泽州农村经济发展 ,带动项目区农民收入 , 泽州县还大力支 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优先对农业企业的贷款进行贴息补助 近两年共对 3000多万贷款进行补贴 , 贴息额达到 100多万元。是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两年扶持了 2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申请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80万元, 带动合作社投资 500万元,实施了晋城市泽州县年出栏5000 头优质商品肉猪养殖基地扩建项目和晋城市泽州县年出栏4

14、000 只优种羊、 15000 只优质育肥羊养殖扩建项目 , 项目正常运行后 , 年新增销售收入 1400 万元 , 年增利润额 200万元, 年直接受益农户数 800户,直接受益农户年 收入增加总额 800万元,年新增就业人数 500 人。三是大力支持 农业龙头企业 ,两年为 2 家龙头企业申请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贴 资金 300万元,带动吸收其它资金 1450万元, 实施了晋城市泽州 县 2000 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和晋城市泽州县年产1000吨高档山楂果脯蜜饯加工扩建项目 ,两个项目投产后 , 年增 销售收入 2750万元,新增利税 750万元, 年增利润额 620万元, 带动农

15、户 1000余户,农户纯收入增加 1000 多万元。5、运用科技推动农业新技术发展 , 增加农业附加效益 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我们坚持依靠科技推动开发 , 大力推 广应用农业新技术 , 引进新品种 , 广泛开展科技培新 , 提高了农业 科技水平和综合开发效益。 2005 至 2010 年度组织实施了“优质 洋芋坑种丰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广”、“大棚蔬菜栽培丰产技 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优质核桃栽培技术”等 11 个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 涉及小麦、玉米、中药材、林果、蔬菜 等多个产业。采取田间指导、座谈、交流、举办培训班、建立示 范片等多种形式技术培训 12889人(次), 通过这些措施

16、 ,改变了 项目区群众传统种植观念 ,取得省工、省力、省能的效果 ,群众尝 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甜头 , 提升了项目区群众学科学用科技、推 广优良品种、发展农业生产的热情 , 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农业综合开 发项目,使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 , 全方位改善道路、 交通、水利设施、居住条件、生态环境 , 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 产相得益彰 ,互为补充 ,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流域治 理、植树造林、 农田林网和村屯绿化 , 提高了林草覆盖率 , 改善区 域小气候 ,减少水土流失 ,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 加快农业生态 环境向良性发展 ,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水利 措施的实施 ,提高项目区群众节约用水的意识 , 在节约利用水资 源的同时 , 保护河流免受污染 , 防止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 在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中 , 坚持土地治理与农村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生态建设和村容整治有机结合起来 , 有了通达的道路网络、完善的排灌设施、 优美的田园风光、 崭新的乡村风貌 ,90%的行政 村形成了新农村的雏形。 同时项目区各村积极实施乡村建设工程 和农户“五改三建”工程 , 特别是项目区实施沼气池、太阳灶等 农村洁净能源工程 ,节约了能源支出 , 提供了优质肥料 ,搞好了环 境卫生,带来了经济收益。另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