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6 语言的演变教师锦囊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_第1页
高三语文 6 语言的演变教师锦囊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锦囊 一、理清思路 本文三个部分说明了语言的三个方面。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以世上万物都永远在运动变化的事实,比照说明语言也在变化,具体可感。先以一个幽默的假设揭示了语言的时代特征。从上古到中古,即从孔子到朱熹已变化极大了。接着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从三方面说明语言古今变化之大。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这部分作者着力说明变化的原因和种类。语汇的变化作者概括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等现象,条分缕析,概括准确。第三部分,“语法、语音”的变化。语法方面,作者着重强调了古今句式的变化;语音方面,作者谈了押韵、平仄、形声等方面古今的变化。其结构图如下: 二、文题解说 本文选自

2、语文常谈,全书包括八篇文章。前七篇是作者1964年应文字改革月刊编者之约,分期在月刊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是1980年续集出版时补进去的。分别是:1.语言和文字;2.声、韵、调;3.形、音、义;4.字、词、句;5.意内言外;6.古今言殊;7.四方谈异;8.文字改革。课文是其中第六篇。原题为“古今言殊”,含有四个标题: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删去了最后一节,并将前面三个小标题依次换为序数一、二、三,题目也由作者改为“语言的演变”。 三、相关知识 朱熹的论语集注主要是集宋人的注释,兼采古注,而以发挥义理为主。其优点是注释简明扼要,阐发含意透辟,便于阅读;缺点

3、是多用宋儒理学来解释,颇有不符原意的地方。 外来语、意译词、音译词、译音词:外来语,也叫外来词或借词,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语。汉语的外来语,一般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种。把别种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词就是音译词,如咖啡、沙发、苏打;利用汉语构词方式,把别种语言中的词所表示的概念介绍过来的词就是意译词,如电话、发动机、铁路。若再细分,音译词中还有一部分是译音加表意的词,如卡片、芭蕾舞、啤酒等,可称为译音词。 涕:论文:“涕,泣也。”段玉裁注:“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转写之误也。”说文:“洟,鼻液也,从水,夷声。”周易·萃卦·上六:“赍咨涕洟。”孔疏:“自目出

4、曰涕,自鼻出曰洟。”诗·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哭泣的时候,眼泪鼻涕一起流下,所以汉朝以来有人把鼻液也叫“涕”。但是应当看到,并非汉以后诗文里所有的“涕”都指鼻液,也有人照古人的用法,仍然把眼泪叫做“涕”。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登岳阳楼:“凭轩涕泗流。”这几个“涕”字,都是指的眼泪。 信:说文:“信,诚也。从人言。”段玉裁注:“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老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这些古籍里,“信”都是“诚”的意思,说“信”在古代只指送信的人,那仅仅就其和书信有关的意义,古今用法相比较而言。若笼统地讲“信”在古代只指送信的人,就欠全面、欠确切了。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谢安)看书竟,默然无言。”此句出自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