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深层解读_第1页
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深层解读_第2页
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深层解读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深层解读In-depth Analysis of Farmer ' s Non -rational Consumption BehaviorRU Xiu-mei(School of Humanities,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China):If the farmer ' s con sumer behavior is reason able or not is affected by their own quality, consumption environme

2、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and many other factors.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roles in guiding are the basic elements that consumer behavior gives birth, and non-rational consumption behaviors of some farmer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alyzing from the socio-cultural level, the paper thi

3、nks that the esse nee of farmers'non-rational consumption i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centive is“social compliance ” and“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 which reduce farmersinputs,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resultingin the “fault ” of eonsumption quality of

4、 urbanand rural consumption level ,and is not conducive to further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我国有 7.5 亿多农民 ,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55.1%, 是最大和最 广阔的市场。作为社会总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农民消费行为 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 而且影响到整个 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当前, 随着“工业反哺农业 , 城市支持农村”的推进 ,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状况整体上有所改善 农民的消费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与此同时 , 农民的非

5、合理性消 费行为也日渐凸显。一、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典型表现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被假设为理性的“经济人” , 能够以 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事实上 , 人 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 ,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其认识、情感以 及行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从经济消费的角度来看, 非合理性消费行为之所以能寻找到现实路径 , 缘于他们头脑中的消费观 念、自我体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等其现实经济制度的基础。 目前 ,我国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 :1. 消费观念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消费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或 他人的消费活动持有的基本观点、 看法和态度。 作为这个社会的 绝对主

6、体 , 农民既是社会最大的生产者 , 也是最大的消费者。 消费 观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状况等多种因素。 消费观 念支配消费行为并在消费行为上得到体现。因此 , 农民所持的消 费观念合理与否不仅会影响其消费行为 , 而且直接反映他们的生 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目前农民消费观念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 : 崇 俭消费、短视型消费、从众消费。长期以来 , 靠天吃饭、“贫”字当头的农民一直把崇俭当成 消费的第一原则。 现实生活中的天灾人祸及生老病死等各种不可 预料因素 , 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正常消费支出 , 强化了农民消费 的谨慎性心理。 某些农民呈现出过度节俭的落后、 保守性消费特 征 , 即“不

7、敢花钱 , 不愿花钱 , 该花的不花”。代表现代文明、文 化生活方式一般不易被“崇俭型”的消费方式自觉接受, 消费选择上要让位于传统 , 因而向农村传播蔓延非常迟缓。小富即安、 小成则满的小农意识所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 , 深深沉积在广大农 民的潜意识之中 , 形成了只看到或热衷于眼前和个体利益 , 看不 到或不愿顾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落后而保守的短视型消费 倾向 ,这一倾向在农民个体身上主要表现在教育消费上。由于高 等教育消费年年递增及“知识性失业”的社会现实 , 促使大部分 农民降低了对教育消费的预期。据统计 ,2007 年农村教育消费占 收入和支出的比例较 2006 年下降了 2 个百分

8、点。教育投资大、 见效慢 , 短期内不能形成对家庭投资的回报 ,部分农民在观念上 更倾向于让子女早点外出打工挣钱 , 以减轻家庭负担。从众消费 成为农民非合理性消费的向导 , 目前农村比较典型的从众消费表 现为平时节俭与节庆仪式铺张并存 , 形成了“日常节俭克制、重 要节日过度消费”的恶性消费循环 , 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上述的崇俭消费、 短视型消费、 从众消费是由农村特定的经 济条件、生产方式、制度安排等所决定 , 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 景下形成并遵循的 , 消费观念的落后与保守严重阻碍着我国农村 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2. 消费内容上的文化“缺位”与低俗化。 由于农村的文化生 活比较

9、枯燥、 单调, 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受中国传统的消费方 式和消费习惯影响较大 , 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消费内容的选择 上只注重感觉、享乐和刺激 , 生存感官享受层面逐渐趋于主体地 位。此外,由于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利益最大化原则 , 使得人们精神 需求的价值取向偏向于庸俗化、 趋利化。 在精神消费领域里出现 了以满足物质刺激、 感官享受等生物本能的物质化倾向的价值取 向,精神世界的文化内涵日趋消解。 与此同时 ,抽烟、喝酒、吸毒、 赌博、封建迷信性消费在很多农村蔓延盛行。3. 消费过程中交往关系的货币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人们之间以情感为特征的质朴的人际交往关系逐渐演变为以金 钱为主要载体

10、的货币化人情消费 , 货币成为衡量人存在价值的唯 一尺度 , 成为确定和他人关系及其保障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最强 力的手段。人际间的交往关系的货币化 , 使得人情消费成为农民 的一项硬性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支出。二、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分析 农民消费行为合理与否受其自身的素质、 消费环境、 经济发 展状况及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其中经济、制度等因素 的作用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过去较长期 , 国家倡导农 业支持工业 ,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 , 通过制度以及相 关的政策把地区和地区之间、 城市与农村之间一一分离圈隔开来 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有利于城

11、镇居民 倾斜 ,城镇居民有许多农村居民享受不到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 和较完善的养老及社会医疗保障等。显而易见 , 这些经济及制度 性因素为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提供了存在的基础和生长的空 间。事实上,经济领域中的消费行为 , 不仅是单纯的一种经济现 象, 而是将经济、 心理、 文化和社会现象集为一身的综合性现象。 消费行为是消费主体其生存方式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自我表达 的过程 , 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诸多表征印证出其生成的社会 历史文化内涵。1. 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本质解读。 农民非合理性消费的本质 是消费的异化。 消费异化表现在消费主体偏重对消费客体的占有 导致消费客体能力降低 , 最终使消

12、费主体反而受制于消费客体的 发展 ,致使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的关系不再一致。 在消费过程中 , 由于人的需要和能力以及主体性没有因消费得到满足或提高 , 反 而使消费主体利益遭受损害 , 迷失在消费客体中难以自拔。农民 消费观念的落后与保守 , 封建迷信、赌博等消费内容上文化的 “缺位”与低俗 , 以及消费过程中人际交往关系的货币化转向 , 确证了其消费的异化。(1) 日常生活是人们非合理性消费观念得以生成的寓所。日常生活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 , 旨 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 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 观念活动的总称 , 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

13、 在方式 , 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 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 日常生活世界空间上是 狭窄、封闭、固定的 , 时间上是相对凝固恒常的 , 重复、单调、稳 定是其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宗法社会崇尚自在的、 封闭 的日常生活世界 , 日常生活世界造就了农民自在自发的生存状 态。传统农耕文明的陈规陋俗积淀在农民的潜意识中 , 形成了一 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 , 自在的活动方式、经验主义的生活图式、 本能的生存需求以及自发的调控系统使人们不可避免地形成保 守落后、安于现状的观念。目前 , 农民种种非合理性消费行为正 是几千年积淀的日常生活范式的具体体现。 这种

14、既定的消费观念 与方式乃至行为使农民正常的消费需求被自我压抑不能得到释 放 , 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因过度节俭消费、短视型消费 和货币化的人际交往消费得到满足或提高 , 相反却使农民陷入了 观念贫困文化贫困经济贫困的怪圈中。(2) 人际交往是人们非合理性消费行为得以实现的路径。交 往是生存的前提 , 是人们存在的方式 , 交往必然导致消费。 现如今 ,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 农民之间纯朴的人情往来已远远超出传统 意义上的礼尚往来 , 人们往往通过礼金的高低来评判人际关系的 亲密程度。人际交往由人的关系变成了某种物的关系 , 进而演变 成社会问题 , “情感型”人际交往次居于“工具目的型

15、”之后。2. 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探究。 在心理学中消费被看成是 伴随着各种情感投入的一种心理行为 , 行为的背后总是有一定行 为机制,存在某种心理因素 , 或者某种信念 ,农民非合理性消费的 背后也同样有着他特有的反应模式、 某些特别的心理特质以及心 理需求。(1) 社会遵从是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心理诉求。在社会 生活中,人总是作为群体的成员而存在的 , 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 响,希望通过从众和模仿来获得同伴的认可。 因此, 个体在群体中 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规范和压力 , 而在知觉、判断、信 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 农民非合 理性消费行为的产生受制于特定社

16、会环境中的群体行为的影响 , 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残余影响和束缚着农民 , 自然主义和 经验主义的活动图式影响和制约着农民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社会行为。在该群体都遵守某种习俗的条件下 , 形成了政治生活 中的被动参与 , 经济生活中的虚荣好胜 , 文化生活中的人云亦云、 缺乏主见的人格特征和顽固保守的小农意识的遵从心理模式。(2) 心理补偿是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价值取向 , 心理学 研究发现 , 当人们失去某一方面及其优势时会寻求另一方面的补 偿以达到心理的平衡。马斯洛的消费层次发展理论告诉人们 , 消 费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意识的增强能够带动消费层次的提高 , 随之 引起消费结构的改变

17、。 当代中国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投资 的增加 , 生活消费状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 消费水平正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性”和“发展型”消费转变。但与此同时, 国家对农村的文化建设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 对农民的组织、管理存 在欠缺 , 农民在主流社会中缺少应有的关注和关爱。 此外 , 以追逐 商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大众媒体所渲染的庸俗文化不断地冲 击着人们。农民在自身文化水准低下、公共文化设施匮乏、市场 商品化利润追逐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 , 势必会追寻缺少文化 内涵、停留在满足感官刺激、盲目攀比的封建迷信、赌博等非合 理性消费 , 以补偿精神上的缺失 , 非合理性消费行为在某种意义 上说

18、已成为农民消磨时间、缓解心理压力、平衡情绪、宣泄无奈 的一种方法。三、农民非合理性消费行为的消极影响 非合理性消费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稳定性 , 在空间 上传播、在时间上传承给农民自身和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后果。1. 削弱农民生产性投入 , 抑制农业经济发展。农民非合理性 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存在 , 导致有限资金的严重分流 , 从而减少生 产积累 , 削弱再生产的投资能力。农民较为普遍地把自有积累用 于结婚建房、 过度的礼节等即期消费上 , 甚至不惜举债 , 相反却不 注重对农业的长期投入 , 农业科技含量始终很低。有限的收入固 化为难以增值的生活资产和消费在非必要的、非理性的支出上 , 是农

19、村经济发展能力上的严重损失和浪费。2. 造成城乡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断层”。 由于历史的原 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消费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很大。 如果农村有限的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动 员、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 将会造成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质量新 的“断层”。根据中国经济年鉴 (2008) 计算 ,1997 年农村居 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 3 070.20 元 , 到 2007 年收入的差距达到了 9 645.4 元。从 1997 年到 2007 年 11 年间 ,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 10.37%,农村居民 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 7.164%, 前者是后者的 1.45 倍。受收 入水平的制约 , 消费支出也呈现相似特征。 1994 年城乡居民人均 消费支出差距是 2 568.49 元, 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