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4篇)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4篇)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4篇)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4篇)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教学重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这是一篇战地通讯

2、,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教学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

3、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二、整体感知、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投影思考题:5、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6、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

4、怎样的一个人。7、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预期达到: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研读赏析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投影思考题:、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学生默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预期达到:、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

5、意义。、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四、拓展延伸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投影思考题:、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五、教师小结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

6、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六、布置作业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

7、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2、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二、导入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8、,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

9、,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四、问题研讨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3、预习下一课。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

10、。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教学目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教学重难点】、揣摩语句意思。、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二、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三、粗略探究、读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出来,在小组中讨

11、论。、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片段并朗读、分析。、老师总结:感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题材感人:战争、炮火、蜡烛、烛光等。事件感人: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四、精细探究、教师指定探究问题:揣摩语句(课后第二题)。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学生分组探究问题。、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五、拓展延伸透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六、布置作业把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整理在练习本上。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12、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教学步骤: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 瓦砾 地

13、窖 鞠躬 颤巍巍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3、作者简介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

14、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1、再读全文,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投影思考题: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