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西迁名人故事_第1页
交大西迁名人故事_第2页
交大西迁名人故事_第3页
交大西迁名人故事_第4页
交大西迁名人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交大西迁62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中央号召,辞别繁华的上海,扎 根古都西安,为科学开展与西部建设奉献芳华.62年后,他.号中的许多人已长眠于黄土地下,曾经的热血青年变成 耄耋老者,拳拳爱国之心却从未褪色.那是一场怎样的迁徙这些西迁的老教授,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缘起1955年4月初的一个夜晚,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彭康 接到一通来自高等教育部的 .他被告知一个重大决策:党中央 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 彼时,朝鲜战争已结束一年多,国家对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做出调整,把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内地,紧缩沿海建设,重要工业内迁.交大内迁,正是基于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远离国防前线的考 量.“当时

2、我们开了很多会,白天晚上不间断.校党委关于西迁的意见始终是一致的,即果断贯彻中央关于交大西迁的精神.西安交通大 学原校长史维祥当时任交通大学机械系党总支书记.他至今记得当时的情况:“学校雷厉风行,彭康校长4月9日向校务委员会和党委常委会通报中央的决定;4月中旬,任梦林总务长和王那么茂科长 等即赴西安观察及选择校址.史维祥说,上海人素来眷恋繁华都市,“所谓&lsquo:宁要市区一张 床,不要郊区一套房&rsquo:.要把数千师生员工从繁华舒适的上海,迁到相对落后的大西北来,现在仍难以想象尽管如此,全校师生还是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了共识.1955年5月26日,彭康向师生们公布了西迁的决

3、定,全校积极响 应.那是一个炽热的年代,第一个五年方案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到祖国 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是所有年轻人心中的至 高理想.“现在很多年轻人问我,你们当时怎么那么伟大,把上海抛开,至U 那么艰苦的地方去 87岁的退休教授张娴如当时是交大机械系的 一名普通教员,她笑言,“他们可能不了解情况,我们当时是热血青 年嘛,那时一发动,大家都是非常积极的 当时,许多班级写信、写稿给校刊,表示决心克服困难,迁往西安.交大校刊就曾刊载一篇锅炉 41班写的题为?我们向往着西安?的文章:“西安的生活条件要比繁华的上海差一些,这是事实; 初去不习惯,也是必然的事.但这种属于个人生活上的困难与

4、不便 是一定能被克服的.就像有一些树木,随便种在什么地方都会欣欣 向荣地成长、壮大、成荫.我们就要学习这种随处生根的坚韧气 质.现今84岁的退休教授胡奈赛当时还是交大机械系学生,1956年毕业后留校担任物理教研室助教.回想当年的情境,她依然心潮澎湃:“就是要建设国家,到哪里去,那是个最小的问题.迁徙 根据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的部署,1955年至1957年两学年内,全 校在上海的2812名学生、1472名教师职工及家属,还有教学器材设备将分批、无损失、平安地迁往西安.继先遣部队之后,1956年8月10日,千余名西迁的交大师生员工和家属背负行囊,聚集在上海徐家汇火车站,在锣鼓喧天中,踏上了西去的专列

5、.当时,乘车师生都持有一张粉色乘车证,正面印有一行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胡奈赛回忆,当年西迁的专列上,师生们情绪高昂,嘴里不时哼唱 着欢快的歌,“那时大家都觉得,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当年,17位交大党委委员中有16位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占交大教师总数的 70%以上,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 教授、年富力强的学术骨干更是舍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 顾地成为黄土地上的高教拓荒者.为了积极响应迁校号召,心无牵 挂地奔赴大西北,他们中的许多人,毅然卖掉交大或上海的原有住 房.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教授,当年已近花甲,身患多种 慢性病,妻子也卧病在床.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先

6、生以留在上海为 好,但他安排好夫人后,毅然决然只身参加首批西行的队伍中.在当时西迁的25名教授中,时年38岁的陈学俊是最年轻的一位.1957年临行前,他与同在交大任教的夫人袁旦庆,将自家位于上海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无偿上交上海市房管部门,带着 4个孩子随 校西迁“至今仍有人说起此事,认为我们太亏了,保存到现在,那两间在 牯岭路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不是很值钱吗但当时我们想,既 然要扎根西北的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所牵缠,钱是身外之物, 不值得计较.后来成为院士的陈学俊这样解释.来到西安后,陈学俊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创立了全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7月,98岁高

7、龄、仍在上班的陈学俊离世,他也是西迁教授中最后离世的一位.据记载,当时西迁的校工中,年龄最小的赵保林 16岁,年龄最大的是校医沈云扉,当年已66岁.曾是旧上海名医的沈云扉再三婉 拒校领导的照顾,和侄儿沈伯参一同举家随校西迁.身为卫生保健 科主任的沈伯参不仅带头西迁,还将在上海的私宅无偿提供给学 校,作为驻沪办事处 当然,西迁道路并非处处平坦.1956年以来,国际形势有所缓和, 党中央对原来的部署亦有所调整,交大内部也曾发起西迁是否必要 的讨论.最后,经过反复分析商议,1957年7月,迁校方案调 整,学校分设西安、上海两地,大局部专业及师生迁往西安,小部 分留在上海,与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

8、工学院合并,作为交 大上海局部.全校再次统一思想,迁校工作继续开展.到1958年暑期,除造船系、起重系,交大的动力系和机电各系大 都陆续迁至西安.全校70%以上的教师、80%以上的学生来到西安 新校园;74%的图书资料、大局部仪器设备及全部历史档案,均相 继运抵西安.至此,学校西迁宣告顺利完成艰辛上世纪50年代的西安,经济建设相当落后,尚处在“电灯不明, 马路不平, 不灵的年代.最繁华的东大街也没有一所像样的 房子,电线杆歪七扭八地立在马路中央.交大西安新校址位于城墙东南外,在古长安唐兴庆宫旧址南侧.1955年这里被勘察选定时,还是一片麦田,几个果园、几座荒坟点 缀其间,乌鸦成群.1956年9

9、月,开学前后的交大西安校园虽已初具规模,但也只能 保证最根本的学习生活条件,校园看上去仍像一个喧闹的大工地.史维祥回忆,师生员工刚到西安时正值 8月雨季,道路泥泞,泥水 沾衣.学校还在进行基建,没有一条正规的道路,大家形象地称&lsquo:下雨水泥路,晴天扬灰路&rsquo:."他说杨延第教授1929年生于香港,1954年回到交大担任助教.回想当 年西迁的艰苦过程,他记忆犹新:“抵达西安时正值大雨,一下车脚 就陷进泥里,有很多同学都滑倒了.周围是荒郊,夜晚还能听到狼 嚎.交大55级学生谈文心回忆:“每天我们踏着铺在烂泥地上的木板到教室上课,必须小心翼翼,谨防滑倒,感到

10、既艰难又新奇;图书馆西南边,是一座用竹子和芦席搭建的草棚大礼堂,泥地上放了好多 长条板凳,那是学生听大型报告或观看文艺表演的场所.草棚大礼 堂面积很大,又四面透风,冬天礼堂内外温度相同,坐久了腿会发 麻,大家都跺起脚来.现在提起草棚大礼堂,仍然倍感亲切.从繁华的上海迁到相对落后的西安,尽管师生员工已有足够的思想 准备,但身处其中,仍发现困难比想象的更多、更具体、更实际.特别是接踵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生活日用品短缺,副食供给匮 乏,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与上海相比反差更大.史维祥说,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许多教师家里已通上煤气管道,而在西安那么要花很多时间自己做煤块、打煤球.主食吃杂粮,每月给每户照

11、顾发大米30斤,蔬菜水果很少、很贵.一些日用品如牙粉、灯泡等,有时还要从上海买来,“尽管工作、学习和生活条 件如此艰苦,但大家都精神振奋,以苦为乐,决心为建设民主、富 强的新中国,为早日恢复交大的教学科研,为建设大西北奉献一份 力量.尽管迁校任务繁重,学习和生活条件艰苦,但全校师生并未因此松 懈,从未放松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研究与探索.胡奈赛说,在 当时的交大,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踊跃投入西迁的力学专家朱城,创办工程力学专业,除了吃饭睡 觉,全身心投入新专业的典办和开展上.授课之余,他抓紧时间编 写急需的讲义教材,著成堪与国际大师铁木辛柯的著作相媲美的中 国版?材料力学?.钟兆琳教授年过花甲,孤身一人天天吃食堂,却 第一个到教室给学生上课,并迎难而上建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电 机制造实验室.院士谢友柏,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带头迁往西安任 教,刚来时没有科研根底,没有实验室,他就带着几名年轻教师, 从绘制设计图开始,直到把实验室建成.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常常 几天不睡觉,困了就把木板铺在实验室的地上躺一躺,最终把实验 室建成国内外轴承系统动力学领域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