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二)(2670)自学考试大纲(DOC)_第1页
作物栽培学(二)(2670)自学考试大纲(DOC)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作物栽培学(二) (2670)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以及探讨作 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理论的一门科学。它所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而 且综合性很强,又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二)本课程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作物生产必须要 良种与良法配套,其中的良法主要为作物栽培学。因此,作物栽培学为农学专业的 专业课。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基 本措施和方法,具备作物大田生产管理的基本技能,才能指导农业生产。(三

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 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 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生理与技术措施,明确作物生产的原 理,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的科学。 应先修植物生理学、 遗传学、 土壤学、 农业气象、 农业生态学、植物保护、农业化学、生物统计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作物 栽培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深入科 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

3、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作物的起源与进化条件和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 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特性的关系。 掌握作物演变与进化的和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与类型。熟练掌握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二)课程内容1、作物的概念与分类2、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与研究内容3、作物的起源与进化4、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战略地位- 2 -5、作物栽培学发展的趋势(三)考核知识点1、作物的概念与分类。2、作物的起源与进化。3、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与研究内容。4、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四)考核要求1、识

4、记: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类型和代表作物、各起源中心起源的主要作 物、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领会:作物、喜温作物、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 等概念、 生态条件的变化对作物的演变与进化的影响; 杂交对作物的演变和进化的 影响。3、简单应用:作物栽培学性质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4、综合应用: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第一章 农作物器官建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作物栽培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根、茎、果实器官的简称是本章的重点, 农作物各器官之间生长的相关性是本章的难点。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理解农作物种子萌发出苗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主茎叶片的功能分组及各器官之

5、 间生长的相关性。掌握影响主要农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因素及各器官的变态。 重点掌握农作物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功能及建成过程和生长发育规律;(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作物种子萌发与出苗第二节农作物根系的建成第三节农作物茎和分枝的生长第四节农作物叶的生长第五节农作物花芽的分化与形成AW、,一FH农作物果实、种子的形成第七节农作物各器官之间生长的相关性(三)考核知识点1、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及萌发与出苗过程。2、农作物种子萌发与出苗的条件。- 3 -3、农作物根的形态结构及建成。4、作物茎的形态与结构及茎的变态与作用。5、茎的生长过程及倒伏与徒长现象。6、禾本科作物分蘖的发生及其作用。7、双子叶作

6、物分枝的形成过程。8、农作物叶的形态特征及叶的生存时期和功能分组。9、农作物花的形态结构及双子叶作物花芽和禾本科作物花序分化时期。10、禾本科作物子粒的发育与形成。11、禾本科作物子粒发育的不均衡现象及花而不实和空壳秕粒现象。12、棉铃和纤维的形成过程。13、豆类作物种子的生长发育。14、油菜角果的生长和种子的发育。15、作物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相关性。16、作物主茎和分枝间生长的相关性。17、禾本科作物根、叶、蘖间的同伸关系。18、营养器官生长和生殖器官生长之间的数量关系,19、作物茎、叶生长与花芽分化的时间关系。20、作物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四)考核要求1、识记:禾本科作物种子和双子叶

7、作物种子的基本结构、作物根系结构中各 部位的名称; 禾本科作物次生根的发生和建成与叶片发生的关系、 作物的形态与结 构各部位的名称、叶的类型;叶片结构及各部位名称;主要作物的叶片数等、花的 形态结构;禾本科小穗结构等、棉花纤维的构造、油菜角果的构造等、根、茎、蘖 等器官的同伸关系、出叶与花芽分化进程的关系;叶龄指数与穗分化进程的关系; 叶龄余数与穗分化进程的关系; 叶枕距与穗分化进程的关系; 茎节间伸长与穗分化 进程的关系等。2、领会:水稻糠、小麦麸皮等概念、鸡爪根、根瘤等概念、苎麻龙头根、苎 麻扁担根、苎麻跑马根、马铃薯块茎等概念、分蘖节、分蘖盛期、有效分蘖等概念、 棉花果枝、棉花叶枝等概念

8、、叶的伸展定型期、叶的功能期、叶的生存期(寿命)、作物生长中心、供长中心叶等概念、花芽分化、棉花现蕾期等概念、强势花、弱势 花等的概念、 棉铃的发育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棉花纤维的发育及与环境条件的关 系、冠/根比、T/R值、顶端生长优势等概念、叶龄指数、叶龄余数、叶枕距等概念。3、简单应用:农作物种子萌发过程;农作物种子出苗过程;农作物种子的形 态结构与萌发出苗的关系、作物变态根的作用;豆类作物根瘤的形成过程;油菜根 系的生长时期、 农作物茎的倒伏与徒长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 油菜茎的生长时期及 其物质的动态变化、棉花叶枝和果枝的发生及其主要区别;棉花、油菜、大豆的株 型与分枝的关系、 禾本科

9、作物和双子叶作物叶片形态特征区别; 叶片生长经历的时 期及各主要作物叶的生存期; 高产栽培应如何调节作物生长中心、 供长中心叶的关 系;稻、麦作物的叶片分组- 4 -及各组叶片的功能;棉花主茎叶、果枝叶光合产物运输 特点;甘蓝型油菜各组叶片的功能时期和功能、水稻、小麦的幼穗分化时期;棉花 的花芽分化时期、 禾本科作物子粒的发育过程、 禾本科作物子粒发育的不均衡现象 及原因、豆类作物种子的形成过程、油菜种子的生长发育及其重量和含油量变化、 主茎生长和分枝生长之间的关系。4、综合应用:农作物种子萌发与出苗的条件及各条件对种子萌发与出苗的生 理影响、小麦根系的生长过程;棉花根系的生长时期及各时期的功

10、能特点、禾本科 作物分蘖发生的顺序及其规律、 禾本科作物子粒形成过程及与栽培和环境条件的关 系、 禾本科作物空壳和秕粒产生的原因、 作物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及影响因 素和调节措施、 作物营养器官生长和生殖器官生长之间的关系、 作物生产的源、 库、 流之间的关系。第二章 水 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水稻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和水稻的育秧技术, 难点 是水稻的水分管理和施肥技术。了解水稻的积温与品种类型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栽培稻种的起源; 世界和我国 的水稻生产概况;不育系的繁殖技术等。理解水稻栽培品种的分类与利用特点; 水稻土壤的特性以及高产稻田土壤的基本特征。掌握秧苗的

11、类型及壮秧指标;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的确定;水稻合理的动态 群体结构;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再生稻的优点及产量潜力。熟练掌握我国的稻作分区及栽培稻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水稻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各因素的决定时期;水稻的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水稻的灌溉技术、育秧技术、秧苗移栽技术及各生育期的田间管理措施 等; 水稻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高产制种技术; 再生稻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 的关系和栽培技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稻种起源、演变及类型第三节 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第四节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第五节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第六节 再生稻栽培技术(三)考核知识点

12、1、世界及我国水稻生产概况及其发展。2、我国水稻生产的分布与区划。- 5 -3、栽培稻种的起源、类型与利用及栽培品种的分类与利用。4、水稻的生长时期和产量构成因素。5、水稻品种的库源关系及产量潜力。6、水稻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7、水稻积温与品种类型及在生产上的应用。8、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态、有机质的分解和氮素存在状态。9、高产稻田土壤的基本特征。10、秧苗的类型及壮秧指标。11、育秧技术及合理的动态群体结构与秧苗移栽。12、水稻的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13、水稻的水分生理与灌溉技术。14、水稻各生育期的苗情诊断、田间管理措施及原理。15、水稻杂种优势的表现和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16

13、、三系杂交稻及两系杂交稻高产制种技术及原理。17、不育系繁殖技术及原理。18、再生稻的优点及产量潜力。19、再生稻的生育特性与稻栽培技术。(四)考核要求1、识记:世界各大洲和我国的水稻生产概况、栽培稻的起源及学名:水稻栽 培品种分类的类型与利用等、华中稻区水稻生育期,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等、水稻 的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水稻不同主茎与分蘖、主茎穗与分蘖穗比重;不同高产 途径中的单位面积基本苗数、最高苗数、成穗数和每穗实粒数等、水稻不同生育期 对养分的需要量等、我国不同稻区稻田的需水量等。2、领会:水稻、陆稻、粘稻、糯稻等概念、幼苗期、分蘖期、返青期等概念、 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概念、活

14、动积温、有效积温、低效积温、无效高 温等概念、断奶肥、烂种、烂芽等概念、杂种优势、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 系、两系等概念、再生稻的概念。3、简单应用:我国水稻生产经历的发展时期、籼稻和粳稻的形态特征及生理 特征比较;水稻和陆稻的主要差异;粘稻和糯稻的淀粉结构差异、水稻的产量构成 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水稻的理想株型与提高产量的途径、 积温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态;水稻土中的有机质分解情况;水稻中的氮素存在状态、秧 苗类型及壮秧指标、水稻种子的催芽过程;温室育秧技术及原理;两段育秧技术及 原理;水稻烂秧的原因及防治、 稻田的主要灌溉类型、 各生育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水稻各生

15、育期的田间管理措施及原理; 水稻各生育期的苗情诊断指标、 三系的来源 及各自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两系法中不育系的特点和功能; 两系法中不育系的类型 及育性控制机理、 三系杂交稻不育系繁殖技术及原理;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繁殖技术 及原理、再生稻的优点和产量潜力。- 6 -4、综合应用: 我国水稻生产的分区及各区的自然条件和在水稻生产中的地位、 水稻各产量构成因素在产量中的作用及形成和决定时期、 水稻品种的库源关系及类 型、水稻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高产稻田土壤的基本特征、露地 湿润育秧技术及原理;薄膜保温育秧技术及原理;旱育秧的特点和优势;肥床旱育 秧技术及原理;塑料软盘旱育秧技术及

16、原理、水稻生育前期重点施肥方法及依据; 水稻生育中期重点施肥方法及依据、 水稻各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及灌溉原则; 水稻 晒田的作用与技术、水稻返青分蘖期僵苗生理障碍的类型、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 措施;高产水稻的叶色变化规律及其与内部生理变化的关系、 水稻杂种优势的表现、三系杂交稻高产制种技术及原理; 两系杂交稻制种高产技术及原理、 再生稻的生长 发育特性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第三章 小 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小麦的阶段发育理论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以及营养特点和施肥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各生育阶段的苗情诊断是本章的难点。了解小麦的生产概况和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及整地

17、技术及小 麦的收获时期及收获方法。理解小麦的种与变种和我国小麦的分区。 掌握小麦的播种技术、追肥在小麦器官调控中的作用;小麦防倒伏、冻害技术 及原理;小麦的产量形成。熟练掌握小麦的阶段发育理论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小麦的种植密度、 营养特 性和需水特性及灌排技术; 小麦各生育阶段的生育特点、 苗情诊断和追肥技术及原 理。(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小麦基本生物学特性第三节 小麦栽培技术第四节 小麦的田间管理第五节 收获、贮藏与利用(三)考核知识点1、小麦生产概况及我国小麦分区。2、小麦的种与变种。3、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和阶段发育。4、小麦产量的形成。5、小麦对土壤条件的要求。6、小麦的营

18、养特性和施肥技术及原理。7、小麦的种植密度。8、小麦的播种技术及原理。9、小麦的需水特性及灌排技术。- 7 -10、小麦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11、小麦的收获与贮藏。(四)考核要求1、识记:小麦的生产概况、小麦的种与变种、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小麦对 氮、磷、钾的吸收量;经验施肥法;施肥量的计算公式、播种适期;播种量的计算 公式、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等、小麦各生育阶段苗情诊断指标。2、领会:春化阶段、光照阶段、阶段发育等概念、小麦渍害、小麦湿害等概 念、腊肥、干热风等概念。3、简单应用:黄淮平原小麦产区的自然条件特点和小麦的生育期;长江流域 小麦产区的自然条件特点和小麦的生育期、

19、根据小麦品种春化阶段中对温度的要求 所分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小麦的源、库、流与产量形成关系、小麦高产稳产对 土壤条件的要求、小麦的营养特性;追肥在小麦器官调控中的作用、小麦不同高产 途径对种植密度的要求;确定小麦适宜种植密度的依据、麦田灌溉及湿害、渍害的 危害与防治、 小麦出苗分蘖阶段的合理追肥技术及原理; 冻害对小麦的影响及防御 措施;小麦拔节孕穗期的生育特点及栽培管理目标、小麦的收获适期与收获方法; 小麦在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贮藏技术。4、 综合应用: 小麦的阶段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小麦的产量构成因 素及各因素形成过程、小麦出苗分蘖阶段的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及原理; 小麦各生

20、育阶段的苗情诊断技术; 小麦拔节孕穗期追肥技术及原理; 小麦倒伏产生的原因及 防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第四章 大 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大麦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大麦的生产概况和发展大麦生产的意义。理解大麦亚种和各亚种的主要用途及不同生态地区大麦亚种的分布情况; 大麦 的综合利用途径。掌握大麦的阶段发育理论及不同类型的分布和大麦的生育期; 大麦的播种技术 和田间管理技术及原理。熟练掌握大麦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大麦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大麦的分类第三节 大麦生长发育特点第四节 大麦主要栽培技术第五节

21、 大麦的综合利用(三)考核知识点1、发展大麦生产的意义及大麦的生产概况和分区。2、大麦栽培种、亚种及变种。- 8 -3、大麦的阶段发育和生育期。4、大麦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5、大麦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6、大麦的播种技术。7、大麦的田间管理技术。8、大麦的综合利用。(四)考核要求1、识记:目前我国大麦生产概况;大麦的主要营养成份含量、根据大麦阶段 发育中对温度和光照的反应所分各类型对低温和光照时间的具体要求; 我国主要的 大麦优良品种; 我国不同地区大麦的生育期、大麦不同产量和不同生育期对氮、 磷、 钾的吸收量等、不同地区大麦的实际播种期等。2、领会:皮大麦、裸大麦的概念、六棱大麦、四棱

22、大麦、二棱大麦的概念。3、简单应用:我国大麦的分区、大麦各亚种的主要用途、根据大麦品种春化 阶段对低温的要求划分的类型及特性; 跟据大麦光照阶段对光照条件的要求划分的 类型及特性; 大麦品种阶段发育特点与原产地生态条件的关系及各类型的分布、 啤 酒大麦的施肥特点及原理、大麦种子处理技术;确定大麦播种量的方法、大麦的综 合利用途径。4、综合应用:大麦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大麦的施肥原则和方法、大 麦的田间管理技术。第五章 玉 米(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玉米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施肥技术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了解玉米的生产概况、玉米的主要用途及玉米的分类与我国玉米产区分布。 理解玉米的生长

23、发育阶段和源库与产量形成。掌握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播种技术、种植密度。 熟练掌握玉米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和玉米的光合作用与产量形成以 及玉米的施肥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育苗移栽技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三)考核知识点1、玉米的主要用途、生产概况及起源与分类。2、玉米的生长发育阶段及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9 -3、玉米的产量形成。4、玉米的播种技术与种植密度。5、玉米的施肥技术。6、玉米的育苗移栽技术。7、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8、玉米田间管理技术及原理。(四)考核要求1、识记:世界和我国玉米生产概况、玉米的光合能力与经济系数

24、、玉米的播 种期、播种量、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2、领会:特用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爆 裂玉米等概念、玉米蹲苗的概念。3、简单应用:玉米的主要用途;我国玉米种植分区;玉米的发展趋势;玉米 按生育期分类的类型;玉米按耔粒形态与结构分类的类型、玉米的生长发育阶段; 玉米缺氮的症状;玉米缺磷的症状;玉米缺钾的症状;玉米缺锌的症状;玉米生长 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玉米生长发育对水分条件的要求、玉米的种子处理技术、 玉米育苗移栽增产的原因;玉米育苗方法;玉米育苗的移栽和田间管理、玉米的收 获与贮藏技术。4、综合应用:玉米的光合作用特性、玉米的施肥原则与施肥技术、玉米地膜 覆盖

25、栽培技术、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技术及原理;玉米穗期田间管理技术及原理;玉 米花粒期田间管理技术及原理。第六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大豆的生长发育特性和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是本章的重点。程是本章的难点。了解大豆的生产概况及其起源与分类。理解大豆的生长发育阶段及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性。技术。熟练掌握大豆的需肥规律与施肥技术。(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大豆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第三节 大豆的栽培技术大豆的产量形成过掌握大豆的产量形成过程和大豆的轮作特性、播种技术、 需水规律和田间管理- 10 -(三)考核知识点1、大豆的主要用途、生产概况及起源与分类。2、大豆的生长发育阶段及各阶段的特性。3、大豆的

26、产量形成。4、大豆的光周期特性。5、大豆的轮作特性。6、大豆的播种技术。7、大豆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8、大豆需水规律及灌溉与排水。9、大豆的田间管理技术。(四)考核要求1、识记:世界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大豆的生长发育阶段、产量构成因素; 株高与茎粗的比值等、大豆的播种时期、播种量与种植方式等、大豆不同生育期对 氮、磷、钾的吸收量等、大豆的耗水系数与耗水量。2、简单应用:大豆的主要用途;大豆的分类和类型、大豆的产量形成过程; 大豆分枝数目与产量的关系、大豆品种生育期与光周期特性的关系在引种上的应 用、大豆的轮作特性和轮作方式、施用钼肥使大豆增产的原因、大豆的灌溉与排水 技术、大豆摘心的作用与技

27、术;生长调节剂在大豆上的应用;大豆的收获、留种与 贮藏技术。3、综合应用:大豆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性、大豆的施肥技术及原理。第七章 甘 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甘薯幼苗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育苗技术是奔章的重点, 甘薯块根形成与 膨大机制是本章的难点。了解甘薯的用途及起源与分布情况。 理解甘薯垄作增产的原因。掌握甘薯的抗逆性与适应性; 甘薯育苗的方法与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合理 密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甘薯适宜收获期及贮藏期间的管理措施。熟练掌握甘薯块根形成与膨大机制; 甘薯茎叶的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甘薯 的萌芽习性及萌芽和幼苗生长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施肥技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28、 概述第二节 甘薯栽培特性与产量形成第三节 甘薯的育苗第四节 大田栽培技术- 11 -第五节 甘薯的收获与贮藏(三)考核知识点1、甘薯的主要用途与分布。2、甘薯的抗逆性与适应性。3、甘薯产量形成。4、甘薯块根的萌芽习性与育苗技术。5、整地与施肥。6、插期与合理密植。7、田间管理技术及原理。8、甘薯的收获期与.贮藏。(四)、考核要求1、识记:甘薯育苗的排种量、时间与密度等、耕地深度,高产底肥施用量等、 合理密植范围等、2、领会:块根阴面、块根阳面、高热能酿热物、低热能酿热物等概念。3、简单应用:甘薯的主要用途、甘薯的抗逆性特点;甘薯的适应性特点、甘薯块根 形成过程与机制、甘薯温床育苗技术及原理;

29、塑料薄膜育苗技术及原理;露地育苗技术 及原理;苗床管理措施、甘薯垄作增产的原因、甘薯适时早插的原则、甘薯中耕除草及 培土技术及原理、甘薯适宜收获期的确定方法;甘薯旧窖的消毒方法;甘薯贮藏期间的 管理措施。4、综合应用:甘薯茎叶的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甘薯块根的萌芽习性;甘薯块根 萌发与幼苗生长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甘薯追肥技术及原理。第八章 棉 花(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棉花的营养生理、水分生理、光合生理、育苗移栽的效应、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原 理是本章的重点。高产棉田实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个体发育与群体相适应的合 理生育动态是本章的难点。 了解棉花的生产概况及用途;棉花的整地、中耕与培土技

30、术;种子处理技术;短季棉的 栽培技术要点;我国主要棉区的气候特点。理解各生育期的苗情诊断原理。掌握棉花的产量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棉花的整枝与化学调节技术;短季棉的生 长发育特点;各生育阶段的栽培技术要点;棉花的直播技术。熟练掌握棉花个体发育与群体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如何协调;棉花 的营养生理与施肥技术;水分生理与灌排技术;光合生理与群体结构;育苗移栽的效应 与方法;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原理与技术;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特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 12 -第二节 棉花的生育进程与产量形成第三节 棉花的栽培技术(三)考核知识点1、棉花的用途。2、棉花的生产概况及我国棉花种植分区和各

31、区的条件。3、棉花的产量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4、棉花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5、棉田中耕、培土的作用。6、棉花的营养生理与施肥。7、棉花的水分生理与灌排技术。8、棉花的光合性能、群体结构与合理密植。9、棉花的种子处理与直播技术。10、棉花育苗移栽的效应与方法。11、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原理与技术。12、棉花整枝与化学调节。13、棉花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特点、苗情诊断和栽培技术要点。14、短季棉的生长发育特点与栽培技术要点。(四)考核要求1、识记:棉花的主、副产品的数量与比例、棉花的生产概况、丰产优质棉花 的产量结构;棉花三桃比例等、棉花的需肥数量与比例、棉花的合理密植范围等、

32、各生育期的诊断指标等。2、领会:五苗等概念、生育期、全生育期、铃重、衣分、籽指、衣指、伏前 桃、伏桃、秋桃等概念、三湿三消毒等概念、当家肥等概念、短季棉等概念。3、简单应用:棉花的综合利用途径、长江流域棉区的生态条件;黄河流域棉 区的生态条件;西北内陆棉区的生态条件、棉花的产量构成因素;营养条件与铃重 的关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个体发育与群体相适应的合理生育动态、棉田 中耕的作用;棉田杂草及其防除技术;棉花培土的作用、棉花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 吸收动态;棉花合理施肥原则、棉花的需水规律;旱涝对棉花的危害;棉花合理灌 溉排水原则、棉花的光合性能;确定棉花种植密度的原则、棉花种衣剂的作用、塑

33、料薄膜覆盖育苗的苗床管理技术及原理、 棉花的打顶与去叶枝; 延缓型生长调节剂 的使用、 棉花苗期的生育特点; 棉花蕾期的生育特点; 棉花蕾肥和当家肥施用技术; 棉花吐絮期的生育特点、短季棉的生育特点;短季棉的栽培技术要点。4、综合应用:棉花产量构成因素与外界条件的关系、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 长,个体与群体的意义、棉花种子准备与处理技术;棉花直播技术、棉花育苗移栽 的效应;营养钵育苗方法;育苗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特点及高产栽培关键、地膜覆 盖栽培的增产原理;地膜棉栽培技术要点、棉花各生育期的化学调节技术、棉花花 铃期的生长发育特点;花铃肥和盖顶肥的作用和施用技术。- 13 -第九章 苎 麻(一)学

34、习目的与要求 影响产量构成因素的条件及冬季培管的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难点是苎麻的繁殖 技术。了解苎麻的用途及生产概况;苎麻的脱胶技术;苎麻的剥制技术及原理。 理解苎麻的收获时间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掌握苎麻的生长发育进程;新麻园的建立、管理与收获技术;苎麻的需肥特点 与施肥技术;水分生理与抗旱排涝技术;防风防霜冻的生理基础;苎麻高产的产量 结构。熟练掌握影响苎麻产量构成因素的内外条件; 苎麻的繁殖方法的原理与技术;苎麻的冬季培管的作用、技术;苎麻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生长发育特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苎麻的生育进程与产量形成第三节 新麻园的建立及管理第四节 常年麻园的栽培管理第五节 收获

35、与剥制(三)考核知识点1、苎麻的用途与生产概况。2、苎麻的类型与品种。3、苎麻的生长发育进程与产量形成。4、苎麻繁殖技术。5、新麻园的建立与管理。6、苎麻的营养生理与追肥技术。7、苎麻的水分生理与抗旱排涝。8、苎麻冬季培管的作用、技术及原理。9、苎麻防风防霜冻的生理基础。10、收获时间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1、剥制原麻技术及原理。(四)考核要求1、识记:苎麻的生产概况、高产苎麻的产量结构;苎麻的生育时期及所经历 的时间、麻园种植密度、苎麻吸收营养元素的数量与比例。2、领会:幼龄期、壮龄期、衰老期、鲜茎出麻率、鲜茎出麻率等概念、破秆、 蓄蔸、挽蔸的概念、冬培、败蔸等概念、风斑等概念。3、简单应用

36、:苎麻的综合利用途径、按苎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状况所分类 型及各类型的生长发育- 14 -特点、 每季麻的生长时期及特点; 一年中苎麻的生长发育过 程、苎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特点比较;苎麻的有性繁殖技术及其原理、栽植密 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苎麻的需肥特点;苎麻的追肥技术及原理、苎麻的抗旱排 涝技术及原理、苎麻的防风防冻技术及原理、苎麻的工艺成熟标准;苎麻的收获时 间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苎麻剥制技术及原理。4、综合应用:影响苎麻产量构成因素的内外条件、苎麻无性繁殖方法与技术、苎麻“三当”栽培技术的内涵、原理与技术、苎麻冬季培管的作用、技术及其原理。第十章 红 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红麻的营

37、养生理及施肥技术、 产量形成为本章的重点, 红麻纤维细胞的发育是 本章的难点。了解红麻的用途、起源与生产概况及红麻的轮作技术原理。 理解红麻的沤洗技术及原理。掌握红麻品种的分类方法及各种类型与品种分布、 识别的关系; 红麻的产量构 成因素及与产量的关系;红麻的收获时期及其与外界条件和红麻生长发育的关系。熟练掌握红麻的生长发育时期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红麻纤维细胞的发育及纤 维形态; 红麻的营养生理及施肥技术; 红麻的苗期管理技术、 播种技术、 灌排技术、 麦茬红麻和低洼易涝地红麻的栽培技术及原理。(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红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第三节 红麻的栽培技术第四节 红麻的收剥

38、与沤洗(三)考核知识点1、红麻的类型、起源和生产概况。2、红麻的生长发育及纤维细胞的发育和形态。3、红麻产量构成因素及与产量之间的关系。4、红麻轮作与播种技术。5、红麻苗期管理技术。6、红麻的营养生理及施肥技术。7、红麻的灌排技术。8、麦茬红麻的栽培管理技术。9、低洼易涝地红麻的栽培管理技术。10、红麻的收获与沤洗。(四)考核要求- 15 -1、识记:红麻的起源和生产概况、红麻各产量构成因素的范围、红麻对主要 营养元素的吸收量。2、领会:纤维细胞束、纤维细胞群、纤维细胞层等概念、笨麻、生麻、熟麻 等概念。3、简单应用:红麻品种按叶型分类的主要类型及与品种识别的关系;按生育 期分类的类型及与品种

39、分布的关系、 红麻纤维细胞的发育过程、 不同地区红麻品种 花芽分化与日照长度的关系及在引种上的应用; 红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之间的关 系、红麻轮作的原理与技术;红麻播种期与温度的关系、红麻苗期管理技术、红麻 的吸肥规律、 红麻的需水特点与灌溉技术、 低洼易涝地红麻的栽培管理技术与原理、 确定红麻收获时期的原则及收获时期;红麻的收获方法与技术;红麻的沤洗方法、 技术和原理。4、综合应用:红麻的施肥原则和技术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麦茬红麻的栽 培管理技术及其原理。第十一章 油 菜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6 -油菜的温光反应理论和高产途径及油菜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是本章的重点,条件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

40、响是本章的难点。了解油菜的用途、生产概况、类型与品种及我国油菜的分布与分区。理解油菜早花和冻害产生的生理原因及防治技术。 掌握环境条件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影响条件; 菜的营养生理特性;施肥技术;壮苗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确定油菜播种期和收获期 的原则。熟练掌握油菜的温光反应理论和高产途径; 直播和育苗移栽油菜的特性; 油菜的栽培技术;油菜的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油菜的生育进程与产量形成第三节 油菜的栽培技术(三)考核知识点1、油菜的生产概况及我国油菜的分布与分区。2、油菜的类型与品种。3、油菜的生长发育。4、油菜的产量形成及高产途径。5、油

41、菜的种植方式和方法6、油菜的营养生理与施肥技术。7、油菜的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8、油菜早花、冻害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9、油菜的收获。(四)考核要求1、识记:油菜生产概况、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油菜的播种时期。2、领会:春油菜、冬油菜、双低油菜的概念、冬养油菜、冬壮油菜、冬发油 菜、秋发油菜等概念、油菜根颈、免耕油菜等概念、根拔等概念。3、简单应用:油菜迅速发展的原因;油菜继续发展的潜力;我国油菜的分区 及各区油菜的种植制度、优质油菜的类型;油菜三大类型的植物学特征、油菜产量 构成因素的形成过程;油菜冬发高产途径及原理;油菜秋发高产途径及原理、油菜 播种期与其内在和外部条件的关系;育苗移栽油菜

42、和直播油菜的生长发育特性比 较;油菜壮苗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指标;育苗移栽油菜苗床管理技术与原理;免耕油 菜的特点、配套栽培技术及原理、油菜的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油菜早花产生的原 因与防治措施;油菜冻害种类、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确定油菜适宜收获期的原环境免耕- 17 -则。4、综合应用:油菜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油 菜 的生长 发育时期及环境条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油菜的营养特性与缺素表现; 油菜的施肥技 术与原理。第十二章 芝 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芝麻的营养生理、 水分生理特性及打顶的生理作用是本章的重点,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是本章的难点。了解芝麻的用途和生产概况; 生长

43、调节剂对芝麻生长发育的影响;芝麻的收获与贮藏。理解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掌握芝麻播种期确定原则和播种方式; 芝麻连作减产的原因。 芝麻的产量构成 因素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芝麻的分类方法与芝麻的主要类型。熟练掌握芝麻的生长发育过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芝麻的营养生理特性与施 肥技术;水分生理特性与抗旱排涝技术;合理密植的生物学基础;打顶的生理作用 与技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芝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第三节 芝麻的栽培技术(三)考核知识点1、芝麻的用途、起源、类型及生产概况。2、芝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3、芝麻轮作技术及原理。4、芝麻的播种与种植密度。5、芝麻的营养生理特

44、性与施肥。6、芝麻的水分生理特性与水分管理。7、芝麻的田间管理技术及原理。(四)考核要求1、识记:芝麻的生产概况和用途、芝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因素时间的相互关系、芝麻的合理密植范围等。2、领会:芝麻的腿、芝麻黄梢尖、果轴系数等概念。3、简单应用:芝麻类型划分的依据和主要类型、芝麻的生长发育过程; 芝麻种子发育过程及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芝麻连作减产的原因、夏芝麻播 种过晚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芝麻的播种方式及其优缺点;芝麻播种后如 遇雨应及时松土破壳的生理作用、渍害对芝麻生长发育的影响、芝麻打- 18 -顶的技术 及其原理;芝麻生产上常用的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芝麻生长发育的影响;芝麻 成熟

45、的标志。4、综合应用: 芝麻合理密植的生物学基础、 芝麻的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第十三章 花 生(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花生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花生的营 养生理特性与施肥技术是本章的难点。了解花生的生产概况和花生的主要用途; 花生的脂肪酸组成及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及花生的收获与贮藏技术。理解花生的分类方法及四大类型的生长发育特性。掌握花生的需水规律与水分管理; 花生的播种技术;花生的田间管理技术;花 生对土壤条件的要求;高产花生的产量结构;花生的生长发育过程。熟练掌握花生的各产量因素形成过程及各生长发育时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花 生的营养生理特性与施肥技术;花生

46、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花生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第三节 花生的栽培技术。(三)考核知识点1、花生的用途、类型和生产概况。2、花生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3、花生的播种技术及原理。4、花生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原理。5、花生的营养生理特性与施肥技术。6、花生的需水规律与水分管理。7、花生的田间管理技术及原理。(四)考核要求1、识记:花生的脂肪酸组成;花生的生产概况、花生的生长发育时期及划分 标准;高产花生的产量结构等、花生的播种适期、播种量和种植方式、花生对营养 三要素的吸收量等、花生适时收获时期。2、领会:交替开花型、连续开花型的概念、果针、双仁果率等概念、花生清 棵

47、等概念。3、简单应用:花生的营养价值;花生四大类型的生长发育特性、花生各生育 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花生荚果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花生根瘤菌的形成、固氮 能力变化与花生生长发育时期的关系;花生“花多果少,秕多实少”现象;高产花 生的产量构成、 花生经浸种催芽播种遇低温多雨后造成的影响、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 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花生的营养特性、花生较耐旱的形态和生理基础、花生清棵 蹲苗的技术及原理;花生成熟的标志;花生安全贮藏所需条件及原因;化学调节技 术在花生上的应用。4、综合应用:花生各生长发育时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花生各产量构成因素 的形成过程、地膜覆盖- 19 -花生的栽培技术及原理、花生的

48、施肥技术及原理、花生培土 的作用;花生连作对土壤微生物、酶、速效养分的影响。第十四章 烟 草(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环境条件对烟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施肥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烟草 的品质因素和各营养元素对烟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本章的难点。了解烟草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生产概况及分布与分区及烟叶的烘烤技术。理解烟草的主要类型及品质特点。掌握烟草的生长发育时期和产量构成; 育苗移栽和田间管理技术; 烟叶的分组 与采收。熟练掌握环境条件对烟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烟草的品质因素; 烟 草的营养生理与施肥技术;烟叶的成熟过程和成熟指标。(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49、第三节 烟草的栽培技术第四节 烟草成熟、采收和烘烤(三)考核知识点1、烟草的用途、类型及品质和分布与分区。2、烟草的生长发育时期和产量构成。3、烟草的品质因素。4、烟草的育苗技术及原理。5、烟草的营养生理基础与施肥技术。6、烟草的田间管理技术及原理。7、烟叶的成熟过程和成熟标准。8、烟叶的分组与采收。9、烟叶的烘烤。(四)考核要求1、识记:烟草的生产概况和主要产区、烟草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优质适产栽培 的产量范围、烟草的播种时期等、烟草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量。2、领会:烤烟、晒烟、晾烟、马里兰烟、白肋烟、香料烟等概念、施木克值、 评吸、焦油等概念、早花、底烘等概念。3、简单应用:烟草主要类型的植物

50、学特点;烟草主要类型的加工特点;烟草 主要类型的品质特点;黄花烟的植物学特点、品质特点和在我国的主要种植区域; 烤烟最适宜种植区域的环境条件、 烟草在苗床- 20 -的生长发育时期及各时期的特点; 烟 草移栽至大田后的生长发育时期及各时期的特点;烟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 系、烟草种子处理技术及原理;烟草苗期的管理技术及原理、烟草的施肥原则;烟 草追肥及与品质的关系、烟草早花和底烘产生的原因与防止技术;烟草打顶、抹杈 的生理基础、烟叶的成熟过程;烟叶成熟的标准、烟叶的分组及各组叶片的品质特 点、烟叶烘烤经历的阶段及各阶段对温度的要求。4、综合应用:环境条件对烟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烟草的品质因 素及各因素的主要指标、营养元素对烟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烟草施肥的生理基础。三、有关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一)编制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编写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本课程考试命题进行知道和规定。本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 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 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选用或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