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_第1页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_第2页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_第3页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 编制 精选 方法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编: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 1 取芯前的准备工作 钻井取芯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了解钻井取芯的目的 钻井取芯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获取岩性、岩相特征资料,为分析和判断沉积环境提供依据。 (2)获取古生物化石特征资料,确定地层时代和进行地层对比。 (3)取得储集层有效厚度及其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征资料,弄清其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这"四性'关系,获得保护开发油气层的化验分析(物性、含油饱和度等)资料数据。 (4)取得生油气层的生油气指标及其特征资料,弄清其

2、生油气(有机质)丰度和阶段,确定区域勘探开发前景。 (5)取得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岩石裂缝及缝洞资料,为研究油气田类型(油气藏类型),确定开发系统和方案提供依据。 (6)获取有关油气田开发储量计算资料。 (7)检查开发效果,取得开发过程中所必须取得的资料数据。 (8)解决钻井现场临时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根据塔河油田目前勘探开发工作,钻井的取芯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解决地层界线划分而进行地质取芯 如在奥陶系几个组段界面附近进行的取芯,这种取芯以取到两个组段的界面为目的。 (2)以获取油气层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而进行取芯 此种取芯在评价井中经常会设计,是在探井已发现油气显示层,

3、但取芯资料不全为取全油气层各项资料及参数而进行的取芯,要求:一揭开油气层不能超出规范要求的范围,二要取至油(气)水界面之下。 (3)对钻进过程中新发现的油气层进行取芯 此种取芯在探井中和评价井设计外的油气层段常出现,由于具有事前不确定性,其取芯层段的卡取较困难,需要有预前性和果断性,钻前要对井区地质特征有一定的研究。 岩芯出筒时要进行的工作 (1)观察和记录岩芯出筒的特征:出筒是否顺利岩芯出筒是否完整岩芯出筒是否有油、气外溢现象有无油 味 (2)观察和记录岩芯出筒顺利,参与岩芯的丈量和岩芯的编号,确定岩芯的顶、底界。 (3)进行岩芯的粗描和含油气水初步观察、试验,确定本回次取芯是否完成了设计和

4、预定取芯任务,参与确定是否继续取芯。 岩芯编录 (1)岩芯按出筒顺序收放,确保次序排列不乱。 (2)准确丈量岩芯长度,计算取芯率,根据岩芯含油气情况确定岩芯的清洗方式,含油气岩芯不得用水冲洗,擦干后及时描述,用无色玻璃纸包装蜡封。 (3)岩芯出筒 2 日内要完成对岩芯进行编录、描述。 (4)编录前对岩芯进行认真核查, 核实岩芯次序是否正确,然后在在每一岩芯自然段的上方(顶端)用白漆涂4cm长方形块,在漆块上用黑色绘图墨汁标注岩芯编号,破碎岩芯用白布袋盛装,白布袋上用黑色笔进行编号。 (5)采取整块岩芯样后, 应在相应位置用相同长度的木棍替代, 并标注相应的长度及编号. (6)要进行一次性丈量和

5、分段, 分块编号,分块岩芯长度一般不大于 40cm. (7)若取上残余岩芯的一般推至上一筒,采收率偏低或空筒要分析原因并在岩芯描述中标注。 (8)取芯数据包括: 回次数、取芯井段、进尺、岩芯长、取芯率、取芯层位、岩性分层深度、视厚、岩芯编号、岩性、含油气情况、破碎及磨损情况等。 岩芯编录需注意的几点: (1)岩芯编号方式:x y/z,x 为回次号,y为当前块号,z为本回次总块数。岩芯编号时,凡长度5cm的岩芯自然块,都必须统一编号。 (2)因地质编录或观察岩性敲断的自然块(多为长岩芯),应及时补写上相同的编号,在分子上加附加标记,如 3 21/15。 (3)对几个连续的薄岩芯块的编号,可在顶部

6、断面或选稍厚的块上编号,但需在圆柱面上标上首尾连接号,如 6 2/10、6 3/10。 (4)对破碎、松散、粉状用袋装的岩芯,在袋面上应写上井号、回次号、岩芯编号和岩芯长度,放在箱内该回次该块处。 (5)岩芯箱要进行统一编号,并认真填写回次票及分层票。 (6)岩芯要妥善保管,严防油污、水浸及错乱。 岩芯描述 1.4.1 岩芯描述 要求 (1)岩芯描述前描述人员要再次检查岩芯排放顺序的正确性,避免描述错误,查证岩芯编号、长度、选样位 置及岩芯挡板或卡片数据,保证账物相符 (2)岩芯描述采用"大段综合, 分层细描'的原则, 做到观察细致, 定名准确、分层合理、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

7、出,术语规范, 标准统一, 对于沉积构造、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附有素描图和拍取照片。 (3)一般岩性,厚度大于 的层,均要单独分层描述,小于 的层,作条带或簿夹层描述,不再分层. (4)若岩芯收获率不足 100时,应根据岩性与磨损程度、碎裂关系及底部岩芯特征结合钻时资料进行分析,将各段岩芯依次恢复到相应井段深度位置上。 (5)厚度小于 特殊层,如油气层、化石层及有地层对比意义的标志或标准层等要单独分层描述,绘图时适当放大。 (6)连续取芯,两筒岩芯接连处、磨损面上下,不到 0.1m的岩性,也要单独分层描述。 (7)含油气岩芯描述要充分结合出筒显示及整理过程中的观察记录,综合叙述其含油气特征,准

8、确定级。 (8)对于取得地层界面的岩芯,要着重对地层界面特征进行描述,包括界面上下岩性的变化特征(突变、渐变)、二者是整合接触还是不整合接触、有无侵蚀面及断层、上下岩层产状的变化特征、层面间是否平整、有无底砾岩等。 (9)取样位置应放置取样标签,内容包括取样回次、层位、样品种类、井段、长度、岩性、油气显示、产状、取样时间、取样单位、取样人姓名,标签应放在取样处,随岩芯箱。 1.4.2 常见岩类的描述 1.4.2.1 砂质岩类(含砾岩)的描述 1)综合定名:颜色含油气级别粒度矿物成分。如黄灰色油斑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黄灰色油浸中粒岩屑砂岩。 2)粒度分级及定名:粒级划分标准采用值粒级划分标准。 碎

9、屑粒级划分标准 粒级 粒径(mm) 值 粒级 粒径(mm) 值 巨砾 64 -6 中砂 粗砾 16-64 -6 -4 细砂 中砾 4-16 -4 -2 粉砂 细砾 1-4 -20 泥 6 粗砂 10 采用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种粒级含量均20%,则以50%的粒级为基本名称,如细砂含量50%,则定名为细粒砂岩;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都35%,则采用主次联合定名,次要粒级在前,主要粒级在后,如中细粒砂岩;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 都20%,任何两种粒级含量之和又70%时,则定为不等粒砂岩; 某填隙物含量 2550%,应参加定名,如泥质含量

10、30%,则定为泥质细粒砂岩;特殊矿物也可参加定名,如海绿石细粒砂岩;砾石含量 1030%定名为砾质砂岩,砾石含量 510%定为含砾砂岩;岩屑砂岩中,某一种单一岩屑含量75%时,该种岩屑参加定名,如玄武岩质岩屑砂岩。 3)颜色描述:采用"复合色',主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前,如黄灰色、灰棕色、灰绿色。 4)矿物成分定名: 石英砂岩:石英含量75%。 长石砂岩:长石含量25%。 岩屑砂岩:岩屑含量25%。 长石、岩屑含量 1025%时可参加定名,如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含量均25%,石英含量75%,则依长石、岩屑的相对含量进行定名,如长石 35%,岩屑 30%,则

11、定名为岩屑长石砂岩。 5)磨圆及分选性的描述 磨圆度分四级: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 分选程度分三级: 分选好:某一种粒级含量75%。 分选中等:某一种粒级含量为 5075%。 分选差:两种以上粒级含量都50%。 6)胶结物、胶结类型描述 胶结物:要描述主要胶结物、次要胶结物,胶结物对岩石孔、渗性的影响。 胶结类型:分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及其过渡类型。 胶结程度:松散、疏松、较疏松、致密。 7)沉积构造的描述 描述内容包括层理、层面特征、颗粒排列、粒级纵向变化、岩层倾角等。 层理描述:对层理的描述除着重描述其形态、类型、显示原因和清晰程度外,还需要描述组成层理的颜色、成分、厚度;a层

12、理类型:块状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又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交错层理)。b层理分类:特大型层理(厚度大于 1m)、大型层理(厚度 1-0.1m)、中型层理-0.03m、小型层理-0.01m、微细层理(0.01m)。 层面特征描述:包括波痕、干裂、雨痕、冲刷面、侵蚀痕迹、揉皱构造、搅混构造、虫孔、虫迹、斑点、斑块、结核等,应对其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颗粒排列描述:颗粒是否均匀排列、有无定向排列、定向排列特征等。 粒级纵向变化:粒级纵向变化特征(正粒序、反粒序)。 不同岩性层间变化特征的描述:不同岩性层间是突变还是渐变变化特征 8)化石及含有物的描述:化石及

13、含有物种类、大小、丰富程度、保存程度、含有物种类、分布状况等。 9)裂缝及孔洞发育状况的描述:描述裂缝及孔洞发育的井段(岩块)、裂缝的产状、数量、长度、宽度、密度、充填情况、裂缝面次生矿物发育特征、孔洞的大小、数量、充填情况、裂缝之间、孔洞之间和裂缝、孔洞之间的连通情况、裂缝和孔洞的含油气情况等。 10)油、气、水显示的描述: 根据含油产状、含油饱满程度、含油面积等确定含油级别,根据岩芯显示特征详细描述其油、气、水显示特征,注意描述油、气、水分布与岩性、物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油(气)水界面附近的岩芯,要着重描述油(气)水界面的确定依据。 1.4.2.2 泥质岩类(含砂质泥岩)的描述 1)颜色:主

14、要色、次要色、均一程度、颜色的变化特征; 2)砂质成分的含量:砂质的种类、含量及其变化、砂质的分布、有无砂质斑块等; 3)可塑性:分好(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不易断裂)、中等(吸水后可揉成细条而易断裂)、差(吸水后不能揉成细条); 4)软硬程度:分软、较硬、硬; 5)断口:分平坦状、贝壳状、参差状、鱼鳞状、锯齿状; 6)吸水性:分好、中等、差; 7)化学沉积结核:种类、形态、分布特征; 8)加酸反应:分强、弱、不反应。 9)与其他岩类的接触关系:渐变、突变; 10)层面特征:波痕、干裂、雨痕、冲刷面、侵蚀痕迹、揉皱构造、搅混构造、虫孔、虫迹、斑点、斑块、结核等; 11)裂缝及其发育特征、裂缝的充填

15、特征、裂缝含油气情况。 1.4.2.3 碳酸岩类的描述 1)综合定名:颜色含油气级别填隙物结构成分。如灰色油浸亮晶鲕粒灰岩、灰色油斑微晶砂屑灰岩、灰色油迹细晶白云岩。 2)颜色:碳酸盐岩一般以灰色为主,故灰色为基本色,由于受含油气、含铁质、有机质等的影响,颜色发生变化,但其只能作为次要颜色参加定名;在对颜色的描述时要注意的变化与矿物及含量的关系,与粒屑大小、晶粒大小及结晶程度的关系,与铁质、泥质、有机质等混合物种类及含量的关系。 3)成分命名原则:以方解石、白云石含量定名。 a某矿物含量50%,为岩石基本名称,如方解石含量 70%,定名为灰岩; b某矿物含量为 2550%,在基本名称前以&qu

16、ot;质'表示,如泥质含量 30%、方解石含量 65%,则定名为泥质灰岩; c某矿物含量为 1025%,在基本名称前以"含'表示,如白云石含量 20%、方解石含量 75%,则定名为含白云质灰岩; d某矿物含量10%,一般不参加定名,但具特殊意义的矿物可参与定名,以"含'表示,如海绿石 4%、泥质 10%、白云石 35%、方解石 60%,则定名为含海绿石泥质白云质灰岩; e当碳酸盐岩中混入陆源碎屑时,按上述 b、c的原则定名; f 如岩石由方解石、白云石、泥质组成,且各矿物含量皆小于 50%,则视碳酸盐矿物与泥质含量的多少而定名,原则同上,两个碳酸盐矿

17、物联合时,以含量多者放在后面,如泥质 20%、白云石 35%、方解石 45%,则定名为含泥云灰岩; g由于交代作用形成的某种矿物(白云岩化、石膏化、硅化),其含量达到 25%以上时,则在该矿物名称后加"化'进行定名,如白云石 45%(白云石系交代方解石而来的)、方解石 55%,则定名为白云岩化灰岩。 h去白云化、去膏化作用达到 25%以上者,可直接在岩石名称前面分别注上"去白云化'、"去膏化'。 4)结构命名 主要以粒屑(颗粒)、胶结物(亮晶)、基质(微晶或泥晶)三种组分进行结构分类,按颗粒、亮晶、泥晶(组份)相对百分含量划分岩石类型,在此

18、基础上根据颗粒类型作进一步的细分,进行岩石定名。 粒屑:主要类型有内碎屑、团粒、鲕粒、生物(屑)团块及核形石。 胶结物(亮晶):指成岩过程中充填于粒屑之间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质,一般以白云石、方解石为主,晶粒一般0.03mm,晶体在镜下洁净明亮,含量50%,不能单独成岩。 基质:为粒屑之间与粒屑同时沉积的粒径小于 0.005mm的碳酸盐岩细粒物质,主要为灰泥基质或泥晶基质,若基质含量50%,则可单独形成岩石。 内碎屑按粒径大小分类 晶粒结构分类 备 注 内碎屑 粒径(mm) 晶粒 大小(mm) 砾屑 2 巨晶 2 砂屑 粗晶 2 粉屑 中晶 微屑 细晶 粉晶 微晶 泥晶 结构命名原则: a 粒屑

19、含量50%,某种粒屑在粒屑总量中占优势,以此粒屑定名,其它少量粒屑不参加定名;两种含量近似的粒屑在总量中占优势,可以该两者粒屑为主定名,多者在后,少者在前; b粒屑含量为 2550%,粒屑作为次要结构名称,基质作为主要结构,为岩石基本名; c 粒屑含量为 1025%,粒屑作为次要结构名称,以基质作为岩石基本名,粒屑以"含'字表示,如砂屑15%,微晶方解石 75%,生物屑 10%,则定名为含砂屑微晶灰岩; d 粒屑含量10%,粒屑不参加定名,以晶粒级别为主要结构名称。其中一种晶级占优势时,以此结构作为总结构名称,如鲕粒 5%、粉晶 10%、微晶 55%,为微晶灰岩;两种含量近似

20、的晶级联合占优势,则同时参加定名,少者在前,多者在后,如泥晶方解石占 35%、微晶方解石占 55%,则定名为泥微晶灰岩;三种晶粒级别含量近似,则总结构为"不等晶'; e岩石中含生物屑时,其命名原则同 b、c。 5)裂缝和孔隙的描述 对于碳酸盐岩岩芯,应详细描述和统计缝洞发育情况,包括: 裂缝的长度、宽度、产状、裂缝数量及充填情况、充填物及结晶程度;孔洞的类型、大小、数量、发育程度、连通性、充填情况、充填物及结晶程度;缝洞的组合特征及连通性;缝合线的发育程度、分布、缝中含有物等。 孔隙:按形成时期分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原生孔隙有粒间孔隙、遮蔽孔隙、粒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钻

21、孔孔隙、鸟眼孔隙;次生孔隙有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晶间孔、溶孔、溶洞、溶沟、溶缝等。 6)含油气水特征的描述 详细描述原油、天然气、水在岩石中的产出部位、产出方式、分布特征、与裂缝和孔洞的关系,根据含油面积、荧光显示级别等确定含油气级别。 7)碳酸盐岩描述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在描述碳酸盐岩结构时,要描述其颗粒的种类、所占百分比、矿物组分、形状、大小、分选、磨圆情况、基质的成分、数量百分比。无颗粒结构的碳酸盐岩,只描述晶体的大小、形状等; b 在描述碳酸盐岩矿物成分时,不仅要描述各种矿物的种类和含量,还要描述矿物的结晶程度,要注意区别亮晶胶结物与基质间的区别,注意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的区别

22、; c要注意观察和描述碳酸盐岩的后生变化,尽可能初步确定可辨认的后生变化类别(如重结晶、白云岩化、去白云岩化、去膏化、石膏化、硅化等)、后生变化程度、分布特征及其与孔、洞、缝的关系; d对于碳酸盐岩构造的描述,基本同碎屑岩类; e描述洞缝时,对其种类、数量、宽度、分布井段、长度、孔壁形状、充填情况、充填物性质、洞缝密度、洞缝关系及其分布状况都必须详加观察和描述,并应素描和照像; f 注意观察、描述影响缝、洞发育的岩石成分、结构、成岩后生变化、岩层层厚及其组合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裂缝、孔洞的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提供基础资料; g 注意次生矿物的描述,要详细描述次生矿物的成分、结晶形态、自形晶矿物和半自形矿物的含量、次生矿物的纵向含量变化、次生矿物的含油气情况,目估次生矿物的含量。 h对于碳酸盐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