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_第1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_第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_第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_第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1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答案】 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意思对即可)【解析】 【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 “感时 ”、 “恨别 ”都浓聚着杜甫

2、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故答案为: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意思对即可)【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修辞方

3、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 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4、。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海隅:海边。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壑: 山谷。( 1 )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 之态。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 的意向。( 2 )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答案】 ( 1 )高远 (或高壮 );归隐(或隐逸、遁世)(2)我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解析】 【分析】( 1) 望岳第一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

5、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 “欲投人处宿 ” 的主语应该是“我 ” , “我”在游山, “我 ”在观物抒情, “我 ”在 “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6、 2) “会当 ”是 “一定要 ”的意思。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 “无限风光在险峰” ,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 “一览众山小” 。故答案为: 高远 我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等额把握,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句子理解。 本题考查诗句哲理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明确诗句隐含的哲理。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格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 。( 1 )诗中展现的是一幅 (填季节)风景图,从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 )请从下列选项

7、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横线处,并简述理由。A.眠 B.憩C.玩【答案】 ( 1 )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2)选A。 “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解析】 【分析】 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这首诗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

8、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憩、玩 ”二字表达不出这种意境, 选择 “眠 ”字押韵最合适,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故答案为: 初夏(夏季) ; 杨花(或荷叶) 。 选 A。 “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

9、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九日与陆处士羽 饮茶(唐)皎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重阳 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注】 陆处士羽: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重阳: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 )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 “九日 ”这一天有饮酒、 的风俗。( 2 )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答案】 ( 1 )赏菊( 2 )皎诗将 “九日 ” 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

10、或:淡泊高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解析】 【分析】( 1)从皎然诗中的 “东篱菊也黄”和 “谁解助茶香”和白居易诗中的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可知, “九日 ”这一天还有 “赏菊 ”的习俗。( 2)皎然的诗,诗句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将俗人 “喝酒 ”与自己 “品茗 ”作对比,再加之 “赏菊” ,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的品行。而白居易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 “歌舞席 ”的老人(自喻),和 “少年 ”一起载歌载舞。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

11、年的活力与情趣。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赏菊 ; 皎诗将 “九日 ”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淡泊高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是对诗歌写作手法和情感的分析归纳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5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2、)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辆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 声。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 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2 )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项是()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答案】 ( 1 ) D(2) C【解析】 【分析】( 1) D 错误,此诗的用字造语并非气势磅

13、礴。(2) 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 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故答案为:D;C【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判断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情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田园乐唐王维萋萋春草秋绿,落落 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注) 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 )三、四两句展

14、现了 、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2 )第二句中的“夏寒 ”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 1 )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2 )夏天并不寒冷,说 “夏寒 ”令人意外; “夏寒 ”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解析】 【分析】( 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

15、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 ”和 “长松 ”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故答案为: 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 ; 淳朴自然 夏天并不寒冷,说 “夏寒 ” 令人意外; “夏寒 ” 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点评】 本题考查画面概括。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

16、内容。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7 反复诵读望岳,然后回答问题。( 1 )全诗没有一个 “望 ”字,为什么又以 “望岳 ”为题呢?简单说说你的看法。( 2 )有人说这首诗是杜甫望岳而想像将来的登岳,是这样吗?为什么?(3)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圣 ”之称。你还读过他的哪些诗作?请你摘抄两首你最喜欢的。【答案】 ( 1)全诗没有一个 “望 ”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首句 “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 ”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

17、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2 )是这样。诗中有“会当 ”一词,意即 “一定要 ” 。( 3 )略【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联系诗歌的结构、内容来进行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字里行间来揣摩诗人情感的能力。从含当”表示-定要 ”可以理解诗人望岳而想象将来的登岳。 本题考查考生平时的积累。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归类,并且要熟读记诵。

18、如春望、春夜喜雨等故答案为:( 1)全诗没有一个 “望 ”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首句 “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看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 “齐鲁青未了 ”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2)是这样。诗中有“会当 ”一词,意即 “一定要 ” 。( 3)略【点评

19、】 考生要读懂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考生要注意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从关键字词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考生要注意积累,在默写时注意不要记混,不要写错别字。8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 。( 1 )诗歌第二句用两个 “满 ”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 的情景。( 2 )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A.一牛吃过柳阴西B.不脱蓑衣卧月明C收篙停棹坐船中【答案】 ( 1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2) A【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能力。( 1 )考查诗句中文字的表现力。 “

20、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 “满 ”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 )考查对诗歌最后一句内容的判断能力。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 “一牛吃过柳阴西” ,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 “童子 ”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 ” , “一牛吃过柳阴西 ”这是因为 “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故答案为:( 1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21、2) A【点评】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作者的思想;二是读背景,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三是读注释,通过注释来了解诗歌内容;四是能找出诗歌的关键句,进而推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9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B. “割 ”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南山北明暗不同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

22、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欣赏其高大雄奇之美,末两句则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 )诗的尾联常被后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请问新的意义是什么?【答案】 ( 1 ) D( 2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解析】 【分析】( 1) D 末两句“会当 ”是唐人口语,意即 “一定要” ,可见是作者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而不是 “登上泰山顶峰后” 。故选D。( 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

23、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新的意义据此意思对即可。故答案为: D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其他如志向远大、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做此题首先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赏析诗句做出解答。10 古

24、诗鉴赏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 “行 ”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D. “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喻示

25、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答案】 ( 1 ) C( 2 )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解析】 【分析】( 1) C 项有误。 “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有误,应是指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另外 “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也不当,应营造出一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据此,答案为

26、C。( 2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联,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诗句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也可以从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赏析。语句把黑云喻敌军,并以 “甲光 ”“金鳞开 ”相对,写出了两军对垒的场景,突出情势的危急;还可以从诗人所抒写的感情角度去赏析诗句。通过描绘两军对垒的情势,用 “甲光向日金鳞开”表现将士们严阵以待,突出地表现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答案是多元的,答题时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故答案为:C; 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运用对偶

27、,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考生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要选取好赏析的角度,结合诗句进行分析。11 古诗阅读月夜 (杜甫)今夜鄜州 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注释】 背景: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困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则被困长安。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

28、幔。( 1 )理解此诗时,小淇翻阅了明代王右仲在杜臆中对 “云鬓 ”、 “玉臂 ”二词的点评,王右仲认为其 “语丽而情更悲”。小淇联系了颈联的描写,认为从和两字中能读出杜甫想象妻子独自望月的时间之长,更有助于理解王右仲所言的 “悲情 ” 。( 2)本诗题为 “月夜” ,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 ” 、 “双照 ”为一诗之眼。试结合诗句,通过诗眼揣摩作者情感。【答案】 ( 1 )湿;寒( 2) “独看 ”写的是妻子 “独看 ”鄜州之月而 “忆长安 ”。 “双照 ”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忧愁。【解析】 【分析】

29、( 1)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在这样雾气凝重,寒气逼人的情境之下,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故 “湿 ”“寒 ”更加体现了作者思念家人,而又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 2) “独看 ”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 “独看 ”鄜州之月而 “忆长安 ”,而自己的 “独看 ”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 ”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 “今夜 ” 的 “独看 ” ,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 “虚幌 ”、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 “何时 ”的未来,既写出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内心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