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课时:动能 势能 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教学重点: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知识链接:1. 能量的概念:2. 动能的概念:3. 影响动能的因素:4. 重力势能的概念:5. 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6. 弹性势能的概念:7. 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教学内容:一引入新课:从能源,体能方面引入能量复习知识;功和能的关系二新课教学1 能量演示:A玩具小车拉木块;B举高的钩码拉木块(通过铁架台和滑轮)C伸长的橡皮筋拉木块。 问:三个物体是
2、否对木块做功?(学生回答:做了功) 归纳:(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量就越大。(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能量?看它能否做功。2 动能(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决定动能大小因素演示实验:图1-1A 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B 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结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重力势能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演示实验:如右图结论: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和质量有关。(2)弹性势能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
3、的能叫弹性势能。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形变的大小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焦耳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动能 势能 机械能 (二)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教学重点: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教学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知识链接:能量是可以 的,但在实际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有。教学内容:一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
4、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三新课教学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2)演示滚摆实验。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5、。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内能 热量 (1)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教学难点:内能,物
6、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知识链接:1. 内能的概念:2. 影响内能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一复习: 1机械能分哪些?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二新课讲授。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1)演示实验热水温水冷水(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
7、下都具有)。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教学内容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适当的启发诱导。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教学反思:第四课时:内能 热量(2)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4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6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重
8、点: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教学难点: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知识链接:1. 内能是可以的,其中的一种方法是:2. 热量的概念:,单位是:,符号:教学内容: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三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1)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取绿豆粒大小
9、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2)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3)生活事例: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中图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4)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
10、大。 讨论: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1)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1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2)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4小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
11、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5练习:完成课本相关练习。教学反思:第五课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容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4会进行关于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教学重点: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2会进行关于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2会进行关于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3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知识链接: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符号:2.热量的计算公式:3.水的比热容是教学内容:一.复习 提问:热传
12、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新课 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并,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P20图2-14实验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
13、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容来表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容。比热容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3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4查比热容表:(1)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14、是4.2103 焦。(2)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容,并与水的比热容作比较。得出水的比热容最大。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本图12-15,1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冷却的原理)(3)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5.小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6练习:选做练习册部分内容。教学反思:第六课时: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
15、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3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4通过阅读“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5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6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7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知识链接:1.改变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汽油机的主要部件:3.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有个冲程,分别是:,.教学内容:一.复习二.进行新课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
16、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2)工作原理。(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体外诊断器械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货运安全保障责任承诺书3篇
- 2025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北供销合作社招聘行政工作人员3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盲人协会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记一次学校活动记事作文(9篇)
- 2026届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某中学模拟预测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5年安徽皖信人力招聘管内客运站12名安检工作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企业培训需求分析调研表
- 2025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招聘4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局下属事业单位招聘卫技人员3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 甲状腺消融手术
- 2024年秋季新教材三年级上册PEP英语教学课件:含视频音频U3-第1课时-A
- 公安涉警舆情课件
- 医院培训课件:《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与康复》
- DB34∕T 3790-2021 智慧药房建设指南
- 实验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素养竞赛语文试卷(有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石晶地板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景区标识标牌投标方案
- 2023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试卷及答案
- T-CPQS C010-2024 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及类似用途产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