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钢380m3高炉严寒季节生产调查分析_第1页
安钢380m3高炉严寒季节生产调查分析_第2页
安钢380m3高炉严寒季节生产调查分析_第3页
安钢380m3高炉严寒季节生产调查分析_第4页
安钢380m3高炉严寒季节生产调查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要对安钢2座380m3高炉严寒季节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就严寒季节高炉稳定顺行和优化指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炉 冬季 调整 分析  安钢炼铁厂现有2座380m3高炉,均设计为14个风口,1个渣口,1个铁口,陶瓷杯综合水冷炉底。6号高炉1999年元月建成投产,采用液压双钟布料;7号高炉2002年5月开炉,采用了串罐无料钟布料、大型水冷模块、AV4012轴流鼓风机。2座高炉同时生产后,都取消了放上渣操作,在未配置喷吹系统的情况下,技术经济指标逐步优化,其中7号高炉2004年9月,利用系数曾达389。但是每进入冬季,2座高炉的

2、技术指标都曾不同程度出现下滑,天气变暖后又解情况逐渐好转。为了总结经验,对2座380 m3高炉严寒季节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严寒季节高炉生产特点11加湿量急剧下降  进入11月后,由于冬季岗位取暖,2座380 m3高炉生产所用蒸汽锐减。蒸汽压力在夏季最高达400kPa,一般在320kPa左右,但随着天气逐渐变冷,降至210 kPa或更低。6号高炉加湿流量由仪表显示41 gm3降至5g/m3左右,并且蒸汽压力长期徘徊在180210kPa,常与6号高炉风压200kPa不相上下,实际加湿流量大多时间几乎为0。到了次年3月中旬以后才能完全恢复加湿。12原燃料质量降低

3、  (1)焦炭。冬季天气寒冷,由于运输不便等原因,致使焦炭质量降低。以2003年冬季抽查为例,焦炭灰分偏高,由正常的1255左右最高升高到80,M40和M10指标也有所下滑,其中最低降至736。2003年底抽查曾测得焦炭热强度CSR为4368,反应性CRI为3724。  (2)原料。烧结矿突出表现在碱度波动大,5lOmm粒度比例变大,粉末增多。2004年冬季烧结分仓化验碱度最低142,最高236,高炉不好配料人炉。2004年1月16日,6号高炉矿批119t,烧结矿配比78,烧结返矿每车达450 kg,返矿率较高。高炉生产用的水冶球团矿和唐山球团矿粉末也有

4、所增多,特别是唐山球团矿有时粉末更多。13称量误差变大    天气寒冷,海南等生矿仓不同程度冻结,常堵塞下料斗,造成配料不准确。380m3高焦炭为直接供给,没有设计经过中间仓转运。冬季运至焦仓,有时还冒着水汽,水分波动较大,以满罐即料车容积为准则拉焦炭,称量误差还是比较大。 2高炉运行情况21  顺行变差    进入冬季,2座380 m3高炉风压、风量开始不稳定,时有滑料发生,悬料、坐料次数增多。6号高炉2004年3月底至10月初,仅发生一次坐料,但在11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坐料达6次

5、,严寒季节有时还出现高炉两料线差别大,有偏料现象产生。7号高炉由于种种原因,曾造成过恶性炉况,严重影响了高炉技术经济指标。22Si、S偏差大    由于原燃料质量变差,炉况顺行变差,或连续滑料、加净焦等原因,6号高炉2004年12月26日炉况顺行可以,各种操作参数平稳,但是出现了Si070、S070。当时焦炭硫含量为069,比正常时的050,增加较多,是硫升高的重要原因。此外,炉渣中Al2O3增加,三元碱度降低,也是影响因素。23  炉墙、炉缸、炉底温度下滑    这时,高炉炉墙温度不稳定,时有

6、粘结、滑块发生,整体呈下降趋势,经常从风口中还可以看到有滑块产生。6号高炉曾出现炉腰4点温度均在100以下,最低炉腰北部温度降至39,炉身温度波动较大。炉缸温度相对有所降低,但幅度不大。炉底温度以7号高炉为例,由原来的约448降到最低时的402。 3采取的措施31  改善入炉原燃料质量    针对冬季原燃料特点,在烧结矿上喷洒CaCl2溶液,降低低温还原粉化率。采取控制高炉槽下烧结给料料流,提高集中筛筛分效率,减少小于5 mm粉末入炉。加强烧结及焦炭抽查力度,缩短信息反馈时间,及时指导高炉操作。每周定期清理振动筛筛眼,充分保

7、证有效筛分。对于从原料场倒运焦炭,加强协调联系,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定仓,值班工长要勤观察、及时调剂,以减少称量误差。如果烧结矿碱度波动大,可以单仓分仓化验,采用两仓料化学成分的平均值,输入计算机配料计算入炉,粉末较多的烧结矿可以间隔四、五批料搭配人炉。另外,在生矿仓内对接了蒸汽,防止上冻堵料。32调整操作制度(1)装料制度。由于原燃料变差,2座高炉都改变了装料制度。2004年11月,6号高炉由400CC+CCOO改为了500CC+2CCOO,矿批由123t最低减到119 t;7号高炉经过数次反复调整,由   290    27

8、0   250     290   270  250  180                                &#

9、160;                                                 &#

10、160;                                                 &#

11、160;       O 3      3        3  +C 3       3      3    3改为了边缘煤气流较发展的   270   250  

12、60;                                                 

13、60;O 7  C 9,矿批由180 t降至130 t左右。2座高炉料线分别稳定在15 m和11 m。    (2)送风制度。进入2004年冬季,7号高炉炉况出现了较大波动,稳定性差,通过控制风压、调整风口布局、减小风口面积,对炉况进行处理。在鼓风参数上,由于加湿急剧下降,为了维持合适的风口理论燃烧温度,风温、富氧使用都偏低,6号高炉由原来的950降至880 或更低,富氧由原来的1 800m3h减到1000m3h以下;7号高炉冬季风温、富氧也减少较多,只是在处理炉缸堆积时,富氧使用在1500m3h左右。  

14、;  (3)热制度。2座高炉由于炉况不尽相同,Si控制也有差别。6号高炉操作方针中si要求在045065,实际控制在上限,2004年11月、12月和2005年元月分别为060,、O64、O65。7号高炉由于炉况波动大,高炉操作方针中Si也相应上调,由原来的050,07改为了060,080。    (4)造渣制度。一般规定以炉温正常时,控制S在00300045来调整渣碱度。6号高炉炉渣碱度常在115±003,但是由于硫负荷增加,为了保证生铁质量,渣碱度最高调到123。在2005年春节前后的一天中,渣碱度由123连续下调到112

15、,期间还走了数批酸料,高炉因渣碱度变高坐料一次。这也进一步印证,原燃料条件变化的确很大。当烧结矿中MgO由160,左右上升到200时,曾稍微下调渣碱度,最低约为109。7号高炉渣碱度控制在中下限。33  中部调剂    运用中部调剂,消除炉墙粘结,有利于维护规则的操作炉型。以6号高炉为例,2004年进入冬季,高炉水压由原来的027 MPa降至025 MPa,临时控制了炉身、炉腰和炉腹冷却水流量。规定每班至少测量4次水温差。7号高炉在恢复炉况时,根据风压和时间的不同,对水压和炉墙冷却壁水温差做了调整;处理炉缸堆积,还暂时对炉底和炉缸冷却

16、水水温差做了控制。34  强化管理    加强人员和设备管理。统一四班操作思想,要求值班工长团结、协作,精心操作,认真协调好各工种之间的密切配合;炉前实行安全出铁确认制,加强对铁口的维护,及时出净渣铁,提高出铁均匀率,避免了出铁跑大流、跑渣、撇渣器冻结等恶性事故发生;配管工加强对冷却设备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冷却设备向炉内漏水。在设备管理上,2座高炉都制定了周密严格的点检制度,对主要设备实行专业点检,责任到人,为高炉稳定顺行提供保障。35  适当控制Al2O3入炉量   

17、60;安钢高炉炉渣碱度在115120,炉渣中Al2O314,MgO约在10,炉渣流动性和脱硫能力良好。为此,在炉料结构上,6号高炉去掉了Al2O3含量相对高的南非矿,减少了唐山球团矿配比;7号高炉结合粉末含量情况,综合考虑去掉了唐山球团矿,增加了Al2O3含量相对低的海南矿使用比例,改用舞阳(水冶)球团矿,具体情况见表l。同时,向烧结配料反馈信息,以尽量提高烧结中MgO比例。 4分析及探讨41  关于加湿    连续两年严寒冬季,6、7号高炉加湿大幅度下降后,炉况就出现波动,次年3月恢复了加湿,炉况就逐渐稳定顺行,生产指标逐

18、渐变好,高炉稳定生产与加湿关系较大。分析认为,除原燃料在冬季质量不好外,更重要的是在风口理论燃烧温度变化不大时,加湿可以与高风温和大富氧相匹配综合应用于高炉。6号高炉加湿由5gm3使用到41g/m3,风温可以由880上用到9501 010,富氧由原来的1100m3h加至2000m3h,高炉顺行状况明显好转。较高的湿分可使炉缸热量和温度分布较均匀,有利于高炉顺行。提高风温和氧量,可以改善渣铁物理热和流动性,从而活跃炉缸,促进高炉稳定顺行。此外,高炉顺行后又有利于加足风压,采取措施逐渐抑制边缘煤气流,进一步打开中心煤气流。中心煤气流相对发展后,炉墙温度趋于稳定,炉底温度有所上升,煤气利用率提高,降

19、低了炉顶温度,改善了炉顶设备工作条件,对6、7号高炉干法除尘系统十分有利。加湿对调节炉温较为经济实用。2005年4月下旬,6号高炉一中班全用风温后,料速连续2h都各多跑一批料,若在冬季必须减风压控制料速,会造成煤气流有大的变化。但是工长逐渐关完了加湿12 h后,料速减慢,炉温回升,这避免了减风减产,便于稳定炉况。42合理控制煤气流原燃料变差后,为了维护顺行,2座高炉都采取了改变装料制度,发展边缘煤气流,缩小矿批等措施。但是,一段时间内观察出铁出渣,6号高炉有如下现象:出同一炉铁,S前后差别较大;高炉风口较以往明亮。天气转暖,使用加湿41g/m3,风温用到950以上以后,此类现象减少很多,高Si

20、高S生铁也有所减少。这说明除了原燃料因素之外,边缘煤气流相对发展,中心煤气流相对不足,炉缸工作活跃程度降低,不利于脱S。如果一味地被动适应原燃料,过于发展边缘煤气流,由于煤气对粉末的抛掷作用,常常出现“过重”的中心,形成中心死料柱,使高炉适应原燃料波动能力变差,对高炉稳定顺行极为不利。6号高炉在2004年11月初,装料制度由4OOCC+CCOO改为了5OOCC+2CCOO,后又根据炉况再次改为了4OOCC+CCOO,走发展边缘和中心两道煤气流(其冬夏两季煤气曲线对比情况如图1所示),基本保持了炉况未出现大的波动。而7号高炉,由于使用无料钟技术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边缘煤气流长期过于发展(其冬夏

21、两季煤气曲线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高炉冬季对原燃料反应特别敏感,容易造成恶性炉况。这从高炉煤气利用率可以印证:6号高炉冬季CO2在177190,与夏季185196相差不多;而7号高炉冬季CO2在16175或更低,与夏季正常炉况187197相差较多。炉底温度热电偶,插在高炉炉底中心,也能说明。6号高炉炉底温度在冬季降低不多,大概有20,而7号高炉冬季炉底温度降低达40或更多。边缘煤气流过于发展反映在高炉操作上,7号高炉在2005年1月,炉温不好稳定,在炉温下行时,大幅度使用风温往往效果不大,常常被迫退焦炭负荷,甚至采取减风压、加净焦来防止炉温持续下滑。当轻负荷料或净焦下达时炉温偏高,又被迫采取大

22、幅度撤风温来降炉温,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稳定炉况。找出合适对机及度量,控制煤气流,逐渐向相对中心发展型靠陇最为关键。这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不好、不宜把握。对7号高炉,采用了大型水冷模块薄壁炉衬技术,容易造成边缘煤气流发展,加上刚使用无料钟布料,更有待摸索。43维护操作炉型合理的操作炉型对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十分重要,而且两者互益互利。2004年冬季,6号高炉曾由于边缘煤气流相对发展,致使炉身温度偏高,且不稳定,炉腰温度偏低,炉底温度有所下降。如何做到既能适应原燃料,又控制好操作炉型呢?6号高炉首先短期适当控制了炉底冷却管水流量,使水温差由02上升到0407 ,其次进行中部调剂。还在稳定风口面

23、积、长度和布局的情况下,采取偏布料、定点压料,控制煤气流,效果不错。7号高炉在恢复炉况期间,在铁口两侧或对侧采取变速布料、扇形布料等,对稳定炉况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处理炉况时,果断降料线休风处理炉墙粘结,堵铁口对侧风口,从铁口两侧逐渐捅开风口,以先形成局部操作炉型进而逐步调整整个操作炉型,也对炉况的处理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作用。44炉况调整思路“小步稳跑,以变制变”在2座高炉冬季炉况调整思路中比较明显。6号高炉打破了按照罐容拉焦炭,以矿批来调焦炭负荷的传统思路,而是稳定矿批,以焦丁来调焦炭负荷。采取中矿批,一般约在122t,避免了大矿批不适应质量较差的原燃料,小   

24、; 矿批压不住煤气流的现象。一方面稳定矿批有利于稳定煤气流,另一方面“小步稳跑”,调整幅度不大,逐步加重边缘,等高炉适应些时问,再小幅度继续调整,便于适应能力差的高炉逐渐适应小的调整“以变制变”。7号高炉在恢复炉况时由   270  250                         

25、              O7    C9调为 27.50    25.50    27.80   25.80   280    260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