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植鞣工艺学讲义第一章 植物鞣剂1. 基本概念:(1)植物鞣质:tannin含于植物体内的、能使生皮变成革的多元酚化合物。(2)植物鞣液:vegetable extracts富含鞣质,且有利用价值的植物的 皮、干、叶、果称为植物鞣料。用水浸 提植物鞣料提取鞣质所得的浸提液,叫 做植物鞣液。(3)植物鞣剂:植物鞣液经进一步处理而得到的固 体块状物或粉状物,称为栲胶或植物鞣 剂。2、制备植物鞣剂的植物植物鞣料是生产制备植物鞣剂的主要原料,它存在于植物之中。有工业利 用价值的树皮、木材、果荚 (壳)和树叶 等都是制备植物鞣剂的原料。低等植物 几乎不含鞣质,只有高等植物特别是双 子叶植物才含有较多的鞣质
2、。到目前为 止,在工业生产中有利用价值的不过二 三十种,而国内外使用的植物鞣料主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性。一般采用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来 处理栲胶鞣液的沉淀,使鞣液中的沉淀 分散,提高鞣液的聚积稳定性,阻止鞣 质微粒聚集,增加其溶解度。同时,已 亚硫酸化的鞣质对非亚硫酸化的鞣质也 可起着稳定的作用,亚硫酸化的原理是 使亚硫酸盐在鞣质苯环的双键上进行加 成反应,在其分子上引入亲水性的磺酸 基,从而增加鞣质的亲水作用。在对沉淀多的栲胶进行亚硫酸化处 理时,一般是于溶胶中加入固体栲胶重 各为0.5 %的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 在 8090C的条件下反应 1012小时,在 搅拌下待其完全溶化。也可采用
3、加温沉 降,清液继续使用,沉淀单独处理的方 法。(1)亚硫酸盐处理的目的向浓胶加入一定量的亚硫酸盐,在 加热搅拌下进行处理,使鞣质分子中引 入磺酸基,故称磺化。亚硫酸盐使鞣质 结构与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浓胶进行 磺化可以: 减少沉淀物一意、。4.植物鞣剂的分类根据鞣质的化学组成和化学键的特征, 将鞣质分为两类:水解类鞣质和缩合类 鞣质。(1)缩合类鞣质(儿茶类鞣剂) 它们和儿茶酚相似,通常是红棕色且具有收敛性。缩合类鞣剂不会酸分解。 它们通常通过聚合作用变为不溶的多元 酚类化合物。当稀释并静置时,他们会 沉淀聚集为红色的软泥状,通常称之为“红粉”,为了防止“红粉”生成,通常 使用亚硫酸氢钠(鞣
4、剂用量的3%-8%在 98 'C下加热并且加压使鞣质溶解。(2)水解类鞣质水解类鞣质是多元酚羧酸与糖(主 要是d-葡萄糖)或其他物质(如多元醇), 以酯键或苷键结合而成的复杂化合物的 混合物。由于易水解,因此这类鞣质称 为水解类鞣质。水解类鞣质与稀酸、稀碱、酶作用 或与水煮沸,水解成多元酚羧酸(如没食 子酸、鞣花酸、橡碗酸)和糖或多元醇。根据所得多元酚酸的不同,水解类鞣有黑荆树、坚木、橡碗等十几种。增进冷溶性一鞣质分子中引入亲水的磺 质又可分为鞣酸类和鞣花酸类鞣质。前树皮Barks木材Woods淀减少,易溶于冷水。r鞣质微粒变提高鞣花酸。中国五倍子鞣质属于鞣酸类, 鞣质属于鞣花酸类。橡
5、碗鞣荆树皮Mimosa坚木 Quebracho 解0,使鞣漆叶稳定mac.在磺化过红栲树mangrove栗木chestnut 程舟于鞣质微粒变小子 Myrobalans 性增强,渗透速率得到提高中橡碗于鞣质1部分被分解为非鞣茶或槟榔膏这些鞣剂比儿茶酚更显黄棕色。在长合金欢 acacia negra槲树oak (次要)导致纯度下降,鞣革性能变差ga因此亚 硫酸盐用量应适当,一般不超过鞣质质时间鞣制过程中,糖分会导致酸发酵作 用, 色沉同时,称为“黄粉”的沉积的沙土接下来的就是酶的作用:淀物形成。桉树量的10 %o产生不溶性酸,如从鞣质中形成鞣花酸、柯子酸等。导致酯键水解,eucalyptus P
6、ine浅化:植物鞣剂颜色一鞣质易氧化生成醌槲树oak (主要)3. 植物鞣剂的生产过程3.1植物鞣剂的生产植物鞣剂的生产属于化工生产过程。其生产过程大致如下:植物鞣料T粉碎T浸提T净化T浓 缩T干燥T包装T成品3.2植物鞣剂的改性国产的植物鞣剂在使用过程中有时 会岀现沉淀多、颜色暗、易发霉和渗透 性不好的缺点,给鞣制带来不利的影响。类深色物质,用亚硫酸盐可以使醌类深 色物质还原,取代基恢复到原有的羟基形式,鞣质颜色变浅。另外,在处理过 程中,添加甲酸(或乙酸等)与未结合的 亚硫酸氢钠(或焦亚硫酸氢钠等)作用, 可使鞣质还原,颜色更浅。(2)亚硫酸盐处理的原理目前生产的植物鞣剂,多是采用亚 硫酸
7、盐改性过的,因此,鞣剂中的鞣质 结构与未改性的有差别,而鞣性上也有 很大改变,此点应引起制革工作者的注一般它们的收敛性比儿茶酚类鞣 剂35.植物鞣剂的组成植物鞣剂是多元酚类化合物(含有 几个羟基),酚比醇偏酸性,但酸性较弱, 因此与强碱作用形成盐。酚在冷水中溶 解7注右,但它的钠盐则是溶于水的。植物鞣剂能与大气中的氧作用,特 别是高pH值下可以作用形成醌类物质(邻对位的羟基反应)。植物鞣液的成分非常复杂并且持续 的发生物理、化学、生物的变化。它们能制备植物鞣剂的植物 酸基,其结构发生改变,使植物鞣剂沉者水解后产生没食子酸,后者水解产生部分以胶体存在但很容易聚集形成沉 淀。细菌和霉菌容易在植鞣液
8、中生长, 主 要的影响是糖的发酵作用使鞣液酸度增 加。鞣质并不是植物鞣液中的唯一组分。 鞣液中同时含有非鞣质成分,除糖、酸 及其盐、半纤维素、胶质和木质素外同 时还有氮和磷的化合物。其中的酸和盐 对制革来说是很重要的。除了能对鞣液 自身性能及组分的影响外,酸和盐是控 制鞣液收敛性和植鞣过程的主要因素。 在新的鞣制材料中存在五倍子酸, 草酸、 柠檬酸,酒石酸以及磷酸等许多酸,糖 的发酵可以产生苯酚、醋酸和乳酸。鞣 质分解产生五倍子酸和其它的酚酸。多 糖醛酸不管是来自半纤维素还是粘胶 质,都会使酸度增高。 植物鞣剂溶解于水后,还有不溶成 分,叫做不溶物。溶解于水的部分物质, 有能将皮变成革的,叫做
9、鞣质;没有鞣 性的物质,叫非鞣质。植物鞣剂 =水分 +总固物 总固物 =不容物 +水溶物 水溶物 =鞣质 +非鞣质 鞣质 =可逆结合鞣质 +不可逆结合 鞣质5.1 鞣质鞣质是植物鞣剂中的主要成分, 约占植物鞣剂 70-80 。将皮粉 (或皮 块) 加入试样中,振荡一定时间后,用水 较长时间洗涤吸收过鞣质的皮粉 ( 或皮 块) ,水洗下来的鞣质叫可逆结合鞣质, 而水洗不下来的鞣质,称为不可逆结合 鞣质。不同的鞣质,其不可逆结合鞣质 的量不同。规定不可逆结合鞣质占鞣质 的百分数叫做收敛性 ( 涩性 ) ,用于表示 某种鞣质与皮结合的能力,公式如下 收敛性 = 不可逆结合鞣质 / 鞣质X 100%
10、当鞣质与皮作用时,结合速度的快 慢是与收敛性有关系的,收敛性大的鞣 质与皮结合得快,反之结合慢。5.2 非鞣质 植物鞣剂中没有鞣性的水溶性物 质,统称为非鞣质。非鞣质虽然无鞣性,但它对鞣质的 稳定、鞣液酸度的保持和鞣制过程都有 着重要的作用。非鞣质中的有机酸、酚 类和糖类物质是鞣质的基础物质和分解 产物,可阻止鞣质的分解过程,起到促 进鞣质稳定的作用。非鞣质中的有机酸 及其盐使鞣液形成缓冲体系,可保持鞣 液的酸、碱度,有利于鞣液的稳定。通过实际鞣革过程中鞣液浓度与 电导率依赖性的研究,证实了非鞣质在 鞣革中所起的作用:非鞣质分子小,比 鞣质渗透快,鞣制初期可先透人皮内与 皮纤维发生可逆结合作用
11、,鞣质透入时 再逐渐取代非鞣质,这可以减缓鞣质与 皮的结合速度,避免表面过鞣。如除去 非鞣质的鞣液,渗透速率极慢,并有表 面过鞣的现象。非鞣质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是 非鞣质的存在降低了植物鞣剂的纯度, 影响植物鞣剂的鞣性。非鞣质中糖类物 质,经过各种酶的作用易发酵生酸,从 而降低鞣液的pH,随着有机酸的产生, 部分鞣质会发生分解。此外,如果非鞣 质中无机盐含量过多,由于盐析作用, 使鞣质胶粒脱水沉淀。非鞣质在植物鞣剂中的存在既有 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不同的原料, 其非鞣质与鞣质之比也不同,在(1:6)(1 :2)之间,合适的比例有利于鞣制。各种植物鞣剂的非鞣质组成、含量 各不相同。它们的主
12、要组成是:糖类、 酚类、有机酸、无机盐、色素、植物蛋 白和某些含氮物质、木素衍生物等。非 鞣质的各种主要成分有:(1)糖类主要是葡萄糖,也有戊糖和多糖, 以水解类植物鞣剂中含量较多,如橡碗 植物鞣剂 6%-8%,坚木植物鞣剂 1%左 右。在较高温度下浸提的植物鞣剂中含 量也较高。(2)酚类 主要是鞣质的基础物质和分解产 物,如儿茶素、黄酮类、邻苯三酚、邻 苯二酚等,其含量与原料种类和浸提条 件有关。(3)有机酸类主要是乙酸、草酸、乳酸、没食子 酸等,以水解类植物鞣剂含量较多。( 4)无机盐 主要是钙盐、镁盐、铜盐、铁盐等。这些盐类是原料和浸提用水带来的。经 亚硫酸盐处理的植物鞣剂含量较多。(
13、5)含氮物质 主要是植物蛋白、氨基酸等,含量极微,低于 1%。( 6)色素类主要为黄酮类色素, 它对植物鞣剂的 颜色有影响。( 7)木素衍生物 Lignin extracts (木 素磺酸鞣剂)用亚硫酸盐浸提鞣料时,有少量的 木素磺酸钠生成。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去 溶解那些溶解性很差的组分, 加速鞣制, 和作为填料。与木素的反应类似,为了 溶解不溶性组分,缩合类鞣制材料也要 进行亚硫酸化。在某些植物的细胞中,木素构成的 物质充满纤维质的微纤维间,使细胞结 构更加牢固。它们是树木的特殊组分, 也存在于树皮中。5.3 不溶物 常温下,植物鞣剂中不溶于水的物 质叫不溶物。当植物鞣剂溶液浓度为 3.75-
14、4.25g L 时,溶液中不能通过中速 滤纸高岭土过滤层的物质称之为不 溶物。主要是鞣质的分解产物如黄粉 (鞣 花酸 ) ,或缩合产物如红粉;热水浸出来 的果胶、树胶,在常温时成为不溶物; 部分碳酸钙或碳酸镁等无机盐。7. 植物鞣剂的基本性质 植物鞣剂是从不同的来源提取得到 的。业已查明,所有的植物鞣质都是三 元酚的衍生物,但是它们的化学组成迄 今尚未完全搞清楚。植物鞣质可以分为 两个主要大类: 焦倍酚类 儿茶酚类。 焦倍酚类植物鞣质可以分解成鞣 酸、五倍子酸、鞣花丹宁等物质。尽管 植物鞣剂的来源不同,但是它们都具有 许多共同的性质: 能使蛋白质发生沉淀; 具有收敛性能; 含有非鞣质成分; 具
15、有胶体性能,并且有酸的特性; 结构中存在有含氧的酸(羟酸:是 羟基接在苯环上 如苯酚) 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 容易引起霉菌的生长; 与铁盐可形成墨水。 植物鞣剂颜色与pH有一定的关系, 随pH的提高颜色加深;随 pH的降低颜 色变浅。这是酚类、芳香族有色物质的 通性。植物鞣剂是酚的衍生物的有色物 质,同样遵循这一规律。8 植物鞣液的特性8.1 鞣质的溶解度8.2 稀释数8.3 鞣液的粘度8.4 缔合作用8.5 缓冲指数第二章 植物鞣革的理论 在植物鞣革过程中,皮与鞣质作用 后,表现出收缩温度提高,耐水、耐酶 作用的能力增强,具有一定的物理机械 性能,如成形性、丰厚性、硬度和弹性 等,这表明
16、鞣质与胶原相互作用变成革,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变化。制革科学工作者多年来对植鞣理论 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物理作用 和化学结合的学说。1. 鞣质与胶原结合的特性( 1)结合量大,而且不符合化学定量结 合规律鞣质与胶原结合的多少,常用鞣制 系数来量度。鞣制系数是单位皮质中所 结合的鞣质量的百分数,表达式为 鞣制系数 (%) = 结合鞣质质量 /皮质质量X 100%一般底革的鞣制系数为60 % 90,取决于鞣制条件,甚至可高达 120,可见这种结合不是化学定量的。 此外,鞣制系数也不与鞣液的浓度成正 比关系,所以也不符合吸附规律。( 2)鞣质与胶原结合力是不同的 水洗试验表明, 植鞣革中的鞣质有
17、 4 种不同的部分:易被水洗出的-是游离存在于革 中或只是物理吸附而存在于革中的; 难被水洗出的 - 可能是凝结于革 中或以可逆结合方式存在于革中的; 不能被水洗出而可被碱液洗出的- 可能是电价结合的鞣质; 不能被碱液洗出的 - 可能是不可 逆共价结合的鞣质2. 与鞣质结合的胶原基团 皮胶原纤维是一个具有三根多肽链的 三 股 螺 旋 体 , 每 个 多 肽 链 由 -RCH-NH-CO反复组成的一条长主链,它 上面带有不同性质的氨基酸侧链。胶原的氨基酸特征为:胶原的典型 特征是:甘氨酸的数量占到整个氨基酸 数量的 1/3 。两种特殊的氨基酸的存在: 羟脯氨酸、羟赖氨酸。胶原中具有与鞣质起反应的
18、官能基如下:( 1)胶原主链上的肽基 NH-CO- 它有利于发生氢键结合;( 2)胶原侧链上的 OH 可作为氢键结合的给予体或接受 体,包括有羟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 和酪氨酸残基上的羟基;胶原侧链上的 一 NH,可作为氢键结合的给予体或接受 体,而带电荷的-NH3+能发生静电的结合, 包括有精氨酸和组氨酸残基上的-NH2 和带电荷的 -NH3+(3) 胶原侧链上的-COOH有利于作为 氢键结合的给予体或接受体,而带电荷 的-COO能发生静电的结合,包括有天冬 氨酸和谷氨酸残基上的一 COOI和带电荷 的 -C00;( 4)胶原具有非极性的部分,能与鞣质 产生范德华力和疏水键的结合。 在植物鞣
19、质中参与反应的基团主要有( 1 )酚羟基( 2)酚羧酸的酚羧基( 3)其他:能作为氢键结合的给予体或 接受体的基团,或以范德华力结合的位 置。目前制革上所用的栲胶,大多是采 用了亚硫酸盐改性的,因此,在鞣质的 结构中引入了磺酸基(-SO3),尽管磺酸 基与胶原的结合很弱,但它在胶原鞣 质反应体系中,也要参与作用。3. 植物鞣革的物理学说最简单的植鞣理论,提出鞣制作 用只是鞣质单纯地遮盖在皮纤维的表面 上,其主要依据是鞣质被胶原吸收,不 能化学计量,纯属物理吸附现象。随后曾提出表面张力效应使鞣质 从溶液中沉积在胶原的固相上,在干燥 过程中保持纤维结构不变形。 伴随干燥, “固定的鞣质”的数量增加
20、,但是,不 是化学而是物理效应。物理吸附的鞣质对革的丰满性和 弹性起到一定的作用。4. 植物鞣革的化学学说许多制革工作者,通过研究和实 践,提出了植鞣化学理论。具有普遍性 的植鞣化学理论如下。( 1)多点氢键结合 植物鞣是鞣质的酚羟基与皮胶原 的多肽链上的-CO-NH-,以氢键结合的形 式而使生皮变成革。( 2)电价键结合( 3)共价键结合( 4)疏水键氢键协同作用 总之,植物鞣质与皮的结合形式是 多种多样的, 既有物理吸附和凝结作用, 又有化学结合,而化学结合又以多点氢 键结合为主,也有其他化学结合方式如 电价键和共价键结合,还有范德华力的 作用,以及氢键疏水键协同作用。第三章 植鞣的原理
21、植鞣过程是鞣液中的鞣质向皮内渗 透并与皮胶原结合的过程。由于鞣质在 鞣液中主要以胶体微粒形式存在,向裸 皮内渗透的速度很慢,而与胶原结合的 速度则相对较快,因此,植鞣过程中, 鞣制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鞣质微粒向 皮内的渗透速度。为了有利于鞣质向皮 内渗透,植鞣时一般依据逆流法原理或 高浓度速鞣原理进行。1. 逆流法原理原料皮经过浸水、脱毛、浸灰、脱 灰等工序加工后,除去了毛、表皮、皮 下组织、纤维间质等制革无用物,并使 胶原纤维得到松散,成为适合于鞣制的 裸皮。1.1 鞣质渗透的必要条件:( 1)裸皮具有多孔性纤维间存在大量孔隙,这些孔隙是鞣 质微粒向皮内渗透的通道。( 2)鞣质微粒直径小于孔
22、隙直径当鞣质微粒直径小于孔隙直径, 鞣质 微粒可通过这些孔隙渗入皮内,当鞣质 微粒直径大于孔隙直径时,鞣质微粒就 无法直接通过这些孔隙渗入皮内。对于未经任何预处理的裸皮, 由于孔 隙的成型性较差,植鞣时将皮浸入鞣液 中,如果鞣质微粒大于孔隙直径,并且 鞣液的浓度较高时,会在皮内外产生高 渗透压差,引起裸皮脱水,使孔隙缩小, 使鞣质更难渗入皮内, 造成所谓“死鞣”。 因此,植鞣时保持裸皮的孔隙不缩小, 同时使鞣质微粒的直径小于孔隙直径, 是鞣质渗入裸皮的基本条件。1.2 逆流鞣法原理 逆流鞣法原理或逆流法则:采用传 统池鞣和池鼓结合鞣时,由于是将裸皮 从低浓度鞣液池中逐步向高浓度鞣液池 中移动,
23、将用过一次的鞣液逐步向低浓 度鞣池中移动,裸皮移动的方向与鞣液 移动的方向相反,这种方法称为逆流鞣 法。将这一原理称为逆流鞣法原理或逆 流法则。为了不使裸皮孔隙缩小,防止裸皮 脱水,在逆流鞣法中,先用浓度很低的 鞣液对裸皮进行鞣制,在裸皮纤维初步 得到固定,孔隙的成型性增加后,再逐 步提高鞣液的浓度进行鞣制,直到将裸 皮鞣透。1.3 逆流方法:(1)初期采用使用过多次的非鞣质含量 很高、鞣质含量很低的旧鞣液鞣制; 由于鞣液的浓度低,在皮内外所产 生的渗透压差小,对裸皮的脱水作用很 小,因此,不会使裸皮的孔隙缩小。另 一方面,由于鞣液中的鞣质微粒以多级 分散状态存在:粗分散体=胶体分散体=分子分
24、散 体。在低浓度时, 鞣质的聚集程度降低, 以分子状态存在的较多,鞣质微粒小, 有利于向皮内渗透。在鞣制初期减缓鞣质与胶原的结 合,加快鞣质向皮内的渗透。渗入裸皮 内的鞣质,一部分会与胶原以化学方式 结合,一部分会以物理吸附和凝聚的方 式与胶原结合,还有一部分会游离存在 于纤维间。鞣质在向皮内渗透过程中就伴随着 与胶原的结合。增强鞣质与胶原的结合 作用,可减缓鞣质向皮内的渗透速度。 减弱鞣质与胶原的结合作用,可加快鞣 质向皮内的渗透速度。实验证明,植鞣 时,鞣液中的非鞣质先渗入皮内,与皮 胶原形成暂时性结合,鞣质分子随后逐 步渗入皮内,取代出非鞣质,与胶原结 合。在这一过程中非鞣质起到了减缓鞣
25、 质与胶原的结合,促进鞣质向皮内渗透 的作用。(2)在胶原纤维初步得到固定后,逐渐 提高鞣液浓度;一方面由于裸皮孔隙的成型性增加, 不易变形,另一方面由于浓度提高的幅 度不大,因此,也不会使裸皮脱水收缩。(3)随着鞣制的进行,裸皮孔隙的成型 性会进一步增加,可进一步提高鞣液的 浓度,直到将皮鞣透。这一鞣制过程, 实质上是利用低浓度 时鞣液对裸皮的脱水作用小,不会使裸 皮孔隙收缩变形这一性质,从低浓度开 始,逐步提高裸皮孔隙的成型性,然后 逐步提高鞣液浓度的一个渐进过程。2. 高浓度速鞣原理2.1 原理用高浓度鞣液速鞣不发生表面过 鞣或死鞣,一方面是因为裸皮经过预处 理后,保持和固定了胶原纤维间
26、的孔隙, 微孔张开有利于鞣质渗入皮内,另一方 面是因为在高浓度,鞣液本身的鞣性比 较温和,与胶原的结合作用不太强,在 渗透过程中不会出现因鞣质大分子结合 太 快而阻塞渗透途径的现象。2.2 用来预处理裸皮的处理剂 ( 1)鞣剂 (铬、醛、合成鞣剂 )主要是利用鞣剂的预鞣作用使胶原 纤维得到固定,使皮具有良好的多孔性 和成型性,保持鞣质渗入皮内的途径畅 通。(2)聚偏磷酸钠、芳香族磺酸用聚偏磷酸钠和芳香族磺酸预处 理,主要是利用聚偏磷酸钠和芳香族磺 酸的假鞣作用使皮具有多孔性和一定成 型性,同时利用它们可与胶原碱性基发 生暂时性结合这一性质,来减缓鞣质大 分子与胶原的结合,防止鞣质大分子在 渗透
27、过程中因结合太快而阻塞渗透途径 的现象发生。(3)脱水性盐类:元明粉 用脱水性盐类预处理,主要是利用 盐在皮内对纤维束的脱水作用,增大纤 维束间的孔隙,使皮的多孔性增加,同 时利用它们的假鞣作用,增加裸皮的成 型性,保持鞣质渗入皮内的途径畅通。第四章 植鞣的基本方法1 池鞣法 在池内用鞣液鞣制方法的实质是 裸皮用逐渐提高浓度的鞣液加工。这一 组单宁池统一为一个系统叫作鞣液行程 (吊鞣组 ) 。鞣液行程中的各池内,裸皮 是挂在木杆上或框上。在鞣液行程中, 裸皮先到比较弱的鞣液中,即最末尾的 一个池内,经过一系列带着单宁浓度逐 渐提高的池子,最后是从浓度比较高的 先头池内出来。鞣液行程中的每个池子
28、里,鞣液的 单宁浓度、优良质量性及酸度都下同。鞣液行程中的池子 ( 木质或混凝土 制),通常设有小管子,就顺着这个小管 子,一个池子上部的鞣液注入另一个池 子的下部。过去往往设置了这样系统的 鞣液行程,即池子互相都用导液管联结 起来,以便在鞣液行程的任何一段中都 可以将一个池子内的鞣液移注到另一个 池子内。鞣液行程中的鞣制工作可用下 列三种方式进行:( 1)裸皮每天按次序从一个池子移 置到第二个池子,系由最末尾的池子向 先头的池子移动,而鞣液则向相反的方 向移注即从倒数第二个注入第一个池内 (最末尾的一个 ) ,从倒数第三个注入第 二个池内,依此类推,直到从先头的一 个注入第二个池内为止,而先
29、头的池内 要注入新鲜鞣液来加强。这样来,裸 皮与鞣液是按照对流原则向相对方向移动的。(2)在鞣制时间内,裸皮放在一个 池子里不动,只是鞣液从先头的池子向 末尾池子的方向移动。(3)鞣液放在池子里不动,而裸皮 由一个池子转移到另一个池子,从末尾 的池子向先头的池子方向移动。一个鞣液行程系统里的池数,系依 制造半成品种类,鞣制规程及工厂的技 术设备能力而定。通常最少是六个。根 据系统中池数多少及用鞣液鞣制所选择 的规程之不同,皮革在每个池子的鞣液 中放置1224小时。最末尾池子中已使用过的鞣液的单 宁浓度是25 g/L,由末尾到先头的其次 各池子中的鞣液单宁浓度,按次序逐渐 增长。在鞣制重革时,通
30、常在先头池的 单宁浓度,在12天的鞣液行程情形下, 是自3040g/L范围内,在 24天一自 7090g/L :鞣液行程的池内液体系数是 5&最末尾的池内,通常保持鞣液 PH 5.5,自末尾池子向先头池子 PH的 数值是逐渐降低。在鞣制应该具备比马 具一马鞍用革或油性革的较大的耐久性 与弹性的重革时,先头池子鞣液的PH要 规定在3.74.2范围内。鞣液的酸度要 用碳酸钠或亚硫酸盐溶液调整。池鞣原理:如果用高浓度植鞣液直接 鞣制裸皮,会引起裸皮脱水收缩,发生 死鞣。如果先用收敛性小的低浓度鞣液 鞣制,在裸皮胶原纤维初步得到固定后, 逐步提高鞣液的浓度,最后用收敛性强 的高浓度鞣液鞣制,可
31、保证鞣质逐渐向 裸皮渗透,并与皮胶原结合。 根据这一原理,在传统池鞣法中,将鞣 制过程分三阶段进行,即吊鞣、卧鞣、 热鞣,将鞣池相应地分为三组,即吊鞣 池组、卧鞣池组、热鞣池组。裸皮鞣制途径:吊鞣池T卧鞣池T热 鞣池;鞣液途径:热鞣池T卧鞣池T吊鞣 池。按植鞣的黄金律一一逆流法原则进 行。(1 )吊鞣吊鞣又称悬鞣。吊鞣池组中第一池 鞣液的浓度最低,且为多次使用过的旧 鞣液。池中的鞣液为卧鞣池退下来的旧 鞣液。鞣池数量(个)浓度(° Bk)法,除对裸皮进行预处理外,还将池周期612第1池中鞣液浓度为6吨改为每组池各池间 浓度逐池增加,在末池为环,2鞣池可控温,相互连通, 使鞣期缩短鞣液
32、可循到23周。时间2-3周2.池鼓结合鞣法一半快速鞣法(吊鞣 后再用鼓鞣的鞣制法)池鼓结合鞣法是将池子与转鼓配合脱灰裸皮被悬挂在池沿的木桩上浸于池内的鞣液中鞣制。每隔1-2天将裸皮由低浓度池中向较高浓度池中移动 一次,将第1池的鞣液弃去,将其余各 池的鞣液依次向较低浓度池中移动一 次。吊鞣也可以在一个鞣池内通过逐日 调高鞣液浓度来完成。吊鞣时可在鞣池上装置振荡架,将 皮挂在振荡架上,皮可在鞣液中轻轻往 复振动,以防止皮与皮之间接触,使鞣 制比较均匀,并加快鞣制速度。果先对脱灰裸皮进行预处理后再进 行吊鞣,吊鞣可从较高浓度开始,并可 缩短吊鞣周期。(2)卧鞣鞣池数量(个)浓度(° Bk
33、)固定,增加裸皮孔隙的成型性,(使其在倒池周期68鞣液浓度由30逐池增加到浓度鞣液中不致于脱水收缩35保持鞣1-2天质渗入皮内的通道畅通。然后,在无液 比的状态下先加入一部分粉状栲胶进行 转动。栲胶被鼓内残存的水及裸皮中的卧鞣又叫腌鞣或平鞣。鞣池一般为68个池子组成的池组。池中的鞣液为热鞣池退下来的旧鞣液。裸皮被平放于池内 的鞣液中鞣制。鞣池数量(个)浓度(° Bk)浓度逐步增加,使温质速渗透遲皮周期时间37鞣液浓度由80逐池增加整个鞣制操作全部在转鼓中完成'。-2 天310(3)热鞣热鞣池组中最末一个池中鞣液的浓度最 高,且为新配的鞣液。裸皮被平放在池 内的鞣液中鞣制。在热
34、鞣以后一般还需要进行退鞣和 漂洗。退鞣和漂洗是一种鞣后湿处理方 式。退鞣是将热鞣后的革浸入淡鞣液内, 使革内过量的鞣质和非鞣质退岀,以免 这些未与皮结合的鞣质和非鞣质在整理 过程中迁至革面,造成革反栲、发花、 裂面等缺陷。漂洗一般是用酸、碱、合 成鞣剂、草酸溶液等洗涤植鞣革,使革 面上的不溶物(黄粉、红粉)、氧化了的 鞣质除去,使革面颜色均匀浅淡。在池鞣前如果先对裸皮进行预处 理,可使池鞣从较高浓度开始进行,使 池鞣周期缩短到1个月以内。现代池鞣使用以加速鞣制作用,是在池鞣法基础 上改进后的方法。使用这种鞣制法时, 裸皮的鞣制是从浸入池内的鞣制中开 始,而在转鼓中结束。为了进一步缩短鞣期,现代
35、池鼓结 合鞣法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将脱灰 后的裸皮先用合成鞣剂等进行预处理, 接着在转鼓中用废弃的植鞣液预鞣,然 后再进行吊鞣及两阶段鼓鞣。这样可使 吊鞣从较高浓度开始。3转鼓快速鞣法采用转鼓快速鞣法鞣制时,先将脱灰 裸皮用预处理剂进行预处理或用鞣剂进 行预鞣,使裸皮胶原纤维结构得到初步水溶解,形成高浓度鞣液,向皮内渗透。 接着分次向鼓内补加粉状栲胶,使鞣液有: 合成鞣剂预鞣:裸皮在浸酸后,在无液状态下,加辅助型合成鞣剂5%15%转动 34h。用2530 C水洗去 盐分,控水。 铬预鞣:裸皮在浸酸后,用碱度为33% 含ChO 26%勺标准铬粉 2%4%按常规铬鞣方法进行鞣制。控去废液。 锆预
36、鞣:裸皮在浸酸后,用碱度45%折ZrO21%1.25%勺锆鞣液,按常规 锆鞣方法进行鞣制。控去废液。 甲醛预鞣:裸皮经浸酸后,水100%,. 食盐 4%,甲醛溶液 4%5%,鞣制810h,控去废液。 聚偏磷酸预处理:脱灰裸皮,水 150%,六偏磷酸钠 5%,浓硫酸 2%,转动 1h ,控去废液。 萘磺酸预处理:脱灰裸皮,水 150%,萘磺酸 6%7%,硫酸铵或食盐 3%, 处理810h,控去废液。 硫酸钠预处理:裸皮经浸酸后, 在无液状态下, 加无水硫酸钠 10%,转动 6h。 浸酸去酸预处理:按常规方法重 浸酸, 浸透后控去废液。 加大苏打 3%5% 或亚硫酸钠 2%3%,转动 11.5h
37、。预鞣或预处理后的裸皮转鼓速鞣的 方法是:适当控干水分,将皮质量的 35%50%的粉状栲胶分 35 次加入。 间隔 时间 112 h 不等。一般初期加入间隔时 间短,后期间隔时间长。转鼓的转速为 2r/min 。鞣制过程中要注意鼓内升温情 况。升温过高时要少转多停。为避免泡 沫过多而影响操作,可加入 0.5%1.0% 的硫酸化油。第五章 影响植鞣的主要因素 影响植鞣的因素虽然很多, 但都 是通过对渗透和结合这两项指标的影 响,来影响鞣制过程和鞣制效果的。这 些因素有:1 裸皮的状态裸皮的状态主要指对裸皮胶原纤维 的松散程度及鞣前预处理状况。在准备工段,经过酸、碱、酶的作 用,胶原纤维得到了松散
38、。裸皮胶原纤 维松散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鞣质向皮 内的渗透速度及成革的性能。2 鞣剂的性能 植物鞣剂的性能:( 1 )鞣剂向皮内的渗透能力,与皮的结 合能力,能否赋予革优良的性能直接关系到鞣剂向皮内渗透的速度及 渗入皮后鞣质与胶原结合的量和结合牢 度。鞣剂能否赋予革良好的丰满性和坚 实性等直接关系到成革的性能及品质。鞣剂渗透与结合能力的最常用的 两个指标:纯度和收敛性。纯度 反映鞣剂中鞣质与非鞣质的相对 多少。由于非鞣质对鞣质微粒具有稳定 和分散作用,并且可先渗入皮内为鞣质 微粒的渗透开辟通道,因此,纯度低时 鞣剂中非鞣质含量高,利于鞣剂渗透, 纯度高时,鞣剂中鞣质含量高,与皮的 结合能力较强
39、。收敛性 反映鞣剂中的鞣质与皮胶原的 结合能力。收敛性大,鞣质与胶原的结 合能力强,结合量大。收敛性小,鞣质 与胶原的结合能力差,结合量小。(2)鞣剂本身的颜色 影响到成革的色泽。(3)溶解性(4)pH 值水解类栲胶的pH值较低,缩合类栲胶 的pH值较高,一般植鞣需要在鞣剂的天 然 pH 值附近。( 5)沉淀多少 鞣剂沉淀多时, 沉淀会附着在皮表面, 妨碍鞣剂渗透。对植物鞣剂 比较理想的要求 是,向 皮内渗透快,与皮结合能力强,能赋予 革良好的丰满性、坚实性等,本身颜色 浅淡,易溶解,使用时沉淀少。鞣剂的种类不同,其鞣制性能不 同。在制革生产中, 对每一种植鞣剂性 能的了解一般都是通过鞣制实验
40、对比而 获得的, 也可以通过鞣剂的组成分析指 标来间接了解。在实际生产中,每种植物鞣剂都很 难完全达到上述所要求的理想状况。鞣 剂的种类不同,其鞣制性能不同,对植 鞣过程及成革性能也就影响不同。试验 表明,国产植物鞣剂中以杨梅、柚柑、 红根渗透性较好,宜在高浓度速鞣的初 鞣阶段多用。橡碗鞣剂能赋予革良好的 坚实性,可用于硬度要求较高的革的鞣 制。落叶松栲胶鞣革紧密性差,宜搭配 用于装具革或底革的鞣制。 从颜色考虑, 橡碗栲胶成革颜色较暗黑,杨梅栲胶成 革颜色鲜、浅。3 鞣液的浓度和新旧度鞣液的浓度低时,鞣液向皮内扩散 的浓度梯度小,渗透慢。鞣液浓度高时, 鞣液向皮内扩散的浓度梯度大, 渗透快。
41、 但浓度高时,鞣质微粒的聚集度增大, 皮内外的渗透压差也增大,对皮的脱水 作用也增强。旧鞣液一般非鞣质含量高, 纯度低。 非鞣质对鞣质微粒有稳定作用,同时本 身分子小,渗透快,具有防止表面过鞣 的作用。因此,渗透性好,结合能力较 差。新鞣液一般非鞣质含量低,纯度较 高,与皮的结合能力较强。在传统逆流鞣法中,陈旧而浓度低 的鞣液,鞣质含量低,纯度也低,结合 力差,宜作初鞣用。新鲜而浓度高的鞣 液,鞣质含量高,结合力较强,宜作末 鞣用。 中间阶段则按逆流原则自然变化。 植鞣过程中要掌握浓度递增的原则,在 裸皮鞣透以前,必须保持浓度不断递增 以促进渗透不断进行,不要造成渗透停 滞或浓度跳升过高的现象
42、,否则将会发 生死鞣或表面过鞣,植鞣末期,为提高 成革的丰满坚实性,可用较高浓度的鞣 液加强填充作用。 若鞣制末期浓度偏低, 则会使成革轻而偏薄,坚实性差。如果 采用池鞣,整个鞣制过程中鞣液的浓度 一般由 610°Bk 逐渐升高到 95100° Bk。如果鞣前对裸皮进行了预处理,植 鞣可直接从较高浓度开始,但一般也不 要超过 50° Bk。在高浓度速鞣法中,由于裸皮经过 适当的预处理,一开始就可用浓度很高 的鞣液鞣制,而浓度很高时鞣液又表现 出鞣性温和的特性,所以也不会发生表 面过鞣,而是迅速渗透。根据试验,鞣 液浓度在 50g/L 以下,渗透速度随浓度 提高而迅
43、速增大; 浓度在 50150g/L ,渗 透速度 随 浓 度的 提 高 增加较 小; 在 150250g/L ,随浓度增加渗透速度增加 很小;在 270g/L 以上,渗透速度随浓度 的增加不再增大。一般来说,鞣液浓度 在3050g/L,结合很快,控制不当易造 成表面过鞣; 当鞣液浓度在 150g/L 以上 时,由于非鞣质的活度相对加强及非鞣 质对鞣质微粒双电层的压缩作用,使鞣 液的电导率增大,动电电位降低,即纯 度和收敛性降低,与皮的结合作用变得 温和,不会有表面过鞣的危险。在植鞣过程中,由于粉状栲胶分段加入,在每次加入后,基本以三种状态存 在:固体部分=胶体部分=分子分散态部分 随着裸皮不断
44、地吸收鞣质,打破了它们 之间的平衡状态,使平衡向分子分散态 方向移动,起着自动调整增浓的作用, 使鞣液保持高浓度,鞣制过程保持高渗 透速度,以达到速鞣的目的。4 植物鞣剂的选择和配方植鞣时需要根据产品的性能要求来 选择鞣剂,组成配方。(1)底革要求坚实、成型性好, 尤其是外底革, 要求硬度良好,耐磨性高。应选择渗透 性良好,填充性好的鞣剂。可多配用橡 杭等能增加革的坚实性的栲胶。例如,采用橡碗栲胶 30-40 ,落 叶松栲胶 70-60 。或采用橡碗栲胶 40,落叶松栲胶 35,红根栲胶 25。 也可采用橡碗栲胶 40,杨梅栲胶 30, 柚柑栲胶 30。( 2)装具革要求较底革软而有弹性, 成
45、型性良好, 色泽较好。应选择渗透性良好,填充性 中等的鞣剂。可少用或不用橡碗栲胶, 多用一些杨梅栲胶。例如采用杨梅栲胶60,柚柑栲胶25,落叶松栲胶 15。另外,鞣剂的选择和配方,还应考虑 到鞣制方法。例如采用高浓度速鞣法鞣 制底革时,初期要求采用渗透性良好的 栲胶,末期可采用增加硬度的栲胶。如 初期可配用杨梅栲胶15,柚柑栲胶15,末期配用落叶松栲胶 5,橡椀栲 胶 10 。5 鞣液的温度 因为装入的半成品温度比鞣液的 温度低,所以鞣液最初的温度要比需要 的高24'C,半成品装入之后,鞣液的 温度就会降低到所规定的水平。如果转 鼓鞣制过程中有必要提高鞣液温度时, 则要将鞣液放出来装入
46、鞣液集中器里加 热。根据菲克爱因斯坦扩散公式,扩 散速度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升高温度, 扩散速度会增加。同时,升高温度,鞣 质在鞣液中的分散度增大,微粒变小, 鞣液粘度降低,扩散速度也会增加,从 而使鞣质向皮内的渗透速度增加。升高温度,在加快鞣质向皮内的渗 透速度的同时,鞣质与胶原的不可逆结 合量及总结合量也会增加,革的硬度也 会增加。须要注意: 当进行植物鞣制而转鼓中 的温度提高时,会使皮革增加硬度,在 温度25 C时,硬度就开始增加并比较缓 慢的进行到37C,如果温度继续提高, 则皮革的硬度继续增加,而将温度提高 45C以上时,皮革就会受损坏。6 鞣液的 pH 值pH值的变化直接影响:( 1
47、)鞣质微粒的大小和带电状况 在植鞣的常规 pH 值范围内,提高 鞣液的pH值,鞣质微粒变小,微粒的负 电荷增加,裸皮的正电荷减少。因此, 鞣质与裸皮的结合作用减弱,而鞣质向 皮内的渗透速度加快。反之,降低鞣液 的pH值,鞣质与裸皮的结合作用增强, 鞣质向皮内的渗透速度降低。(2)裸皮的带电状况, 鞣质向皮内的渗透速度及与皮的 结合。在碱性 pH 值范围内,由于有鞣酸 盐形成,鞣质的分散度大大增加,向皮 内的渗透速度更快,但结合作用比较复 杂。在不同pH值鞣制,裸皮结合在不 同pH值鞣制,裸皮结合鞣质的量有显著 不同。试验表明,胶原与鞣质的结合量 随pH值的不同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 在pH值2
48、.0,结合量最高。第二个高峰 在pH值8.0,结合量比第一峰略小。在 裸皮的等电点 4.7,结合量最低。 在进行植鞣时,从成革的品质和性 能考虑,鞣液的pH值一般控制在35。 鞣制初期的 pH 值较高,末期的 pH 值较 低。例如鞣制底革,鞣制初期 pH值可控 制在4.5 5.0,鞣制终点pH值可控制在 3.84.2。鞣制终点pH值高会使革的 颜色加深,反之革的颜色浅淡。一般在 pH值3.84.2时,成革颜色较好。7 中性盐裸皮在鞣制前经过中性盐处理后, 初鞣时可减缓鞣质与胶原的结合,避免 造成粒面粗糙或表面过鞣,有利于鞣质 的渗透,但同时也会使鞣质的结合量降 低。如果鞣液中含中性盐过多,不仅
49、会 妨碍鞣质与胶原的结合,而且还可能使 部分鞣质因盐析作用而沉淀损失,也会 降 低鞣液的纯度。8 机械作用、鞣制系数和时间 植鞣过程中的机械作用主要有转鼓 的转动,划槽的划动,摇皮架的摇动, 手工搅动或对皮张的倒动。其作用主要 是使裸皮弯折与伸张使裸皮微孔有张有 缩,促进鞣质渗入皮内,或者使鞣液均 匀,提高鞣制的均匀度。鞣制时间延长, 裸皮吸收和牢固结合 鞣质的量都会增加。即使鞣质渗透裸皮 后,在 75天之内也达不到渗透平衡,所 以鞣制时间应根据植鞣方法,成革的品 质要求和操作条件而定。一般在保证成 革品质的前提下,时间越短越经济。第六章 植鞣重革生产的一般过程 重革生产的主序主要有:组批、浸
50、 水、去肉、脱脂、脱毛、碱膨胀、片皮、 分割、净面、脱灰软化、浸酸、鞣制、 退鞣、漂洗、挤水、加脂、填充、伸展、 干燥、回潮、压光等。其中大部分工序 的操作与轻革相应工序的操作基本相 同。因此,在这里只进行简要介绍。 1 组批、浸水 一般情况下,制革企业都是将不太 适合于制造中高档轻革的原料皮用于生 产底革等重革产品。这些原料皮大多较 厚,粒面较粗,皱纹较多,伤残较多, 皮张之间的差异较大。在投产前首先要 按板别、路分、大小、薄厚、失水程度 严格组批。使同一批皮中原料皮的状况 基本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机械加工和化 学处理比较均匀,容易控制加工和处理 程度。重革的浸水与轻革的浸水相类似, 其目的是
51、为了使生皮充水,恢复在原皮 保藏及贮存过程中所失去的水分,并除 去生皮上所带的尘土、污物、防腐剂及 各种非纤维蛋白质。2 去肉3 浸灰 生产重革时,对猪皮、水牛皮、黄牛 皮不仅可以采用 NaS脱毛,而且还可以 采用蛋白酶脱毛。在脱毛的同时或脱毛 前后可对皮进行碱膨胀。脱毛膨胀时,为了除尽毛根和使皮 内外层均匀地膨胀,在初期可采用小液 比。这时NqS的浓度较高,脱毛作用强, 水少膨胀作用小。在转动 1-2h ,毛根松 动后,加水扩大液比并补加石灰,使皮 的内外层同时均匀地膨胀。这样既可防 止皮面的粗皱加重,又可在较短的时间 内使皮内外层的膨胀程度趋于一致。适 当缩短为使皮内外层膨胀程度接近一致
52、而需要的浸灰时间,减少皮质损失,提 高底革等产品的耐磨性及强度。重革的浸灰有许多种方法, 按浸灰设 备分,可分为池子浸灰、转鼓浸灰及划 槽浸灰。除了旧时的浸灰方法外,新的 快速浸灰法也已经得到广泛的采用,一 般而言,重革的浸灰目前在国际上更为 普遍的是转鼓浸灰或划槽浸灰,浸灰的 方法还必须根据最终的产品要求而定,4 分割、片皮黄牛皮和水牛皮的边腹部纤维结构 比较疏松,不适合于生产外底革、轮带 革等强度和耐磨性要求较高的革。在脱 毛膨胀后可按部位对其进行分割,将边 腹部用来生产内底革、箱包革等其他产 品,将皮心部位用来生产带革、外底革 等。分割不宜在脱毛膨胀前进行。因为 在膨胀前分割,膨胀时臀部
53、容易发生卷 曲,会使粒面在转鼓转动过程中受到严 重摩擦,也不利于化工材料向皮内均匀 地渗透。般来讲,为了便于生产操作方 便,应尽量采用整张皮生产。确实需要 分割的,可在片皮前按产品品种进行挑 选、分割。5 打印及称重6 净面7 脱灰软化 旧的传统的植物鞣法周期冗长, 在欧洲植物鞣的时间甚至有长达一年以 上的。鞣池占地面积很大。近年来,由 于采用了先进的鞣制设备及现代工艺方 案,鞣期已减少到 1/10 甚至 1/100 。究 竟采用什么方法,要看工厂的具体条件 而定。近年来,底革的质量情况有了改 进,主要是先采取预鞣,而后进行复鞣。 其加工顺序为:脱灰一软化一浸酸一预 鞣一复鞣。由于对重革的要求
54、是坚实而不是柔 软,故脱灰只限于两种方法:一是只用水洗去皮上未结合的石 灰,或是只用硼酸及亚硫酸氢钠脱灰, 以去除皮表面结合的石灰。然后将碱膨 胀的皮张,在pH3.54.0范围内的无收敛 性或弱酸性鞣液中处理,完成其脱灰。这一原理与铬鞣中有时使用的某种 浸酸法相似。由于酸类分子小,能比植 物鞣质更快地渗入皮纤维结构。酸的渗 透使皮的碱膨胀性质变为易控制的酸膨 胀;电荷也从阴离子性变为阳离子性, 这有利于进一步与阴离子性的植物鞣质 起反应。酸膨胀的纤维结构,最终被缓 缓渗入的阴离子性鞣质粒子所固定,并 稳定下来。脱灰前需要对裸皮进行充分水洗。 脱 灰时一般要求脱透或留 141 5。对于 较为松软
55、的皮可多留一些。对于用Na2S脱毛的皮,脱灰与软化可同时进行。对 于采用酶脱毛的皮, 则不需要进行软化。 8 浸酸脱灰后的裸皮可进行浸酸,也可不 进行浸酸。是否需要浸酸及浸酸的程度 大小,要根据预鞣或预处理方法而定。 一般来讲如果需要浸酸时,可采用硫酸 和甲酸浸酸, 一般要求浸透或基本浸透, 并将pH值控制在2.5-3.0。浸酸有以下几种情况:(1)池鞣:不浸酸(2)快速鞣:轻微浸酸(3)特种结合鞣:彻底浸酸9 预鞣或着色预鞣是现代底革生产中的一道重要 工序。预鞣剂的选择以及预鞣工艺条件 的控制,对于底革的性质将会产生重要 的影响。底革的预鞣一般有以下几种情 况: 不进行预鞣,直接进入鞣池进行
56、鞣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采用。 在池子或转鼓中进行着色,着色液 是一种专门准备的鞣液。 采用专门的合成鞣剂、铬鞣剂、锆鞣剂、二偏磷酸盐、醛鞣剂以及戊二 醛等,在池子或转鼓中进行预鞣。 这种方法在现代植物鞣法中采用。 一般采用植鞣法,也可采用植物鞣 剂与铬、锆、铝、合成鞣剂等结合 鞣制的方法。就底革而言,一般来 讲,铬植结合鞣、锆植结合鞣底革 的耐磨性要比纯植鞣革的高。池及 池鼓结合植鞣的底革要比转鼓快速 植鞣的底革坚实性好。在实际生产 中要根据产品的性能要求选择具体 鞣制方法。10 重革的鞣后处理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湿革从植 鞣液中取出时,在整个湿革的横截面上 还含有大量的色调较深未结合
57、的鞣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得到一定程度 地固定,但它们也会向革面逸出造成污 点,特别是经氧化以后,这种现象会更 加严重, 从而加重革面颜色的不均匀性, 表面鞣剂浓度过高还会导致表面过鞣现 象,从而降低裂面指标。有必要介绍一 下提高生皮对植物鞣料吸收率的方法, 但这大多对要求成革色调较好具有反作 用。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格外关注准备 和干燥操作,特别要集中在怎样使植物 鞣料保留在皮革结构中,并阻止它们从 粒面逸出。由于这种逸出与水份有关, 所以水的运动方式是决定质量的关键。 这不仅需要控制缓慢干燥的条件,还要 在皮革准备过程中降低蒸发速率。要达 到这个目的,就要注意以下操作:10.1 堆置固定鞣料刚鞣制 出 来的 湿革 需要堆 置23 天,这有利于分散和固定皮纤维结构之 间的大量鞣料,并减少水溶性物质在成 品中的含量。湿革堆置时应该用塑料布 遮严,以防止局部风干和氧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