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状态下外周血糖浓度的监测与分析_第1页
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状态下外周血糖浓度的监测与分析_第2页
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状态下外周血糖浓度的监测与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状态下外周血糖浓度的监测与分析        为了探讨持续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对外周血糖影响的幅度、时间及不同情况下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模式的改变,我们进行了临床分组实验,现将实验情况及其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对象,实验对象共50例。其中40例为空腹血糖正常者,来源于本院工作人员及非糖尿病的内科住院病人,男12例、女28例,分成青年与老年两大组,青年组平均年龄18岁,老年组平均年龄65岁。另10例为型糖尿病人,男5例,女5例,均为老年病人,平均年龄63

2、岁。以上对象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暂行标准。11.2分组,共分两大组,5%葡萄糖组:青年、老年、型糖尿病组各10例。10%葡萄糖组:青年、老年各10例。1.3方法,实验对象空腹于8Am静脉采血4ml后开始静脉输注葡萄糖液输入总量为500ml,速度为每分钟70滴左右均匀输入,于2h时输入完毕。分别于输液后30min、60min、120min时在对侧上肢浅静脉采血4ml,均及时送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值。糖尿病人住院期间未使用胰岛素治疗。2结果2.1各试验组静滴不同浓度葡萄糖液后各个时期的血糖变化(表1)。相同浓度葡萄糖在不同年龄组静滴时血糖的变化是:静滴5%葡萄糖后三个时间均为糖尿病人>老年

3、>青年(P<0.05)。静滴10%葡萄糖后在30min、60min二时间老年与青年的变化相近,在120min时间老年>青年(P<0.05)。相同年龄组静滴不同浓度葡萄糖时血糖的变化是:青年在30min、60min二时间青年组>青年组,即高浓度>低浓度(P<0.05),在120min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在三个时间、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2.2各试验组静滴不同浓度葡萄糖后各时间内源性胰岛素的变化(表2)。3讨论本实验结果显示空腹血糖:糖尿病>老年>青年。静滴5%葡萄糖后青年、老年、糖尿病三组血糖均有一个上升

4、变化,以糖尿病组最高,老年组居中,青年组最低,青年组基本在正常水平以下。这与三组本身的糖耐量差异相一致。静脉输注5%葡萄糖后,内源性胰岛素的释放:三组均与口服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时分泌曲线相似,高峰见于30min、60min,以后逐渐回落。胰岛素分泌的幅度:青年组明显大于老年组和糖尿病组。静滴10%葡萄糖后青年组、老年组血糖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且老年组于120min时仍居高不下,而此时青年组已有较大幅度回落,基本降至正常水平。静滴10%葡萄糖后内源性胰岛素的释放:二组均随时间呈持续增加趋势,于120min时仍在上升。 表1各组静滴不同浓度葡萄糖液后各时间的血糖变化(min)组别浓度(%)例数血

5、糖(mmol/L,±s)上升幅度百分率(%)空腹30601203060120青年组5104.02±0.255.76±0.736.62±1.166.20±0.86436554老年组5105.60±0.697.56±1.428.19±1.598.16±1.98364547糖尿病组5108.94±2.6111.09±2.6612.97±3.2312.99±2.89404447青年组10104.23±0.428.76±1.989.12±1.62

6、6.45±1.8710711552老年组10105.22±0.457.89±1.499.01±2.299.35±2.56507279表2各组静滴不同浓度葡萄糖后各时间内源性胰岛素的变化(min)组别浓度(%)例数胰岛素(un/ml,)上升幅度百分率(%)空腹30601203060120青年组5105.6224.223.717.91330321218老年组51025.843.7254.6146.06911178糖尿病组51016.734.143.2236.12104158116青年组10105.5839.9271.0273.92615117212

7、25老年组10108.4527.052.6263.92219522656在年龄相同滴注葡萄糖浓度不同时显示:青年组血糖仅在30min、60min二时间组>组,在120min时均趋于正常水平,说明青年人对糖的清除能力较强,其内源性胰岛素的释放量相对充足,分泌时间及时,靶细胞敏感。老年组无论是10%还是5%浓度的葡萄糖均引起血糖大幅度上扬,且持续于120min时仍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说明老年人糖耐量降低。其胰岛素释放虽然亦随时间而持续增加,但其幅度小于青年人,释放较迟缓,最主要的是存在胰岛素抵抗,受体数减少,靶细胞敏感度下降,2型糖尿病人的糖耐量更差,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并有受体、受体后缺陷,3

8、胰岛素抵抗则更明显。44小结本实验提示青年人在静脉滴注5%葡萄糖时,其全部时间采血所测血糖值与空腹血糖相比虽有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基本可信;在静滴10%葡萄糖应在120min后采血才可信。老年人、糖尿病人不论是滴10%葡萄糖还是5%葡萄糖,在任何时间采血所测血糖均不能代表空腹血糖,且高血糖持续至120min后。血糖检测结果还易受饮食、药物及血液离体后物理化学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血糖的可信度还应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 作者单位: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参考文献1钟学礼.临床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2.2Lonnroth P.Aging enhance

9、the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through both receptor and Post-receptor alteration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86,62:433.3Truglia JA.Insulin resistance:receptors and postbinding defects in human obesity and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Am J Med,1985,79(2B):13.4DeFronzo RA,Ferrannini E.Insulin resistance:a multifaceted syndrome resp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