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权实现与保障的基本路径_第1页
论劳动权实现与保障的基本路径_第2页
论劳动权实现与保障的基本路径_第3页
论劳动权实现与保障的基本路径_第4页
论劳动权实现与保障的基本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第1期税务与经济No1Jan15,2011(总第174期)Taxation and Economy (Serial No174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殝殝殝殝)经济纵横论劳动权实现与保障的基本路径周毅,刘国庆(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摘要劳动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生存权的一项手段性权利。对劳动权的制度关注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实践层面看,劳动权的实现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的实现不但需要具备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配合,同时,还必须有一系列保障手段的跟进。在劳动权保障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路径是:权力主动性与社会能动性相结合。关键词劳动权

2、;社会权;工会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339(2011)01002704“任何应然权利都必须得以实现,这是法律权利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权利的本质所在。”1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权的历史就是人们为劳动权的实现而斗争的历史。萌生于近代、成熟于当下的劳动权理论,是为人们争取劳动权的实现而提供的智力支持;而近代以来伴随着劳动者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向资产阶级展开的各种形式的斗争,是劳动者为谋求利益改善、争取权利实现而诉诸的自觉行动;劳动权的法定化、制度化则是国家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关注劳动权的有力证明。从实践层面看,劳动权的实现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的

3、实现不但需要具备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配合,同时,还必须有一系列保障手段的跟进。劳动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生存权的一项手段性权利。“在社会权性质侧面的劳动权之根底下,蕴存着生存权。”2217劳动权以其自身具有复合性人权要素和权利的发展性特征,极大地拓展着权利的范围、内容和功能。满足社会成员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发展需要,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对劳动权的制度性关注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其一,劳动权具有价值位序的优先性。在劳动领域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劳动者的生存目的,确保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尊严

4、,确保劳动者能像人那样的生活。“能够生存是一切人的绝对的、不可转让的财产。所有合理的国家宪法的原则是每个人都必须能够靠自己的劳动生存。”2222其二,劳动权具有综合性,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进程中多项权利的复合,涵盖了近代宪法对个人自由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正当性主张。“劳动权的目的不仅旨在保证人能像人那样生活,而且还要确保劳动者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过上一种健康且文化性的生活”。4其三,劳动权具有利益整合性。劳动权不仅关注劳动者利益的满足,同时也强调劳动者与资方之间的共同利益的实现。劳动权概念本身就表达了劳资双方在共存前提下寻求劳动者利益改善的意旨。另外,劳动权

5、中有关集体劳动权的内容,则表达了劳动者通过自组织的方式谋求劳资力量收稿日期20100824作者简介周毅(1972),男,黑龙江双城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刘国庆(1957),男,吉林九台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72的平衡,从而促成在社会层面解决利益争议的取向。总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劳动权的内在特质表明,应将劳动权置于人权保障体系的主要地位,并将尊重与保障劳动权作为相关制度设计与安排的基本宗旨。在劳动权保障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路径是:权力主动性与社会能动性相结合。一、权力主动性新宪政模式下的权力观劳动权保障中贯彻国家积极、权力主动性的基本理路,是指在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与

6、平衡的基础上充分保证权力运行的主动和高效率,实行控制权力与支持权力能动运行的统一。它要求国家对劳动权不只是消极地不予妨碍,即排除公共权力对劳动权的侵害与干扰,更强调构建能动的权力运作机制,使国家能够积极地担负起促进劳动权实现的责任。在劳动权保障中贯彻权力主动性的原则,契合了新宪政模式下既控制权力又支持权力适度扩张以提高公民福利的需要,反映了法治社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基本特征。进入20世纪以来,宪政理论与实践已经超越了“限制权力,以保障权利”的传统宪政理念,转向强调“宪政政体必须不止是限制权力的政体,它还必须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权力,制定政策,提高公民的福利”。4156在这种新宪政模式下,追求的是一

7、种积极的、主动的权力运行机制,冀望的是一种权力控制与权力保障相结合的体制安排。也就是说,新宪政模式谋求“民主政府怎样能够既是受制约的又是能动进取的既能够积极促进社会福利,与此同时又不陷入仅仅在其组织得最好的公民之间分配利益的专制之中。”4145于是,对国家权力的消极定位发生改变,人们开始正视国家权力积极的一面。国家的任务不再只是消极地维持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同时还扩展到为个人提供生存条件和福利保障、增进社会福祉的层面上来。为此,国家需要通过积极作为,寻求改变形式上的权利平等遮掩下的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因其经济地位的差异而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为社会经济弱者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

8、于劳动权而言,其实现与权力的主动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作为一项综合性权利,劳动权是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的有机统一,需要来自于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双向互动方能实现。它的内容的复合性、主体的多元性及实现过程的动态性表明,传统的以抑制权力为宗旨的权力运行机理应该予以整合与完善,这样才能适应对劳动权保障的要求。劳动权中的自由权,是一种无须国家积极作为而只需要保持抑制态势就可以实现的消极权利,而就业权、社会保险权等具有突出社会权特征的劳动权,则是必须国家积极行动才能得到实现的积极权利。二、社会能动性劳动权实现与保障的民间路径1通过劳动者个体的劳动权的实现。自由自觉的存在是人的根本特性,人类社会的历史是

9、逐渐地实现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不断地把人的社会关系退还给人本身的历史。梅因把前资本主义演进到资本主义的过程经典地概括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5近代市场经济便是建立在财产权利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全面契约化的社会。契约时代及其自由理念缔造了以个人的利己与自发的创造精神、责任感为原动力而进行经济活动的工业文明。这种文明建立的历史前提是建立劳动力自我所有权,从而使劳动者从原来的超经济性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来,享有一些以自由权为核心的基本人权。然而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使劳动者又陷入了对资本的经济依附。雇佣劳动制度以及

10、与其相适应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机制令劳动异化、劳动者工具化。因此,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中,劳动契约实现了主体的自由,但却使得劳资双方距离平等价值越来越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应运而生,在尊重和保护契约自由的同时,更赋予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理念。由此,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劳动者须借助国家权力的支持方能求得生存条件的维护。但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劳动者的知识、能力等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而资方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已经从主要依赖货币资本逐渐转向依赖创新和人力。这种改变为劳动者个体在与资方的谈

11、判中提升话语权准备了条件,劳动者为了自身权利而进行积极的努力变得更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每个个人都有实现自我和发展个人的冲动,而这种冲动又常常在那些旨在实现其生活目标的自主行为中得以表现。”6作为劳动权的最主要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劳动者个人自然应将实现劳动权视82为第一要务。当然,劳动者劳动权的实现需要有成熟的权利意识作为基础。成熟的劳动权意识是劳动者充分享有和实现劳动权的重要思想条件,它能有效地指引、推动劳动者去主张、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劳动权。一般而言,成熟的权利意识包括以下内容:其一,自主的意识。即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依附于任何人或组织的主体,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独立参与者。它

12、要求劳动者对劳动权做出准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做出包括职业选择在内的各项决策。其二,平等的意识。即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一样,都是权利主体,在劳动关系的建立与实现过程中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他要求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基于性别、年龄、宗教、种族等就业歧视行为勇于说不。其三,劳动力产权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所有者。为此,劳动者必须正确估量自己的价值,不应该采取为争得工作岗位而自贬身价的非理性做法。其四,维权意识。当自身的劳动权益受到来自用人单位的侵犯时,劳动者不仅应具有通过合法途径寻求救济的权利救济意识,还应该在劳动力中断或丧失时,具有向国家主张具体受益请求权的意识。2通

13、过社会的劳动权的实现。现代社会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来实现劳动权的。劳动者和企业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劳动者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以劳动报酬为量尺,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调节。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既能使劳动者的权利得到基本的实现,又可以使劳动力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合理的流动性。但是纯粹契约自由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必然表现为资方处于强者、劳动者处于弱者的实际不平等,促成劳资关系紧张的状态。为此,除国家积极干预外,还需运用社会的力量将市场机制产生的大量问题加以化解。具体地说,就是借助劳动者行使团结权组织工会,进而

14、“以工会和雇主为主体,透过团体协商形成劳动条件。”771在德国,集体协议的当事人必须是超出一个企业范围基础上自由、独立组织起来的社团,并且接受集体协议的约束。具备集体协议资格的工会和企业联合参加劳资谈判,订立集体协议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国家不能直接干预,否则构成违宪。换句话说,国家不得干预工会和企业主联合会协商谈判的自由,不能通过建立某种强制性仲裁制度对劳资冲突进行强制性调节。在社会自治的基本理念下,劳动者方面与雇主方面各自形成庞大的联盟力量,且共同构成强力的劳动市场组织。劳资双方的组织表明,自己能够面对劳动市场产生的弊端,双方均倾向于以劳动市场上供需两方面的情况为基础寻求问题的解决。在此情况下

15、,劳资双方因力量均衡、地位平等而可开展集体谈判,并能够在对方容忍的限度内实现本方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劳资统合模式的运作机理。776由此,劳动权通过劳动者团体与资方的交涉与谈判、对抗与合作获得实现。另外,当代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出现了社会化的新趋势,即“从劳资和谐的角度,推动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8220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的本意,企业要对劳动者、消费者和债权人等相对于企业的弱者负有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律义务;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关照并借此实现共同发展。据此,企业对雇员的责任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而言,企业对雇员的责任有:保证雇员的就业

16、择业权、劳动保持权、休息休假权、安全卫生权、保险福利权和教育培训权。8232换言之,伴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强化,劳动权的实现也就获得了来自用人单位方面的有力支持。参考文献1舒国滢权利的法哲学思考J 政法论坛,1995,(3):162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 . 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德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M . 谢地坤,程志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32144美斯蒂芬·L ·埃尔金,等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M . 周叶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565英梅因古代法M 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

17、5:97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67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71928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0责任编辑:一凡Basic Path of Rea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Zhou Yi ,Liu Guo-qing(College of Law ,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chun 130117,China )Abstract

18、:Labor righ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rights ,are the means to make achievements in realizing people's rightsFocusing on labor rights is the necessity of human social progres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In practice ,the realization of labor rights is a dynamic and complex processBut it requires not only the cooperation of variou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but also a series of protection meansIn the process oflabor rights protection ,it is needed to follow the basis idea :the combination of initiatives of power and societyKeyword :labor rights ;social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