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_第1页
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_第2页
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_第3页
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_第4页
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    兼评弗兰克与彭慕兰的“全经济观”编造出的新神话摘 要贡德·弗兰克与彭慕兰通过对明清时期西方白银流入东方过程的描述试图说明,直至18世纪中期,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这一观点对于打破长期流行的“欧洲中心论”的神话是有益的,它为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历史提供了新的框架和角度。然而,白银在明朝中期以后的大量输入,虽然扩大了中国大一统经济系统的容量,促进了生产的扩张贸易的发展,使濒于热寂状态社会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毫无疑问,这是以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超限榨取为代价的。白银加快了中国经济之轮的转速,却未能

2、开拓出经济发展的新天地,反而使整个社会因资源的过度耗费而陷进了“高度平衡的陷阱”。所以,弗兰克与彭慕兰在抛弃旧神话的同时,又编造出了一个新神话,即以“一体化全球经济”为前提的“大分流”。关键词白银;中国经济史;明清外贸;全球经济观贡德·弗兰克(Gunder Frank)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以及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问世后,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它们破除了长期以来陈陈相因的“欧洲中心论”神话,极大地扩展了学术思考的空间,为人们重新认识世界历史提供了新的框架和角度。然而,它们在揭示出某些真理的同时又掩盖了

3、更多更重要的真理,在抛弃旧神话的同时又编造了一个新的神话以“一体化全球经济”为前提的“大分流”。在他们看来,似乎中、西双方的命运在一个神秘的时刻突然发生相反的转向。   通过对白银在国际市场间流转过程的描述,通过强调中国“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1(前言),弗兰克直截了当地得出结论:“至少直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直到1800年,具体到中国是直到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东方才衰落,西方才上升到支配地位。”1(前言)他还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美洲的金银首先使欧洲能够在亚洲经济列车上购买一张三等舱的车票,然后又能够包

4、下一节车厢,最后取代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列车的火车头。而彭慕兰则谨慎得多,他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当时中国与欧洲之间“无数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指出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和亚洲的核心区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重要日用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广度与自由度等看起来都大致相同,两者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2(前言)。正如他们自己所标榜的,两人都是从“涵盖世界的全球视野”来考察近代早期经济史的,但遗憾的是,他们进行的还是一种平面上或表面上的比较,在“证明”了亚洲或者说中国拥有至少同样的生产力水平和商业规模后,只能把欧洲扬镳而去的原因归结为海外殖民地的开发、煤矿恰好坐落工业

5、中心这样的单个事实或偶然机遇,不能解释为什么当欧洲人前仆后继地从事探索新世界的冒险事业、坚忍不拔地敲击天朝上国紧锁的国门而导民族国家间争战海上的宏伟活剧拉开序幕之时,中国的统治者依然沉湎在大一统残山剩水的迷梦里;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当西方资本主义横行世界之时,中华帝国却无可奈何地走上了“下行的螺旋”。他们以数据材料证明了东方与西方这两匹马跑得同样快,也曾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却没有发现一也就无从解释一它们跑的方向从一开始就不同。    j我的观点是,西方向东方输入白银,从客观效果来看,如同把水流注入油井,采出来的是更宝贵的原油物质财富。当流水一样滚滚而来的白银流人中国后

6、,运出去的却是丝绸、瓷器、茶叶、蔗糖等。如此绝对出超的外贸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病态的标志。在这种看似无比合算的交易开始之时,东西方之间的对决便输赢已定了。因为西方通过交易得到的是培育社会机能的营养中国民众的超额劳动甚至生命价值,而东方(中国)得到的只是维持生命活力的血液。白银在明朝中期以后的大量输入,扩大了大一统经济系统的容量,促进了生产的扩张与贸易的发展,使濒于热寂状态的社会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毫无疑问,这是以对自然和人力资源的超限榨取为代价的。正是白银,使统治者加大了对下层民众剥夺的强度,助长了聚敛和腐败的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消耗着社会成长的机能。白银推动着经济的轮子飞转,像抽水机一样把底

7、层的财富抽向高处,阶级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空前加剧,基层民众尤其是白银所灌溉不到的边缘地区的民众陷入了一贫如洗的境地,遂使发生“资这个比喻受到当时荷兰东印公司总监雅恩·皮特森·科恩的启发。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他得意地宜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从事的豪华贸易几乎是一种无本买卖:“只要有了船,我们就有了最重要的香料。那么会失去什么呢?毫无所失,只要有些船再用一点水注入水泵引动。”1(P378)本主义萌芽”的核心区因为得不到支持而迅速枯萎,最终导致整个民族在经济上沦为西方的附庸。 一、白银的输入促进了生产的扩张和贸易的发展,为明清两朝的经济赋予了生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依据一个农民的理

8、想确立了国家制度的规模和气质简陋、保守,毫无想象力,没有为经济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政府把小农经济作为立国之本,既限制大产业的形成,更抑工商业的发展。从洪武直到正德,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整个社会像一个勤勤恳恳的农夫,一心一意地经营着自给自足的小康之世,对传说中的两宋繁华毫不热心。然而,至迟到明武宗(15061521年在位)时期,由人口增加、吏治败坏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社会矛盾加剧,朱元璋设计的那种空前保守的小农经济体系濒于崩溃。据明史·武宗本纪载,正德四年(1509年),“两广、江西、湖广、陕西、四川并盗起”;正德七年(1512年),“自畿辅迄江、淮、楚、蜀,盗贼杀官吏,山东尤甚,至

9、破九十余城,道路梗绝”。明史的作者是这样评价当时形势的:“准武宗之世,流寇蔓延,几危宗社。”3(列传第197)嘉靖朝则更属艰难时世,由于统治者坚持禁止民间通商海外的蒙昧政策,导致东南沿海民不聊生,纷纷下海为盗,“倭患”蔓延二十余年,几乎动摇朝廷根本。此后,明朝的各代帝王可谓一蟹不如一蟹,全都是昏庸暗昧之徒,但明政权危而不倒,并且社会出现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繁荣局面,所依赖的正是白银的力量。明朝开国之初,统治者出于垄断财富的需要,推行纸钞,禁用金银,但实际上一直禁而不止。这首先是因为维持禁令的成本太高;其次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运作实际上已经离不开金银了。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

10、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元年(1436年),十万两“金花银”的征收更成为与明朝相始终的定例。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3(食货五·钱钞)。社会对白银的渴求也日益强烈。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批准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准贩东西二洋”,白银开始大规模流入中国,孕育了明朝中后期被现代许多史学家称为资本主义萌芽之表现的工商业的高度繁荣。明朝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社会的形象和风气也为之一变,“舍本逐末”成为时尚,金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宰。明人何良俊在四方斋丛说中称:余谓正德(1506-1521)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

11、(嘉靖)四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乡官家人亦不甚多,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十倍于前矣。昔日官府之人有限,今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五倍于前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的何乔远在其所著名山藏·食货中,记载当时有个叫马一龙的,在一次乡饮酒礼上“集耆老言五十年前事”。与会的二十四位老人异口同词,表达的都是沧海桑田、人心不古的伤感和无奈。其中有一个是这样说的:   当时人皆食力,市廛之民,布在田野,妇织男耕,儿女辈亦携筐拾路遗,

12、挑野菜。而今人皆食人,田野之民,聚在市廛,奔竞无赖,张拳鼓舌,诡遇博货,诮胼胝为愚矣。马一龙于天启二年(1622年)战死,主要活动年代在万历末年,即1610年前后,上推五十年,当在1560年左右,即嘉靖末隆庆初。另外,范濂(云间据目钞)亦称:         吾松(指松江府作者注)素称奢淫,黠傲之俗,已无还淳挽朴之机,兼之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伦教荡然,纲常已矣。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冲击了旧有秩序的经济文化基础。   用这个概念来表述当时原始手工业的繁荣局面

13、,已是一种约定俗成,姑且用之。据萧清中国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在公元16011620年间东印度公司运往东方的银条和银币,用英镑计价,达548090镑,这些白银中大多流入中国;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自隆庆五年(1571年)马尼拉开港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问,经由菲律宾而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在6000万披索以上,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另外,弗兰克综合了不同研究者的观点,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总共生产了大约3.8万吨白银,最终流入中国的为700010000吨,占13到14;而倘若把时间拉长到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中国获得的白银大约

14、有6万多吨,占世界总产量137万吨的将近一半1(P208210)。   以上所引的作者都是南方人(何良俊是华亭人,何乔远是晋江人),所反映的基本都是南方的情况。南方商品经济发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对外通商的便利。特别是其中的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是外国白银直接灌溉的地区。美国学者Robert· B·Marks指出,到1600年,对外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1(P225)。事实上,在白银的刺激下,不仅珠江与长江三角洲成了中国经济的吸引力中心,包括东北、四川等以前比较独立的经济单元在内的广大内

15、陆地区也都被纳入了雏形乍现的国民经济体系之内,形成了以市场为机制的全国性专业分工和资源协作网络。   首先,它表现在专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在苏州府的许多市镇,越来越多的农户“以机为田,以梭为耒”4(风俗),“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3(卷4),摆脱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其中有些经营好的机户脱颖而出,成为剥削雇用劳动的小作坊、小工场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技术工人也日益增多。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应天巡抚曹时聘在给皇帝的上奏中,提到了苏州纺织业雇用劳动的情况:        

16、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坊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6(卷361)。   其次,表现在商业资本的壮大和商业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万历三十年(1602年)进士、曾任广西巡抚的谢肇沏在其所著<五杂俎)中,提到当时商人财力的雄厚: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富裕的商业资本开始向生产领域渗透,大商人直投资手工业生产的现象越来越多。如在徽、杭等地,有些

17、商人不仅从事生丝、绸缎和棉花、布匹贩卖,而且还开设纺织厂、染坊、踹房等从事生产经营。还有一种形式是商人通过给予手工业者提供原料或同时提供生产工具、收买成品,参与生产过程。如在丝、棉纺织业中,有的商人“代料”给机户,机户将织成的绸缎布匹送给经销商,领取工钱。在农副业领域也是这样。许多商人租佃山场或购买土地,雇用工人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并且外地人投资的情况很常见,甚至出现期货性质的“包买”方式。例如,在广东、福建等地的槟榔、荔枝、龙眼贸易中,包买商人经常是在果树刚开花或结实的时候,通过经纪人整园预买;到水果收获期,商人雇用民工采摘,并设厂加工,分检、装箱、打包、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是由专业工人进行的

18、。   再次,表现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粮食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出现了专门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许多仰赖于粮食进口的专业经营区域。如江南的苏、杭、嘉、湖和广州的近郊地区,农民大都以种桑养蚕为业,以至于粮食不能自给(原来是著名的粮仓),需要从安徽、河南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运进;华北地区生产的棉花、生丝大部分运到了南方,经过加工后最终进入了国际市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种植甘蔗加工制成的蔗糖换取华北、华中地区的棉花和外围地区的稻米,把经过加工的棉织品出口到南洋,换回白银;东南沿海的许多地方则仰仗甘蔗为生,如福建通志载:“泉州枕山负海负山之

19、民,垦辟硗确,植蔗煮糖。地狭人稠,仰粟于外。”   还有,就是表现在以出口为导向企业的增加。如福建的一些瓷器工场、珠江及长江三角洲的一些丝绸作坊,就是专为欧洲人加工生产的。商品经济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广泛渗透,极大地拓展了资源运作的空间,扩大了社会财富的总量。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指标上:一是耕地面积的增加。据统计,明朝耕地面积在1578年是701397628亩,1602年达到了1161894881亩”7。不论数据是否精确,土地垦辟面积迅速大量增加却是事实。二是人口的增长。人口史学家何炳棣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1600年的人口达到了15亿左右。我们知道,明朝自开国后人

20、口数基本上呈缓慢增长趋势,但在正德以前,增长曲线一直没有大的起伏,从嘉靖末年开始情况才发生   例如,万历嘉定县志载:“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舶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爨,负米而入者,向背相望也。”   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如M·K·贝内特估计,1600年的人口为14亿,到1650年才达到1.5亿1(p236):赵文林、谢淑君认为。明代峰值人口为一亿左右(参见中国人口史,第357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了变化。据万历年间杭州府志卷十九所记,杭州在嘉靖(15221566)初年“市井委巷,有草深尺余者,城东西僻有狐兔为群者”,“近民居栉比,鸡犬相闻,极为富庶”。明人范廉的云间据目钞也有这样的记载:“余年十五(在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