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球形状与大小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老师提问:我们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谁能 描述地球的形状呢?学生回答。(2)、老师单击主界面,出示画面(1):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 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示意图,指导学生记忆具体数据,交给记忆方法,对比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大小。(二)导入新课:老师谈话导入,谈话内容如下:通过: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数据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 不是一个标准球体,准确答案请大家课下继续探究。地球是球形天体这一 今天看来是常识的问题,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对它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 漫长曲折的过程。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
2、的。 前面我们已布置了一个作业:四个大组,每组分别研究一个课本所给的代 表性事件,我们先通过课本图片资料和文字段落的学习,然后小组内汇总,遴选构思,以表演的方式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 的概貌展现出来。现在各组参与表演的同学作准备,下面让我们用掌声请 第一组的代表同学带上自己准备的表演道具上讲台,表演活动一(老师指 导学生表演,指导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口述表演过程好内容)。看完表演, 我们自己完成活动一的填空题,填完后,我请一个同学把答案说说。(老 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后,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三)学习新课老师讲故事,学生表演,师生共同学习天圆地方老师:在亘古荒凉的年代
3、,人类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 当时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听公元前十世纪我国周朝一对 农家父女的对白:学生表演:(烈日下父女耕地)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天在 天上东升西落,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女:(略思索)像方正的木板。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老师:点击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盖 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父:这老师解说:这位小女孩的疑惑
4、的确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 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幵始产生了怀 疑,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幵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 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 如覆盘”的假设。这就是“盖天说”。老师:点击画面(3)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老师讲故事:时间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认识也不断进步,转眼三百 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古希腊的先哲们又是怎样观察思考的。公元前六世 纪,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高山上观海思考。老师点击:画面(4)毕达哥拉斯头像老师点击:画面(5)船桅杆近岸与离岸动态图”(单击“船帆”和“登 高望远”)。学生
5、表演二老师提示:“船去桅杆最后消失,船来桅杆最先出现”;如站得再咼 一些,刚刚消失的桅杆又看到了站得高,看得远,难道这两件事情是偶 然的吗?看来大地可能是个曲面。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为曲面的第一人,又过了约200年,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又注意到什么现象呢?画面(6)亚里士多德头像画面(7)动态月食现象(单击“月食”)。表演三(亚里士多德看画面(7),自语)月食时地球影子是圆弧,正如毕达 哥拉斯所说:地球很可能是球形天体。观众问题 1请问亚里士多德先生:你仅凭这个现象就能断定地球是 球形的吗?亚里士多德:我还发现,当一个人向南或向北旅行时,在他前面的地平线上会不断出现新星,
6、原先看到的星则不断移位,甚至消失在后面的地 平面下,这种情况只有在曲面上才会发生。所以我也认为大地是个曲面。老师:又过了约200年,到了公元前240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埃拉托色尼在埃及的阿斯旺和亚力山大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画面(8)(单击“头像”及“示意图”)埃拉托色尼头像;阿斯旺、亚力山大两地太阳高度示意图。表演四(埃拉托色尼踱步自语):我站在处在北回归线上的阿斯旺这个地方有口枯井,每年夏至,阳光直射井底,而在800千米以外的亚力山大却无直射现象一一这只能说明大地是曲面。老师:埃拉托色尼由此第一次比较精确地测量出地球圆周长,与今天数据仅 相差200千米,这是多么微小的差距呀!埃拉托色尼
7、因此被誉为“地理学 之父”。老师:在西方文明苦苦探求真理的同时,东方文明也未停止追寻的脚步,作为文明古国,我们祖先对世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公元1世纪我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浑天说”。画面(9)张衡头像(单击出简介)。画面(10)“浑天说”示意图表演五张衡:看上去,天上太阳、月亮是球体,我们所在的大地是不是球体 呢?(踱步语)大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 浮在水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观众问题2:请问张衡先生:“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张衡:主要区别在于天之形状是整球形的天体还是半球形的天盖?盖天说认为天总在地的
8、上方,不会没于地下,天上地下。浑天说认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老师:“浑天说”虽有缺陷,但不可否认它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上的一次 飞跃。此后人类始终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但都停留在假想、推测 阶段,直到历史来到了 16世纪,人类才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证实了地球确 实是个球体,那就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画面(11)麦哲伦头像环球航行示意图:红色箭头动态指示线路。(连续单击示意图,箭头 出,解说同步)学生解说: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5艘船,265人从西班牙圣卢卡港出发, 沿巴西东海岸南下,于第二年10月抵达南美洲南端,这里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海峡,一些船员对前途感到畏怯而哗变,一艘船触礁沉没
9、,另一艘载 有大部分给养的船背叛离去。在这种情况下,麦哲伦也毫不动摇,坚持前 进,声称即使是吃船上的帆和皮革,也决不回头。经过五星期航行后,他 们终于绕出了这个海峡,日后人们称之为麦哲伦海峡,走出海峡后,展现 在他们眼前的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这里风平浪静,连续航行3个月,竟没碰到过一次大风大浪,人们称之为太平洋。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与岛上居民冲突而被杀死,其余船只继 续航行。1521年9月,到达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时,又损失2艘船。最后一艘船,满载着欧洲人酷爱的香料,驶过印度洋,绕过非洲,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船只仅剩 18人。这是人类历史上
10、第一次环球 航行,历时3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从此,人们不 必再担心走到地球另一端时会掉人无底的深渊,这无疑是人类认识史上的 重大突破。画面(12)加加林头地球卫星照片老师: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天体。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幵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 幕。第一位进人太空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东方号” 宇宙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一圈, 历时108分钟, 从而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也幵辟了人类首次在地球外广褒的宇 宙空间观察地球的先河,下面请看加加林先生在外太空给我们发回的报 道。
11、表演六加加林:地球上的朋友们,大家好!此时此刻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 向大家报告,我们居住的地球原来是一个如此蔚蓝浑圆的球体,地表大都 是海洋,不如称之为水球,地球像我们看到的太阳、月亮一样,高高悬挂 在布满星斗的太空中,发出蓝光。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想象、探索地球 形状的本来面目,我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来到太空的,我要感谢他们, 感谢他们细心的观察,大胆的想象,勇敢的实践,我要代表全人类对探索 地球形状奥妙的所有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老师:至此,人类终于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教师承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组同学的精彩展示,使我们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了更形象、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现在老师有三
12、组问题请教 同学们,请小组讨论回答。1.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哪几个代表性事件?各达到什么认识水平?从人类认识发展史角度看,哪个事件认识难度最大?(板书)I觉臆想其中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为代表的观察想象最为难能可贵:幵始认为大地是曲面,从此人类的探索进入了科学的正确的方向。师:假如停留在“天圆地方”的认识水平呢?生:麦哲伦可能就不敢探险航行了,因为他的信念就是地球可能是球 体,还能回得来,而地是无限大的概念。所以这种大胆想象是人类认识史 上一个历史性转折,意义深远。2. 到目前为止,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板书)(1)登高望远师:假如是地方,给你。一副万能望远镜
13、,可看无穷远,站在上海能 看到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哪些大城市?生:洛杉矶等。师:中美人民心连心。(学生笑)(2)月食(3)船桅杆:近岸时先见杆顶;离岸时杆顶最后消失。地平线的存在 也是一个例证。(4)卫星照片3. 你从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学习中感悟到什么?(板书)结合自身情况讨论,可一个事件谈一条。生:1.好奇心,求知欲(幵端)。好奇心很重要,遇事多问为什么,强烈求知欲往往是成功的幵端,有 时我们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原因即在此。师:是啊,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巴尔扎克说:一切学科的钥匙都毫无 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 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2. 大胆想象,勇
14、于探索(关键)。大胆想象的心理品质很可贵:这往往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在解题、写 作时常有思路不幵阔,方法不新颖的时候,妨碍了更快的进步,要有创新 意识和创新精神。师: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 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已幵始到来,勇 于探索、创新的时代精神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 不竭动力和源泉。3. 持之以恒,不畏牺牲(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还要具备持之以恒,不畏牺牲的精神,这往往是成功 的基础。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里如何理解牺牲精神?生:一分
15、耕耘,一分收获。在人类进步的征程中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 努力乃至生命;对我们中学生而言,十年寒窗苦读,才能为未来壮丽人生 打下良好的基础。4. 追求真理,崇尚科技(保证)。追求真理,永无止境,要尊重科学,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这往往是 不断成功的保证。从麦哲伦到加加林,他们的成功都是以人类科技取得重 大突破为前提的。另外不一定要事事处处相信先人,要有质疑精神,哥白尼否定托勒密的“地心说”而建立“日心说”,就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 看法,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我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时,条条大路通 罗马,你是否穷尽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否都以老师、课本为真理的标准 呢?英国哲学
16、家培根说:人类对事物的支配只建立在技术和科学之中。之 所以这么说,因为自然只有通过服从才受支配。以上我们谈了四方面的感悟,其实,以上这些优秀品质对一个人的一 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受用终身的。画面(14)出示以上四段标题:学生每谈完一条,点击出示。教师总结:从今天的学习不难看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实践一 认识一一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此,人类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 抵达真理的彼岸。好,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布置作业:1. 搜集学习哥白尼、魏格纳、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事迹,并交流心得;教材分析】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
17、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 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中,要将地理知识化难 为易,轻松有趣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教学目标】1. 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 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2. 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规律。【课程标准要求】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重点、难点】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地理,首先就要认识我们所有人生活的家园一一地球。二、请同学们观察幻灯片人类对地球形
18、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一一人类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2) . “盖天说”一一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 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幵始产生怀疑,做了各种各样 的解释,幵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 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3) . “浑天说”一一我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 上大胆创新,提出。此后人类始终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但都停留 在假想、推测阶段(4) .麦哲伦率5艘船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历时3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到了16世纪,人
19、类才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证实了地球确实是个球体,那就是麦哲伦环球航行。(5).地球卫星照片一一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造卫星上天,拉 幵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至此,人类终于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请同学们想一想:1. 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哪几个代表性事件?2. 到目前为止,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1)登高望远师:假如是地方,给你。一副万能望远镜,可看无穷远,站在上海能看到 太平洋对岸的美国的大城市吗?生:能。(2)月食(3)船桅杆:近岸时先见杆顶;离岸时杆顶最后消失。地平线的存在也 是一个例证。(4)卫星照片3. 你从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学习中感悟到什么?结合自身情况
20、讨论,可一个事件谈一条。(好奇心,求知欲。大胆想象,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崇尚科技) 三、教师总结: 从今天的学习不难看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实践一一认 识一一再实践一一再认识的规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此,人类对客 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抵达 真理的彼岸。好,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看孙强老师执教地球的形状一课体会看了我校市骨干孙强老师执教的地球的形状这节课科学课,深有感触、 受益匪浅,前几年我也曾经执教过六年级的科学课, 总是感觉六年级科学课比较 空洞抽象不好上,孙强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使我感觉好多地方值我去得学习。1、设计问题情景引入,引导学生
21、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在开课的时候,老 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 资料进行大胆的发言,意识到假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还让学生明白 了,要想知道自己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或动手搜集有关证 据来进行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可靠, 整个课堂马上就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处于 积极活动的状态。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带领学生通过“假设”走 进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努力去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课孙强老师引导学生围绕人类从古至今对地球的认识过程,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大胆猜想,用猜想、假
22、设、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方 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 素养,古人的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设身处地分析,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他们的根据是什么?这个结论科学吗?为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既让学生体会到古人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同时又发现了问题的矛盾性,使学生敢于去怀疑,敢 于去猜想,敢于去试验。这正是我们所要的科学精神。3、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设 计中,教师尝试对教材资源进行挖掘,把什么是假设、尝试提出假设、假设与事 实的关系、认识假设的价值和对现象原因的分析性假设方法进行了有机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环环
23、紧扣, 特别是课件的制作运用恰到好处。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 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 论,绝不是科学教育。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知识与现时生活、自然现象联系密切。教材主要阐述了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一地球仪。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所以本节课内容是最基础的知识, 也 是以后学好地理的基础。在本节课中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 地理的基本理念。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在小学或日常生活中知道了地球的形状, 对于人类是
24、怎样认识地 球形状的过程以及地球到底有多大的理性认识很少。因此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和很 强的好奇心。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差, 地理为非中考科,学生重视程度 不够,学习本节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设计理念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分层次分组教学,将本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 学生热爱生活,体现生活化教学研究的特点。始终以“学生活动”为线索,通过 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演示,用脑思考,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是组 织者,学生是主动的探究学习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 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通过自制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 本构造,培养学
25、生的动手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收集地理信息,提出证据证明地 球是个球体。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使学生感受前 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以上内容是今后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 所以确 定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这一内容抽象,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故以 上为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分层次分组教学、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教具准备大地球仪、小地球仪、手工船、计算机教学课件、地图册。教学过程一 激活经验、设疑导入 (
26、23 分钟) 师: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能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 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我 们自己却看不到。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你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畅所欲言。师: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导入,容易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二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 25 分钟)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情境 1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 何逐步认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展示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思考( 1)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2) 随着人们活动的范围扩大,人们的看法又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 2 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 ( 1)模拟海边看船 边模拟边体验交流(2)实验桌上行船 与( 1)对比看有什么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CDMA无线传真机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PLM市场需求前景分析与投资价值预测研究报告
- 学校秋季主题教育周计划
- 引导学生自我表达艺术创作的教学计划
- 生物学科知识图谱构建计划
- 班级环保宣传活动的实施计划
- 儿童范科尼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 医保新质生产力
- 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图计划
- 2025年丹东道路客货运输从业资格证b2考试题库
- 2024年武汉市中考物理试卷真题解读及答案解析(精校打印)
- DB51-T 5071-2011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自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 Elephant'sfriends绘本阅读(课件)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 AQ6111-2023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
-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诊治指南(2024版)
- 2024年中考数学反比例函数-选择题(压轴)(试题)
- 2024-2030年中国吸脂器行业现状动态与需求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渠道视角下伊利股份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9000字(论文)】
- 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
- (正式版)JBT 9229-2024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
-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联读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