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_第1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_第2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_第3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_第4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一、 名词解释 水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如果对人类和地球生物的生存及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价值或经济价值,或者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有可能被利用的各种形态的水,统称为水资源,其内涵包括生存利用、生产利用、生态环境利用,外延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以后有可能被利用。 水体更替周期:某水体的总量全部自然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水质型缺水:某个地区水体总量充足,但是由于水体遭受污染不能被正常利用,致使该地区水资源不足,称为水质型缺水。 干旱指数:一个地区的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水系:干流、支流及河流内的湖泊、沼泽彼此相互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庞大水系统。

2、流域:以分水线为界,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区域,称流域。 生态环境需水量: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平衡(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用的水量,统称为生态环境需水量。从狭义上讲,为维持区域内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称为生态环境需水量。 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所谓点源污染,是指集中产生、并有可能集中排入水体的污染源。所谓面源污染,是指非集

3、中产生、不可能集中排入水体的污染源,例如人烟稀少的山区、旷野、农村地带也有自然污染产生,降雨时污染物会随地面径流进入水体,这样的污染就具有面源的性质。 水资源管理:指人类对水资源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协调控制、监督管理。二、 填空 大循环过程包括 海洋蒸发、气流飘移、遇冷降雨、地表地下径流、汇入海洋 ; 小循环过程包括 海洋蒸发、遇冷降雨至海洋,地表蒸发、遇冷降雨至地表 。 地球水总量 13.86亿km3 ,陆地水量总计 0.48亿km3 ,陆地淡水总量 0.35亿km3 ,可以直接利用的 0.1亿km3 ,占不足地球总水量的1%或不到淡水总量的25 %。 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62000亿m

4、3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28000亿m3 ,其中河川 27000亿m3 、地下水 1000亿m3 ,排位于世界第 6 ;河川径流年人均量 2220m3/人,为世界人均径流量的 1/4 。 表示径流的参数有 径流用径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系数 ,影响径流的因素有 降水和蒸发、地形特征、地质情况、植被状况、流域的几何形状、温度、湿度、人类活动等 。 河流补给类型主要有 雨水补给型、地下水补给、冰雪融化补给、混合补给型 ,渭河属于 雨水补给为主、融化水补给、及地下水补给为辅的混合型 类型。 水体可利用性评价要素包括 水量可利用性 , 水质可利用性 , 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 环境

5、影响性评价 。 区域水量平衡关系式为 调入量+降水量-调出量=可利用量 。 水循环的要素包括 降水 , 径流 , 蒸发 。三、 回答问题1用图表示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并分析人类参与循环时的污染途径。(10分)湖泊升华降水(海洋)降水(陆面)降水(水面)河流水面蒸发海洋蒸发水面蒸发植物蒸发冰和雪入海径流高山海 洋水汽输送陆 地图中表示了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过取水用水及排放废水也参与了水循环,由于人类的参与,水的自然循环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最终对水体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具体表现在:(1)人类排放的污水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进入到自然水体,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一些

6、挥发性的污染物随着蒸发进入大气,又通过降水污染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比如酸雨。(2)人类开采地下水、地表水,造成自然水体的输出量增加,水体的更替周期减小,纳污能力降低,环境容量降低后污染进一步加剧。 2水资源的特性有哪些?并解释。(10分)循环无限性。水资源与其它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具有流动性,是在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优良的循环性。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天然水资源系统,水资源在开采利用后,能够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处于不断地开采、补给、消耗、恢复的循环之中,可以不断地供给人类使用和满足生态平衡的需要。储量有限性。水资源处于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讲有“取之不尽”的特点,恢

7、复性强。可实际上地球淡水资源的储量十分有限。地球淡水占全球总水量的1/4,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占全球总水量的1/125,水循环过程具有无限性,水资源储量具有有限性。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在自然界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时空分布不均匀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利用多样性。水被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生态平衡广泛利用,各种利用在数量上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在质量上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利害双重性。自然界有部分物质可造福于人类,也可危害人类,水资源就是其中之一,它也具有利害双重性。关键是人类应该如何合理地控制和利用水资源。 3阐述保护和管理好水资源的重要性。(10分)(1) 是防灾减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水

8、利建设成绩巨大,主要江河初步建成了蓄泄兼筹的防洪调蓄体系,大部分地区已初步控制了常遇的水旱、洪灾害,只有这样才能长期支持我国的农业、工业、城市的发展。(2) 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水作为一种资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她,目前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不得不使我们清醒,对水资源必须加强保护和科学管理,人类才有可能长期生存和发展。(3)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象征是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发展,这些无一例外可以不依赖于水资源的利用。(4) 是生态环境修复的需要由于水资源的匮乏,生态环境已遭受严重破坏,例如发生大洪水、出现大旱、沙漠化加剧、出现沙尘暴、物种减少、气候失衡、病疫滋生等等,因此人类必须加紧修复环境、再

9、造山川秀美的自然环境,必须加强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包括全球性的工作和地域性的工作。 4评价我国水资源的特征。(10分) 空间分布特征A. 降水、河流分布的不均匀性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北方水资源贫乏,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等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拥有的水资源总量却只占全国4.6%。B. 地下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地下水是水资源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受地形和主要补给来源降雨量的制约。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多河

10、、山区(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山脉从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方分布的大型平原和盆地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对地下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间分布特征我国水资源不仅在地域上分布很不均匀,而且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无论年际和年内分配都是如此。造成时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是受我国区域气候的影响。 水资源与人口组合不匹配特征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0%,水资源占全国的20%,人均水资源量1127m3/人。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60%,水资源占全国的80%,人均水资源

11、量3380m3/人。 水资源与耕地组合不匹配特征北方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60%,水资源占全国的20%,耕地每公顷拥有水量9465m3。而南方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40%,水资源占全国的80%,耕地每公顷拥有水量28695m3。江河高泥沙含量是我国水资源的又一特征我国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珠江、和众多国际河流的发源地,地形高差大,又有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岩溶山地,自然因素加上长期的人为破坏,很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江河挟带大量泥沙,这是我国江河的重要特征。黄河是典型的高泥沙量河流,其含沙量是世界之最。 水资源受气候影响特征我国近50年来,有20多年呈现北旱南涝局面。降雨量一直呈减少势态。由于高山冰川融水调节,各河流在出山口处的水量基本持平,但下游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温室效应使表面蒸发量提高,地面径流量减少。以上6点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利用极不方便,导致发展极不平衡。 5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线路有哪些?分别说明具体调水线路和用途。(10分)要点如下:东线工程:江苏扬州长江北岸,经山东至天津,1150km。用于农业及工业、也有生活。中线工程:丹江口引水,经湖北、河南、河北至北京、天津,1200km。用于生活、农业及工业。西线工程:从长江干流通天河及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引水至黄河上游,经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