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_第1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_第2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_第3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_第4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病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一、发病原因经典的 VirchowVirchow 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 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 3 3 个主要因素。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 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 I2I2(PG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 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t-PA)等。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

2、织因子、vonvon WillebraWillebra nd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 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1(IL-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TNF)能促 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TNF 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 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许多静脉血栓起源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肠肌静脉丛、 静脉瓣袋等,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静 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与脉冲型 血第2页流相比,静态

3、的流线型血流容易在静脉瓣袋底部造成严重的低 氧状态, 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 损伤静脉内皮层。血流淤滞造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积聚, 并不断消 耗抗凝物质,凝血 - - 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因此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 使 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最终形成血栓。 如没有活化的凝血 因子,即使存在血流淤滞和血管损伤,血栓仍不会形成。同样单 有活化的凝血因子, 也无法形成血栓, 活化的凝血因子很快会被 机体清除。 因此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

4、的, 而血液成分 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体内凝血 - -抗凝- -纤溶 3 3 个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任何使凝血功能增强、抗凝 - - 纤溶 作用抑制的因素都将促使血栓形成。1.1.年龄 深静脉血栓(DVTDVT)可见于任何年龄层者,但统计显示, 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步增高, 8080 岁人群的发病率是 3030 岁人群 的 3030 余倍。年龄对深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年龄增加,DVTDVT 的易患因素也随之增加。实验表明,老年人血液中的凝 血因子活性较高, 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血液在比目鱼肌静脉 丛和静脉瓣袋内淤滞较重,因此 DVTDVT 的发病率较年轻人高

5、。2.2.制动临床上常能见到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患DVTDVT 尸体解剖发现卧床 0 07 7 天的病人 DVTDVT 的发病率为 15%15%而卧床 2 21212 周者,DVDVT T的发病率达 79%-94%79%-94%卒中病人中,下肢麻痹者,DVTDVT 发病率为 53%53%无下肢麻痹者,DVTDVT 发病率只有 7%7%在长途坐车 或坐飞机旅行的人群中,DVTDVT 的发病第3页率也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 用对下肢静脉的回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制动后静脉血回流明显减 慢,从而增加了 DVTDVT 发病的风险。3.3.静脉血栓史 有 23%23%- 26%26%勺急性 DVTDVT 病人

6、既往有过静脉血 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 研究发 现,复发的 DVDVT T病人血液常呈高凝状态。4.4. 恶性肿瘤 统计发现,19%19%- 30%30%勺 DVTDVT 病人合并有恶性肿瘤,肺癌是最易引发 DVTDVT 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他如泌尿生殖系统 和胃肠道系统恶性肿瘤也容易并发DVTDVT 有时,DVTDVT 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信使,当无明显诱因下发生 DVTDVT 时,应警惕可能患有恶 性肿瘤。恶性肿瘤引发 DVTDVT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 因是恶性肿瘤释放促凝物质, 提高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 肿瘤病 人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常

7、高于正常, 而抗凝物 质如抗凝血酶、C C 蛋白及 S S 蛋白浓度却低于正常。另外,肿瘤的 手术治疗及化疗也是导致 DVTDVT 的重要因素。乳癌、淋巴瘤、浆细 胞病等化疗病人中 DVTDVT 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可能与化疗药物对 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诱导高凝状态、抑制纤溶活性、肿瘤 细胞坏死及静脉插管等因素有关。5.5.手术手术后天 VTVT 高发病率显示手术是 DVTDVT 重要的易患因 素,病人的年龄、手术种类、创伤大小、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 间等都影响 DVTDVT 的发生。其中手术类型尤为重要,普外科手术术 后 DVTDVT 的发病率在 1919 注右,神经外科手术在 24%2

8、4%左右,而股骨 骨折、髋关节成形术、膝关节成形术则分别高达 48%48%、51%51%和 61%61%。 手术中用核素扫描已能发现约有半数病人在下肢有 125I125I 标记的 纤维蛋白原沉积,其余的在术后 3 35 5 天均能发现纤维第4页蛋白原沉 积, 但这并不表明 DVTDVT 术后马上发生。 有统计显示, 腹部手术后 有25%25%的病人在出院后6 6周内发生DVDVT T手术引发DVDVT T的原因包 括围术期的制动,术中术后体内凝血、抗凝及溶栓系统的异常, 以及静脉血管的损伤等。6.6.创伤创伤死亡的尸体解剖发现 62%62%65%65%勺死者有 DVTDVT 发 生。由于创伤可

9、能导致下肢骨折、脊髓损伤、静脉血管损伤及需 要手术治疗等,使创伤病人容易发生 DVTDVT 另外机体创伤后血液 处于高凝状态,也促使血栓形成。7.7. 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 常见于有基因突变或遗传性抗凝物质缺陷的病人,在所有 DVTDVT 病人中有 5%5%10%10%是由原发性血液高 凝引起的。正常人体抗凝系统包括抗凝血酶、C C 蛋白系统、组织因子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因子等,抗凝血酶能抑制Xa a、IXa a、幻a a 和刈 a a 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及肝素样黏多糖 能促进其抗凝作用。C C 蛋白、S S 蛋白系统可使凝血酶和血栓调节 素在内皮细胞表面结合,抑制V因子和哑因子

10、的活性。基因缺陷导致抗凝物质缺乏, 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原发性抗凝物质缺乏 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 0.5%0.5%,这其中包括纯合子基因缺陷和杂合 子基因缺陷。 纯合子基因缺陷者发生血栓的比例较杂合子高得多。 原发性血液高凝者 DVDVT T首次发生的时间常在 4545 岁以前,往往在 某些情况下 ( 如手术、创伤等 )诱发,且血栓容易反复发生,血栓 的部位常不典型, 临床上常可见肠系膜静脉血栓、 颅内静脉窦血 栓等。8.8.产后 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而国内妊娠期DVTDVT 病人较为少见。产后 DVTDVT 的发生与血液呈高凝状态密切相关。产后 子宫内胎第5页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

11、 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 除 子宫本身收缩外,与血液高凝状态直接相关。 妊娠时胎盘产生大 量雌激素, 足月时达最高峰, 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 10001000 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高凝状态,有可能导致DVTDVT 发生。9.9. 口服避孕药 早在 2020 世纪 6060 年代有报道口服避孕药易引发 DVTDVT 现已发现,患 DVTDVT 的育龄妇女中有 1/41/4 与服用避孕药有 关,调查还发现,育龄妇女停用避孕药后 DVTDVT 引发的肺栓塞明显 降低。避孕药易引发DVTDVT 的原因可能与凝血因子V变异有关,使凝血因子V

12、降低了 C C 蛋白的抗凝作用。避孕药中雌激素的剂量越 大,越容易引起 DVTDVT 齐y量 5050L g的避孕药相对于剂量 5050L g的 避孕药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更大。 第三代避孕药较第二代避孕药易 引发 DVTDVT 因为第三代避孕药中的孕激素主要为去氧孕烯、肟炔 诺酮或孕二烯酮, 这些孕激素也易引起血栓形成。 调查显示服用 第三代避孕药的育龄妇女并发 DVTDVT 的是不用避孕药的 8 8 倍。雌激素还用于治疗男性前列腺肥大和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以 及哺乳妇女的退乳。这些人中 DVTDVT 的发病率也较高。雌激素有升 高血液黏滞度、提高血液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因子叫和X的浓度、增加血

13、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作用,因此容易形成血栓。10.10.血型 已发现血型与 DVTDVT 存在一定的关系,A A 型血的人最 容易患DVTDVT 相对而言,0 0 型血患 DVTDVT 的风险最小。其原因尚不 完全清楚, 现发现不同血型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某些结构不 同, 0 0 型血内皮细胞表面的第6页vonvon WillebrandWillebrand 因子明显减少。11.11.人种 DVTDVT 在欧洲的发病率较亚洲高得多,虽然种族差异 可能导致机体凝血、 抗凝系统的不同, 但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 不同,同样也可能影响 DVTDVT 的发生,调查发现美洲黑人 DVTDVT 的发 病率较

14、同一种族的非洲黑人要高。12.12.中心静脉插管 临床上中心静脉插管越来越多,使得 DVTDVT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尤其在上肢DVTDVT 的病人中有 65%65%与中心静脉插管有关。 静脉插管不仅损伤血管壁, 同时在静脉插管的表面 也容易形成血栓。导管的种类对 DVTDVT 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聚四 氟乙烯(PTFEPTFE)导管或表面涂有肝素的导管发生 DVTDVT 的机会较其 他导管小。导管的口径、静脉穿刺次数、放置时间及所灌注的药 物均会影响 DVTDVT 的发生。13.13.肠炎 临床上常有报道肠炎病人合并肺栓塞。肠炎引起DVTDVT 的原因不清楚,只是发现这些病人血液中血小板计数、

15、凝血 因子V、哑含量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升高。肠炎引发的 DVDVT T 部 位常不典型,如颅内静脉窦血栓等。14.14.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常合并动静脉血 栓形成、反复流产、血小板减少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这可能与 活动期体内狼疮性抗凝血酶抗体及抗心肌磷脂抗体较高有关。 其 他一些自身免疫病者也有类似情况。 研究发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人中抗凝血酶抗体含量高的发生静脉源性肺栓塞的机会是对 照组的 6 6 倍,而抗心肌磷脂抗体较高的是对照组的 2 2 倍。15.15.其他 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心功能不全等是否是 DVTDVT 的 易患第7页因素目前尚有争论, 多因素统计分析认为

16、肥胖、 下肢静脉曲 张及心功能不全不是独立的易患因素, 这些病人易患 DVTDVT 可能与 相伴的其他易患因素有关。以上 1515 种易患因素中,绝大部分是血液成分改变呈高凝状 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 VirchowVirchow 理论中血液成分改变 成高凝状态是 DVDVT T形成的决定因素。* * 二、发病机制1.1. 病理 静脉血栓分为 3 3 种类型:白血栓、红血栓和混合血 栓。白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等组成,只含少量 红细胞。红血栓主要由大量红细胞、纤维蛋白组成,含少量血小 板和白细胞。白血栓和红血栓常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血栓。静 脉血栓刚形成时为白血栓, 组成

17、血栓头, 其继发衍生的体部及尾 部则主要为红血栓。静脉血栓一旦形成, 即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 一方面由于 静脉血栓使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 静脉血栓表面不断形成新的血 栓,分别向近心端和远心端衍生, 近心端血栓在早期与静脉管壁 之间无粘连,血栓飘浮于管腔中,容易脱落,造成肺栓塞,后期 成纤维细胞、 芽状毛细血管侵入血栓,血栓机化后与管壁形成紧 密粘连。另一方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受累静脉表面的内皮细 胞分泌溶栓物质,溶解血栓。同时白细胞,尤其是单核细胞侵入 血栓,激活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 (u-PA)(u-PA) 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 化剂 (t-PA)(t-PA) ,增强溶栓活性,使静脉血栓

18、内形成许多裂隙。溶栓 作用及血栓内纤维收缩、碎裂,使得裂隙不断扩大,新生的内皮 细胞逐渐移第8页行生长于裂隙表面, 最终可使大多数被堵塞的静脉再 通。这种再通静脉的瓣膜常被破坏, 有一部分管腔内残留纤维粘 连。静脉再通过程长短不一,一般需要半年 1010 年。下肢髂股静脉血栓以左侧多见,为右侧的 2 23 3 倍,可能与 左髂静脉行径较长, 右髂动脉跨越其上, 使左髂静脉受到不同程 度的压迫有关。下肢静脉血栓, 尤其是主干静脉血栓形成后, 患侧肢体血液 回流受阻。在急性期,血液无法通过主干静脉回流,使静脉内压 力迅速增高, 血液中的水分通过毛细血管渗入组织中,造成组织 肿胀。同时,静脉压增高,

19、迫使侧支静脉扩张、开放,淤积的血 液通过侧支静脉回流,使肿胀逐渐消退。2.2. 病理分类(1)(1)根据栓塞血管部位划分:下肢 DVTDVT 有 3 3 种类型,即周围 型、中心型和混合型。1周围型:也称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因 血栓局限,多数症状较轻。 经治疗多数可消融或机化, 也可自溶。 少数未治疗或治疗不当, 可向大腿扩展而成为混合型。 小栓子脱 落可引起轻度肺动脉栓塞,临床上常被忽视。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 活动受限。 症状与 血栓形成时间一致。主要体征为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 (Homan(Homan 征阳性) )及腓肠肌压疼(Neuhof(Neuhof 征阳性) )。2中央型:也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 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 皮肤温度升高, 深静脉走向压第9页痛。 血栓可向上延伸至下腔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