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训练_第1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训练_第2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训练_第3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训练_第4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训练第一课时目标提示1.欣赏作品展现的美好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2.学习确定小说的线索。3.理解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各个击破1.重点词语注音、释义归省:回家探望父母。撺掇(cu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凫(fú水:游水。潺潺(chánchán: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吁(x气:叹气。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向(xiàng午:临近中午。向,临近。棹(zhào:划船。伶俐:灵活。朱红:比较鲜艳的红色。朱,大红色。泅(qiú水

2、:游水,游泳。2.容易读错、写错的字“省”有两个读音:xng,如归省,省亲;shng,如江苏省。“漂渺”现在通常写作“缥缈”。“喝采”通常写作“喝彩”。“撮”读平舌音“cu”。“渔父”的“父”读作第三声“f”。“峒”读“dòng”不读“tóng”。“擂”作动词读第二声“lãi”,如“擂鼓”;作名词读第四声“lâi”如“擂台”。“戍”读“shù”,书写时容易与“戊(wù”“戌(x”混淆。3.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影响深远。他一生著作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文集等。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小说边城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也是他的代表作品。4.课文内容的背诵、默写社戏一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尤其是去看戏途中描写,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其中不仅采用了生动传神的比喻,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同时作者还从不同角度(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来着力表现水乡夜景的美丽动人。背诵默写应抓住这些关键的地方,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背诵,准确默写。5.阅读理解要点(1社戏课文的标题是“社戏”

4、,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围绕“社戏”来构思全文的,“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思路清晰,因此“社戏”就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如何确定一篇文章的线索。首先要搞清楚线索的分类。常见的线索分类有:以时间为线索的;以空间变化(或人物的行踪、活动为线索的;以具体的某一事物为线索的;以人物的情感(或情感变化为线索的;以中心事件(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线索的。其次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即就是线索它是串起文章各部分材料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加以揣摩体会,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辨别确定文章线索的正确率。.本文景物描写精彩。出航途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细致逼真地勾描出江南农村的美丽画

5、卷;归途中又用比喻传神地写出了行船的情景。成功的景物描写往往能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做到情与景的交融,课文中几处景物描写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比如,第11节的景物描写就烘托了人物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较多,然而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课文主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双喜的言行表现了他的聪明、能干、办事果断而且富有同情心,是孩子们的领袖。对六一公公的描写笔墨不多,但却准确勾勒出他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品质。(2端午日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11点左右出城看赛船,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竞赛结束的时间,这样安排,渐次展开,文路清晰。本文主要采用的

6、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的一般模式是“地点、环境+人物+事情”课文第1段写了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渲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突出民乐。强化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xùdo cunduo juàn jiù nà归省(家(树(喊qiú(水蘸酒(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然而又自失起来,。(2社戏在去看社戏的途中,从嗅觉和触觉角度描绘江南农村迷人夜景的句子,;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船行之快以及“我”急切心情的句子是,。3.阅读社戏一文,回答问题(1在去看社戏途中和归航途中,课文都对江南水乡美丽

7、的夜景作了细致逼真的描写,但这两处景物描写在烘托人物心情上却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有何差异?(2双喜是文中最突出的人物,请结合课文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对其进行刻画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品质?(3从前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课文结尾却写“我”对社戏的怀念,“我”为什么怀念呢?这样写有何作用?4.阅读端午日第1段,回答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开头连用三个“莫不”有何作用?(3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倒叙、插叙,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你能说说“龙船竞赛”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吗?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八月的阳光一进八月

8、,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钱?”母亲只叹了口气。八月,棉花还没有到上市的季节。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

9、长膘的猪卖了。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躺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嚅动着,发不出声音。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

10、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然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当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1

11、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它是以什么为线索来串起故事情节的?(3“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他们惊什么?愣什么?联系全文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文章的题目是“八月的阳光”,但从内容看却并非写景,你对文章的题目是如何理解的?(5生活中,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境遇,你是愿意做“小夏”还是愿意做“小秋”?亦或你有第三种选择?写出你的理由。第二课时目标提示1.感受传统节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体会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乡土语言。3.在比较中学会赏析诗词的一些方法。各个击破1.重点词语注音、释义红火:形容旺盛、热闹。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鬏(ji

12、:头发盘成的结。阖(hã家:全家。中庭:庭院中。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把酒:端起酒杯。把,持、握。绮(q户:雕花的窗户。婵娟:这里指月亮。2.容易读错、写错的字“糁”读作翘舌音“shn”。“中彩”的“中”是多音字,这里读“zhòng”。“疙瘩”后一个字应读轻声“gda”。“秫秸”这个词的读音比较特殊应读作“shúji”。“鬼祟”的“祟”容易与“崇”混淆,书写要注意。阙”这个字读第四声“quâ”。3.文学常识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王建,唐代诗人,著有王司马集他一生创

13、作颇丰,其中后期的作品,文学价值较高。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他的作品收在艾青全集里。4、诗词的背诵、默写十五夜望月与水调歌头这两首古诗词要求在弄清意思,理解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背诵、默写。除此以外,还要收集三五首自己喜欢的“咏月”题材的诗词,加以背诵、积累。5、阅读理解要点(1本命年的回想课文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这特别表现在第4节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从炒年货写到拜新年,思路清晰,结构紧凑,井井有条。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作者勾勒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可以说文章对大年的每

14、一点回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画,乡土气息浓而不腻。(可结合课文中的具体的句子加以体会(2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意境很美,“树栖鸦”烘托了月夜的宁静,“冷露无声湿桂花”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更显悠远,耐人寻思。前两句写景却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然而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由月宫的清冷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故而结尾的咏叹就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尤为委婉动人。水调歌头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虽因仕途失意,产生过消极“遁世”的念头:“欲乘风归去”,但积极的生活态度终于占了上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全词的感

15、情基调是乐观的。结尾的良好祝愿更是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我的思念是圆的这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亲情在他心中变得浓郁起来。诗人由眼前之物“中秋的月亮”“西瓜”“苹果”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想到了远方的朋友,骨肉亲人,心头渗入更沉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由于诗人心境、性情从容达观,写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这三首诗词都是中秋咏月题材的作品,作者都借助“月亮”这一形象,来表达对亲人或是朋友的思念。但由于各自的背景、心境、生活态度的差异,他们所抒发的情怀又不尽相同,阅读赏析时要注意体会。(一般来说,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比较赏析强化训练1.根据拼音

16、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bòji gda suì què(鬼(打更(宫(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组是(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3.填空(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写景的句子是,。(2水调歌头的作者是(朝代的,词中流露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与热爱的句子是,。4.学习了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后,你认为这三首诗词的共同点是什么?5.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中写了过春节的哪些习俗?你能说说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吗?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

17、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往来,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

18、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1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文中划线句子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3作者把过年的场面写得热闹非凡,联系全文,你能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吗?(4你认为选文中哪一件事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7.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词语 具: 把: 就: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传统节日?你知道它的哪些习俗?(可从文中找) (3)你能用现代汉语把“绿树

19、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的意境描述出来吗? (4)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元宵杂谈 农历新年过后,接着来的就是“元宵”佳节了。元宵在古代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尤其 在宋代最为盛行,甚至比新年还要热闹) ,到了近代,则渐渐冷淡了。可见风俗也是随着时 代变的。元宵既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因此有不少“佳话”或者并非佳话的故事流传,不妨 拉杂谈谈。 由近及远,先从“洪宪皇帝”的一则笑话谈起。 元宵的应节食物是汤圆,汤圆的别名也叫“元宵” 。袁世凯因“元宵”谐音“袁消” ,认 为大不吉利,于是在他“登基”做“洪宪皇帝”那年,就明令公布,不准百姓

20、叫“汤圆”为 “元宵” ,又下令要把“元宵”节正名为“上元节” 。 时人因袁世凯取消“元宵” ,作了一首儿歌讽刺他道: “袁总统,立洪宪,正月十五称上 元;大总统,真圣贤,大头抵铜角,元宵改汤圆。 ”袁世凯所铸的银币有他的肖像,一般人 都叫做“袁大头” 。 封建统治者诸多忌讳,又最害怕百姓的讽刺,古今一例。明代就曾发生过一宗“元宵惨 案”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干的好事。 元宵习俗是喜欢打灯谜的,那一年元宵,朱元璋微服出游,在南京城里某家人家看见许 多人围着打灯谜,他也挤进去看。这灯谜是一幅“谜画” ,画的是个大脚妇人抱着个西瓜。 朱元璋猜不着,回去和他的马皇后谈起,马皇后大怒道: “这刁民在讽刺

21、我,那谜底不就是 淮(怀)西妇人好大脚吗?原来这位马皇后是临淮县人,属于淮西,她又恰恰是一双大 脚。在那个时代, 富贵人家的妇女以缠足为美, 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女子就可以夸耀邻里。 马皇后认为这是讽刺她的出身贫贱,故而勃然大怒。 朱元璋为了替他的皇后出气,竟下令将那家人家所在的水西门一带的百姓斩尽杀绝,从 水西门到新桥, 杀了数百家人家,只漏网七家。 据说南京现在还存在的“七家湾”这个地方, 就是因此得名的。 有关元宵的诗词很多,我最欣赏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宵 。词云: “东风夜放花千 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 金缕,笑语盈

22、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后三句, 是历代词家赞赏的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词可以代表人生三个境界中最后 的一个境界毕生执著以求的事情(为学或者追求某一理想) ,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了 最后成功的境界。 (1)文章里一共写了几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你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你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这句话的理解。 (3)你读了“元宵惨案”后,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1、xng 絮叨 撺掇 眷 桕 呐 泅 zhàn 2、使我的心也沉静,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 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 慢。 3、 (1)这两段景物描写都有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但前一处愉快之中有急切,从“但 我却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了”等句子上可看出来。后一处愉悦之中更显轻松,如文 。 中“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连月光都显得“格外的皎洁” (2)语言、 。 神态,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办事果断,考虑周到,而且有组织能力和号召 力,如“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为乱跑,我们又都识水性”就表现了他善解人意, 办事果断。 (3) “我”怀念不仅在于受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本的孩子一起 参与了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