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_第1页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_第2页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_第3页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_第4页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教

2、学重点:同上123    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四、教学时数:2课时  &#

3、160;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

4、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5、;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           &#

6、160;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以上例到例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到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

7、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8、;       以上例到例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到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

9、万里  (认为远)    3. 鱼肉百姓   (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10、160;   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

11、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 “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12、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

13、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其他例句略    根

14、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2002年全国

15、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其他例句略    3、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学会联想

16、0;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  A项“竟” 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4、收天下之兵 。  (过秦论)   

17、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5、故山殊可过 (

18、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例“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

19、,故为“少”。)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0、0;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

21、160;                             第二课时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师:在

22、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探究问题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      

23、60;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项王曰:“沛公安在?” (鸿门宴)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传)    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

24、武退秦师)    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1、例至例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例至例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25、60;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至例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用“之”、“是”提宾。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26、160;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

27、60;   4、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    5、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28、0;   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    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学生评价: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

29、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补充知识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      一、判断句

30、0;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师者,所以传

31、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32、60;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33、;    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3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35、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36、60;解析:“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7、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38、;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

39、“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解析: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

40、160;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41、60;   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2、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

43、为“它将去哪里去?”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

44、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45、60;  惟命是听 (成语)     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46、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     谁为哀者?(五

47、人墓碑记)     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解析:“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48、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

49、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50、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

51、胁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

52、#160;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3、0;     解析:“被”表被动,译文是“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解析:“被”表被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解析:“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

54、#160;  解析:“见”“被”表被动,译文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5、句意表被动。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解析: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承前省。  

55、;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蒙后省。     A、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沛公对张良说:您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进去”。     对话省。   

56、;  A、(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称谓)(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B、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内容)     译文:攀哙问:“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非常紧急。”    

57、 2、省略谓语     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行走,则一定有我的老师啊,选择哪些好的东西而学习它,

58、选择哪些不好的东西而改正它。     蒙下文省。     A、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译文:杀人惟恐杀不完,处罚人惟恐用不尽酷刑。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之”字。     动词宾语省略。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