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_第1页
2019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_第2页
2019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综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简 称 DIC) 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 生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如细菌、 毒素、创伤、病理产科、 休克、溶血、 癌转移等 , 进入血循环 , 作用于凝血系统 , 使其激活 , 随之在微血 管内发生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 导致血小板数减少及凝 血因子消耗而发生出血症状。 并由于微循环障碍而出现血压下降、 溶 血及微血管栓塞症状。所以说 D IC 是一种弥散性而又隐匿于微血管 内血液凝固现象。 不是系统的独立疾病 , 而是许多

2、疾病发展过程中的 临床综合征。使原发病向恶化方向发展。多数发病突然、进展快、预 后凶险 , 造成了脏器损伤 , 可因重要脏器广泛出血或血栓形成而危 及生命1,2。所以说DIC是急症,要求医务人员要早期发现,及时诊 断 , 有效治疗及抢救。1 DIC 病因及发病机制1.1 病因DIC 的发病因素很复杂 ,几乎遍及临床各科 ,其中以感染性疾病、 严重创伤、恶性肿瘤以及病理产科为最常见 ,约占 DIC 发病总数的 80%-90%。近年来 ,医源性 DIC 日益引起重视 ,国外学者已将其列为 DIC 的重要类型之一。医源性 DIC 包括由药物、大型手术、肿瘤治 疗及医疗过程中的意外等因素。促使 DIC

3、 的发生、发展的因素主要 包括: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抑 (见于重症肝炎、 脾切除、连续大量使用 皮质激素 );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主要见于抗纤溶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 ); 妊娠等高凝状态 ;可致 DIC “启动阑”下降的因素 (如缺氧、酸中毒、 血流淤滞、脱水、休克 )等。1.2 发病机制DIC 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而是多种基础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 环节。不同疾病的 DIC 发病机制虽不相同 ,但一般认为是在内毒素、 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抗原抗体复合物、 血管炎病变等致病因素作用下 , 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表达释放组织因子(TF),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内皮细胞受损后 ,由

4、活性因子血启动内源性凝血系 统;抗凝调节系统 (抗凝血酶、蛋白 C 系统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的某 种缺陷 ,三者共同作用导致凝血功能失衡,凝血酶过度形成 ,从而在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若同时存在纤溶系统的某种缺 陷,将进一步导致广泛的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与此同时,凝血过程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 (包括纤维蛋白原 )和血小板 ,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从而导致广泛出血、微循环障碍 和休克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近年来特别强调 TF 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 其次是血小板活化在 DIC 发生中的作用 ,另外就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 的作用,主要包括:白介素1及

5、6(IL l,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2 DIC的症状及其特点 除原发病症状外 , DIC 有四组症状 :(1)低血压或休克:低血压常呈顽固性 , 补充血容量及升压药治疗 , 效果不显著。产生原因I纤维蛋白在血管内广泛沉着,导致微循环障碍.II回心血量下 降,心搏出量减少,致动脉血压下降。皿因子XI a作用,可使激 肤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肤释放酶 , 后者可使小动脉舒张而致低血压。 同 时可激活补体,也可使小动脉舒张,而致低血压。W 由于乏氧酸中 毒,可使毛细血管损伤,血流更加缓慢,而加重休克。V 凝血酶作 用于纤维蛋白原产生肤A和肤B ,可使静脉收缩。切FDP可使毛细 血管通透性

6、增高。( 2) 出血 症状特点,首先针刺部位出血-多部位皮肤粘膜出血-内脏出血 , 子宫出血。止血药物疗效差 , 输血反加重出血。 出血原因I 血小板数及凝血因子被消耗 , 致凝血机制障碍。 I 继发性纤溶活 力上升,不易形成凝块。皿FDP具有抗凝作用。IV由于血小板数减 少及FDP作用,可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3) 血栓栓塞症状: 在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血栓 , 致使组织乏氧 , 代谢能力下降 , 甚至产生坏死或脏器功能低下。由于栓塞脏器不同 , 临床症状也不一。如消化道栓塞可有恶心 , 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肺栓塞可有气短、紫甜、咯血等症状。脑栓塞可有神志模糊、嗜睡、 昏迷、抽搐、惊

7、厥、瘫痪等症状。肝栓塞可有黄疽、肝脏肿大、肝功 障碍等症状。肾脏栓塞可有少尿、无尿、蛋白尿、血尿等症状。总之, 出现与原发病无关的各种症状。( 4) 溶血 溶血的原因是由于纤维蛋白血栓沉着于血管腔内 , 使管 腔变窄 , 当红细胞通过时易受阻变形或破坏所致。 溶血轻者只在显微 镜下可见到红细胞呈刺状、三角形、球形、不完整形或红细胞碎片。 溶血重者可出现黄疽、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增多。3 DIC 临床分型由于DI C的四组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主要决定于促凝物质的性 质、入血量、 入血速度及病人状态 , 所以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 大致可 分三型。(1) 急性型 DIC 多见于广泛外伤、大手术、挤

8、压综合症、羊水栓塞、 前置胎盘、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以组织损伤为主 , 数小时至 1-2 天, 可出现典型的大出血、 顽固性休克等典型症状 , 病性凶险, 死亡 率高。但如能及时解除病原 , 好转也快。(2) 亚急性型 DIC 多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 、癌转移、死 胎滞留、历经数日至数周 , 病情缓和 , 常无休克或不重 , 病程长 , 治 疗缓慢。由于原发病不同 , 预后欠佳。(3) 慢性型DIC临床较少见,可见于血管瘤、狼疮、卵巢肿瘤、慢性 肝病、妊娠中毒症等。 历时数月 , 常以高凝状态为主 , 出血症状不重 或无出血, 常常只见化验结果有变落4 DIC 诊断2.1诊

9、断标准3DIC按病理过程分I型(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H型(只 有血栓形成)及皿型(只有纤溶);按临床经过又分急性和慢性二型。DIC 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般诊断标准 :(l) 存在易于引起 DIC 的基础疾病 ,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 型手术及创伤等。(2) 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 多发性出血倾向 ;不能以原发病解释的 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 ,如皮肤、皮下粘膜 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抗凝治疗有效。(3) 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标准 (同时有以下 3 项以上异常 ):血小板低于 100X 109/L或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原

10、(Fbg)<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 或>4.0g/ L;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阳性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 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10s以上;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考虑行抗凝血酶、因子忸活性(忸:c) 及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测定。基层医院 DIC 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 (同时有以下 3 项以上异常 ):血小 板vlOOX 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血浆Fbg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 降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

11、盯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性 变化;外周血破碎红细胞比例 >10%;血沉低于 10mm/h。5 DIC 治疗及注意事项 3,65.1 治疗原发病和消除诱因(I) 治疗原发病:原发病的治疗是阻断 DIC病理过程的最关键措施。 如严重感染时首先抗炎症治疗 ,休克患者必须抗休克处理等。实践表 明,凡是病因能迅速去除或控制的 DIC 患者,其预后较好。 (2)消除诱因 : 积极消除各种诱因 ,如纠正酸中毒、改善缺氧、保护和恢复单核 -巨噬 细胞系统功能 ,可以预防或阻止 DIC 的发生、发展 ,为人体正常凝血 - 抗凝、凝血 -纤溶平衡的恢复创造条件。5.2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阻断 DIC

12、病理过程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其目 的在于抑制广泛性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防止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 ,为恢复其正常血浆水平 ,重建正常凝血与抗 凝平衡创造条件。常用药物如下 :(1) 肝素类药物:肝素类药物是最主要的抗凝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使 用的肝素分为沿用已久的标准肝素亦称 “普通肝素” 和近年由酶解法 等获得的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 (LMWH) 为一组由标准肝素裂 解或分离出的低分子碎片 ,分子量在 3-6ku 之间,近年被广泛应用于临 床,有取代标准肝素之趋势。但有学者认为在急性DIC时丄MWH不能 替代普通肝素。无论是普通肝素还是 LMWH, 使用时要注意

13、血凝监测。 用法:普通肝素每日 <I00mg 为宜,确切剂量应根据病情而定。 LMWH 可每日50u/kg分2次皮下注射,用药间隔时间8-12h疗程58d。(2) 抗凝血酶(AT):药用AT目前主要来自血浆浓缩物。常用用量为首剂 120250u/ kg -d_1以维持AT-皿活性至80% 160%为度。AT血中半 衰期长达 50h 以上 ,因此一般每日用药 1 次即已足够 ,疗程 57d。(3) 活化蛋白 C(APC):APC 可以抑制病理凝血反应 ,防止血栓形成 (抑制 因子V、忸功能),且增强纤溶活性。使用方法:1218m岁kg h-1或24 -30mg/ kg - h-1,持续静滴

14、4d。适用于I和H型DIC,但活动性脏器出 血及血小板低于30 x 109/L时禁用。(4) 水蛙素 :目前使用的主要为基因重组水蛙素 ,该制剂为强力凝血酶 抑制剂。其作用不依赖 AT,抗原性弱,少有过敏反应,不与血小板结合, 极少导致血小板减少 ,且生物学稳定性好 ,不受体内其他因素影响 ,以 原型从肾脏排出,毒性低等是其优。水蛙素主要用于急性 DIC,特别是 其早期,或用于血栓形成为主型 DIC患者。用法:0.005mg/kg h-1持 续静脉滴注 ,疗程 48d。(5) 其他抗凝新药 :DX90650:为特异性因子Xa抑制物。动物试验表明,对内毒素诱发 DIC有防治作用。参考剂量:1OI

15、OOmg/kg,口服,每日23次。单磷 脂A(MLA):动物实验表明,MLA可显著降低内毒素诱发DIC的发生率 及严重程度。参考剂量 5mg/kg,静脉滴注I 一 2次/d。Nafmestat MesiIate(NM): 为人工合成的蛋白酶抑制剂 ,主要作用为降低因子 VIIa 活性,抑制因子 Xa 活化。5.3替代治疗对DIC患者在充分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可及时补充血小板 和凝血因子等替代治疗。(l) 新鲜血浆:新鲜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是DIC患者较理想的凝血因 子和血小板的补充制剂。 血浆输人还有助于纠正休克和微循环。 一次 输人1000ml新鲜血浆,可使血小板升至约 50x I09/l,

16、因子忸浓度由 20%提高至 100%,纤维蛋白原提高至 1.0gL 以上。Fbg:适用于急性DIC有明显低Fbg血症或出血极为严重者。首剂 24g,静脉滴注,以后根据血浆Fbg含量而补充,以使血浆Fbg含量达到 1.0g/L以上为度。由于Fbg半衰期达96144h,在Fbg血浆浓度恢复 到 1.0gL 以上或无明显纤溶亢进的患者 ,24h 后一般不需要重复使 用。(3) 血小板悬液:对血小板计数低于20 X 109/L,疑有颅内出血或临床有 广泛而严重的脏器出血的 DIC 患者 ,需紧急输人血小板悬液。血小板 输注要求足量,首次用量至少在4u以上(每400ml新鲜全血所分离出的 血小板为lu)

17、。欲使血小板达到有效止血水平,24h用量最好在10u以 上。(4) 其他凝血因子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剂量为2040u/kg, 每次以 5%葡萄糖液 50ml 稀释,要求在 30min 内静脉滴注完毕。每日 12次;因子忸浓缩剂:剂量为每次2040u/kg,使用时以缓冲液稀 释,20min内静脉输注完毕,1次/ d;维生素K:在急性DIC时的应用 价值有限,但是在亚急性和慢性型 DIC 患者,作为一种辅助性凝血因子 补充剂仍有一定价值。5.4纤溶抑制物在 DIC 实验指标证实有明显继发性纤溶亢进时 ,可以使 用纤溶抑制物。主要制剂有 :(1) 氨基己酸(EACA): 般用注射剂,每次

18、410g,以5%葡萄糖或生理盐 水100ml稀释,维持剂量1g/h。本品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下降, 休克者慎用。(2) 氨甲苯酸 (抗血纤溶芳酸 ,PAMBA): 每次 200500mg 加于葡萄糖液 20ml 中,静脉注射 ,每日 1 一 2 次,或加于液体静脉滴注 ,每小时维持量 100mg。(3) 氨甲环酸 (止血环酸 ):DIC 时多用注射剂。用量为氨基己酸的 1/10,l2次/d,或静脉滴注,每小时维持量0.1g。(4) 抑肤酶:抑肤酶系兼有抑制纤溶酶和因子 X 等激活的作用 ,呈纤溶、 凝血双相阻断。常用剂量每日810万u,分23次使用,或首剂5万u, 随后1万u/h,缓慢静脉注射。5.5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用于 DIC 的治疗尚在试验探索阶段。适用于血栓形成为主型DIC,经前述治疗未能有效纠正者;以及DIC后期,凝血 和纤溶过程已基本终止 ,而脏器功能恢复缓慢或欠佳者 ;有明显血栓栓 塞临床表现者。(1) 尿激酶(UK):因本药不具纤维蛋白选择性,注人体内可致全身性纤溶 激活和纤维蛋白原降解。首剂 4000u/kg,静脉注射,随之以4000u/h, 持续滴注 ,可持续用药 35d。(2) 单链尿激酶(scu-PA):亦称“前尿激酶”,激活纤溶作用依赖于纤维 蛋白的存在 ,特异性较强 ,疗效较强而致纤溶亢进作用较弱。剂量和用 法:80mg加人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