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1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2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3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4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一节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0 18 岁。 学前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前期等同0 6 岁这一时期。一般情况下,没有特殊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中所涉及的“儿童”,其年龄跨度是从 于幼儿期,指的是 3 6 岁这一时期,而广义的学前期则指的是 说明,本课程所指的学前期,指的是广义的学前期。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一)阐明学前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二)解释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辩证唯

2、物论、普通心理学等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 实、 丰富了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只有对学前儿童心理做深入和科 学的了解,发展心理学才是完整的。(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实践的,同时它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早期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 家长如果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了解了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才能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 另一方面, 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的基本

3、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科学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方法,正确组 织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更好地开发幼儿智力, 有肋于科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习惯,有利于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工作领域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学不仅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 帮助,其他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工作,如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儿童文艺工作,儿童玩具和服装设计工作等,都需要 融入一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开展, 更有生命力。 学前儿童心理学为社会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4、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类型(一)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 规律和年龄特点。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 程和水平的变化。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人的研究。这种研究的使 缺点是只见局部,容易忽略与整体的联系。(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也叫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结构来研究。其优 点是在认识儿童

5、心理发展的全貌的基础上,便于找出心理发展的整体规律。但进行这种研究一般比较复杂。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宣心理发展的某一个别的、 用范围比较广泛。其优点是能够比较深入的研究某一心理机能,个案研究的优点是便于对被研究儿童进行全面深人的(三)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个别的系统的调查。 考查,缺点是从个别儿童身上所得出的结论不能推广为所有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群体研究是将同性质的被试作为一个群体样组进行分析。这种研究的优点是可作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有代 表性。缺点是组织困难,而且不便于进行深人研究。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

6、划地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从而 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学前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的 变化和儿童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2自1实验室实验法。就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来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实验方法。 然实验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或教育等活动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来进行实验的方法。(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四)间接观察法 所谓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

7、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它途径了解被研究者 的方法。可以采用当面调查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当面调查是研究者通 过学前儿童的家长、 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做出结论。(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和婴幼儿交谈,来研究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 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一般规律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年龄特征的概念界定 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

8、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 的特征。1稳定性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 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 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 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 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2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 特征也会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9、3稳定性与可变性是辨证统一的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稳定不是绝对的,稳定之中也蕴含着变化。由于儿童心理 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 所以前人所揭示的有关年龄特征的表现仍然有参照的价值。 但是稳定是相对的, 如果 夸大了稳定性, 就会忽视社会条件和教育工作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作用; 又因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可 变性, 我们要学会考虑当前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并且要努力改善各种条件, 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向有益的方向变化。 当然, 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以免不顾儿童年龄特征而盲目地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 过分夸大社会条件特别是教育工作的作用

10、。 只有全面地、 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发展年龄 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 三 ) 与年龄阶段有关的几个概念1转折期与危机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 折期。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但是危机期却不是必然会出现的。所谓“危机”,往往是由 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 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 如果成人能够掌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并正确引导儿童心理 的发展,解决其一时产生的尖锐矛盾,“危机”就会不知不觉的化解。2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

11、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 期,发展的障碍就很难弥补。3敏感期或最佳期 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 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只是比起敏感期或最佳期来说,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 慢。总的来说,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4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从简单到复杂 心理的发展是由

12、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过程,这种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不齐全到齐全 人在初生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并不齐全,而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的。无论是认知活动还是情绪状态,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到分化。(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

13、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后来出现有目的的活动。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和局限,年龄越小受到的制约就越大。(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起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表现为心理活动 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 随即也就出现了个人特有的个性。第四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和生理成熟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人类共有的这些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

14、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第二,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儿童个体的遗传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的差 异,从而影响到心理机能的差异。遗传素质规定了儿童可能的发展方向,而儿童每一阶段的发展又总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 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若在某种生理结构达到一定成熟时, 能适时地给予恰当的刺激, 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 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如果生理上尚未成熟,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准备,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 果。二、环境和教育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

15、定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环境可以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生活环境可以使这些前提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儿童心理从一开始就是社 会的产物。 但是在同一社会中, 儿童所处的环境又是千差万别的。 具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儿童个 别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三、心理矛盾运动 儿童心理是通过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1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内部矛盾是指在婴幼儿主

16、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婴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婴幼儿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2儿童的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儿童活动中发生 的。只有通过活动,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才能成为儿童心理的反映对象,才能转化为儿童的主观心理成分;只有在 活动中,新需要与旧水平的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形成;只有通过活动,儿童才有可能反作用于客观环境。第二章第一节婴儿心理的发展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一、 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新生儿时期,是人生中第一个重大质变的时期, 1生活环境的转变 2 神经系统机能的转变 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一)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1

17、吸吮反射。 2眨眼反射。 3 抓握反射。 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3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根本转变上: 个体软弱性到发展可能性的转变怀抱反射。 5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 个脚趾形成扇形。 6 迈步反射。 7 游泳反射。 8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二)条件反射与心理的发生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因为它既是神经系统内所发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又揭 示了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使有机体根据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作出反应活动。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条件反射 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生。

18、第三章第一节婴儿认知的发展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发展(一)感觉的发生发展婴儿偏爱注视人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人脸的轮廓线、复杂度感岁便能达到正常人的视力范围。 婴儿已经具备了原始的颜色视觉。 婴儿听觉也存在敏度。 即使是出生 24 小时内的婴儿, 也能区分出乐音和噪音。1视觉的发生 婴儿的视敏度大约 6 个月到 2听觉的发展 同视觉一样, (二)知觉的发生 1图形知觉 婴儿的图形知觉发展也比较早。兴趣。相对于简单的图案来说,婴儿更愿意看复杂的图案;相对于直线来说,婴儿更愿意看曲线;相对于静止的 物体来说,婴儿更愿意看活动的物体;相对于轮廓少的图形来说,婴儿更愿意看轮廓多的

19、图形。2空间知觉( 1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2 )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也称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南西北 的知觉。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定位的。( 3 )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远近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程度的反映。深度知觉是距离知 觉的一种。( 4 )时间知觉 研究表明,婴儿时间知觉的发展遵循以下规律: 时间知觉的精确性是年龄的函数,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时间知觉的精确性同婴儿生活经验有十分密切关系,是其经验积累或后天学习的结果。 婴儿一般先知觉和理解“小时”“一天”这些较大的时间

20、单元,然后才慢慢知觉和理解较小的时间单元 (如分、秒等)和更大的时间单元(如周、月、年等)。 婴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也即对事件的记忆是时间知觉和时间表象的主要信息来源。 生活制度或作息制度在婴儿时间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第二节婴儿注意的发展一、婴儿注意的重要性 注意与婴儿感知觉密切相关。它能使婴儿更加全面、清晰地感知其所指向和集中的事物。在婴儿早期,感知 觉引起注意, 注意又促进婴儿对事物更细致的感知。 注意也是婴儿学习的先决条件。 它通过对感知觉和记忆过程 的影响而直接制约着婴儿的学习效果。二、婴儿注意的发生 儿童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新生儿觉醒时

21、间极其短暂的特点,是人类种 系发展进化的产物, 它具有维护新生儿生存和保护尚未成熟的神经系统使其免受过多刺激的重要意义。 新生儿期 过后,婴儿每天清醒的时间迅速延长,觉醒状态与昏睡状态之间的转换也变得有规律,感知觉能力日趋成熟,这 都为注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婴儿注意的发展 婴儿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选择性与稳定性逐步发育成熟;在婴儿晚期,注意的 分配和转移能力开始发展,并产生了有意注意。第三节婴儿记忆的发展一、婴儿记忆的发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个体的记忆应该发生在新生儿期,但近几年通过对胎儿的研究发现,个体在胎儿末 期就有了听觉记忆。在判别记忆发生时一般采用

22、以下三个指标:1习惯化。 婴儿对刺激物的习惯化,常被作为他对事物是否熟悉或是否 能够再认的指标。如凯森等人采 用感觉偏爱法研究婴儿对熟悉图形的视觉习惯化,证明婴儿出生13 天就已经有了原始记忆。2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常被用作记忆发生的指标。婴儿对条件刺激物作出条件性反应,能 表明再认的存在。有研究表明,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刚刚出生 2 天的婴儿就可以学习并认识到条件刺激 物和食物之间的预示性关系,在几个小时内便可建立初步的条件反射。3重学节省。婴儿学习一种知识或技能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来学习,第二次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次数 比第一次要少一些, 这就是重学节省现象。 和效果。二、

23、婴儿记忆的发展103 个月婴儿记忆的发展萨利文等进行了两项对比研究后证实, 象。这表明婴儿 3 个月时已经具备了 823 6 个月婴儿记忆的发展 这一时期婴儿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发展。3612 个月婴儿记忆的发展 半岁以后,婴儿长时记忆所能保持的时间继续延长。许多心理学家分别采用条件反射法、习惯化法和感觉偏 爱法等进行的研究都共同证实了这一点。这时期婴儿最引人注目的外在变化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同时,对婴儿社会性认知及记忆的研究也表 明,婴儿对陌生人的“格外小心”既说明了社会情感的发展,也表明了其长时记忆能力的扩展。4 12 36 个月婴儿记忆的发展在婴儿 12 36 个月这段时间里,其再现

24、即回忆能力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婴儿开始用行动表现出初步的回忆 能力。它由于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 因此只用来检测婴儿记忆和学习的能力3 个月的婴儿在相隔 8 天以后重新学习时,出现了“重学节省”现 天之久的长时记忆。他们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可以保持数天不忘。第四节婴儿思维的发展一、婴儿思维的特点(一)思维的直觉行动性 婴儿时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其基本特点是:这种思维与婴儿的感知觉和行动密切相联系,婴儿只 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与此同时,由于婴儿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间接 性。直觉行动思维是在直觉行动中进行的思维,因此,婴儿只能在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

25、能在自己的行动中 思维,而不能在感知和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后果。(二)直觉行动思维中最初的词的概括调节作用婴儿时期直觉行动思维中的词的概括调节作用是逐步产生的。一般说来, 2 2.5 岁的婴儿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于直观和动作;而 23 岁婴儿的思维,词、语言的概括调节作用才比较明显。二、皮亚杰关于婴儿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从出生至两岁,大致处于这一阶段。出生婴儿只有先天 的遗传性无条件反射,随后才逐渐发展出通过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2前运算阶段( 2-7 岁)2

26、 岁以后,婴儿进入了前运算阶段。这是感知运动智力向概念性智力(运算)发展的一个中间性过渡阶段。 由于这一时期婴儿还不能进行逻辑运算,故称为“前运算阶段”。三、婴儿思维的发展 影响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因素 1婴儿基本动作发展水平。这主要体现了成熟因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它制约着婴儿问题解决能力的产生 与发展。2婴儿认知经验的发展水平。这主要体现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重要作用,能促进婴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3婴儿协调动作技能与认知经验的发展水平。这主要反映了成熟、环境和个人努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第四章 婴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情感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

27、婴儿所具有的情绪反应,是其重要的适应方式。婴儿出生后其生活完全靠成人照料,在成人的哺育与抚慰下 得以生存。婴儿需要与成人相沟通,才能达到配合得当,得到适合的照顾。而情绪反应正是重要的沟通讯号,在 婴儿早期还不会表达的时候,更是如此。二、情绪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许多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婴儿心理活动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它直接 指导和影响着婴儿的行为。儿童在不同的情绪动机影响下,其行为表现是完全不同的。三、情绪情感是婴儿认知活动的推动者 婴儿的情绪情感是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分化与发展的,同时,情绪情感对婴儿的认知也起着推动、促 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

28、不论感知、记忆,还是注意、思维、想象,都受情绪的制约与调节。与婴儿愉快情绪相 联系的人或者物,婴儿很快就能记住,且保持很久。四、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表情 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 而它在婴儿与人的交往中, 尤其占有特殊的、 重要的地位。 儿借助于面部表情、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使成人了解他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需要来照顾、哺育他,给予他情 感上的安慰。婴儿通过与成人情感性的问答,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来维持、调整与成人的交往。在婴儿初步 掌握语言后, 表情仍然是婴儿重要的交流工具。 它与语言一起实现婴儿与成人、 婴儿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情 绪是婴儿人际交往的组织者, 在

29、儿童社会交往的发生、 发展,自身社会行为的保持、 调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儿童维持正常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五、情绪情感促进婴儿意识的产生 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和成分。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它由饥饿、 寒冷、疼痛引起的痛苦,或温暖、饱足、母亲的抚慰引起的舒适、快乐等体验组成。 情绪情感对婴儿自我意识 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等方面,而这几方面的发 展,都与婴儿关于“自我”的情绪体验及其性质紧密相联。婴儿对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如由自己活动、能力、 操作成功得到的成功感、自豪感,由他人喜爱、称赞等得到的被爱感

30、、愉快感,促使婴儿形成和加强其对自身形 象的积极看法和肯定性评价;而对自己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由自己活动、能力、操作失败引起的沮丧感、焦虑, 由他人批评、忽视、得不到关怀引起的自卑、己不如人,则促使婴儿形成和加强对自己形象的消极看法和否定性 看法。第二节婴儿情绪的发生与分化一、婴儿情绪的发生婴儿初生表现出来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它具有先天性 2 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二、初生情绪的分化性总的看来,基于目前的研究,可以认为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已经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表现中至少已经有两 种不同性质的情绪反应,即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婴儿情绪的社会化第三节一、

31、怯生 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怯生不是突然发生的,它与微笑一样有一个逐渐显露 的过程。害怕的发展一般比积极情绪的发展要迟一些。4 个月的婴儿对陌生人也会笑,只是比对母亲笑得要少一些,不过并不害怕陌生人。他们对新奇的对象包括 陌生人显示了极大的兴趣。 45 个月的婴儿注视陌生人的时间要多于注视熟悉人的时间,有一个来回注视比较 陌生人的脸和熟悉者的脸的比较期。57 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出现一种严肃的表情,到79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就感到苦恼了。712 个月的儿童会出现几种明显的害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陌生人的害怕。在这个年龄阶段,中等强度 的陌生事件可以引发婴儿的

32、兴趣,有时,婴儿还会发出呀呀语和微笑。但是,更加陌生的事件可能使儿童产生不 确定感和害怕。婴儿并非见到陌生人就一定害怕,而受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是:1环境的熟悉性 2 父母是否在场 3 陌生人的特点 4 婴儿成熟程度 5 抚养者多少 6 婴儿接受的刺 激二、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在婴儿 67 个月时产生,随着母 -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分离焦虑是指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依 恋以后,又要与所依恋的人分离,表现出的伤心、痛苦,并且强烈的拒绝分离。第五章 婴儿社会性交往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节 婴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一、婴儿与母亲的交往(一)母婴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母婴交往是婴儿知识、认识能力发

33、展的首要基础 在与母亲的大量、频繁的接触和交往中,婴儿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习得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知识,认识了物 体,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常识和初步的操作能力,形成了初步的思考习惯、提问能力。2母婴在相互作用中进行着感情信息的传递与交往 前语言阶段的婴儿通过发出情绪信号表达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母亲也正是按照婴儿的情绪信息去理解婴 儿的状态和需要, 并给予实际上的护理和感情上的安慰。 母亲对婴儿需要的及时反应和满足, 促进婴儿学习使用 情绪作为适应手段与成人进行交往。母 - 婴之间的情绪交流在他们之间营造了良好的感情气氛,这是婴儿身体 健康、智能和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前提。3母婴交往是婴儿语言发展的刺激

34、源 母亲在与婴儿的共处中,在婴儿的语音表达上,在语音与物的意义的结合上,也就是形成词的过程中,与婴 儿之间进行的言语应答、重复、模仿和强化都为其语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母亲主动组织的、生动的 母 - 婴言语交流,就是婴儿言语能力发展的语言环境。4母婴交往是婴儿社交技能形成的基础 一个人的社交技能和风格固然有个体先天特色的方面,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形成的。而 母亲的行为, 母亲对早期婴儿与他人交往的引导, 母亲的示范作用, 对婴儿交往行为的评价与强化、 鼓励和纠正, 给婴儿社会交往技能打下了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基础。(二)母婴依恋的发展1婴儿依恋的表现 母亲在抚育婴儿的过

35、程中,与婴儿进行着亲密的感情交流。因此,婴儿与母亲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感情 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了依恋。 它表现为: 婴儿将很多富有感情的行为, 如注视、依偎、拥抱、微笑等都指向母亲; 与母亲亲近使婴儿感到舒适、愉快;在母亲的身边使婴儿感到安慰,与母亲的分离会使他感到焦虑;在遇到陌生 人与环境而感到恐惧时,母亲的出现能使婴儿感到安全。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对婴儿的整个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婴儿的依恋是在后天与抚养者的亲密交往中形成的。随着抚养者 抚育方式的不同,形成的依恋的性质也不尽相同。(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 3 个月) 这时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无差别的反应。他们对所有人的反应几

36、乎是一样的。喜欢所有人,看到人的脸或听 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同时,所有人对婴儿的影响也都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都会引起婴儿的愉快、满 足。此时,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6 个月) 这个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偏爱,对他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反应是不同的。对母亲表现了 更多的亲近、依偎;而对其他熟悉的人,就会少有亲近;对陌生人依然有一些反应,这个年龄的婴儿还不怕生。(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 3 岁) 从这时起,婴儿对母亲更加关注,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 全的基地;婴儿也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

37、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 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咿呀作语,而是出现了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 岁以后)2 岁后,婴儿把母亲作为交往的伙伴,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 要,依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与母亲的空间上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3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反抗型依恋 在这三种依恋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 依恋。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影响儿童

38、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安全的依恋 有助于发展儿童对自己、对同伴的信任感和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婴儿与父亲的交往(一)父婴交往的特点 1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地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更多地是照顾婴儿。 2在交往的方式上,父婴交往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而母婴交往则更多地通过言语交谈和身体接触。 3在游戏的性质上,父母亲也有显著不同。母亲与婴儿玩的游戏中,以引发和保持视觉注意的视觉游戏为 主,母亲常玩吸引婴儿注意、观看的游戏。而父亲最常见的游戏,是与婴儿的触觉的、肢体运动的游戏。(二)父亲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与母亲的不同角色,使其在育儿的情境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9、1父亲是诱导婴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 父亲是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由于父亲与婴儿交往、游戏更多地是与婴儿玩兴奋、刺激、多样的游戏,而不 像母亲更多做传统、缺少变化的游戏,因此,在与父亲共同游戏中,游戏的多样化与轮回重复诱发婴儿的兴趣, 导致婴儿极大的快乐和满足。2父亲与婴儿的共同活动和游戏对于婴儿认知、社会性和个性特征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由于父亲性格、 能力等的独特特点, 特别是父亲与婴儿在交往上的独特性, 婴儿从父亲那里可以学到更丰富、 广阔的知识, 更广泛地认识自然、 社会,并通过操作、 探索、 变换多样的活动、 玩法, 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 探索精神、创造意识,丰富想象力,发展好奇心与求

40、知欲。而这些对婴儿认知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3父亲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父亲积极与儿童交往,有助于儿童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与 态度有一个适当而灵活的理解。 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 父亲对男孩的作用似乎更大。 有研究表明, 男孩在 4 岁 前失去父亲, 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 在性别角色的测验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他们喜欢非身体性的、 非竞赛 性的活动,如看书、听故事等。无论是母婴交往还是父婴交往,均对儿童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母婴关系与父婴关系互相补充和共同加 强,为婴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婴儿与同伴的交往去掉不友(一)婴儿

41、同伴交往的意义 1促进婴儿社交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由于婴儿同伴间年龄的相近性,身体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相似性,而遇到的矛盾、问题又不尽相同,这就使的 婴儿同伴间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社交行为并且练习、 实践, 而且还有更多机会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 好行为,使之向更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2促进婴儿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 在同伴交往中,婴儿不仅需要自己去引发和维持同伴交往,而且他从同伴那儿得到的反应远比从父母那儿得 到的反应要模糊和缺乏指导性,由此,婴儿必须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使其信号和行为反应更富有表现性,以使 交往活动顺利进行。3促进婴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婴儿在与同伴交往中,不仅可以表现积极的情

42、感,还可以宣泄并调节不良情绪,帮助平衡自我的心理状态。 婴儿正是在这种同伴交往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出对其他人情感状态的注意、理解与同情。(二)婴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同伴间的熟悉性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大都发生在相互熟悉的婴儿之间,或者在相互熟悉的婴儿间更易发生。2亲子交往经验父母对他人的交往行为为婴儿提供榜样和经验。研究表明, 亲子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同伴交往有正向影响。3婴儿自身的个性、行为特征婴儿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婴儿的同伴交往,影响其同伴社交地位。最喜欢用积极行为去 与同伴交往的婴儿,是同伴中最受欢迎的;最不受大家喜欢的,是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消极行为的婴儿。第二节

43、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它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 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成和发展影响着社会性其他方面的形成与发展。她把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分为哈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婴儿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发展体系。5 个阶段,前 3 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 2 段为客体自我的发展。 1第一阶段: 58 个月。抚摸它、微笑并咿呀作语。但这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当镜中出现某一形象时,他们可能注视它、接近它、 这些行为表现, 在镜中出现自己的形象和其他婴儿的形象时并没有什么两样。 的映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

44、立存在的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自我电视形象 这阶段产生了初2第二阶段: 912 个月。 婴儿显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是镜像动作的源泉,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 像中的动作,并且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同时,婴儿能够对具有相倚性关系的 和不具有这种关系的自我电视形象作出明确的区分。 这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 步的主体自我。3第三阶段: 1215 个月。 婴儿的主体我进一步得到发展。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出的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 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自我得到明确

45、的发展。4第四阶段: 1518 个月。 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镜像)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 征来自主体特征, 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 反映了在客体自我水平上的自我认识。 由于具有了这种能力, 所以这阶段的婴儿能够分辨自己与其他婴儿的照片。5第五阶段: 18 24 个月。 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并且具有了用适当的人称代词称呼某个形象的能力,如使用代词 “我”、 “你”标示自我与他人。 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 能从客体(如照片) 中认识自己, 用特定的语言标定自己。这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自我,这是客体我的重大发展

46、。第八章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视觉、 听觉、味觉、嗅觉、 触觉等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产生的,并受到知识 经验的影响。一、视觉发展的特点 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视力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我们可以看出5 6 岁时是儿童视力发展的转折期。也有研究者认为,儿童的视力在 6 岁时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此后,儿童的视力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这个水平,年 龄再大一些后则发生水晶体弹性降低的现象,视力开始减弱。二、听觉发展的特点(一)听觉感受性 幼儿听觉的感受性存在着巨大的个

47、体差异。不同的幼儿对声音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高些,有的低些。听 觉感受性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二)言语听觉1纯音听觉 纯音听觉是指儿童辨别一般声音的听觉,也就是纯物理性质的听觉,只感受声音的高低,没有审美或概念意 义的理解。在幼儿期,儿童的纯音听觉一直在发展着。2语音听觉 幼儿的语音听觉是不断发展的,在幼儿中期,儿童能够辨别出语言的细微差别,到了幼儿后期,儿童则能够 辨别母语所包含的各种语音了。三、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组成的。空间知觉包括方 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幼儿的空间知觉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幼

48、儿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二是对 空间概念词的掌握,三是一定的经验储备和训练。四、时间知觉 幼儿的时间知觉从整体上讲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准确性和稳定性都很差。这是由幼儿自身发展阶段的特点决 定的。幼儿阶段时间知觉一直在发展。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第三节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观察发展的特点(一)观察的目的性:幼儿早期的观察是随意的,无目的性的。到了中期和后期,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开始排除干扰,主动进行观察。(二)观察的持续性:由于自我控制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幼儿无法像成人一样坚持长时间观察,观

49、察持续的时间很短。(三)观察的概括性:在幼儿早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观察处于无意识、零碎、孤立的阶段,这时 幼儿只能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和现象,无法从整体的角度去看问题,观察的概括能力很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 儿的观察概括能力不断提高。(四)观察的细致性:幼儿观察事物整体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笼统、粗略的轮廓,隐蔽的、细微的特征还是 无法观察到。随年龄的增长,思维的逐步成熟,经验不断丰富、实践的机会增多,幼儿观察的细致性在后期得到 进一步提高。(五)观察的组织性:幼儿早期的观察是随意的,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幼儿中期开始尝试按照事物的表面 联系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后期,已经可以从主次关系、系统

50、性、顺序性几个方面入手去观察事物了。第九章 幼儿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伴随在许多心理活动(如 感觉、知觉、思维等)之中,是这些心理活动共有的一种特征。幼儿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幼儿的无意注意没有事先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活动,在个体出生时就已出现。在幼儿 期,无意注意仍占据优势地位。幼儿无意注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刺激物鲜艳的颜色,动听的声音,奇异的造型,显著的变化等等都是幼儿注意的焦点。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

51、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1)通过外部语言指令来控制或引起有意注3)以内化的语言来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行为。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二)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影响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幼儿注意发展受生活制度与规范的影响 2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与游戏密不可分 3语言调节对幼儿有意注意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幼儿的有意注意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就要求有一种监督和引导机制,来保证幼儿所关注的活动能够顺利进 行。一般来说,幼儿语言对有意注意的控制和调节分为三种形式:( 意;( 2)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语言调节控制行为;(第十章 第一节一、无意记忆占据优势,有意记忆继续

52、发展(一)无意记忆占据优势 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活动对象的物理性质 那些形象鲜明、颜色艳丽、直观具体,富于变化的对象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同时也容易为幼儿无意记住。 2记忆对象与幼儿自身的关系:幼儿对自己感兴趣、能够引起幼儿好奇心或给幼儿留下深刻感受的事物的 对象记忆深刻。3幼儿关注对象重点的差异 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幼儿活动的主题,在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与该对象的联系,那么对该事物识记的效果也 就更好。呈现出以下特点:另外活动中幼儿接触的对象的数量,以及幼儿在活动时的动机等原因也会影响到无意记忆的效果。 (二)有意记忆继续发展 有意记忆 是指需要主观努力,有目的、有计划的

53、记忆。有意记忆在整个幼儿期持续发展, 1有意记忆需要成人的引导与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会对幼儿提出各种告诫和建议,这些要求和建议都是促进幼儿有意记忆发展的方式。幼 儿的有意记忆有一部分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特殊需要。2有意记忆受行为的动机影响 如果幼儿主动的进行某项活动,那么记忆的效果会很好。 幼儿活动中的动机直接影响有意记忆的效果。幼 儿在自己主动进行的活动中动机性强,会积极进行有意记忆,而被动接受活动时则很难完成较好的有意记忆。3有意记忆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幼儿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容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同伴的赞许、鼓励甚至羡慕都会促使幼儿的记忆效果有所 提高。二、机械记忆占据优势,意义记忆继续发

54、展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的区分在于记忆的方式不同。机械记忆是指简单、机械重复的记忆,这种记忆只是将识 记对象的表面现象印刻在大脑之中, 并不真正理解内部的含义。 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识记材料的内容意义以及 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 意义记忆对识记材料的组织程度和理解程度都高于机械记忆。 幼儿期机械记忆和意 义记忆都处于发展之中,而且意义记忆发展非常迅速。(一)机械记忆是幼儿记忆的主要方式幼儿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的原因是: 1 、由幼儿的生理条件所限制。幼儿大脑皮质的反应性强,在感 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时,也能够留下痕迹。 2 、幼儿知识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理解能力,对许多识记材料无法 理解,

55、因而只能根据材料的一些显著的外部特征进行机械记忆。(二)意义记忆继续发展 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好于机械记忆的原因在于:1意义记忆是通过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幼儿就可以把新识记的材料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 系统之中,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有意义的知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很容易提取头脑 中的记忆储备,也更容易把新纳入的材料牢牢记住。2机械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外部特征进行识记的,识记材料犹如镜子反射一样保留在幼儿的头脑中,虽然 清晰, 却无法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融合。 这些机械记忆的材料在头脑中以孤立的小单位存在无法形成整 体的、有意义的、联系着的系统。所以,意义记忆的

56、效果好于机械记忆。(三)两种记忆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在整个幼儿期都处于发展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三、形象记忆占据优势,语词记忆继续发展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是按照记忆的内容进行区分的。(一)形象记忆效果好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指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儿童早期的记忆形式完全是形象记忆,在语言出现后,儿童 才具有语词记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语词记忆是指通过语词来识记材料。随着幼儿 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词记忆也不断完善。 语词记忆是记忆的高级形式, 抽象的逻辑信息往往是通过语词记忆进行的。 成人主要通过语言向幼儿传授知识经验, 提出要求。 但从记忆

57、的效果来看, 形象记忆效果仍在幼儿记忆中占据优 势。(二)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处于发展之中 幼儿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三)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差距逐渐缩小 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在形象记忆中,图形或物体起作用,词语在其中起着标志和组织记 忆形象的作用。在语词记忆中,主要记忆内容是语词材料,但记忆过程要求语词代表的事物形象作支柱。随着幼 儿语言的发展,两种记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差别也相对逐渐减少。四、记忆的持久性提高,精确性较差第十一章 幼儿想象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步发展 在整个幼儿期,无意想象都处于主导地位。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主题不确定且内容零散,缺乏系统 性的想象。幼儿在进行无意想象时关注的重点是想象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一) 无意想象 1想象无预定目的,受外界刺激影响 2想象主题不稳定3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4想象活动只注重过程,不在意结果(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想象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在幼儿前期开始萌芽,到了幼儿后期逐渐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在幼儿后期,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