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 冀教版 素材_第1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 冀教版 素材_第2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 冀教版 素材_第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 冀教版 素材_第4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 冀教版 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圆面积公式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内容包括四个知识模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和解决问题,结合本单元内容,还设计了两个综合应用内容:一是“木材问题”;二是“测量土豆的体积”。本单元教材在内容安排和编写思路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活动经验背景下学习新知识。圆柱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第一学段通过实物和模型已经能辨认圆柱的立体图形,具备了学习圆柱的直接经验,因此认识圆柱时,教材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物体。其中,有的是圆柱体,有的不是圆柱体。在学

2、生利用已有知识找圆柱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圆柱体。再如,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圆柱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表面积。而长方形面积和圆面积的计算方法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教材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分为两个课时。首先,第1课时,在认识了圆柱体后,通过把一个罐头盒的商标纸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第2课时,认识圆柱体的展开图,讨论并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有,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索,因为,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的关键是利用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和经验,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所以,教材推导公式之前,

3、设计了“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探索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二、重视了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学习新知识。教材在学习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探索圆柱体积公式、探索圆锥体积公式以及解决问题时,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比如,通过剪罐头盒商标纸展开,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习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等分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小实验,用圆锥形容器往圆柱形容器中倒沙子,探索圆锥体积公式;通过在一个盛有半杯水的水杯中测量土豆和石块的体积,探索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等。这些动手操作活动,既使

4、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又是理解知识,形成方法和掌握数学技能的过程。三、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圆柱形的物体,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如,利用罐头盒的包装纸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利用爷爷、孙子同一天过生日,两个大小不同的蛋糕,认识圆柱体积的大小;测量茶叶筒的有关数据,计算它的体积;测量水桶的有关数据,计算它的容积。另外,还设计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一个长方形铝板制成一个圆柱;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铁皮;砌一个圆柱形的沼气池,抹水泥部分的面积;计算易拉罐的体积;估计一堆小麦的质量;矿泉水桶、矿泉水瓶盛多少水;建蓄水

5、池、木材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且学会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教育目标是: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圆锥和圆柱的展开图。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解决有关体积、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3、在探索物体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5、通过观察、操作、推断等数学活动,体

6、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本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一共安排10课时,其中综合应用“木材问题”和“测量土豆的体积”。用2课时。1、圆柱的表面积,共安排了3课时。第1课时,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本节有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认识圆柱,二是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首先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圆柱,如饮料筒、鼓、茶叶桶等六种实物(其中,鼓、瓶子不是圆柱)。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拿一个圆柱的物体进行观察,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直观感受圆柱面的特点。在学生直观感受圆柱的基础上,教材提出: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

7、?接着教材结合立体图形,介绍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让学生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用现实的物品指出圆柱的各部分。在认识了圆柱后,接着探索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教材设计了“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的活动,并呈现了剪商标纸的过程示意图。在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两个问题。(1)长方形商标纸的长和宽分别与罐头盒的什么有关系?(2)长方形纸商标纸的面积1和罐头盒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议一议:怎样计算罐头盒的侧面积?总结出计算侧面积的方法。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讨论

8、的空间,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总结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索出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之后,“试一试”安排了测量罐头盒的周长和高,并计算出它的侧面积。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所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够独立解决。在练习中,还设计了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的练习题。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并计算圆柱侧面积的基础上,教材呈现了圆柱形纸盒展开的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圆柱体的展开图,接着提出了“怎样求表面积”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实际展开一个纸盒,让学生观察、了解了圆柱的表面是由上、下两个相等的底面(圆形)和一个侧面(长

9、方形)组成的,然后再讨论议一议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既: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总结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设计了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教材呈现了分步计算的过程,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你能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吗?教学时,分步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把分步计算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不作统一要求。试一试,安排了已知茶叶筒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它的表面积的计算问题。第3课时,解决和圆柱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呈现了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示意图,设计了两个问题。(1)做

10、这个水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2)照这样计算,做50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教材中的第(1)个问题就是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这是学生在学会求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以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第(2)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问题(1)要用至少两个字。使学生了解实际制作水桶时,还有接缝处要用铁皮。试一试设计了在一块铁板上制作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给出了水桶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于画图时需要考虑侧面的长度及侧面和底面在白铁板上的位置,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时,要先指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进行交流,然后再画图。2、圆柱的体积,共安排了3课时。第1课

11、时,探索圆柱体积公式。教材首先选择了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又非常典型的生日蛋糕,设计了一个 “亮亮和爷爷同一天过生日” 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有一大一小两个蛋糕,呈现了一家五口人在“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愉快的为爷爷和亮亮过生日画面。设计了,观察上面的情境,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知道“两个蛋糕都是圆柱形”,并认识“爷爷的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然后教材呈现了两个高和矮、粗和细都不相同,而且体积比较接近的茶叶筒,提出了“下面是两个茶叶筒,你能说出哪个茶叶筒的体积大吗?”的问题,通过这个事例的问题讨论,一方面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哪个筒装茶叶多,哪个体积就大”,并引出

12、“要能计算出体积就好了”。在茶叶筒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讨论“议一议”的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启发学生联想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思路、活动经验和“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形成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思路。本节的第二个主要活动,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把圆柱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呈现了把一个圆柱等分成16份和等分成32份的直观图以及兔博士的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一个长方体”。教学时,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怎样求圆柱的体积?”的时间,启发学生回顾已有的活动经验。然后有条件的要让学生亲自用学具操作或教师用教具(也可用课件)演示。接

13、着讨论: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圆柱体积公式及字母表达式:VSh。探索出体积公式之后,安排了已知“圆柱形钢材的底面积和高,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的问题。这是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后的第一次应用,学生在统一单位后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第2课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本节课的测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测量出圆柱物体的相关数据;第二,计算出圆柱物体的体积。在现实生活中,求一个圆柱的体积时,高能够直接测量出来,而底面积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但可以通过测量直径或周长等,计算出圆柱的底面积,最后计算出圆柱的体积。根据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本课内容选择一

14、个开放性活动,提出“同桌合作,测量自己准备的茶叶筒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出它的体积”的要求,并通过兔博士的话,要求学生把测量的数据和计算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学生在学会圆柱体积公式以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材设计目的,学生可以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比如:(1)测量出直径和高,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体积;(2)测量出周长和高,先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出底面积,最后求出体积。教学时,课前要求学生同桌至少要准备一个圆柱形茶叶筒或圆柱形饮料筒,要给学生充分测量、计算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第3课时,容积计算。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之后,学生已经认识

15、了容积的概念,并会求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容积。本节课教材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保温杯这一典型事例,呈现了保温杯示意图,并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个保温杯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已知保温杯壁的厚度是0.8厘米。如果在里面装满水,能容纳多少毫升的水?第(1)个问题,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体积,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所以教材没有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留给学生来完成。第(2)个问题,教材首先通过蓝灵鼠的说,介绍了计算容积的思路,并呈现了分步计算“内直径”和“内高度”的过程以及计算水杯容积的综合算式。由于容积的计量单位通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所以计算结果

16、要由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换算成容积单位“毫升”。在学生完成容积计算后,教材提出了说一说:计算容积与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交流、归纳,使学生了解相同点是:计算方法相同。不同点是:求容积要利用从里面测量的数据,求体积要利用从外面测量的数据;容积和体积的计量单位也不同。教材还通过大头蛙的话说明“1毫升水重1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容积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即水的比重。并为解决“试一试”的问题做铺垫。练一练中,结合具体问题,介绍了柴油、汽油的比重,解决有关实际问题。3、圆锥的体积,共安排了2课时。第1课时,圆锥的体积。教材安排了认识圆锥、探索圆锥体积公式和利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三个方面活动。活

17、动一,认识圆锥。教材选择了生活中典型的圆锥形实物,并呈现了这些圆锥形实物的立体图形,使学生认识圆锥和圆锥的立体图形。然后要求学生“拿一个圆锥形的物体进行观察,并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在学生观察、触摸实物的基础上,教材提出议一议:圆锥有哪些特点?的问题,并通过交流的方式呈现了圆锥的特点。接着结合圆锥立体图介绍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活动二,探索圆锥体积公式。教材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首先用文字加示意图的方式介绍了实验的三个步骤:(1)找一个圆柱形杯子,再做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2)在圆锥形容器中装满沙子,然后倒入杯子中。(3)倒入一次,测量一下杯子中沙子的高度,看一看几次正好装满。边实验边填

18、写实验记录。同时,给出“实验记录”纸,并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先估计一下几次能装满。实验时可以按教材上的要求进行,也可以按照兔博士的话,另外制做圆柱、圆锥形容器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师生总结圆锥体积公式的字母表达式,即“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圆锥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 。活动三,计算圆锥体积。教材呈现了圆锥示意图,并给出了圆锥底面直径和高的信息。提出了 “自己试着算一算”的要求。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尝试计算的机会,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如:(1)先求出圆锥底面积,再利用 求体积;(2)直接利用公式 计算圆锥的

19、体积。第2课时,估计一堆小麦的质量。估计一堆小麦的质量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首先通过图示介绍了测量圆锥形小麦时用到的工具及测量方法,并通过蓝灵鼠的话给出了“每立方米小麦大约重735千克”的信息。然后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活动。活动一,记录测量的数据,并解决问题。教学时,有条件的可以用土堆、沙堆等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学会测量的方法;没有条件时要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可以选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测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活动二,教材给出了麦堆的底面周长、高和每袋装的质量的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和蓝灵鼠的话,自主解决“装完这堆小麦,需要多少个麻袋”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是问题(1)的数学化呈现,又是进一步

20、解决问题。如果实际测量了沙堆,可让学生算算;如果这是一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自主解决问题。练一练中,结合具体事例介绍了煤的比重、沙子的比重、钢的比重等知识,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4、解决问题,用1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问题。问题一:矿泉水问题。喝水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一大桶矿泉水有多少瓶矿泉水,够一家三口人喝多少天等,页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基于这些实际需要,教材设计了矿泉水问题。课前教师要给各组准备测量工具:矿泉水桶、矿泉水瓶、口杯和测绳、软尺、直尺等。课上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测量出一桶矿泉水和一瓶矿泉水各有多少。算一算一

21、桶矿泉水大约等于多少瓶矿泉水。(2)测量出口杯的容积,算一算一桶矿泉水可以倒多少杯水。(3)根据兔博士的话“按每人每天饮水1500毫升计算”,一桶矿泉水能满足一个三口之家几天的饮水需要?活动时,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给学生留下比较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问题二:建蓄水池问题。教材选择了建蓄水池的实际问题,呈现了计划建成蓄水池示意图,并通过蓝灵鼠的话告诉“底的厚度与壁的厚度相同”的信息,然后提出了四个要解决的问题:(1)这个蓄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2)用砖修建池壁,如果按每立方米用砖500块计算,建这个蓄水池要准备多少块砖?(3)如果按每平方米抹水泥5千克计算,内、外面及底面全部抹水泥,需

22、准备水泥多少千克?(4)如果每次按蓄水池容积的85%蓄水,一次蓄水大约多少吨(1立方米的水重1吨)?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尝试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必要的指导。如,求方木横截面面积的方法;蓄水池的结构等。关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最后,设计了两个综合应用的主题内容。第一,“木材问题”。“木材采伐、加工等”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选择了“某林场生产一批柳树圆木”的事情,呈现了这批柳树圆木情境图和“一共有150根”的信息,并给出了每根圆木的直径和长度。设计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木材的质量计算。教材设计了两个问题:(1)计算这批柳木大约重多少吨?(2)这批柳木凉干后约重多少吨?教材通过兔博士的话介绍了“湿木头的含水率是15%”的信息,并通过知识窗介绍了木料“容重”的概念以及常见木料的容重。第二,把它们加工成一种最大的方木,并设计了三个问题:(1)每根方木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2)这批圆木能加工出多少立方米方木?(3)几根这样的方木大约有1立方米?这个问题中,求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