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指向与语法关系_第1页
语义指向与语法关系_第2页
语义指向与语法关系_第3页
语义指向与语法关系_第4页
语义指向与语法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义指向与语法关系詹人凤语义指向虽然在我国直到八十年代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就其实质而言却是一个老 问题。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必须在语流中出现,同时跟处于同一语段中其他单位发生这样或那 样的语法语义组合关系,跟什么单位发生关系便指向该单位,这就是语义指向问题。例如: (1同学们明天检查身体。“明天检查身体”表述“同学们” , “检查”支配制约“身体” (对象 , “明天”限定“检 查”的时间, “同学们”限定(领属 “身体” (同学们的身体都可以说前者指向后者。 就广义而言,任何两个单位只要产生一定的语法关系(伴之而来必有语义组合关系即 有语义指向问题。传统语法中主语谓语之间,述语宾语之间、定

2、语、状语、补语同它们的中 心词(语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语义指向问题。那么为什么直到近一个时期人们才重视语义指 向问题呢 ? 主要是因为传统语法只研究受邻接性、顺序性所制约的显性语法关系的缘故。 一话语都是按照线性原则由一个个单位组合而成的。在线性组合中总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 重视:特定单位跟哪个或哪些单位紧靠在一起,这就是邻接性或连续性问题;连在一起的单 位谁在前谁在后,这就是顺序性问题。“语义上属于一起的,句法上也放置在一起。所有的句法系统都倾向于在线性序列上把 相关的成分放在一起,避免隔断。它们倾向于避免在两个意义上紧密相连的词中间插进任何 东西。 ” 基于这个原则,传统语法往往先切分连续的语流

3、,然后弄清邻接的两个单位之间的 关系。这一点在直接成分分析法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于现代汉语来说也许更为重视邻接性,所谓“离合词”如“洗澡、理发、鞠躬、结婚” 等等,本来只能是一个词,但是它们却可以说成“洗了一次澡” “理过三回发”为了避免 造成非邻接性结构,特意把它们归纳为“离合性”一类,合(邻接则为词,离(非邻接性 则为短语。使得整个结构层次仍然符合邻接性原则。实际上,现代汉语中“洗澡一次了”或“洗澡了一次”的说法都是不自然的。吕叔湘先 生也说:“一般说,两个直接成分总是紧挨着的,但也有被另一个层次的成分隔开的情况。 ” 所 举的例子是: 这两例似乎可以分析成邻接性成分,前一例如果照句首修饰语

4、的提法,那么“慢慢地”也可 以与其后的主谓短语组成全句的两个相互邻接的直接成分。 汉语数量词位置比较灵活, “又粗 又大”装饰“一双手”也未尝不可。现代汉语真正的非邻接单位恐怕也只是在插语等特殊情 况下产生。实际上正如弗·帕默在语法中指出的那样, IC 分析所根据的假设便是邻接性 或连续性原则, “该假设认为语言实质上是一度向的线性的语符列, 它能够被切分成越来越小 的语段。应当记住, IC 分析依靠的是扩展,也就是用别的一些序列甚至一些单个的语素来替 代某些语素的序列,但非连续性成分并不是序列” 。 正是根据这一点,直接成分分析法把许 多从语义上看十分重要的非邻接性成分之间的语法关

5、系置于视野之外。顺序性也就是语言单位在线性排列中的先后位置(配列 。对于现代汉语这样的语言,顺序性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的 关系同述宾之间的关系都是由名词和动词的顺序性决定的。修饰关系同补充关系的区别也是 如此:人来(主谓来人(述宾人好(主谓好人(偏正好说(偏正说好(补充这些关系以及充当的句法成分都是靠顺序性确定的。重视邻接性顺序性这种情况到了七十年代甚至得到了加强。例如“施事宾语” 、 “受事主 语”的提出便是以名词同动词的相对位置为主的,以前的“宾居句首” , “主位述后”之类的 提法被取消,主要的根据其实只有一条:在动词前的为主语,在动词后的为宾语,而不考虑 它们在

6、语义上是施事、受事或其他关系。不仅如此,传统语法还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在表层中原则上一个成分只能同另一个单 位产生一种语法关系。 主语只能同谓语产生主谓关系, 宾语只能同述语产生述宾关系, 定语、 状语、补语也只能同它们的中心词产生偏正关系。虽然名称或提法各家可能有所不同,但这 种原则基本不变。我国语法学家对兼语给予特别的重视,便因为它既作前面的述语的宾语又 作后面的述语的主语,一身而二任,破坏了专任一职的原则。总之,传统语法既受邻接性、顺序性的制约,又承认在这种制约条件下语言成分只应该 产生一种关系,因此什么成分同什么成分可以发生什么语法关系都非常明确,便不需要提出 语义指向问题。二然而随着

7、语法研究的深入,为邻接性和顺序性所制约的传统语法研究愈来愈不能满足人 们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邻接性顺序性同句义理解的矛盾上。五十年代主宾语的论争实质是意义派同词序派之争。 在此之前,一般语法书虽然也强 调邻接性和顺序性,但又有照顾意义一说,表现在允许“宾语前置”之类的主张,这样就破 坏了述(动宾之间的顺序性。在定语的处理上也如此,它承认有分加式和递加式的区别, 而分加式定语的成立则明显破坏了邻接性,因为位置在前的定语与中心词并不衔接,中间还 可以有其他的定语。这场讨论的结果大大增加了词序派的影响。于是产生了把成分分析同层 次分析结合起来的语法体系。这种体系关系单位明确,关系明显,易于操作,能够

8、在相当范围内从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归纳出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律。经过众多语法学家讨论审订的“中学 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的产生说明这种体系取得何等重大的胜利。然而受惠于此的也必然受制于此。随着语义组合关系研究的深入,人们愈来愈不满足于 仅对具有邻接性顺序性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正是强调语法层次关系的朱德熙 先生首先提出了现代汉语隐性语法研究的问题。早在 1978年 “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朱先生就提出了潜主语,潜宾语等间接成分问 题。潜主语同潜宾语的提出便打破了邻接性和顺序性原则。在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1979年在第十二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上宣读, 发表于 中 国语文 1980年期中朱

9、先生进一步运用“隐性语法关系”研究汉语语法歧义现象。 隐性语法关系指那些不受邻接性或顺序性所制约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它更侧重语言单位 之间的语义组合关系。 隐性语法关系显然是在更为广阔的范围里来研究句法语义问题。 例如:(2我们都去过北京(3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4耳朵有毛病的人(2例按照隐性语法关系可以认为状语“都”指向主语“我们” (范围 ,而同述语没有明显 的语义联系。 人们很早就发现传统语法在处理 (3 例过程中句子成分分析同语义组合关系的 矛盾上。 (4例传统语法只承认“耳朵有毛病”可以修饰“人” ,而忽略“人”同“耳朵”之 间的领属关系。另一方面,隐性语法研究可以突破传统显性语法所严格

10、规定的语法关系。显性语法认为 副词一般不能同名词发生关系。 (2例“都”指向“我们” ,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关系,传统 语法便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其实许多范围副词都是限定名词范围的,如:(5仅仅坦克就有五十辆。 (6就你不自在。传统语法对许多为句义正确理解所必需的语法关系避而不谈, 甚至作出矛盾的解释。 (2例的“都”本是限定“我们”的,但显性语法却只承认它修饰“去” 。 (3例中“王冕” 除作主语受谓语表述外,它还必须同“父亲”有领属关系,如是别人的父亲便不可这样说, 如:(7王冕七岁上死了他的父亲。(8?王冕七岁上死了老李的父亲。(7例的“他”一定在语义上复指王冕, (8例便成了奇怪的句子。而

11、“七岁”虽是状语的 一部分,却也指向王冕(“王冕七岁” 。 这些内容都是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性语法对此却 无能为力。因此它也将无法解释下列句子:(9小王从口袋里掏出了十元钱。(10小王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了十元钱。(11小王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他的十元钱。(9例毫无疑问“口袋”同“钱”都是小王的。 (10例却可能是掏了另一个人(“他”非小 王的口袋里的钱, (11例之所以奇怪是两个“他”的所指更不明确。三显然隐性语法关系也需要一定的控制因素。 这些控制因素从语义角度看便是全句的句义; 从语法形式角度看便是通过各种句子结构显示出的语义指向的倾向性、规律性。语义指向的作用就在于指明在句子结构句义理解的

12、制约下哪些间接成分之间可以或者必 须产生什么样的隐性语法关系。一般把隐性语法关系看作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组合关系,那 么也可以把语义指向看作形成此等组合的制约条件, 尤其是那些显现在表层结构的制约条件。 语义指向是为隐性语法关系服务的。隐性语法关系有非邻接性、非顺序性的特点,而且 缺乏显而易见的形式标志来表明什么单位发生的什么关系是有用的重要的,这就需要根据句 义理解通过更为广泛的句法结构特点获得的语义指向指明。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语义指 向是隐性语法关系得以成立的前提。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只是任选两个单位来考虑它们之间 的关系,没有相应的语义指向进行引导、控制、制约,即使说明二者可能有什么语法

13、语义关 系,对研究句子结构也是没有意义的。传统语法在历史的发展中曾经提出了各种性质迥然不同的语法关系,这些关系的建立或 则依据形态变化或则依据语言单位的邻接性和顺序性原则,所以都属于显性语法关系。但是 狭义语义指向中的指向单位和受指单位的关系则主要是隐性语法关系。语法关系完全由形态变化控制的“一致关系” “支配关系”等,有形态变化作为标志,同 语义指向关系不大,对缺乏形态变化的现代汉语来说情况尤其如此。现在一般所谓纯语义关系实际是对印欧语言的格关系的改造。如施事、受事、领事、与 事、工具、结果、时间、处所等便来源于由形态变化所表现的“格”的语法范畴。后来扩大 了它的用途,泛指名动之间以及名名之

14、间的语义联系,因而也可用于缺乏形态变化的现代汉 语。这类关系可以超越句子结构,句子结构有变化,受指单位在句中充当不同的成分,语义 关系仍可不变。这类关系的着眼点主要在受指单位,但领事、时间、处所等则在指向单位, 它们侧重在语义组合的一方,可以称为语义角色关系。一般来说它们都属于隐性语法关系。 传统语法在表达平面有两套平行的术语表示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谓关系表述关系述宾关系支配制约关系偏正关系修饰限制关系述补关系补充说明关系联合关系平等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复指等同关系可以看出左行是从句子成分着眼的,对句法结构有明显的依赖性,而且基本上由两个成分对 举来称谓。右行与左行异名同实,术语则主要从指向单位着眼

15、,从字面上看不出它同句子成 分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传统语法的句子成分都是根据邻接性和顺序性确定的,而语义指向特 别是狭义的语义指向都具有非邻接性和非顺序性的特点,因此用左行的术语来表达指向单位 和受指单位的关系是不适宜的。但是右行的术语却可以用作说明指向的基础。吕叔湘先生在 谈到“动补结构的多义性”时说:“第一类句子的语义关系是:动作发自主语,及于宾语,结 果表现为补语,宾语和补语构成一个表述,也不妨说是有一种主谓关系” 。 “第三类句子里的动词也是不及物或者另有不出现的宾语,句子里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而是补语的宾语” 不是主语谓语却有主谓关系, “不是动词 (述语 的宾语而是补语的宾语” ,总

16、让人感到别扭。 如果换成表述关系、支配制约关系同句子成分保持一定的距离似乎更好一些。我们认为适用于语义指向以及隐性语法关系的语法语义组合关系主要有下列四种: 1. 表述关系 表述关系指在表层结构中可以最自然地形成主谓结构的那些关系。 它的核 心是“施事动作”关系,但其他在“体词谓词(动词形容词结构”中有“主题(话题 说明”关系的都是表述关系。例如:(12他跑了五里地。(13钟声响过, 1996年到来了。(14大树刮倒了。(15太阳岛真美。(16鹦鹉洲没有鹦鹉。这里的主语和谓语之间都有表述关系。同位成分中同位语指向本位语。同位语与本位语之间可以是非连续性非顺序性的。次序 可以颠倒,中间有时也可以

17、隔断:中国人民的首都北京是座美丽的城市。北京,中国人民的首都是座美丽的城市。北京,中国人民的首都,人人都爱它。它们之间具有等同关系,这种等同关系也可以看作表述关系。2. 支配或制约关系 主要是及物动词跟接受其影响制约的词语 (主要是名词 之间的关 系,在表层结构中一般表现为“述宾”关系。它的核心是“动作受事” “动作对 象” “动作与事”等关系。(17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18王二小放牛。(19王教授教我们数理逻辑。(20市场管理有待改进。述宾关系是最复杂的关系,一般定为支配关系,正如许多语言学家批评的那样,在许多 情况下很难说动词“支配”了宾语,但是制约、影响的作用总还是有的。所以我们把这

18、种关 系定为支配或制约关系。通常情况下总是述语支配制约宾语,但是有的情况毋宁是宾语制约 了述语,例如:(21王洪到了山东。(22三进山城。动作及于处所也可说是处所限定了动作的范围。3. 联合关系 两项或多项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各成分各代表不同的事物, 但它们在句 中可当作一个临时性的集合体(小类看待。(23北京天津都是华北的大城市。(24北京天津相距不远。虽然两个例句中的“北京天津”含义并不完全一样,前者合说,后者分说,但仍不是表述或限定。这种关系实际上只是表明其中成员处于同等地位,有同样的组合功能。4.限定关系 特指那些不能形成上述三种语义关系之外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25又是一年春风绿(

19、26好极了(27妇人搂紧怀中的女儿(28恰如又一个天神下凡(29人民的儿子(30我的母亲现代汉语中副词不能执行表述的功能, 只能起限定作用。 形容词 “紧” 在这里既不能表述 “妇 人”也不能表述“女儿” ,它从状态方面限定动词“搂” 。 “名·名”偏正结构中的定语也起限 定作用。这里的限定关系远比一般所说修饰限制关系要严。因为由定中、状中构成的修饰限 制关系从语义上看有许多是由表述或支配制约关系形成的。它们只是把表述关系中的单位转 换成定中或状中关系。上述四种语法语义组合关系只是一种大致的概括。 这种概括对句子成分有相对的独立性。 因此它不同于显性语法中的主谓、动宾等关系,它特别适

20、于研究超越于句子结构而又为句义 理解所需要的诸种隐性语法关系,化解显性语法关系不易解决的矛盾,像吕叔湘先生在论述 补语的表述功能时所作的那样。它也比较灵活,对于受事主语,它可以既承认主述之间的表 述关系, 也承认它们有支配制约关系 (受事动作关系 。 它还可以超越显性语法规定的词类 搭配规则,例如副词“都” “也”等可能限定(指向做主语或宾语的名词,而在显性语法关 系中,副词与形容词的区别之一即在于副词不能修饰限制名词,而形容词却可以。这四种关系我们称之语义组合关系,以与语义角色关系相区别。它们是语义指向研究中 两类最重要的语义关系。四我们的任务最终还是要寻求形成语义指向的条件。从宏观上看,最

21、能影响语言单位的语 义指向的当是词性和句法成分,词性和句法成分往往表现出语义指向的倾向性。体词以名词为主,一般作主语、宾语、偏正短语中的中心语等,都是受指单位。名词作 定语则成为指向单位,起限定作用,如“中国人民”前者领属后者(领属关系 。 “黑炮事件” 表明与黑炮有关的“事件” 。 “巧克力奶糖” 、 “木头桌子”前者在质料方面限定后者。上文举 的例(3这样的句子里主宾之间也有领属关系。谓语的名词自然指向主语。又可分两类,一类谓语的中心语为主语的一部分。如: (31小王,长头发,大眼睛,高个儿。另一类主语是谓语的部分或所属。如:(32今天晴天。(33你都大学生了 !数量(名量短语,一般作定语

22、,总是指向它的名词中心语,表明名词所表事物的数量, 有时即代替该名词,在这里量词起着指向作用。在多项式定语中如果量词的指向不易确定就会形成歧义,如:(34两位工厂的工人(35两家工厂的工人(36两个工厂的工人“位”只能指向“工人” , “家”在这里只能指向工厂, “个”作为名量词,既可以指向工厂, 又可指向工人,因而产生歧义:数量短语代表中心语最常见的是钱,例如:(37图画本两元一本。“一本”即指向“图画本” ,在一般情况下, “两元”即指钱,虽然也可以说:(38 图画本两元钱一本。但“钱”只能紧跟在数量词之后,不能说成:(39 *钱,两元一本(比较“书,两元一本” 。 “两元一本”也可说成“

23、一本两元” ,位置在后的表述位置在前的。对语义指向至关重要的是谓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有关的谓词性短语。动词和形容 词都具有表述功能,即总要表述某种事物,这种功能在做谓语(或其中心语,述语时表现 得最充分,在做其他成分时(主、宾除外 ,依然保留,例如:(40这么多东西,大家真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41你别在这里破衣罗嗦地现眼。(42老老实实地给我呆着 !(43东倒西歪地戳着几根旗杆。这是做状语时表述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做补语的情况也这样:(44我们终于弄懂了这个道理。(45几经努力总算把大熊猫这稀世珍宝救活了。不仅它们的表述功能没有消失,而且依然保留原来的“向”的功能,例如:(46我写的诗(47我

24、告诉他的消息“写”是双向动词,仍可以带“诗”作所谓潜宾语, “告诉”是三向动词, “消息”是潜宾语。 正因为动词形容词的这种特性,使它们在句法成分中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显性语法关系 如此,隐性语法关系也如此。代词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甚至副词等,代词的功能以所代的词为转 移,代替名词的就具有名词的功能,如“你” , “我” , “他”等;代替数量词的“多” 、 “少” 、 “几”等即具有数词的功能。代替动词、形容词的即具有谓词的功能。副词不跟名词发生关系,但这只是从显性语法着眼的。副词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同名词组 成一个结构体,但不等于在语义上不同名词发生关连。事实上范围副词表达的总是

25、事物的范 围。有些程度副词在数量短语的帮助下也可能表示事物的量的大小,如:(48他很读了几本书。(49稍微擦了一点儿药膏,疼痛便减少了许多。“很”跟“几”呼应言其多, “稍微”与“一点儿”呼应言其少。但是没有表示不定数量的词语,就不能在上述动词前加“很”或“稍微”来限定。语气副词表示的是全句的语气,但也可能仅仅指向谓词,并且不同的语气词要求不同。 (50他也许今天能来(51也许他今天能来不考虑强调重音, “也许”指向后面的词语,但是“难道”却不同,它始终指向全句: (52难道这也是正人君子所为 ?(53这难道也是正人君子所为 ?否定副词主要是“不”和“没(没有 ” , “不”否定态度, “没”

26、否定现实性。(54他不来(55他没来前者表示他不愿意来,后者只表示“他来”这件事未实现。“没(没有 ”和“不”都经常放在谓词性结构的前面,这个结构如果是一个复杂结构的 话,也都可以只否定其中的某一个成分,而且可以是非邻接性成分。如:(56他不能来(否定“能来” (57他不愿意今天来。 (否定“愿意” (58不弄好它不罢手。 (否定“好” (59不是养了一个,而是养了一群。 (否定“个” (60不是养活了一帮孩子,而是养活了一帮狼。 (否定“孩子” (61还没想好。 (否定“好” (62没晒蔫巴就算万幸。 (否定“蔫巴” (63他并没到会。 (否定“到会” (64他并没按时到会。 (否定“按时”

27、 虽然“不” “没”经常限定邻接它的谓语动词(或能愿动词 ,但一旦这些谓语里有补语 或宾语,则表现出了强烈的非邻接性倾向。五虽然各种词类在语义指向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各种词类的 词都只有进入句子之后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真正的语义指向。所以句法成分才是我们考察语义 指向的最好的立足点。主语同谓语相对而言,主语总是受指单位,谓语则是指向单位。但这只是就二者之间的 表述关系而言。即使在最简单的“名动(形 ”句中,谓语的语义指向虽然是很明确的,但 所明确的也只是同何种成分发生关系,至于其间发生什么语义关系则仍然很复杂。如:饭熟了?米熟了肉熟了饭煮熟了米煮熟了肉煮熟了*饭烂了米烂了肉

28、烂了饭煮烂了米煮烂了肉煮烂了三块钱买的三块钱买了石头磨的石头磨了春天到了到了春天 *我们到了春天旅顺到了到了旅顺我们到了旅顺一个是时间主语,一个是处所主语,但却有不同的变换,这里似乎也存在某种施受关系的区 别。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在 “主谓(述宾 ”这样的表层结构中起作用的语义组合关系, 最基本的自然是表述关系(主谓之间和“支配制约关系(述宾之间 ” ,而最重要的语义角 色关系则是施事和受事,主谓句中种种句型的变化莫不由它们引起,如受事主语句、施事宾 语句、被字句、把字句等等都跟它们有关。主语同其他成分还可能因具有某种语义组合关系而产生其他语义指向,例如它可能指向 某些宾语而具有领属关系, 也可能

29、成为补语或状语的受指单位产生表述关系或支配制约关系。定语同它的中心语组成偏正短语,定语是指向单位,中心语是受指单位。只是因为这中 心语往往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之类句子结构中更为重要的角色(一个词在句中只充当一 个成分 ,所以不算句法成分。充当定语的都是实词,而且在作定语时依然保留自己的词性。吕叔湘、王力先生都曾经 提出过“词组” (偏正短语同“词结” (主谓短语之间的转换关系,这在谓词性定语中是 肯定无疑的,甚至可以说,二者之间没有表述关系便不能作定语。(65后园中只有大吵大闹的蟋蟀的鸣叫。“大吵大闹”为什么不能作定语,就是因为它不能表述“蟋蟀”或“蟋蟀的鸣叫” 。但是对体 词性定语来说,往

30、往起的是限定作用,如果要转换成表述关系有时需要别的词语的帮助,这 也是因为现代汉语体词作谓语的功能是很弱的、有条件的。定语可以由一个词充当,也可以由几个词充当,前者语义指向是明确的,后者才是语义 指向研究的真正对象。我们把多于一个词的定语称作复杂定语。复杂定语传统分为递加式定语、分加式定语、联合短语作定语三类,特别是前两类的划 分,受到许多人的批评,主要原因是这种分析法不允许偏正短语作定语或中心语,因此把中 心语前面出现的可能作定语的成分一律看作整个结构的中心语的定语,例如:(66子弟兵的母亲的高大形象从层次观点看把三个词都看作定语是不成的,它们的结构层次是: “子弟兵”只是“母亲”的定语,

31、“形象”只是“高大”的中心语,整个偏正结构的定语只是 “子弟兵的母亲” ,中心语则是“高大形象” 。如果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允许偏正短语作宾语与 中心语,则这种分别似乎并无多大意义。但是从语义指向看,则三者的划分还是有某种根据 的。联合短语作定语要求联合的每一项都能同中心语组合,而各项之间还有一层联合关系。 递加式的定语则只指向它自己的中心语,只需要同它自己的中心语能够组合就成,它可以同 整个结构的中心语无关。 “子弟兵”只指向“母亲” ,而可以同“形象”无关。但是分加式定 语各项却都必须能够指向整个结构的中心语, 必须能同它组合才行。 虽然我们也可以承认 “母 亲”是“高大形象”的定语,但“母亲

32、”“高大”都必须能同“形象”产生符合句义的组合关系“母亲的形象” “高大的形象” ,有如下图可见分加式定语的提出是超越邻接性原则的。递加式定语同分加式定语综合运用可以使定语的语义指向显得十分复杂:(67红绒幔子遮住的他房间的玻璃窗子的缝隙里还透出微弱的烛光。(68河边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树女神罢。(67例,从语义指向看, “红绒幔子遮住” “他房间” “玻璃”都指向“窗子” 、 “红绒”指向 “幔子” , “他”指向“房间” , “窗子”指向“缝隙” , “缝隙”指向“里” 。 (68例中, “河边 柳树下” “几株” “瘦削”指向“一丈红” , “河边”指向“柳树” , “柳树”指

33、向“下” ,但“下” 的粘着性很强,所以把“河边柳树下”看作一个定语。这里, “几株”的位置很值得注意,如 放在“河边”的前面,则可能让人理解成指向“柳树” 。定语的语义指向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都指向它后边的中心语。但是状语的情况则复杂 得多。它可以前指主语,如(69也可以后指宾语,如(70 。(69我们都去过北京。(70我们只去过南京。当然也可以指向动词形容词本身:(71微微动了一下。(72忒胖了点儿。有的状语实际指的是整个小句(分句 :(73她上了大学,我也参了军。参照前一分句则“也”指的是“我参了军” 。不同类型的副词指向可以不同,甚至同属范围副 词的“都”跟“只”也自有其特点。形容词、动词及其短语作状语时仍然保留自己的表述功能。这类状语也有三种指向并且 在指向主、宾语时关系十分明确,如:(74叫化子竟被活活的打死了。(75王大勇醉醺醺地倒在路旁。(76酽酽地沏了一壶茶。(77我们整齐地排成了方队。(78 “我行吗 ? ”张明试探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