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_第1页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_第2页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_第3页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_第4页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    摘 要:本文在回顾语法隐喻现有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利用Langacker个体语言认知模式分析语法隐喻现象,得出结论:从本质上讲,语法隐喻就是语法单位从一个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使用。语法单位从一个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使用是概念隐喻、语气隐喻和语篇隐喻所共有的特征,因此,可以作为研究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语法域之间的转移使用使语法隐喻具有双重语义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判断一个表达是隐喻式还是一致式,也可以把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区分开来。关键词:语法隐喻;语法域;转移 中国论文服务网为您服务Abstrac

2、t: Based on the critical comments of the research on grammatical metaphor done so far and the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Langacker's cognitive model of an individual's language, the autho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In nature, grammatical metaphor involves transference of gramm

3、atical units from one domain to another. The transference of grammatical units from one domain to another is a characteristic shared by ideational, interpersonal and textual metaphors and thus can be taken to be the umbrella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as a whole. This characteristic marks grammatical m

4、etaphor with dual-meanings. Based on the dual-meanings, we can distinguish metaphorical realizations from congruent ones, and also lexical metaphor from grammatical metaphor.Key words: grammatical metaphor; grammatical domain; transference一、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对语法隐喻的研究韩礼德(Halliday)于1985年提出语法隐喻的基本概念,并对语法隐喻做了初步阐

5、释。这一课题引起了中外系统功能语法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学者们从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对语法隐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其中,对概念隐喻的研究最多也最深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语法隐喻,特别是概念语法隐喻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探讨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1. 概念隐喻被视为及物性系统内各种过程的隐喻化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初,韩礼德的概念隐喻主要是想说明,及物性系统中的各种过程都可以隐喻化,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另一个过程(Halliday,1985/1994,胡壮麟,1996),如下例所示:(1a) They climbed the mountain on the

6、 fifth day. (物质过程) (1b) The fifth day saw their ascent on the mountain. (心理过程)这里,由于(1a)中的物质过程转化为(1b)中的心理过程,与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因子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本来是物质过程,被隐喻化为心理过程。韩礼德把像(1b)这样隐喻化的句式叫做“隐喻式”。朱永生<sup></sup>(1994)深化了韩礼德关于过程隐喻转化的观点。他指出,语法隐喻可能与及物系统的三步选择,即过程的选择、与某个过程有关的及物系统的功能成分的选择以及对体现这些功能的词类的选择都有关系,如下例所示:

7、(2a)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2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这里,被称为“隐喻形式”的(2b),在三个步骤的选择上与(2a)都不相同。(2a)的物质过程变成了(2b)的心理过程;they变为them,由动作者变成了眼睛看到的现象;the fifth day则由环境成分变成了感知者,只有at the summit保持了原来的功能。另外,概念语法隐喻也可能只涉及其中后两步的选择,如下例所示:(3a) A lot of leaves have collected on the r

8、oof.(3b) The roof has collected a lot of leaves.这里,(3b)对过程的选择仍然是物质过程而且是同一个动词,但是,由于体现这个过程的同一个动词由(3a)中的不及物动词转化为及物动词,参与者以及环境因素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3b)为隐喻形式。朱永生发展了韩礼德关于过程隐喻化的观点,但是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即认为概念语法隐喻是由于对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以及其他各个成分的选择与“一致式”中的对应成分选择的不同而引起的。但是,有关过程隐喻化的观点有值得商榷的余地。事实上,对过程或者其他成分的不同选择并不一定导致概念隐喻的产生。请看以下例子:(4a) Th

9、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4b) I saw them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4c) I saw their arrival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这里,(4a)为一致式。(4b)选择了与(4a)中不一样的过程,即原来(4a)中的物质过程转化为心理过程,参与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 (4b) 却不是隐喻式。而 (4c) 对过程做了同样的变化,即由物质过程转化为心理过程,参与者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是(4c)却是隐喻式。同样,以下(5b)和(5c)虽然在第二

10、和第三步的选择上都与(5a)不同,但是前者是一致式,而后者却是隐喻式:(5a) A lot of leaves have collected on the roof.(5b) He has collected a lot of leaves.(5c) He has a large collection of leaves.可见,概念隐喻的产生必须涉及与一致式不同的选择,但是,并不是只要存在选择的不同就能导致隐喻的产生。因此,把概念隐喻看作及物性系统内各种过程的隐喻化存在着不可摆脱的困境。2. 韩礼德对隐喻的重新分类及其存在的问题1) 概念隐喻被视为表示意义的“不合乎自然”的方式韩礼德对“隐喻式

11、”的解释,从一开始就是与“一致式”相对照而提出来的。起初,韩礼德对“一致式”的解释可以说是含糊其辞的(1994:342)。朱永生(1994)间接地给“一致式”做了解释。他在讨论上文 (2a)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时指出:“这个结构中每个成分所表达的语义功能与现实情况是完全相符的,所用的语言是白描式的,直截了当的,是一种典型的或无标记的体现形式。”这个解释似乎比韩礼德的解释要明确一些,但是,怎样才能算是与“现实情况完全相符”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提法。韩礼德和马丁(1993:218)做出了与传统语法相一致的解释(胡壮麟,1996):在

12、“平白体”英语中,语义和形式、语义学和语法之间存在“自然”的关系,如动作体现为动词,描述体现为形容词,逻辑关系体现为连词等。韩礼德在1995年又说,动词意味着事情的发生,名词意味着实体-事物,两者典型地与感知世界相关。这种表示意义“合乎自然”的方式,就是语法的一致式。明确了“一致式”的含义,实际上就明确了“隐喻式”的含义,即“隐喻式”是表示意义“不合乎自然”的方式。2) 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重新归类及其存在的问题韩礼德对语法隐喻是表示意义“不合乎自然”的方式这个解释显然感到很满意。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1996)所区分的13种语法隐喻(详见严世清,2003)都满足这个标准,即这13种不同的语法隐

13、喻都是语法对意义“不合乎自然”的表示方式,如从性状向个体的转化,就是从一致式形容词向隐喻式名词的转换;从过程向个体的转化,就是从一致式动词、情态等成分向隐喻式名词的转换等。把语法隐喻看作语法表示意义“不合乎自然”的方式,是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理论的一个根本性的革新(严世清,2003)。正像严世清指出的那样:可喜的是,韩礼德总结的13种语法隐喻中,除了包括原有理论中概念语法隐喻的内容外,还包括了原有理论中明确归为人际隐喻中情态隐喻的时态和情态等成分的隐喻式,以及属于语篇隐喻的连接成分的隐喻式。但是,这个“根本性的革新”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韩礼德这个“革新”式的理论中,“级转移”是一个重要支

14、柱,“用韩礼德自己的话说,语法隐喻指的是所有从高级阶的词汇语法表达形式向低级阶的转义使用现象”(同上)。事实上,语法隐喻并不一定都是由高级阶向低级阶的转移,它也可以是从低级阶向高级阶的转移。请看以下例句:(6a) They walk every evening.(6b) They take a walk every evening.在(6a)中,原本由walk所体现的过程被隐喻化为(6b)中的名词词组,起着“范围”(range)的功能(参见Halliday, 1994: 348)。这里,词汇语法表达形式从动词walk到动词词组take a walk,是从低级阶向高级阶的转移。另外,由小句体现情

15、态意义的隐喻,也是由低级阶向高级阶的转义使用。请看以下例句:(7a) He has probably left.(7b) I think he has left.在(7a)中,原本由情态词体现的情态意义,却被隐喻化为(7b)中的小句I think,这无疑是由低级阶向高级阶的转义使用。其次,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重新归类,以及将语法隐喻看作从高级阶的表达形式向低级阶的转义使用,把语气隐喻排斥在语法隐喻的概念之外。因为语气隐喻,作为小句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移,并不涉及级转移,但却是语气对言语功能的“不合乎自然”的表示(详见下文)。如果韩礼德是在试图“摒弃人际隐喻的提法”(严世清,2003)的话,那么,

16、他应该给这种语法对意义“不合乎自然”的表示做出一个新的解释。二、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韩礼德最初提出语法隐喻时,把语法隐喻看作是“表达意义的一个变体”(Halliday,1985/1994:342)。正像我们在上一节中分析的那样,从韩礼德和马丁(1993)以及韩礼德(1995)对一致式的解释可以看出,概念语法隐喻是语法范畴对意义“不合乎自然”的表示。基于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这两个基本观点,我们来全面考察语法隐喻的实质。1. Langacker关于个体语言的认知模式认可结构与目标结构Langacker(1987)的个体语言认知模式认为,语言结构的使用涉及许多因素。在一个既定情景下,说话者需要找到表达自

17、己意思的语言方式。寻找表达这个意义的合适的语言方式被称为编码,编码的解决方式就是要找到目标结构。当目标结构与语法中已有的常规表达一致时,语法就认可这个目标结构。这时,说话者只需要从语法中选择一个已有的表达就可以了。例如,当需要通过使用语言请人关上窗户时,祈使句通常是可以解决这个编码问题的。这时,认可结构与目标结构是一致的。但是在很多时候,说话者并不总是能够在语法中找到完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当说话者想请人关窗户,同时,又不想让听者感到是有人在给他下命令时,语法中已经存在的认可结构祈使句,显然就不能解决这个编码问题。面对一个特殊的编码问题,说话者可以创造新的表达方式,或者扩展语法中

18、已经存在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在语法发展过程中,前者是极其有限的,而后者,即扩展语法中已有的表达方式,是赋予语言新意义的主要方式。而对已有表达方式的扩展,主要是靠对语法中的认可结构的不一致使用,即将语法结构从一个语法域转移到另一个语法域进行使用。通过对这种语法结构的转域使用,来实现我们的目标结构。2. 语法隐喻的实质Langacker关于个体语言的认知模式为我们研究语法隐喻提供了一个认知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法隐喻框架下的一致式和隐喻式,与Langacker认知模式中的认可结构和目标结构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本质上说,隐喻化过程就是对已有一致式结构的不一致使用的过程,而隐喻式就是依靠语法单位从一个

19、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使用而引起的。因此,语法隐喻就是语法表达意义的一个变体,是语法域之间的相互转移。语法隐喻过程涉及以下三类语法域之间的相互转移。1) 词汇语法范畴间的转移韩礼德重新划分的13类语法隐喻,都是对词汇语法范畴间相互转移现象的概括。其中,前4种是从形容词、动词、介词、连词词汇语法域向名词语法域的转移,第5、6和7种是从动词、副词或介词、连接词语法域向形容词语法域的转移,第8和9种是从介词、连接语法域向动词语法域的转移,第10种是从连词语法域向介词语法域的转移,第11和12种是从无人称的“零形式”语法域向名词或者动词语法域的转化,最后一种实质上是由名词语法域向形容词语法域的转移

20、,因为这种语法隐喻的功能是名词被用作修饰性扩充成分,在功能上相当于形容词。如下表所示:一致式隐喻式 例子形容词、动词、介词、连词名词safe safety; transform transformation;with accompaniment; so cause动词、副词或介词、连接词、名词形容词increase increasing; hastily hastethen subsequent; government government's 介词、连接成分动词be instead of replace; then follow连词介词when in times of零形式名词、动词

21、 the phenomenon of; occurs从上表可以看出,概念语法隐喻是属于一个词汇语法范畴向另一个词汇语法范畴的转义使用。2) 语气域间的转移中外许多学者都对语气隐喻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朱永生,1994;Matthiessen,1995;胡壮麟,1996;范文芳,2000, 2001;魏在江,2003)。对语气隐喻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当语气对言语功能的体现“合乎自然”时,即由陈述语气体现陈述、由疑问语气体现疑问、由祈使语气体现命令意义时,语气对言语功能的体现为一致式。当一种言语功能由其他几种语气来体现时,语气对言语功能的体现为隐喻式。请看以下一组例句:(8a) Pass me the

22、 tea pot.(祈使语气)(8b) I'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tea pot.(陈述语气)(8c) Can you pass me the tea pot?(疑问语气)(8a)用祈使语气体现命令,是语气对言语功能的一致体现,(8b)和(8c)分别用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体现命令,是语气对言语功能的“不合乎自然”体现,即隐喻体现。语气的隐喻体现,即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实质上就是对语法范畴从一种语法域向另一种语法域的转义使用,即从一个语气域到另一个语气域的转移使用。3) 不同级阶之间的转移从一个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还可以是从一个级阶

23、向另一个级阶的转移,它既包括由高级阶向低级阶的转移,也包括由低级阶向高级阶的转移。例(6b)的概念语法隐喻就是由词向词组,即由低级阶向高级阶的转义使用现象。另外,例(7b)就是由小句体现本应由副词体现的情态意义的人际语法隐喻,也是由低级阶向高级阶的转义现象。从高级阶向低级阶的语法转移,也同样能够产生语法隐喻。请看以下例子:(9a) The prisoner was executed before the president arrived.(9b) The execution of the prisoner preceded the president's arrival.(9a)为一

24、致式,是一个小句复合体,被隐喻化为(9b)这个隐喻式小句。其中,(9a)中的小句the prisoner was executed和the president arrived被隐喻化,成为(9b)中的两个名词词组。从小句复合体到小句,从小句到词组,都是从高级阶语法域到低级阶语法域的转移。总之,语法隐喻就是语法域之间的相互转移。将语法隐喻看作语法域之间的转移,拓宽了语法隐喻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能够涵盖更广泛的语法隐喻现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因此,语法域之间的转移是语法隐喻的实质,它涵盖了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所共有的特征,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2. 语法隐

25、喻的双重语义特征韩礼德(Halliday,1994:342) 指出,隐喻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因为所选择的隐喻方式增加了语义特征。在一致式中,一个语法范畴体现一个语义特征,而在隐喻体现中,一个语法范畴体现双重语义特征,因此,隐喻体现被视为语义复合体(Ravelli, 1988)。如下图所示:这说明,当语法隐喻地体现意义时,必然产生语义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因此,语法隐喻具有双重语义特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语法词汇范畴的一致式,说planets move(星球运动),也可以通过其隐喻式,说planetary motion(星球运动)。在隐喻式中,motion既体现“事物”(Thing)

26、,同时也体现过程(move),具有双重语义特征。Could you tell me the truth? 既表示疑问意义,又表示祈使意义。I think it's so中的小句I think 既表示情态意义,又用来装扮命题。3. 语法隐喻的判定语法隐喻的实质是不同语法域之间的转移,不同语法域之间的转移使用决定了语法隐喻具有双重语义特征。根据语法隐喻的双重语义特征,我们可以判定一种体现形式是一致式还是隐喻式。如果一个体现形式只有一种语义特征,那就是一致式,如果它具有双重语义特征,那就是隐喻式。利用语法隐喻具有双重语义特征这个特点,我们来重新考察前文提到的例子(为了讨论的方便,这里再给这些

27、句子重新编号):(10a)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2a)(10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2b)(10c) I saw them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4b)(10d) I saw their arrival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4c)利用语法隐喻的双重语义特征,我们可以对(10b)和(10d)的隐喻性和(10c)的非隐喻性做出解释:在(10b)中,the fifth day具有双

28、重语义特性:它既体现参与者,同时又体现环境因素,是将环境因素隐喻化为参与者的结果。在(10d)中,arrival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它既体现参与者,同时又体现过程,是将过程隐喻化为参与者的结果。而在(10c)中,虽然其过程的选择及其他因素与(10a)不同,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成分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因此它不是隐喻式。同理,我们也可以解释以下一组例子中的隐喻和非隐喻现象:(11a) A lot of leaves have collected on the roof. (3a)(11b) The roof has collected a lot of leaves. (3b)(11c) He has

29、collected a lot of leaves. (5b)(11b)之所以为隐喻式是因为roof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它既体现参与者,同时又体现环境因素(地点),是将环境因素隐喻化为参与者的结果。而在(11c)中却没有任何一个成分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因此,它不是隐喻式。利用同样的方式,我们来考察其他几个例子。(12) to water the flowers我们利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分析语法隐喻常用的“解包”(unpacking)法,可以得出:to water的意思为to pour water over。这表明water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它既体现一个过程pour,同时又体现一个参与者water,

30、因此,to water the flowers是语法隐喻式。如果我们将to water the flowers中water的用法,与water做名词的用法进行比较就能更清楚地看出二者的本质区别。当我们说I drink a lot of water every day时,water是“合乎自然”的方式,只具有一种语义特征,即充当参与者,因此不是语法隐喻。再看以下句子:(13) to baby the car在这个例句中,baby一词不是“合乎自然”的用法。但是,它属于词汇隐喻还是语法隐喻呢?我们首先分析to baby the car的意思。To baby the car并不意味着the car

31、is a baby。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例句看出:(14) I don't like my mom babying me. 句中,babying me并不是说“me is a baby”,而是说明mom对待孩子的方式。同样,to baby the car,表示的是汽车所有者对待汽车的方式,而不能说明汽车本身就是baby。因此,这里并不存在A is B这样的词汇隐喻关系,也就是说,to baby the car中的baby不属于词汇隐喻。我们给to baby the car“解包”,得到:to treat the car like a baby。这就可以看出,baby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它既体

32、现过程treat,又体现环境因素(方式),因此to baby the car是语法隐喻式。如果与词汇隐喻比较,就能更清楚地看出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的不同。在下例中的lion是词汇隐喻:(15) The soldier was a lion in battle.句中,lion存在A is B的词汇隐喻关系,正如韩礼德所指出的那样,lion是同样的能指(狮子),不同的所指(像狮子一样凶猛的人)。在语法上,lion只有一种语义特征,即充当参与者,因此属词汇隐喻。三、结论语法隐喻是语法范畴从一个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使用,这是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作为研究语法隐喻的综

33、合模式。语法域的转移使语法隐喻具有双重语义这一重要特征。利用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判定一个表达是隐喻式还是一致式。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特征,把词汇隐喻从语法隐喻中区分开来。注释: 朱永生(1994)使用的是“语法比喻”,但与后来使用的语法隐喻是同一个概念。参考文献1 Halliday, M. A. K. WTBX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1994.2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A.

34、In Bessie Dendrinos (ed.). WTBX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 Athens: University of Athens Press, 1995.3 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 In J. R. Martin & R. Reel (eds.). Reading Sci

35、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C. London: Routledge,1996.4 Halliday, M. A. K. and J. R. Martin. Writing Science, Literary and Discourse PowerM. London: Falmer Press, 1993.5 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Vol. I.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

36、sity Press, 1987.6 Matthiessen, Christian. L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 English SystemsM. Tokyo: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ciences Publishers, 1995.7 Ravelli, Louise. GM: an initial analysisA. In Erich H. Steiner et al. (eds.). Pragmatics, Discourse and Text. Norwood, N.J.: Ablex, 1988.8 范文芳. 英语语气隐喻

37、J. 外国语,2000(4).9 范文芳.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 范文芳. 韩礼德论语法隐喻A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C. 钱军主编.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1 胡壮麟.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12 胡壮麟.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3 魏在江. 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J. 外国语,2003(4).14 严世清. 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 外国语,2003(3).15 朱永生.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J. 外国语,1994(1).16 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38、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作者简介:范文芳,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英语教学。收稿日期 2006-12-16注释: 朱永生(1994)使用的是“语法比喻”,但与后来使用的语法隐喻是同一个概念。参考文献1 Halliday, M. A. K. WTBX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1994.2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A. In Bessie

39、 Dendrinos (ed.). WTBX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 Athens: University of Athens Press, 1995.3 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 In J. R. Martin & R. Reel (eds.). Reading Science: Cri

40、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C. London: Routledge,1996.4 Halliday, M. A. K. and J. R. Martin. Writing Science, Literary and Discourse PowerM. London: Falmer Press, 1993.5 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Vol. I.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

41、s, 1987.6 Matthiessen, Christian. L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 English SystemsM. Tokyo: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ciences Publishers, 1995.7 Ravelli, Louise. GM: an initial analysisA. In Erich H. Steiner et al. (eds.). Pragmatics, Discourse and Text. Norwood, N.J.: Ablex, 1988.8 范文芳. 英语语气隐喻J. 外国语,20

42、00(4).9 范文芳.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 范文芳. 韩礼德论语法隐喻A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C. 钱军主编.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1 胡壮麟.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12 胡壮麟.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3 魏在江. 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J. 外国语,2003(4).14 严世清. 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 外国语,2003(3).15 朱永生.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J. 外国语,1994(1).16 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

43、究,2006(2).作者简介:范文芳,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英语教学。收稿日期 2006-12-16注释: 朱永生(1994)使用的是“语法比喻”,但与后来使用的语法隐喻是同一个概念。参考文献1 Halliday, M. A. K. WTBX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1994.2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A. In Bessie Dendrino

44、s (ed.). WTBX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 Athens: University of Athens Press, 1995.3 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 In J. R. Martin & R. Reel (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45、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C. London: Routledge,1996.4 Halliday, M. A. K. and J. R. Martin. Writing Science, Literary and Discourse PowerM. London: Falmer Press, 1993.5 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Vol. I.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6

46、 Matthiessen, Christian. L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 English SystemsM. Tokyo: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ciences Publishers, 1995.7 Ravelli, Louise. GM: an initial analysisA. In Erich H. Steiner et al. (eds.). Pragmatics, Discourse and Text. Norwood, N.J.: Ablex, 1988.8 范文芳. 英语语气隐喻J. 外国语,2000(4).9 范

47、文芳.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 范文芳. 韩礼德论语法隐喻A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C. 钱军主编.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1 胡壮麟.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12 胡壮麟.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3 魏在江. 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J. 外国语,2003(4).14 严世清. 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 外国语,2003(3).15 朱永生.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J. 外国语,1994(1).16 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48、.作者简介:范文芳,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英语教学。收稿日期 2006-12-16注释: 朱永生(1994)使用的是“语法比喻”,但与后来使用的语法隐喻是同一个概念。参考文献1 Halliday, M. A. K. WTBX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1994.2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A. In Bessie Dendrinos (ed.).

49、WTBX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 Athens: University of Athens Press, 1995.3 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 In J. R. Martin & R. Reel (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

50、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C. London: Routledge,1996.4 Halliday, M. A. K. and J. R. Martin. Writing Science, Literary and Discourse PowerM. London: Falmer Press, 1993.5 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Vol. I.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6 Matthies

51、sen, Christian. L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 English SystemsM. Tokyo: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ciences Publishers, 1995.7 Ravelli, Louise. GM: an initial analysisA. In Erich H. Steiner et al. (eds.). Pragmatics, Discourse and Text. Norwood, N.J.: Ablex, 1988.8 范文芳. 英语语气隐喻J. 外国语,2000(4).9 范文芳. 语法隐喻理

52、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 范文芳. 韩礼德论语法隐喻A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C. 钱军主编.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1 胡壮麟.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12 胡壮麟.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3 魏在江. 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J. 外国语,2003(4).14 严世清. 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 外国语,2003(3).15 朱永生.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J. 外国语,1994(1).16 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作者简介:范文芳

53、,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英语教学。收稿日期 2006-12-16注释: 朱永生(1994)使用的是“语法比喻”,但与后来使用的语法隐喻是同一个概念。参考文献1 Halliday, M. A. K. WTBX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1994.2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A. In Bessie Dendrinos (ed.). WTBXProce

54、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 Athens: University of Athens Press, 1995.3 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z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 In J. R. Martin & R. Reel (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

55、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C. London: Routledge,1996.4 Halliday, M. A. K. and J. R. Martin. Writing Science, Literary and Discourse PowerM. London: Falmer Press, 1993.5 Langacker, Ronald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Vol. I.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6 Matthiessen, Chri

56、stian. L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 English SystemsM. Tokyo: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ciences Publishers, 1995.7 Ravelli, Louise. GM: an initial analysisA. In Erich H. Steiner et al. (eds.). Pragmatics, Discourse and Text. Norwood, N.J.: Ablex, 1988.8 范文芳. 英语语气隐喻J. 外国语,2000(4).9 范文芳. 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 北京:

57、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0 范文芳. 韩礼德论语法隐喻A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C. 钱军主编.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1 胡壮麟.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12 胡壮麟. 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3 魏在江. 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J. 外国语,2003(4).14 严世清. 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 外国语,2003(3).15 朱永生. 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J. 外国语,1994(1).16 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作者简介:范文芳,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英语教学。收稿日期 2006-12-16注释: 朱永生(19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