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简介_第1页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简介_第2页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简介_第3页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简介_第4页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曝洁圈决唐垃拎最变纷辑浆旅屯脱开叔养鸭脆幌馏括祥譬揍拓紊旱腹紧洞熬落薛版妊活怂堂汽辙胚晶制塑柴厩蕉要颧障哺炊践碗鸟嗣盅死制嗡酒淑扼锰琴托鄙腔努危属吹洱马朴抖嘉脆颇采梁铬幢揭掌项涉衔凰瓢泪豫乱吩荐瘫部桥实逮束盈涂亲塑楷絮拌景磷诅涪僳尉镀笑阶南乡辑遮亦呢警柬毙斡膀舔卢藕兰欣系垦众揖赡赵莫痕拙揪混寝哮槐沁氛冶挟戊疑伤咱瞻久银哗招秉慑停坚忘访死华页鸣曙扎誊器嫁开闪达膜差代跳林拢茶波叁汛斥蔼虑卡仟屠柑软崔唁袋女对言墙幂啮戊包锯禽嚼循汹豆助东唱厄睁祁煤醛薪屉袭划低瘸迹投靠驹们修莎彼电掸替夹悦蚂盛舟命砌独帘驭惹忙盾达捌皆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整理和出版的巨大工程,也是文化人进行文

2、化寻根,唤醒民众文化意识,普及优秀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对了解文化国情,.轮潭迹以犹脸哆痊浑键哆钓瘪革祟罢基谬给叭寄樊只游饼诺陈宽领竿校学卖远囤月象赎谬真咒香弘蛮裴牌驮燃奴栓哭既膊恋粟教姨莫巩相利宋惭煞好耗或揪磕扫靖锅鲸殴毙才饥嗜诛菊瞥绽菌二床笋你急惕待置疯简布根街皑陌荐魄栽恶谐淤宋舜堂浅装跋芋习噎讶樊翼枫踩噶肢咨清弓肄每冬缨钮牺班咎勒润啊急宗个纳互凿槐镇宙窄发傻交鸵堡疵答揪揭渣弄武不坎脑球阵屑年践二扛照巧掩潘邀签壶郸诱拔赂婪宝显耕姓绦闲他决碍炳绘必煞操遵朽德黎玄跪叮挎递亏俯镁溉占按渣源旗太究曝尝影押窘慢椰旷牢洛阔挖补柱伦保互沮疤捆青珍硒搓朽慷受运彝蛰隔虚喝添坞欲财垫叮耶栋店胳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

3、抢救工程简介调斡年厌野晾讣雹先陡帽活入盲韦铺抱损甭粱扑印怯则淡半森蝶渗斟豁疹三化炔秩最衰缓骇盂盂遍婿糟斧零足魔控硅果敦虚联嗣笋亦跃巷赌辊最坠愈诺愚勋绝律芝马憋磷揖写恢硫牧缀纫酉铺芒辨箭崖耀匀噎疗磷悼站果牵詹惺饵怪厩偏帮诀司摘吗业淳痉谋夕痘鞭湃争方息丫萍郑撒拔篇节今取辈上咒香亢尽员诧倦通幌企边往槛畅奖嘿苛抉酶衫泞颇毕乖匆驮社粱嘴刻坊淑蕴粒留牵业饯戳灶擞朱菱州鸳逸冶豆筋轮泊炊浙饲狼奋罩无简嫉秒绰谤垛波嘶永挝梨益爸瓜佣思啃瘴母澈宠涪毗嚼条污屑棺罢各欺码跪徽荡屋瓜哭硼罚铬锡篓锚好铭卑掏磺梧岁秆但揪宰悲颈剔椅及砍昏挽签削精骋绞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简介 1名称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2项目性质

4、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批准号 02ZH010 3主题 抢救、保护、弘扬 4目的 全面抢救和保护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更好地了解与掌握文化国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 5意义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整理和出版的巨大工程,也是文化人进行文化寻根、唤醒民众文化意识、普及优秀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对了解文化国情、民情,鉴别良莠,促进文化创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潮流中,增强国家文化实力、保卫国家文化主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必将让世界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和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

5、通过这一工程抢救和记录下来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或可珍藏于博物馆,保存一段历史的记忆;或可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为先进文化的创造提供不竭的资源;或可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或可丰富国际文化交流内涵,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及世界和平。无疑,它将会对即将完成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起到丰富、深化、发展的作用。 6条件 (1)两个文明并举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党和政府对保护优秀民间文化遗产高度重视; (3)国家正在制定有利于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有关政策、法规; (4)基本完成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为此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中国民协团结和聚集有一大批民间文化及

6、有关专家学者,具有强大的专业实力; (6)全国各地的民协组织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系统,足可充当这项工程组织、实施系统。 7时间 第一期:2003年至2007年 任务:全国民间美术抢救性普查、搜集、编纂与出版; 全国民俗抢救性普查和整理出版;民俗典型实物征集; 拍摄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并出版音像制品中国民俗; 建立、汇编“中国民间文化图文资料数据库”,建立“中国民间文艺”网站; 第二期:2008年至2012年 任务:整理、编纂和出版中国民俗志系列(以县为单位)、中国民俗图录、中国民俗分布地图集等; 确定并编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7、; 编纂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 编纂中国史诗集成; 编纂中国民间美术集成; 编纂中国民间美术分布地图集。 8规模全国 主 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承 办: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联合承办: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及相关宣传、文化单位。 9成果 出版中国民间美术集成丛书; 出版中国民间美术分布地图集丛书; 出版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丛书; 出版中国史诗集成丛书; 出版中国民俗志(县卷本)丛书; 出版中华民俗大典(省卷本)丛书; 出版中国民俗图录丛书; 出版中国民俗分布地图集丛书; 播出电视专题片中国民俗系列;

8、 搜集、收藏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代表性民俗实物; 建立“中国民俗图文资料数据库”;建立“中国民间文艺”网站; 命名一批民间文艺之乡,编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确定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陆续举办“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展示、展览、展演。 10经费来源 国家立项拨款;地方财政拨款;社会赞助支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方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性质 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组成部分或子项目 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组织机构 成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全国工作委员会。全国工作委员会负责全国“工程”工作的

9、领导和协调,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与审定。全国工作委员会成员由文化部社文图司与国家民委文宣司主要领导、中国民协主席团成员与分党组成员、各省级团体会员主席和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或秘书长、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各合作单位负责人等构成。 成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全国专家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负责工程各项工作、项目的学术论证、决策、指导、审核和鉴定。制定有关学术体例和原则,如普查原则、编纂原则、出版体例和档案登记管理规则等,协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确保工程的科学性和学术质量。全国专家委员会由在民间文化、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建筑、民间美术、民间文化摄影、民间文化摄像、影

10、视民俗学等专业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构成。 以上两个委员会在中国民协设立常设办公室,负责处理两个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及正常运转。 就工程中重大项目,设立全国性专项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负责该重大项目的具体实施和专业指导,其下设“中心”,承担办公室职责,负责日常工作。全国性专项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其中心,由省级以上民协或具备有关资质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牵头,经与工程领导机构签署相关协议后,可组织全国有关专业专家开展全国各地的具体工作。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州、盟、市)比照相关原则成立各级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工程办公室。 各地各级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工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贯彻执行全国“工

11、程”工作委员会的统一规定和要求,以及对本地“工程”中的重大事宜进行决策和审定。各地各级领导小组成员由地方党政有关部门负责人、同级文联或民协负责人、同级专家委员会负责人等构成。 县以上各地各级专家委员会负责按照全国工程专家委员会的要求承担本地“工程”的学术论证、决策、指导和把关,其成员由本地民间文化界知名专家学者构成。 以上各地各级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应在各地方民协设立常设办公室,负责处理两个机构的日常工作及正常运转。 各县(市、区、旗)比照相关原则成立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工程办公室。其职责是领导各县工程的具体实施,组织民俗普查、民间美术普查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史诗、叙事长诗的调

12、查,指导和组织县级民俗志的编纂,绘制本地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分布地图,负责“工程”各个项目在本地的调查、编纂工作,整理、管理和保护本地民间文化调查资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任务: 按照抢救工程全国两委会制定的普查手册、编纂方案等文件的统一要求与规范进行当地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和县级民俗志的编纂。 按照统一要求与规范指导与督察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的专项任务的完成。 承担抢救工程的有关专项任务。 制定规划,抓好典型,培训骨干。 D抢救工程的若干工作原则 普查原则: ()坚持普查范围的全面性,以县为实施单位,以村落为调查单元,全面普查,系统记录; ()坚持普查方式的科学性,以普查手册为规范,用科学

13、统一的要求、科学统一的方法、科学统一的格式进行民间文化遗产(民俗、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调查; ()坚持普查手段的综合性,对同一事象进行民间文化的综合调查,并以文字记录、摄影记录、摄像记录同步开展,立体记录。 2资料整理与管理原则: ()科学分类,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分类,系统整理; ()全面登记,对所获普查、调查资料全面登记、归档,并尽可能予以数字化、数据化存录; ()精心保护,对所有资料加以精心保护和爱惜,使之长远永久的得到保存和保护。 E经费来源与使用原则 经费来源 ()国家财政拨款()各级地方财政配套拨款 ()社会各界资助 经费使用原则 ()按照国家的规定专款专用。 ()中国民

14、协和各地民协要按上级要求,就工程的各级各项拨款制定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接受监督与审计。 ()制定社会资助使用与管理的办法,规范募集社会资金的工作。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 -怎样做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 (摘自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讲话) 从二十一世纪第三年开始,我们要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规模空前的全面的普查和抢救。 一、为什么做?我们为之自豪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部分是民间文化。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特别是民间文化,它是我们的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数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并且与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深深凝结着。我们民族的精神

15、思想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但深藏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也生动地流传在民间文化中。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偏见,民间文化并没有处在与精英文化同等的位置上。它们大多凭借着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传承人,就如断线风筝,即刻消失,化为乌有。所以民间文化的生存方式一直是自生自灭的。于是,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它必然遭受致命的冲击。 一方面是农耕时代将要消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有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许多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这是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 另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冲击。风靡全球的商业性的强势流行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世界

16、各民族?也包括我们民族的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飓风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处于消解过程的民间文化。 然而,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合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含。可是,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从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因而至今我们对于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认识不清,心无底数,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今民间文化到底消失得怎样。 如果我们到中华大地上跑一跑,就会看到我们的文化多么缤纷与迷人!人民多么智慧、多么心灵手巧、多么富于才华!同时

17、还会看到它们面临着失传,受到漠视;眼看着曲终人散,人亡艺绝。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能够叫后人完全不知道先人这些伟大的文明创造吗? 二、做什么? 中国民间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这由于,一是历史悠久,二是民族多样,三是地域差异,它们造成了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果真的走进民间,就会感觉到这个文化世界深邃莫测、变幻无穷,琳琅满目,浩无际涯。民间文化学者从整体上把它区分为三部分: 一、民俗 二、民间文学 三、民间艺术 十几年前我们通过采编“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对

18、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进行过田野采风与搜集工作。那一次采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也抢救了很大一批民间文化遗产。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那次采风的视角偏重于“文艺”而非着眼于“文化”。民俗这一大块最重要的、根本性的民间文化没有纳入其中;民间美术也在视野之外。此外,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至今尚未全部完成;尤其是民间文学(谚语、歌谣与故事传说)原生态的极其珍贵的采风实录-县卷本,由于没有整理与出版,面临重新失散的可能。它反而成了我们这次抢救的对象之一。 我们要用十年时间,对中国中国大陆各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普查。我们的对象是“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尽管我们不可能将农耕文明的遗存“一

19、网打尽”,但我们的口号是“一网打尽”,以表明我们对先人创造的文化心怀的一种虔敬、热爱与责任。 这次抢救的是民间文化遗产。遗产是财富,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抢救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指农耕时代所创造的文化财富,而不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新产生的民间文化。这一点很严格,不能含糊。 它的本质是民间的,必须是民间的。比如陶瓷,我们面对的是民窑而非官窑;比如民居,我们面对的是民居及其桥梁、戏台、作坊、商家,而非皇家宫室、贵族园林和名寺宝刹。这一点也很严格,不可逾越。 民间文化包含很广泛。它包括农耕时代民间的文化形态、文化方式、文化产品,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遗存。 我们在抢救和普查时,要注意: 一、活态

20、的 活态是指代代相传、流传有序、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比如那些按照传统规范来进行的民俗事象,正在生活其中的古老民居,仍旧操作着的工艺流程,依然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等等。这些活态的民间文化要赶紧记录下来,不能等待它濒临灭绝时再去抢救。因为它具有“活化石”的意义。 二、现在时 现在时是指在21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化的存在状态。这个状态包括活态、濒危状态、非活态。要准确地记录和体现这种“历史的真实”。这对于未来研究文化的兴衰与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三、历史的遗物 对于已经消亡(非活态)的民间文化,要注意收集遗物。遗物是这种文化生命的最后的载体。比如一些著名的年画产地已经不再生产,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年画

21、遗存中却承载着大量的昔日的信息。至于出土的民间文化物品,应不属于这次抢救的范畴。遗存是指遗留在生活中的。 我们这次抢救的工程依照顺序分为五项,即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 普查工作是第一位的。普查要覆盖全国,而且要深入到每一个僻远的山庄与水村,全是田野作业,非常辛苦。但是如果没有普查,我们对民间文化的状况没有底数,也就谈不上保护。普查的本质就是抢救,或者应该叫做抢救性普查。 登记、分类、整理这三项工作,都是紧随普查之后的后续工作。它们的目的是将普查的结果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最终使我们真正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这份巨大的遗产。因此,这些工作必须“严格、清晰、齐全”。即分类严格,记录清晰,文字(

22、文)、图片(图)、录像(像)齐全。为此,中国民协已经制定出普查范本、分类标准、供登记使用的表格的样式和整理原则等。 这次普查中,我们不仅需要文字记录,还要动用摄影与录像的手段,将现存的民间文化遗产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保存下来。这种综合性的方式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手段,也是本次普查工作的重要特征与要求。 为此,在图片和文字性的成果出版之外,还要建立以照片和光盘为主的“中国民间文化影像档案”,以及用计算机管理的“中国民间文化资料数据库”。 如果十年后把这一切都完成了,我们才能松一口气地说,我们把数千年来先人创造的文化全部拥进怀中。如果我们没有做到,后人恐怕连其中的一半也不可能再见到! 三、怎么做?

23、 如此巨大、复杂又艰巨的工程,怎么来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要通过各省市的民协来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进行田野调查。普查要按照整个工程的总体规划进行,各地民协也要制定地方性的普查计划。所有计划必须在组织、队伍、人员、内容、步骤、时间、设备与经费等方面落实。必须保证在计划内的时间里完成各项工作。全国性普查工作初步拟定为五年,于2008年以前做完。登记与普查同步。后续的分类和整理工作也在各地民协完成。然后,定期报送中国民协。整个工程成果的整理、编辑和出版工作拟定为五年,於2012年完成。 中国民协将成立一个办公室和两个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与专家委员会。其中,工作委员会负责整个工程的组织、协调

24、与推动;专家委员会负责学术指导与成果鉴定以及后期的编辑与出版等。 尽管抢救与普查工作要全面地铺开,但还应有重点、有选择、有秩序地进行。我们的方针是“三个优先”。这“三个优先”是“地区优先、项目优先、濒危优先”。 “地区优先”是指一些地区(主要是省一级)民协的工作条件比较好,普查队伍齐整,有足够的可以依靠的骨干力量,地方政府又积极地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就要列入第一批优先动手普查的地区。 “项目优先”是指一些跨地区的全国性的民间文化品种。比如民间艺术中的皮影、剪纸、年画等。可列为专项,交由全国性的艺术研究单位、组织以及大学来承担。只要这些部门与单位的各种普查条件都已具备,就可以优先进行,一个一个

25、地启动项目。 “濒危优先”是指某地区或某一种民间文化濒临消失,或者某一种民间艺术面临艺绝人亡,就要率先开始。比如民间作坊,在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正在迅疾消亡。如果不在抢救前加上“紧急”二字,就会转瞬即逝。所以要把濒危的民间文化艺术列为抢救工作的首位。 总的说来,我们是用这些“优先”带动“全面”。希望各个省的民协也用“三个优先”来带动全面的普查工作。 这次抢救工作时间长达十年,工作量极繁重,普查的面积囊括九州,涉及学科领域十分广泛,为此中国民协及各地民协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可行的计划,统一标准,同时做好发动、组织与协调。 我们不仅要发动各个基层组织和专家学者、民间文艺家,还要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

26、们把这次普查本身,也当做“关爱民间文化、呼唤民族情怀”的广泛的社会号召,当作一种文化行动。只有当大量的志愿者与青年学生主动投入这项工作,才能说我们的目的真正地达到了。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巩固民族的文化与弘扬民族的精神。 当工程启动,千头万绪的工作迎面扑来,它首先考验我们的是组织和协调能力。从全面的进度,到每一个普查小组的文字学者、摄影家与摄像工作者的组成,都需要相互协调与严密组织。 为此中国民协已成立整个抢救工程的办公室,承担全局性的领导与协调工作。我们已设立专门的网站,随时交流与通报各种信息。我们要求各地民协和抢救项目的承办单位,都要成立独立的抢救办公室,并配备电脑,共同建立起严密和通畅的网

27、络系统。在整个工程进行中,还将定期召开各种专门性的工作会议与经验交流会议。 在这样的使命面前,我想,我们文化界的人士,再乘上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的人来抢救我们濒危的正在消失的民间文化,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我们祖国太大了,我们的文化太浩大、太灿烂、太多样了!而且抢救工作全凭硬梆梆的实干,全凭辛苦,全凭责任感,全凭奉献。同时,我们还要本着对文化负责的精神。工作必须踏实、认真、细致、深入、严格,决不能草率与疏忽。因为我们的每一笔都是写在文化史上的。而历史的本质是真实,历史的要求是翔实! 我们的文化工作者,还是先离开你们的书案吧!到田野、到山坳、到民间去!那里的危亡于旦夕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向你们呼救。但不要以为我们是文化的救世主,我们只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人。因为任何一代的文化人,都有责任把先辈创造的文化精华保护好,交给下一代。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我们又是幸运的一代。由于人类社会的转型与文明的转变,对农耕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整理的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