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第1课时)_第1页
24.河中石兽(第1课时)_第2页
24.河中石兽(第1课时)_第3页
24.河中石兽(第1课时)_第4页
24.河中石兽(第1课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中石兽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意思。2. 理解故事情节,初步把握作者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河中石兽。首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有“直入”有“缓入”,考虑到后面教学环节的难度,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或者结合书中注释,标记读音。此处快捷直入。二、教学活动(一)理读游戏一:浪淘沙1. 写字。请同学们上黑板写出自己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要求:黑板左边写容易读错的字并注音,右边写容易写错的字。学生写后,教师要特别强调:“木柿”的“柿”字与“肺”“柿”的字形差异。设计意图:汉字难在读音辨读,难在字形辨

2、析。学生上黑板书写,是培养学生的动笔书写习惯,加强汉字记忆。2. 归类。我们能不能从中挑选一些读音疑难的字归类呢?学生思考,发言。(鼓励多角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建立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体会“发现”规律的快乐。投影显示:第六单元第一组:河干(gm) 棹(zhB) 湮(y由) 溯(s® 啮(ni 6)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些字归类在一起呢? 学生思考这几个字的意思。投影显示:河干:河岸。棹:划船。湮:埋没。溯:逆流。啮:咬,文中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明确:本文中,这组字的意思都与“水”有关。投影显示:第二组:曳(y6)铁钳(pa) 转转(zhu m)不已 倒掷(

3、zh i)曳铁钯(找石兽)(石兽)转转不已(石兽)倒掷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组词的归类又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 这一组都表示动作。动作的对象都是石兽。设计意图:此处“归类”,主要是帮助学生将字音、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以一种系统的方法学习文言字词,便于记忆。以课文标题归类,是提示关注课文标题的作用。3.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投影显示:沧州南 / 一寺 / 临河干僧 / 募金重修求 / 二石兽 /于水中是 / 非木柿然则 / 天下之事设计意图:节奏把握,非读不能体会。所以,导入本文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提示节奏。游戏二:飞花令游戏规则:请同学们用含有该字的成语来解释文中

4、这个字的意思。注意成语中的字义要与课文该字的字义一致投影显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柿。( 3)一老河兵闻之。教师示例:湮于沙上:湮没无闻。(“湮于沙上”中的“湮”是埋没的意思,与“湮没无闻”这个成语中“湮”的意思一致)学生思考发言。设计意图:成语经过语言发展历史的锤炼,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无论在词汇学方面还是在语法学方面,成语都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特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熟知的成语,可使文言教学化难为易。投影显币:积累词语( 1)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要求学生记笔记。设计意图:文言

5、文和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血亲关系”。语言学习,不仅要关注语言赏析,还要关注语言运用。此处强调课堂的词语积累,这对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十分有益。(二)趣答游戏一:对号入座投影显示:细读课文,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结合课文内容给出理由。1. 山门重修后,僧人立即寻找石兽。2. 僧人起先在河的下游求取石兽。3. 讲学家在寺庙里搭了一个帐篷。4. 讲学家判断石兽在河沙下面,表现了他熟知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5. 老河兵认为水的力量不能冲击石头, 但水流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下 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兽就会一下子翻转到河的上游去了。明确:1 .错误。(“圮”是倒塌的意思,“阅十余岁”,“阅”,经

6、过、经历的意 思。说明石兽沉入水中,已经有十多年了)2 .错误。(“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一句中“求”是 “寻找”的意思,“竟”字是“终了、最后”的意思,说明开始是在原地水中找 石兽,找了有一段时间了)3 .错误。(“设帐”是“设馆教书”的意思)4 .错误。(“物理”是指事物的规律、道理)5 .错误。(由“渐激渐深” “转转不已”可知,石兽不是一下子翻转到河的 上游去的)设计意图:文言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机械记忆为灵活运用。游戏二:火眼金睛要求:浏览课文第3段,给下面的图片排序。(此处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降低排序难度, 不必全部排序,固定几个选项,变 成填空排序)屏幕出

7、示:提问:你是如何判断出图片的顺序的?学生讨论,总结:方法1:找关键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这几幅图,按照由下游 到上游的平行位置移动排序。方法2:按照图中箭头标识,判断石兽的受力方向。方法3:按照课文第3段提示的过程:“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 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教师小结启思:同学们思考的角度很多,有的从课文出发寻找答案,有的在图画中寻找线索,可见天下的事情,不论是古人寻找石兽,还是今人课堂答题,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很多;如果一不小心,考虑不全面,就容易出错。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认为是哪句话呢?学生回答,并阐述其理由。投影显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学生齐读两遍。投影显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可据理臆断?学生读,体会变化。明确:矣:表示感叹,相当于“了”。欤: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教师小结:文言文中虚词能传情达意。投影显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学生读,体会变化。教师小结:句式变化,感情强弱也会变化。反问句的感情更强烈。设计意图:以读带析,即 “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