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泻心汤妙用分享_第1页
生姜泻心汤妙用分享_第2页
生姜泻心汤妙用分享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姜泻心汤妙用分享生姜泻心汤【功能与主治】治伤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气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者。1 奇效良方【处方】生姜、黄芩、人参(去芦)、干姜(炮),各二钱;半夏、黄连、大枣(三枚)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2 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组成】生姜 12 克(切) 甘草 9 克(炙) 人参 9 克 干姜 3 克 黄芩 9 克 半夏 9 克(洗) 黄连 3 克大枣 12 枚(擘)【用法】 上八味, 以水 2 升,煮取 1.2 升,去滓,再煎取 600 毫升。每次温服 200 毫升,一日三次。【功用】和胃消痞,散

2、结除水。【主治】伤寒汗后,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噤口痢。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虚弱, 水饮内停者。 3 各家论述 1.伤寒大白:泻心汤五方, 三方皆用干姜、 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2.伤寒论本义 :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 痞硬少气为虚, 干噫食臭为热。 虚热二字,合成此证。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3. 古方选注: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

3、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4. 医宗金鉴: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 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 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4 临床医案1.胃脘痛:杨某,女,17 岁,始见胃脘疼痛,继则呕腐吐酸,发作无常,已4 年余。今春以来,胃不受纳,进食即吐,面色苍白,神倦腰痛,四肢

4、痠楚,舌苔薄白而滑,右脉强,左脉沉细。诊断为肝胃不和,治以本方和胃降逆。2. 胃下垂:某女,消瘦,胃下垂,喜饮酒,不断嗳气,予生姜泻心汤 5 剂,嗳气消失。3. 胃扩张:某人,年约 40 余。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显之,继则胃中有振水声,肠鸣下利,偶食不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某医院诊断为胃扩张、肠弛缓。脉滑数,苔反腻,心下痞硬。乃用生姜泻心汤,连服 10 剂而愈。4. 慢性胃炎: 胡某某, 男。患慢性胃炎, 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饱食后嗳生食气,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形体瘦削,面少光泽。 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 疏方:生姜 12g ,炙甘草 9g ,党参

5、9g ,干姜 3g ,黄芩 9g ,黄连 3g (忌用大量),半夏 9g 大枣 4 枚(擘),以水 8 钟,煎至 4 钟,去滓再煎,取 2 钟,分 2 次温服。 1 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5 中药方剂 【处方与加减】生姜 12 克,半夏 10 克,干姜 10 克,大枣 10 克,黄连 6 克,黄芩 10 克,党参 15 克,白芍 20 克,炙甘草10克。【功效与用法】 水煎服。主治慢性结肠炎。 症见腹痛, 腹泻,心下痞满。舌质淡,苔黄微腻,脉濡缓。本方以生姜、半夏散结开痞,降逆止吐 ;干姜辛热祛寒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 ;党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党参

6、与半夏相伍,可使脾气升,胃气降,而脾胃调和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九药合剂,寒热并用,苦辛并施,使升降复,肠胃和,则痞结自除。 1 孤云独闲按:伤寒论中有五个泻心汤,作用各不相同。最近看了一些泻心汤的案例,再对照原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说是严格遵守六经辩证的原则。“六经”是统领外感疾病的纲领,简单地说,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种症状归属于“六经”,这样非常清晰。其次,六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即沿着太阳经 -少阳经 -阳明经的顺序发展。当然,我说的是“通常”情况,如果是因为病人体质、旧病,特别是误治导致的“变证”就难说了,没有太多的规律,

7、只有常见的情况。为什么要先谈一下“六经”的问题呢?是因为:五个泻心汤反映的病症, 究竟属于哪一经?“心”的位置指什么?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2、五个泻心汤的主症,就一个字: 痞。究竟什么是“痞”?伤寒论在说到五个泻心汤的条文中有如下描述:若心下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胃中不和,心下痞鞕。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时会见到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鞕 )。简单地说, 痞证没有食积、瘀血等硬物积聚。3、为什么用“泻”治心下痞?根据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实积。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都冠以“泻”字呢?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明明指出胃中虚

8、,有几方中都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中气,为什么仲景还要“泻”?究竟把什么东西泻掉?后代医家在评论泻心汤时,都用了“辛开苦降”这个说法,难道这就是仲景名以“泻”的真实含义吗?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案例,谈点个人看法。1、痞,不属于六经中的某一经,但可以看作是从太阳经往少阳、阳明传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2、泻心汤证中的“痞”,是热气结于心下,不是实积,所以按之濡,不痛。因为主因是热气痞结,所以五个泻心汤中均使用了黄连、黄芩两味药。3、为什么称为“泻”?因为热气是外邪,要泻去;又热气是阳热亢盛,亢则泻之。这就是“泻”的意义。下面这篇文章来自网上,可供参考。五个

9、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 ,仲景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内科杂证,如泻心汤治热盛之吐衄,半夏泻心汤治寒热夹杂之呕吐,甘草泻心汤治虚实间夹之狐病等,疗效显著。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及吴氏温病条辨中用于温病,适应证甚广。1、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宋本伤寒论149 条)。此为柴胡证误下后的治法。该方主治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 以呕为主的痞证。 其

10、方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 金匮要略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 温病条辨用本方加减治阳明暑温浊痰,湿热互结心下之痞,或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病案举例:胡某,女, 50 岁,1981 年 3 月 14 日门诊。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 矢气嗳气则舒, 心慌气短, 四肢肿胀, 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此为邪热阻滞心下,脾虚气分不足。 治以健脾利气, 宣通气机,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半夏 9 克,干姜 2 克,黄连 6 克,黄芩 9 克,太子参 9 克,甘草 6 克,香橼皮 9 克,白芍 12 克。 5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二

11、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继以代赭石汤加减 5 剂而收功。孤云独闲按:本例寒热往来,胸中懊憹,有小柴胡证;又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有半夏泻心汤证。如果以寒热往来为主证,则用小柴胡汤;如果以心下痞满为主证,则与半夏泻心汤。本例两者兼见,既有心下痞,也有寒热往来,用哪个方呢?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2、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 154 条)金匮用以治疗热盛之吐衄血证, 温病条辨用以治疗湿热痢,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或疟邪痞结心下等。孤云独闲按:这是五泻心汤中清热泻火力量最大的一方。请注意相近几方的区

12、别:白虎汤纯为气分热盛,犀角地黄汤是血分热盛,大承气汤高热大便燥结,而大黄黄连泻心汤则是热与湿结于心下,也属于气分热盛,主治心胃火盛、迫血妄行诸症,如:口舌生疮、口苦咽干、黄疸痞满、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外科痈肿等。病案举例:周某,女, 22 岁, 1979 年 7 月 21 日初诊。鼻衄一周,量多色红,心烦心悸,胸闷气短,苔薄舌红,脉弦细数。上述诸症皆属心火刑肺,灼伤血络,治宜泻热凉血。方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 3 克(后下),黄芩 10 克,马尾连 4.5 克,白茅根 15 克,川牛膝 9 克。 3 剂,每日一剂,水煎服。7 月 24 日二诊: 服上方 1 剂后,翌日鼻衄一次, 血量减

13、半;服 2 剂后,晨起仅见鼻腔残留血痂; 服 3 剂药后,未见出血,但仍觉气短。仍守上方,继服3 剂。7 月 27 日三诊:仅觉心悸气短,予益气养心之品调理而愈。3、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 155 条)恶寒、汗出,为阳虚。病案举例:高某,女, 48 岁, 1981 年 2 月 14 日初诊。心下痞,不欲食,手足麻木,大便略干不爽,善忘,无故欲哭,胃中冷,阵发性心中热气冲巅顶渐出汗,汗后心神稍爽,复而如故,苔黄腻,舌暗红,有齿痕,脉沉弱。证属素体心阳不足,兼湿热困阻中焦, 升降失司。治宜扶阳泻痞。 方用附子泻心汤:黄连 3 克,黄芩 6 克,大黄6 克

14、。上三味开水泡 15 分钟,熟附子 7.5 克,另煎 20 分钟,两汤相合,日服 2 次。2 月 16 日二诊:服上方2 剂后,痞满大减,食欲见增,阵热、汗出亦减,大便见爽。劳累后仍有阵热、汗出,口苦不欲食。舌质转红,尖微赤,苔淡黄,脉沉滑微数。原方继进2 剂。2 月 18 日三诊: 诸症基本消失, 因药店未将药单包,病人将药同煎冲服黄连末,服后大便略溏,但无所苦,胃中由冷变热而舒适,口微苦而粘,不欲食,舌紫红,苔白腻亦减轻,脉弦微数。治宜清热祛湿,调理脾胃。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4 剂,药后,心阳复,湿热祛,气机调畅,痞证自除。孤云独闲按:本例的热像并不显著,仅大便略干,阵发性心中热,而脉沉弱,

15、且胃中冷,不欲食,虚寒像显,何以要用大黄、黄连、 黄芩之大寒?这就是泻心汤的热的特点,是“热气”,又见苔黄腻、口苦、无故欲哭等热扰心神现象,可以辨证为热。再者,用开水泡药,取其气,舍其味,也是仲景用药的一个技巧。4、生姜泻心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 154 条)孤云独闲按: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主治胃虚饮食不化之痞证。病案举例:王某,女, 38 岁, 1981 年 3 月 14 日初诊。腹痛,下黄白色脓性便,一天三次,伴里急后重,肠鸣,口苦,无寒热。近年来凡进食生冷即易腹泻,劳累则右眼睑、右口角抽搐。苔薄

16、微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此为饮食不慎,湿热侵犯胃肠,阻滞气机故腹痛、肠鸣,排黄白色脓性便;热邪内迫,湿性重滞,故口苦、里急后重;脾虚运化失司,故进食主冷易腹泻; 脾虚气血生化无源, 络脉失养,故劳累则眼睑、口角抽搐;苔薄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乃脾虚有湿,气血两虚之症。 证属饮食不当而感湿热, 素体脾虚气血不足,络脉失养。 治宜清热祛湿, 益脾养血, 通营活络, 扶正祛邪。方用生姜泻心汤加减:当归 6 克,白芍 15 克,枳壳 6 克,生姜 3 片,半夏 9 克,黄芩 9 克,黄连 6 克,党参 10 克,甘草 6 克。 3 剂,每日一剂,水煎服。药后胃肠湿热清,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液

17、均除。孤云独闲按:本例腹痛下利黄白色脓性便,是常见的症状,用芍药散、大黄黄连泻心汤等均可加减运用,似未突出生姜泻心汤的特点。我以为,生姜泻心汤一是心下痞,二是脾虚湿盛水泄为主。5、甘草泻心汤“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宋本伤寒论 158 条)该方主治脾胃重虚之痞。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狐病。病案举例: 舒某,女,31 岁,1984 年 1 月 22 日初诊。 1983年底流产后即带环,数月后面部出现红色斑块,先由颧部开始,继而两腿

18、膝下亦相继出现,触碰时疼痛异常, 时愈时发,头晕阵作已一年,双目发胀,气轮布有红丝,口腔内常发口疮,外阴部曾有两块溃疡,胃脘痞满, 纳谷一般, 睡眠欠佳;腰部酸痛, 带下色黄, 月经正常, 大便调,尿量多, 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小数。证属脾虚湿聚,蕴久有化热之势,病为狐病。治宜缓中补虚,化湿清热,凉血解毒,仿金匮内外兼治法。(1) 生、炙甘草各 10 克,黄芩 9 克,黄连 6 克,半夏 10 克,干姜 9 克,丹皮 10 克,小蓟 12 克,川牛膝 12 克,枳壳 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六剂。(2) 外用薰洗药:苦参 30 克,白矾 10 克,蛇床子 12 克,生甘草 15 克。水煎先

19、薰后洗, 日 2 3 次,二日一剂, 三剂。(3) 口疮上药:冰硼散、锡类散各1 瓶,混合均匀,以少许上于患部。迭经五诊,进药 30 剂,用薰洗敷药,诸症减轻,带下由黄转白,量少,纳谷增加,口疮已一月未发。近因贪食鱼腥辛辣之品,致口疮又作, 下肢紫色结节斑块又起, 口干不欲饮,便溏溲黄, 舌红苔薄黄, 干燥少津, 寸关弦滑。 为饮食不谨,脾胃热盛引起。本急则治标之旨,以泻黄散加味:防风 12 克,生石膏 20 克(先煎),藿香 10 克,栀子 3 克,黄柏 9 克,砂仁(后下) 6 克,甘草 9 克,三剂。药后口疮即愈。再以甘草泻心汤加枳实以调理气机,至第七诊( 1986 年 3 月 26 日)口疮已痊愈,下肢紫斑亦消退,目赤亦杳,诸症若失, 一切复常。 追访至 1986 年 7 月未再发。孤云独闲按:本例有几个症状有辨证价值:胃脘痞满,口腔内常发口疮,外阴部有溃疡,带下色黄,均表明中焦湿热阻滞。湿热熏蒸脉络,则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