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热身倦夜孤雁日暮恨别_第1页
诗歌热身倦夜孤雁日暮恨别_第2页
诗歌热身倦夜孤雁日暮恨别_第3页
诗歌热身倦夜孤雁日暮恨别_第4页
诗歌热身倦夜孤雁日暮恨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倦夜翻译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 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 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这一夜作者杜甫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 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作品鉴赏吴齐贤论杜曰: “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 ”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

2、觉跷蹊。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 夜间人们休息安眠, 应不会 “倦”。读者可以顺着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 ,诗人为什么会倦这条线索, 看一看诗中是如何描写的。起句云: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 “竹 ”、“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 门前是郊野, 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 “绿竹助秋声 ”;郊野茫茫,一1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 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 上句扣竹,下

3、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 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 此时月照中天, 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 象瞌睡人的眼, 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 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 大地渐渐暗下来, 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 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 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以上六句,把从 月升到月落 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 “夜”,没有一字写 “倦”;但仔细一看,读者从这幅 “秋夜图 ”中,不仅看

4、到绿竹、 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 诗人自己。读者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 直吐胸臆: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 这时,“安史之乱 ”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2于公元 763(广德元年)旧历十月,直捣

5、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 ·吐蕃传)。 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据前人考证,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 ,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 值此多难之秋,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万事干戈里 ”,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难怪他坐卧不安, 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 故诗的结语云: “空悲清夜徂! ”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 “空悲 ”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

6、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 “点睛 ”的作用。读了这两句,读者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 ,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 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前人赞美杜诗 “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

7、(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 “情眼 ”观景、摄景,融情于景,3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 “夜”,不言 “倦”,只写 “耀乎外 ”的景,不写 “融乎内 ”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 “情中之景 ”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这首诗的 构思布局 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 ,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 “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 ”,不

8、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 “竹”,“重露 ”就无处 “成涓滴 ”;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 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 骤看殊觉突然, 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 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译文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

9、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3 写作背景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4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 乱离漂泊中失群人 的痛苦心情。4 作品赏析依常规方法, 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的事物是不宜直接说破的。杜甫则不是这样,他开篇即唤出 “孤雁 ”,而这只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不单是想念, 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 “孤雁 ”。清人浦起龙评价说: “飞鸣声念群 ,一诗之骨 ”(读杜心解

10、),是抓住了要领的。第二联境界忽然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 这小小的孤雁仅是 “一片影 ”,它与雁群相失在 “万重云 ”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 焦虑和迷茫。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它不知道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 这一联以 “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将 诗人胸中的情感滚滚流出: “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 ”诗人与雁,“物我交融 ”,浑然一体了 。清人朱鹤龄评注这首诗说: “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 ”,而且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 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

11、逢,这孤零零的雁儿, 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第三联紧承上联,从 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 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5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 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 浦起龙评析说: “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 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 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 ”( 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 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

12、噪不停,自得其乐。 “无意绪 ”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 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 ·王风 ·黍离),诗人与这些“不知我者 ”自然无话可谈。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 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 悲中有壮 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 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 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

13、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 “立体感 ”.(1) 答:颔联用反衬的手法, " 一片影 " 形容其形单影只, " 万重云 " 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 " 孤 " ;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或作者以 " 一片影 " 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6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或运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

14、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2) 答: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或 诗中描写了一只孤独的大雁不吃不喝,一边飞翔,一边悲鸣着,呼喊着雁群,表达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诗人以孤雁自喻, 抒发了自己流落他乡, 漂泊生涯的孤独和痛苦之情;表达了对亲朋离散的焦虑、 迷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执着的追求。)(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分)(2)尾

15、联为什么写野鸭,有什么用意?(3 分)( 1)诗中描写了一只孤独的大雁不吃不喝,一边飞翔,一边悲鸣着,呼喊着雁群,表达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诗人以孤雁自喻,抒发了自己流落他乡,漂泊生涯的孤独和痛苦之情; 表达了对亲朋离散的焦虑、 迷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执着的追求。( 2)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 那么痛苦劳累; 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 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杜甫日暮注释译文7牛羊们都从田野中回来,一扇扇柴门各自关闭着。风月纵横,夜晚清新而美好,

16、可惜此地并非故乡。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作品鉴赏 :湘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 家家户户深闭柴扉, 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 “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 新的境界 ,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

17、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 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 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湘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 淡淡二句,有着多少 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 “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字眼, 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 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 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 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

18、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 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 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 !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 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 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景象如此冷漠,诗人不禁默默走回屋里, 挑灯独坐,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载,晚年老弱多8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

19、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 ,因而尽管面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 反而倍感烦恼 ,“何须”一句, 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象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 。”(姜斋诗话)王夫之对杜诗的评语也恰好阐明本诗的艺术特色。 诗人的衰老感, 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 ,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嗔怪灯花报喜, 仿佛喜兆和自己根本无缘, 沾不上边似的 ,这样写确实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9、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

20、 分)10、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2 分)参考答案:9、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 的山村日暮图景。(要点出景物和说明特点)( 2 分)10、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 的悲凉之感。( 4 分)杜甫恨别【诗文大意】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匈奴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 月夜,思不能寐 ,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创作背景

21、诗人于 759 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 。诗人写此诗时,距755 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4成河, 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9【杜甫诗恨别鉴赏】恨别是杜甫上元元年( 760) 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 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意切, 沉郁顿挫 ,感人肺腑。首联领起 “恨别 ”,点出思家、忧国的题旨。 “四千里 ”,说明离家之远; “五六年 ”,可见战乱之久 。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

22、艰难遭遇,都在这些 数量词 中体现出来。诗人于乾元二年( 759)春离开故乡洛阳 ,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赴秦州,寓同谷,后又到达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作此诗时,距天宝十四年( 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令诗人深为忧虑。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 “草木变衰 ”,语出宋玉 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 承上句的“五六年 ”,暗示入蜀已有多年, 同时也与下一句的 “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 。诗人到成都, 靠亲友帮助, 过上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 由于 “兵

23、戈阻绝 ”,他不能重返故土,只能老于锦江之边了。 “老江边 ”的“老”字,悲凉沉郁 。颈联通过 “宵立昼眠,忧而反常 ”的生活细节 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杜甫有四弟, 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分居在各地, 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 此二句中的 “思家 ”、“忆弟 ”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立不安的举动, 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10出了题意的 “恨别 ”。沈德潜评论此联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 、看云 ,有不言神伤之妙。 ”(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抒怀,而是借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

24、从形象中体会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尾联回应次句, 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告捷的喜讯, 渴望尽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上元元年三月, 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 以打破相持局面。 诗人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 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同样抒发诗人的爱国之心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 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 写,每一句都 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恨 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

25、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 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本文表现了作者所恨为何事。请试做分析。(4 分)答:_11(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 、看云 ,有不言神伤之妙。 ”试分析此联“不言神伤之妙”如何体现。( 4 分)答:_参考答案:( 1)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

26、感慨;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 颈联通过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的反常情节,以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来委婉曲折地表现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 它不是抽象的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闻道”两句: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1)这首诗意蕴丰富

27、,请概述此诗抒发的思想情感。(3 分)(2)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一种加以鉴赏。(4 分)( 1)思乡恋亲之情(思家忆弟的深情)。感时忧国,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之情。年岁老大,漂零憔悴的悲凉和凄苦。(每点1 分)( 2) 细节描写。( 1 分)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1 分)诗人通过这种 “宵立昼眠 ”的反常行为和坐立不安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2 分)互文。( 1 分) “思家 ”、“忆弟 ”为互文。( 1 分)清宵月夜,坐立不安;白昼看云,倦极而眠。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举动皆因“思家 ” 忆“弟 ”所致。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