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温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_第1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温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_第2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温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_第3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温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_第4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温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温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蒋海孙犇内容提要: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使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及其最优设计问题再度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其实,这样的争论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着,到2001年才基本达成了以资本监管、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为银行监管三大支柱的共识,形成了新巴塞尔协议。为了客观地评价银行监管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优化我国银行监管体系,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本文以银行监管有效性和最优监管设计为主线,回顾和总结了关于银行监管三大支柱及其有效配合的主要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银行监管体系改革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三大问题。关键词:资本监管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从19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危机

2、到世纪之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再到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当前银行监管有效性的质疑和金融安全的高度关注。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成为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的指导性文件,并逐步形成了以资本充足性监管为核心,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制度为保障的全球监管模式。2001年的新巴塞尔协议又进一步强调了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的重要地位,形成了银行监管三大支柱,即资本监管、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同时许多学者对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银行监管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一、资本监管系统研究银行资本监管的文献始于美国储贷危机,当时人们发现

3、CAMEL风险管理体系并不能防止银行危机(Kahane,1977。随后Kareken和Wallace(1978构建了一个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银行监管均衡模型,指出只有资本监管不能减少银行失败的概率,资本监管与其他监督手段相结合将提高监管效率。Koehn和Santomero(1980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他们的研究引起学者们对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的进一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单一资本充足性监管的有效性众多研究表明,单凭资本充足性监管并不能有效地降低银行风险。Kim和Santomero (1988的均值方差模型分析发现,对单一资本比率进行监管是无效的,还必须在存款保险公允定价基础上采用风险

4、加权来计算资本充足性比例。而Rochet(1992认为,基于风险加权的作者简介:蒋海,暨南大学金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犇,暨南大学金融系博士研究生。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JA790056、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E04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和暨南大学金融研究所项目的资助。参考文献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与编辑部联系。编者注资本监管也未必能够防止银行的高风险行为。如果银行目标是追求未来收益最大化,那么资本监管无法防止银行投资高风险资产的行为;但如果银行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资产管理者,那么资本监管才会有效减少银行投机行为。Passmore和Sharpe(

5、1994、Thakor(1996采用静态模型分析表明,基于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会导致银行的风险转嫁(risk-shifting,从而不能降低银行风险。Jones(2000认为,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技术手段会激励银行采取监管套利行为(regulation capital arbitrage,RCA,从而降低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甚至起到反作用,如Lam和Chen(1985的研究表明,在取消Q条例、放开利率监管的情况下,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反而有可能增加银行资产风险和银行失败的概率。由于静态模型没有考虑到银行间的相互影响,尤其当短期因素存在时,会导致模型复杂化,所以静态模型无法充分刻画

6、这些内容(Hellwig,1998。Blum(1999用一个两期模型证明,在动态投资组合中严格的资本要求会导致投资组合风险的增加。更进一步地,Hendrik和Schnabel(2007对银行业竞争状况和贷款市场的研究表明,严格的资本监管会降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二存款保险与资本充足性监管众多学者对存款保险制度下的资本充足性监管做了广泛研究,主要集中在存款保险能否公允定价以及能否增强资本监管的有效性上,然而研究结果分歧较大。存款保险公允定价问题的研究,最早始于Merton(1977;1978的存款保险期权定价模型。他研究了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将存款保险作为看跌期权的套利定价问题。结果表明,若存款保

7、险费率的风险敏感性较低,银行会通过增加资产风险等套利行为提高看跌期权的价值。Mel-la-Barral等(1997扩展了Merton的分析框架,引入存款提取风险,研究了关于银行失败的监管政策对存款保险公允定价的影响。John等(1991指出,即使存款保险得到了公允定价,如果在监管规则中没有使之与资产风险相联系,也不会减轻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Chan等(1992认为,公允存款保险定价是激励不相容的,并且对存款保险进行公允定价是不现实的。Freixas 和Rochet(1998在更一般的框架下考察了存款保险公允定价下的激励相容问题,指出公允定价虽然可行,但必须给予低效率银行以补助才能实现。但这种补

8、助会降低银行业的效率。存款保险能否增强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学者们分歧较大。Kahane(1977、Kareken和Wal-lace(1978、Sharpe(1978等利用状态偏好方法研究了此问题。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完全竞争、完全保险和保费率固定条件下,银行存在明显风险承担行为。Barth等(2001也指出,存款保险制度会降低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银行资产质量,并可能形成监管的激励相容(Giammarino et al.,1993;Nagarajan& Sealey,1998。Furlong和Keeley(1989以及Keeley和F

9、urlong(1990的价值最大化模型研究表明,在考虑银行失败概率和存款保险看跌期权价值变动时,资本标准减轻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Cooper和Ross(2002认为,对存款实施完全保险会使存款人没有动力去监督银行;如果存款保险制度与资本充足性监管有机配合,将克服存款保险的逆向激励,实现银行监管的最优。Barth等(2005的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资本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更多的实证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监管中起负作用。无论是Marcus和Shaked (1984的单期存款保险期权模型检验,还是Pennacchi(1987的多期模型、Hovakimian和Kane (2000的

10、无限展期股东收益模型检验,都表明资本监管并没有有效地阻止银行业的风险转嫁问题,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会加剧这种风险行为。(三银行特许权价值与资本充足性监管Guttentag和Herring(1982认为,特许权价值有助于减轻银行的风险承担,但是随着特许权价值的降低,其降低风险的激励减弱,甚至会起到逆向激励的作用。Marcus(1984认为,银行特许权价值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的道德风险。但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特许权价值将会降低,从而加剧风险承担行为(Matutes&Vives,1998;Hellmann et al.,2000。而Keeley(1990的研究表明,银行的风险激励

11、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许权价值与其资产的市场价值的比较。Weisbrod等(1992、Demsetz等(1996的实证研究发现,特许权价值对银行的审慎经营有显著影响,特许权价值降低将激励银行的投机行为,导致资产风险增加。Demsetz等(1997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特许权价值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特许权价值可以形成银行控制资产风险的激励(Barth et al.,2005。二、监督检查不完全信息和非公允的存款保险定价决定了对银行实施监督检查的必要性。新巴塞尔协议指出监督检查不应是随意进行的,而应与其他支柱同等重要。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监督检查的必要性监

12、管过程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单凭资本充足率监管并不足够,因而应该强调监督检查的作用(Calem&Rob,1999。FDIC认为,减少检查力度和增加现场检查时间间隔,使监管机构难以应对银行出现的新困难。Grossman(1981证明了存在信息披露成本的情况下,银行可能不会完全披露信息,因而强制银行披露信息十分必要。Jones和King(1995的研究表明,银行经常利用财务报表高估其市场价值,因而需要监管机构进行频繁的检查。Gorton和Pennacchi (1990认为,银行资产不透明及其业务的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使市场参与者很难判断银行的经营状况,因此对银行进行监督检查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

13、平。Berger等(1991指出,监督检查能够揭示银行真实财务信息,并能促使其提前公开内部信息。Flannery和Houston(1999认为,市场参与者可以从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中了解更多信息,从而改变对银行的评价。Dey-oung等(2001发现,监管机构对银行的检查可以影响银行次级债券价格。Prescott(2004指出,检查可以防止高风险银行宣称自己风险低而逃避检查。如果不能有效地监督银行并对没有达到监管要求的银行进行惩罚,即使设计合理的监管措施也无法达到监管目标。(二如何实施最优的监督检查Blair和Heggestad(1978认为,最优的监督检查方式应该是监管者根据效率边界设定一个可

14、接受的银行失败概率和自由选择资产业务的边界,在边界内银行可自由选择任何资产形式来实现效用最大。如果超出边界,监管者就应该采取行动。行动策略有即时矫正和渐进式矫正两种,Kocherlakota和Shim(2007认为,银行所有者在权衡侵占银行贷款收益与失去抵押品时,最优的监管是在抵押品价值相对较低时要有监管容忍,但事后必须执行即时矫正策略处理问题银行。美国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支持即时矫正,反对监管容忍。Hamalainen 等(2003、Kaufman(2006也持同样的观点。Freixas和Parigi(2008则希望将即时矫正推广到世界各国。但Sleet和Smith(2000指出

15、,即时矫正并不总是最优的,因为银行破产时常常会带来较大的社会成本,冲减即时矫正策略带来的收益。Nagarajan和Sealey(1998认为,即时矫正不能解决道德风险问题,而在固定保费率和理性监管宽容下会出现激励相容。监督检查包括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可以更有效地限制银行风险,但是Gilbert等(1999认为,现场检查会增加监管成本,给银行带来更加繁重的任务。1980年代的巨大检查压力导致银行逃避检查的行为(Reidhill&O'Keefe,1997。因此,目前这种方式常常以定期检查形式出现。非现场检查包括银行报告分析(supervisory screens和模型分析

16、。从理论上来看,后者优于前者;但是从实践来看,前者使用得更多些(Cole&Gunther,1998。对于前者,监管者依据各种财务比率,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判断,灵活性更强,对银行变化能够作出及时反应;而模型分析则反应较慢,并且开发成本很高。总的来说,两者可以相互补充。Rochet(2004认为,对不同风险程度的银行应采用不同的监督检查方式。在监督检查中,监管者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可采取事前控制和事后惩罚两种方式。Milne和Whalley(1999;2001分析表明,对违规银行的事后惩罚能形成银行服从监管的激励,使监管效率更高。Milne(2002的比较研究表明,监管者在事前控制中不可能

17、实现连续监督,只在有限时点上对银行进行检查,即使银行违规,监管者也不会做出严厉惩罚。而事后惩罚不需要完善的规章设置,但能提供一种激励机制,使银行自律。所以事前检查监督与事后惩罚必须有效配合才能保证监督的有效性。Chami等(2003指出,监督检查要以监管目标为导向,给予银行灵活性,以确保风险状况能在财务报表中反映。这样,监管者无需过多地了解和干预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简化了检查过程,增强了监管者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该办法也存在不足,监管者很难在事后对银行进行令人置信的处罚。预先承诺制与“刚性”监管不同,Kupiec和O'Brien(1997提出了一种“柔性”监管方法(Pre-Com

18、mitment Approach,PCA方法。该方法只要求银行自身估计风险损失大小,在期初“预先承诺”风险损失的最高数额,期末监管者对其交易的利润和损失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实际损失额超过期初的“预先承诺”额,则以二者之差为依据加以处罚。PCA可以通过银行的自我约束来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无需事前调查,可以显著地降低监管成本。Kobayakawa(1998在Kupiec和O'Brien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一般模型,指出PCA的激励原则是对资产风险不同的银行“区别对待”,监管合同的有效性与其获得银行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因而监管者必须收集银行信息,才能合理评价银行风险特征。并且单纯的PCA是不够

19、的,它必须与事前控制方法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Arupratan(1998则进一步完善了具体的“预先承诺制”的机制设计,并验证了预先承诺制在风险控制和资本控制等方面都比其他方法更具有激励作用。三、市场约束Berger(1991认为,市场约束是银行风险加大时,股东、存款人、其他债权人采取相应行动制约银行的行为。也有学者指出市场约束的核心要义是披露信息(Lane,1992;VanHoose, 2007。自Kane(1983在对存款保险改革的六点建议中特别强调了市场约束后,市场约束在改善监管体系上的作用备受关注,银行监管三大支柱之一的市场纪律也逐渐被大家所认识。1999年美国现代金融服务法案

20、和2001年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市场约束受到了高度重视。西方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市场约束机制的存在性与作用市场约束就是通过市场参与者对银行风险状况的判断,来激励银行进行资产调整,改善市场表现。Morgan(2002研究表明,银行业信息不透明,借助市场约束能够更好地激励其披露信息。Jordan等(2000检验了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发现市场对“银行不愿披露坏消息”的反应比“坏情形实际发生”激烈。Hamalainen等(2003认为,市场约束会降低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改善银行管理。如果市场参与者的反应快于监管者,市场约束就有助于监管者辨识银行质量,避免更高风险。但市

21、场约束可能会使市场参与者产生过度反应。许多研究都集中在银行次级债券市场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上。Evanoff和Wall(2000认为,次级债券作为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Saunders(2001认为次级债券帮助美国银行打破了“大而不倒(too-big-to-fail”的隐性法则。Calomiris和Powell(2000研究表明,次级债券很少得到监管当局的宽容。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了市场约束的作用过程。Flannery和Sorescu (1996提出市场约束的过程由认识阶段和控制阶段组成;与之对应,Bliss(2001也指出次级债券主要通过市场影响和市场监督来控制银行风险。Kwast等(19

22、99又将市场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Flannery和Sorescu(1996研究发现,市场参与者在银行失败时,会对政府吸收私人损失的措施做出理性反应;在监管当局停止保护大银行控股公司债权人时,市场力量会更有效地约束其风险行为。也有学者的观点与之相左,Sironi(2001指出欧洲次级债券集中在那些大型银行的发行市场上,二级市场则相对缺乏流动性,从而市场约束的效果并不如意。还有学者依据银行的其他市场表现来考察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Keeley(1990考察了银行股票市场的约束作用,发现美国银行股票市值与托宾Q比率呈正相关,与利率呈负相关,而且银行受到的市场约束越大,风险承担水平就越低。Han

23、nan和Hanweck(1988对银行非保险大额存单的市场价格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证明了市场对银行的约束力不仅取决于市场激励,而且取决于银行家对市场约束的反应程度。还有学者对市场约束与存款保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rk和Peristiani(1998研究表明,未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的存款人对市场有显著反应,而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的存款人对市场反应不显著。可是,Martinez Peria和Schmukler(2001分析了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19801990年代的数据,表明存款保险没有降低银行业的市场约束;尤其在发生银行危机时,市场约束还会

24、显著增强。虽然还存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市场约束的确有助于信息披露,降低银行风险,改进银行安全(Podpiera,2006。Boot和Thakor(2001分析了银行选择披露信息的类型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若披露前者,就会激发投资者获得信息的积极性,否则会起反作用。此外,市场约束具有较好的预警功能。Evanoff和Wall(2000;2001比较了次级债价差和资本比率的预测能力,发现前者更优。也有学者利用银行债务的市场回报率作为信号来反映市场信息(Berger et al.,2000。Distinguin等(2006利用概率预警模型,检验了会计数据和股票市场能否显示欧洲银行的处境。研究表明,这

25、两者有助于评估银行风险程度;对那些较少依赖存款保险的银行,效果尤为显著。Barth等(2004;2005认为,银行绩效与市场约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约束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更强,证明了市场约束在银行监管中广泛存在。然而,市场约束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首先,市场不可能知道银行的全部信息(Berger&Davies,1998;Hall,2000。其次,新巴塞尔协议并没有要求披露完全信息,仅仅规定了信息披露的时间和方式。这给银行相当大的自由,银行可以通过信息披露的时间、类型和程度来影响市场(Karaoglu,2005;Landsman,2006。Gunther和

26、Moore(2003指出在19961998年间,美国银行倾向于低报自身恶劣的经营情况,监督检查的时间影响了信息披46 年第 期总第 期 露的及时性, 因为银行会选择在检查临近时披露信息。另外, 有学者研究了银行管理者对市场 信号的反应, 其结果并不理想, Bliss 和 Flannery (2002 发现银行股价波动并没有影响到管理行 ) 为。 Holmstrom 和 Tirole 1993 分析表明, ( ) 如果股票价格与绩效信息不一致, 市场将不能获得银 行的准确信息, 并且股权越集中, 市场约束效力越低。Boot 和 Shmeits 2000 也指出, ( ) 金融机构 集团化程度的加

27、强会破坏市场约束的作用过程和有效性。 (二)运用市场约束改善银行监管有效性 Thomson (1990 认为, ) 加强市场约束的重点是必须缩小金融安全网的范围和规模, 防止在 任何情况下由 FDIC 承担非存款保险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结果。同时还必须避免中央银行通 过贴现窗口支持本应该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也有学者指出更重要的是信息披露。Kane (1994 认为强化市场约束的核心在于向社会和监管当局及时而准确地提供金融机构、 ) 存款保 险公司的信息。Barth 等 (2005 的分析也表明, ) 推进信息披露制度, 是加强市场约束、 提高银行 监管效率的重要基础。Flannery (1998

28、 支持市场信息与监管信息系统结合, ) 以缩短认识和行动 的时滞, 帮助监管当局提高效率。 此外, 发挥市场参与者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Flannery (2001 指出, ) 市场约束作用的关键 点是市场参与者应充分发挥市场影响力。这需要市场参与者能够依据相关信息辨识银行的财 务和风险状况, 并及时采取进入和退出策略。Gorton 和 Santomero (1990 提出, ) 有效的市场约 束要求市场参与者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风险, 其次能够有效地观察银行的风险, 因而设计激励 机制鼓励市场参与者认识风险非常重要。总之, 市场约束机制的发挥始终离不开金融市场, 其 中次级债券市场的作用极为

29、重要。学者们不断探讨如何进一步强化该约束作用(Wall, 1989; Gorton & Santomero, ) 1990 。Ashcraft 2006 认为, ( ) 当银行从次级债市场融资时, 必须披露与股 票市场同等的信息, 使市场参与者能监督银行, 降低银行风险。 四、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 一些学者提出, 新巴塞尔协议 的三大支柱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 (Von Thaddend, 2004; Saidenberg & Schuermann, 2003; VanHoose, ) 2007 。其核心是通过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来达到 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Kane 2006 希望能

30、够重视第二、 ( ) 第三支柱, 强化其作用。但是, VanHoose 2007 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冲突。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不可能同时增强, ( ) 相反会相互替 代, 最终会有损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并且市场约束并不会增强第一支柱, 尤其是在发达国 家。 新巴塞尔协议 所倡导的市场约束和监督检查在实践中被误导了。这使监督检查在三者 之中是最弱的, 它不可能独自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发挥作用。 对于三大支柱之间的互 动关系, 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极少将三者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内。Decamps 等 (2004 建议 ) 监管当局应该更多地关注执行问题和制度改革, 减少三个支柱之间的不平衡

31、。 新巴塞尔协议 一直是以资本充足率管理为核心的,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监督检查是其有 效补充。伴随着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 银行可以在审计日之前调整资产组合; 有意偏离资本充 足率的要求, 从而损害资产的安全性 (Pelizzon & Schaefer, ) 这就需要三大支柱之间的相 2005 , 互配合, 保证监管目标的实现。 Santos 2001 指出三大支柱同等重要, ( ) 不可偏颇。 他尤其强调监 督检查的重要性。 监督检查允许银行以内部评级法来弥补资本充足率管理中风险估计的不足, 有学者还分析了第一、 第二支柱之间的关系。 Pelizzon 和 Schaefer 从而提升第一

32、支柱的有效性。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 47 (2005 的动态模型分析表明, ) 存款保险有可能使银行采取风险管理手段来 “欺骗” 监管当局。 当 监管当局主要依赖第一支柱时, 第二支柱的作用甚微, 甚至是多余的; 当银行采取程度较轻的 “欺骗” 手段时, 第二支柱将显现出补充作用, 降低存款保险成本, 弥补第一支柱的不足; 如果 “欺骗” 的程度很高, 那么情况将十分复杂。此时即使引入第二支柱, 也不会提高第一支柱的有 效性。在这种情况下, 第二支柱并不会补充第一支柱, 它会独立地起作用 (VanHoose, ) 2007 。 在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之间, 学者们意见分歧较大。 有的

33、学者认为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是 (1996; ) 1999 论证了自由 (以市场约束为主) 的 一种平行替代的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冲突。Chu 银行体系并不比受到监管的银行体系更容易失败,而监管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并扭曲市场信 号, 弱化市场约束。 Prowse 1997 认为, ( ) 监管会减弱市场参与者的银行监督能力, 如果监管隔绝 了银行管理层与市场反馈之间的信息, 市场就无法约束银行。 也有学者认为市场约束是监督检 查的补充。Flannery (1998 认为两者并非简单对立, ) 市场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银行及金融机构 的条件和环境, 产生监管者对问题银行采取即时纠正的激励。即使市场信号

34、不完全精确, 也能 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对监管当局有用的信息。 还有学者认为两者应该相互补充协调, 才能更加有 效地发挥作用 (Lewellyn & Mayes, ) Thomson 2003 。 (1990 的分析表明, ) 监管当局的监督和金融 安全网会使银行利益相关者不关心银行的具体运作与风险状况, 从而削弱了市场约束的作用。 如果缩小存款保险的范围和规模, 使监督与市场约束结合起来, 将提高监管效率。Kane 1997 ( ) 认为,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会产生监管中的激励冲突, 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通过重新划定监管当局 和市场约束的责任, 使银行的风险转嫁行为更加透明。Rochet 20

35、04 的研究表明, ( ) 在没有宏观 经济冲击时,市场约束和监管当局的监督都可以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当宏观经济受到冲击 时, 必须使监管当局与市场约束机制相互配合。 随着对三大支柱研究的深入, 有学者开始在统一的分析框架下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Decamps 等 (2004 建立了连续时间模型来刻画银行的行为, ) 并证明市场约束会促使银行采用更 加复杂多样的策略来影响市场参与者, 从而加大监督的难度, 这样就产生了三者之间的激励冲 结果表明, 市场约束的确是另外两大支柱的有效补充。 而资本充足率在抑制银行的过度风 突。 险承担行为时, 关键在于对资产风险权重的设定。Rochet 2004 的

36、动态分析表明, ( ) 由于多层委 托代理关系, 银行与存款保险机构将产生冲突, 银行资本不足会引发逃避监管的行为, 最低 资本充足率可以阻止这种行为。因此, 市场约束和监督检查是相互补充的而非替代的。 此外, Decamps 等 (2004 还指出, ) 银行采用更加复杂多样的策略来影响市场参与者, 加大 了监督的难度, 因而需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 Chami 等 (2003 也认为 ) 新巴塞尔协议 的三大 支柱是不够的,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实现三大支柱之间的协调是很难的, 应提出 “第四支柱” , 即技术专家 (technical expertise 和政治纪律 ) (politi

37、cal discipline 。 ) 五、总结与政策含义 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和长期以来银行危机及其监管实践的正反经验都揭示出,放任自流 的市场制度只会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危机,而有效的银行监管设计与制度安排对维护金融 安全、 促进银行体系持续高效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资本监管、 监督检 查和市场约束这三大支柱在保证监管效率、 防止银行道德风险方面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信息 不完全条件下, 只有充分尊重市场机制, 高度重视监管中银行的激励问题, 通过最优的监管设 48 年第 期总第 期 计和制度安排, 使银行监管三大支柱有效配合, 形成风险控制中监管者、 银行及其利益相关者 的激励相容, 才能充分发挥银行监管应有的重要作用, 否则, 银行监管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 问题, 相反会造成银行行为与市场信号的扭曲, 产生更加严重的政府失灵问题。 无疑, 西方学者 的研究成果对于正处于扩大开放的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通过上述西方学者关于银行监管三大支柱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