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七下知识要点分章梳理第一章:整式的运算r单项式多项式敕/同底数嘉的乘法本嘉的乘方式积的乘方嘉运算同底数嘉的除法的零指数嘉运负指数募I整式的加减算(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整式的乘法<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式运算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卜整式的除法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单项式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一1。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

2、数是0。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一1时,通常省略数字“ 1”。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二、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三、整式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2、单项式或多项式

3、都是整式。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四、整式的加减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律。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3)合并同类项。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1)代数式化简。(2)代入计算(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五、同底数嘉的乘法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嘉),

4、其中a为底数,n为 指数,an的结果叫做嘉。2、底数相同的嘉叫做同底数嘉。3、同底数嘉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嘉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 - an=am+n。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 ano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嘉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嘉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嘉再运用法则。六、嘉的乘方1、嘉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募相乘。(am) n表示n个am相乘。2、嘉的乘方运算法则:募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 n =amn。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 n= (an) m。七、积的乘方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

5、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嘉相乘。即(ab) n=anbno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 anbn = (ab) n。八、三种“募的运算法则”异同点1、共同点:(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2、不同点:(1)同底数嘉相乘是指数相加。(2)嘉的乘方是指数相乘。(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九、同底数嘉的除法1、同底数嘉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嘉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 + n=am-n (a)。2、此法则

6、也可以逆用,即: am-n = am+n (a加)。十、零指数嘉1、零指数嘉的意义:任何不等于 0的数的0次嘉都等于1,即:a0=1 (a)。H一、负指数募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 一p次嘉,等于这个数的p次嘉的倒数,即: a p *0)注:在同底数嘉的除法、,零指数嘉、负指数嘉中底数不为 0。十二、整式的乘法(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寨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3、相同字母的嘉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5、

7、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m(a+b+c)=ma+mb+mc。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 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m+

8、n)(a+b)=ma+mb+na+nb。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 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 项数的积。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 得负”。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十三、平方差公式1、(a+b) (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2、平方差公式中的a

9、、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3、平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 (a+b) (a-b)。4、平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a+b) ?(a-b)的形式,然后看a2与b2是否容易计算。十四、完全平方公式,.、222 ,. 、2221、(a b) a 2ab b ,(a b) a 2ab b,即:两数和(或差)的平万,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 2倍。2、公式中的a, 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3、掌握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公式:(1) a2 b2 (a b)2 2ab (a b)2 2ab -2(a b)2 (a b)2(a

10、 b)2 (a b)2 4ab22 ab 二(a b) (a b)22224、完全平万式:我们把形如:a 2ab b ,a 2ab b ,的二次三项式称作完全平万 式。5、当计算较大数的平方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简化数的运算。、2_ . 2,_22_ . 2,.、26、完全平万公式可以逆用,即:a 2ab b (a b) , a 2ab b (a b). 十五、整式的除法(一)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一般地,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嘉分别相除后,作为 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2、根据法则可知,单项式相除与单项式相乘

11、计算方法类似,也是分成系数、相同字母与不 相同字母三部分分别进行考虑。(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bc)mambmcm.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注意多项式各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平行线与相交线c角两线相交 对顶角(同位角I三线八角 J 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I尺规作图一、余角与补角1、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互余,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 个角的余角。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互补

12、,称其中一个角是另一 个角的补角。3、互余和互补是指两角和为直角或两角和为平角,它们只与角的度数有关,与角的位置无4、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5、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用数?语言网表示为:n n(1) 12 900(1800), 13 900(1800),贝U 23(同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2) 12 900(1800), 34 900(1800),且 14,则 23(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6、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证明两角相等的一个重要方法。二、对顶角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13、,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3、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4、对顶角的性质在今后的推理说明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是证明两个角相等的依据及重要桥5、对顶角是从位置上定义的,对顶角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了 8个角。2、同位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内错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旁,这样的一对角 叫做内错角。4、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5、这三种角只与位置有关,与大小无关,通常

14、情况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大小关系。四、六类角1、补角、余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六类角都是对两角来说的。2、余角、补角只有数量上的关系,与其位置无关。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只有位置上的关系,与其数量无关。4、对顶角既有数量关系,又有位置关系。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六、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一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

15、同旁内角互补。4、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具备互逆的特征,其关系如下:同位角扪第同位用相等内借用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借用相等同旁内他互补H劳内角互补在应用时要正确区分积极向上的题设和结论。七、尺规作线段和角1、在几何里,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2、尺规作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图方法,通常叫基本作图。3、尺规作图中直尺的功能是:(1)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4、尺规作图中圆规的功能是:(1)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2)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5、熟练掌握以下作图语言:(1)作射线X不(2)在射线上截取 xx=x

16、(3)在射线X上依次截取X X =X X=X X(4)以点 功圆心,X为半径画弧,交X本点不(5)分别以点X点 到圆心,以XX X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不(6)过点疥口点丽直线XX或画射线乂发(7)在/ x冲架外部(或内部)画 /XX M=x x;x6、在作较复杂图形时,涉及基本作图的地方,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1)画线段 XX=¥X (2)画/XXM=XhX三角形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第五章三角形/1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k角平分线三条重要线段 1 中线I高线t 全等图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SSSSAS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ASAAASL

17、hL (适用于RtA)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A利用全等三角形测距离作三角形、三角形概念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表7Ko2、顶点是A、B C的三角形,记作“ MBC,读作“三角形 ABC'。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BC AC,有时也用a, b, c来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边AC、AB分别用b, c来表示;4、/A、/B、/ C为AABC的三个内角。二、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1、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用字母可表示为 a+b>c,a+c>b,b+c>

18、q a-b<c,a-c<b,b-c<a。2、判断三条线段a,b,c能否组成三角形:(1)当a+b>c,a+c>b,b+c>a同时成立时,能组成三角形;(2)当两条较短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线段时,则可以组成三角形。3、确定第三边(未知边)的取值范围时,它的取值范围为大于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即 a b cab.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三、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我们通常用“Rt”表示“直角三角形” 其中

19、直角/C所对的边AB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夹直角的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5、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 都具有三边关系和三内角之和为1800的性质。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包含一个等式,它是我们列出有关角的方程的重要等量关系。 四、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是指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

20、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3、三角形的中线:(1)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2)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三角形内一点4、三角形的高线:(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 形的高线,简称为三角形的高。区别相同中线平分对边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1)都是线段(2)都从顶点画出(3)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角平分线平分内角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表内部高线垂直于对边(或其延长 线)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线都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其中两条

21、恰好是直角边钝角三角形:其中两条在三角表外部(2)任意三角形都有三条高线,它们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五、全等图形1、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3、全等图形的面积或周长均相等。4、判断两个图形是否全等时,形状相同与大小相等两者缺一不可。5、全等图形在平移、旋转、折叠过程中仍然全等。6、全等图形中的对应角和对应线段都分别相等。六、全等分割1、把一个图形分割成两个或几个全等图形叫做把一个图形全等分割。2、对一个图形全等分割:(1)首先要观察分析该图形,发现图形的构成特点;(2)其次要大胆尝试,敢于动手,必要时可采用计算、交流、讨论等方法完成。七、

22、全等三角形1、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用符号“ 二”连接,读作“全等于”。2、用“二”连接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这是今后证明边、角相等的重要依据。4、两个全等三角形,准确判定对应边、对应角,即找准对应顶点是关键。八、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 SSS。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 角边”或“ AAS'。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

23、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 SA6。5、注意以下内容(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中必须是三个元素,并且一定有一组边对应相等。(2)三边对应相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一边及任意两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6、熟练运用以下内容(1)熟练运用三角形判定条件,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2)已知“ SS,,可考虑A:第三边,即“ SSS; B:夹角,即" SAS'。(3)已知“ SA”,可考虑A:另一角,即“ AAS”或“ASA' B:夹角的另一边,即“ SAS(4)已知“ AA”,可考虑A:任意一边,即“ AA

24、S”或“ASA'。7、三角形的稳定性: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SSS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 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九、作三角形1、作图题的一般步骤:(1)已知,即将条件具体化;(2)求作,即具体叙述所作图形应满足的条件;(3)分析,即寻找作图方法的途径(通常是画出草图);(4)作法,即根据分析所得的作图方法,作出正式图形,并依次叙述作图过程;(5)证明,即验证所作图形的正确性(通常省略不写)。2、熟练以下三种三角形的作法及依据。(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3)已知

25、三角形的三边,作三角形。十、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1、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全等三角形,或构造出全等三角形,运用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相等),把较难测量或无法测量的距离转化成已知线段或较容易 测量的线段的长度,从而得到被测距离。2、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先明确实际问题应该用哪些几何知道解决;(2)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几何图形;(3)结合图形和题意分析已知条件;(4)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十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 HL”。2、“HL”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判定条件,对非直角

26、三角形是不成立的;3、书写时要规范,即在三角形前面必须加上“Rt”字样。十二、分析-综合法1、我们在平时解几何题时,采用的解题方法通常有两种,综合法与分析法。2、综合法:从问题的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条件,依据所学知识,逐步探索,直到得出问题 的结论。3、分析法:从问题的结论出发,不断寻找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直至已知条件。4、在具体解题中,通常是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既运用综合法,又运用分析法。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L自变量变量的概念-J3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彳,表格法关系式法变量的表达方法J速度时间图象图象法JI路程时间图象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2、如果一

27、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 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1)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2)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3)利用具体情境来体会两者的依存关系。二、表格1、表格是表达、反映数据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中获取信息、研究不同量之间的关系。(1)首先要明确表格中所列的是哪两个量;(2)分清哪一个量为自变量,哪一个量为因变量;(3)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绘制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1)列表时首先要确定各行、各列的栏目;(2) 一般有两行,第一行表示自变量,第二行表示因变量;(

28、3)写出栏目名称,有时还根据问题内容写上单位;(4)在第一行列出自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第二行对应列出因变量的各个变化取值。(5) 一般情况下,自变量的取值从左到右应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便于反映因变量 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三、关系式1、用关系式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是用含有自变量(用字母表示)的代 数式表示因变量(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数学式子(等式)叫做关系式。2、关系式的写法不同于方 程,必须将因变量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3、求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式的途径:(1)将自变量和因变量看作两个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并最终写成关 系式的形式。(2)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3)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式;(4)根据图象写出与之对应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