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开辟综合实践的新天地_第1页
互联网教育开辟综合实践的新天地_第2页
互联网教育开辟综合实践的新天地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互联网 +”教育,开辟综合实践的新天地 柯桥区安昌镇中心小学 “微综合”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工作总结安昌镇中心小学沈徐亮柯桥区安昌镇中心小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镇安昌,包含了 4 所完小和一个校区。为了使“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的教研活动能更好地举行,也为了能使各完小有一个更加方便的教研体系,我们工作室教研团队以镇校为中心,把相近完小组成了一个个完小工作室小团队。在这些小团队中,其中80%是一些刚分派进来的新教师! 80%的生源是外来民工的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 背景下,如何指导这群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挑战性的工作室的老师们,在综合实践新课程理念、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2、成了重中之重。为此, 2016 年在导师沈徐亮老师的带领下,安昌镇“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注重优化课堂教学, 勇于探索,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和综合实践特色等工作室活动,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推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现将,这三年来的工作事迹介绍如下:一、多元制度,优化团队建设。在学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 我们工作室有着 8 位骨干教师一个团队。 这些骨干教师分布在安昌的各所学校。 他们有些是班主任老师兼任的, 有些是负责整个年级段的, 有些是完小乃至整个安昌的骨干力量 如: 镇校的孙丹丹、 王佳丽;东昌的韩友琴 ;白洋的王良、魏莉;大和的徐虹;吉

3、生的娄利红 他们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更主要她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的研究之中,很好地对自己学校的综合实践这门学科起着引领作用。因此,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制定了 “微综合”工作室课程建设和教学常规方案,健全了教研工作制度, 在此基础上各骨干依托各自的地域环境、 学校特色制定了相应的个人规划计划。 安昌“微综合”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团队如同奥运五环一样,五个小组团队各具特色。在共同的核心理念、制度等指引下,大家手拉手组成一个团队, 在团队里我们相互依托, 相互学习, 将实践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二、多元教研,扎实开展现成效1、构筑“微课群”,以“点”带“面”开启“互联网+ ”教育

4、模式在我们这个大团队里, 很多一线的综合实践指导老师都很迷惘, 什么叫 “综合实践”?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如何指导好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面对众多的迷惘,我们安昌镇综合实践组 2017 年开展了以“沙龙式” 、“案例式”、“对话研讨式”等线上学习形式进行互相交流。例如,我们综合组这学期重点开展的“微课”研究。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等几个领域,每个领域的准备、实施 、成果展示 、评价等阶段,我们着手组建“微课程” 。我们利用“网络沙龙”对“微课”进行相互观摩、相互研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

5、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又加强了老师、 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 取长补短。“微”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渗透。2016 年,我们乘着“互联网 +”的春风,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同年,我们开通了“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网络平台和省数字化教育基地学校平台。 一段时间下来, 工作室能够动态更新和持续丰富综合实践资源。备课组的成员和其他对综合实践感兴趣的成员,通过我们的工作室网站微课,不断学习、交流,一些综合实践理论、先进的理念渗透到了每个指导老师心中,为线下教研打下扎实的基础。2、以学科为“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在“互联网 +”教育模式下,我们的

6、老师和学生的线下综合实践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一些非综合实践专业的老师,纷纷结合自己的学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之中,“学科一体化”理念得到了渗透。“学科一体化”是当前省里非常重要的一大课题。在浙江省拓展性课程指导纲指引下,这种整合模式越来越被推广和重视。我们教研团队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需上一至二节公开课。老教师上示范课, 年轻教师上研讨课, 新教师上汇报课。而课型的主题围绕“学科一体化”进行开展。不管是各自成员的校级公开课,还是我们的镇级及以上的公开课需全体参加听课,听课后要利用课间十分钟时间初评, 指出利弊, 以便于其他教师在下面的教学中扬长避短,集体备课时还要展开详细的听课讲评。

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大家可以更多发现他人之长,找到自己之短,从而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相互听课。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线下学习,我们的每个小团队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每个成员利用校内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所开发的课程也有了一定的雏形。 孙丹丹老师参与开发的我是古镇小导游 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沈徐亮老师开展的 青石板在市非遗课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魏莉和徐虹老师开发的 3 门课程在荣获区精品课程 通过课程的开发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变得扎实。学生成果逐渐改变部分以往成果集制作精美,但照片堆积、内容空洞的现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充分利用丰富

8、的地域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活动: 采访游客、 问卷店家、体验制作 安小的孩子成了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 多家报刊乃至省级以上电台报道我们的活动。多个不同省市的兄弟学校前来安昌观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之中将各类学科的元素渗透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在互为基础、 彼此打通、相互促进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我们的“线上”、 “线下”培训模式也得到了认可。在区校本培训方案评比中,我们荣获了一等奖。三、多元发展,结出多元硕果一技独秀不是春, 万紫千红最可爱。 综合实践学科的好坏,不是建立在某个人优秀的基础上, 更是以大家都优秀为前提。 所以

9、我们十分注重成员的整体挤进,特别强调团队合作。这一年来,我们“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成员在“学科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呈现了多元发展趋势。工作室沈徐亮、孙丹丹、王良、魏莉等多位老师的论文也多次在区、市级乃至以上的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孙丹丹、娄利红、魏莉等多位老师部分论文发表在了教学月刊、教育观察、浙江教育报等核心报刊上,多篇论文发表在智力开发报 等地方刊物上, 工作室团队的读书征文在省级比赛中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在课堂教学能力上,孙丹丹老师的太阳获得全国三等奖;娄利红老师的微课获得省二等奖, 王佳丽老师的获得市三等奖; 此外,沈徐亮老师的综合实践地方课程获得区一等奖; 魏莉老师综

10、合实践地方课程获得区二等奖; 王良、陈芳依、何宏燕、魏莉、韩友琴等老师的微课多次在区级荣获一等奖,安昌镇校这三年的微课,几乎包揽了区一等奖。 沈徐亮老师作为导师, 微课的制作与设计多次在区兄弟学校作讲座;沈徐亮老师的“学科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开展经验在“绍兴市综合实践 90 学时培训”中作讲座。此外,我们还撰写了多门校本课程:假日课程七彩假日梦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带着问题游绍兴 ,研学旅行课程致远踏歌行等,其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收到了省教研员伊红老师的好评。在大家的努力下, 我们的 “微综合” 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团队连续三年在区考核中荣获一等奖。在成长中进步, 在进步中不断完善, 在完善中稳步发展, 形成一定规模与特色,我想这将应该是“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独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