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苍逸风骨雍雅_第1页
笔墨苍逸风骨雍雅_第2页
笔墨苍逸风骨雍雅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笔墨苍逸 风骨雍雅人物小传李建华, 1947 年生于山东东营, 1968 年应征入伍,先 后任文书、新闻干事; 1979 年转业,历任利津县县委秘书, 东营市委办公室秘书、 科长、市文联副主席并任市作协主席、 书协主席、市书画院院长、 黄河口文学主编; 1970 年开 始发表文学作品, 199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发表小说、诗 歌、散文 300 余篇首; 出版诗集 秋之心 秋之萤 王 杰等;发表长篇报告文学一条大河和一条大河的归宿 当代蔡伦神话 ,电视音乐风光片撰稿 黄河口之恋 等; 电视片撰稿黄河入海流获 1991 年星光杯二等奖。李建华,笔名剑华,亦署梅 ?,山东东营人氏。初识先 生,便

2、觉得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动人的风骨与诗情。或许多少 与那诗酒风流的地域相关:东营一一黄河千百万年孕育出来 既古老又年轻的一方沃土。这里有于秋风萧瑟中漫天飘雪的 芦花,有一团团交织错落仿若在用生命奔赴华丽宴会的盐碱 蓬,有广袤无垠的荒滩,有苍凉洁净的万顷寒林这一切 交错构成在一起织绘出齐鲁大地那种荒缈到极致的绚烂。而 先生则有着齐鲁文化特别推崇的一个特质外表含蓄但 内心慧杰,是雍雅、恬淡、自适之人。齐鲁之地沃野千里,毓秀钟灵,自古先贤圣哲大多出于 此。先生生长于斯,少时便对书法有着难于言状的痴迷,耳 濡目染,艺术才华自然而然得其滋养。加之其虚心向学,朝 夕不倦,历经数十载春秋更迭,对书法奥义定然别有

3、一番心 神意会。先生的作品从格调上说极具古意,气息高古冲融; 于气象上看有大家之风,下笔拙涩端稳。对线条的淬炼,用 墨的斟酌,字体的经营布白及 ?j 印的位置都极为讲究,处处 彰显其匠心独运。他的书风没有时下那种秀美妍巧、炫目张 扬的流行之风,而是有一股静穆的气质在流淌,高古苍逸且 敦厚质朴,使人观之心生敬畏。西汉杨雄在法言?问神一书中提出: “书者,心画也。 ”书法作品的感染力往往始乎 于情,有感而书历来为书者之不懈追求,若非如此则丢弃书 法的真谛, 丧失书法的灵魂。 先生的作品皆为其情感的映射, 能读出它的潇洒飘逸、安然自适,一如文人骚客退隐田园的 那份清高与超脱,亦能品出它的淋漓酣畅、纵

4、横恣意,彰显 其坦荡的胸怀和磊落的人格。先生用深厚的文学和真实情感 赋予书画以生命, 使作品呈现的每一根线条情韵化、 人格化, 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想象。如此,才能映射出心灵的动势和轨 迹,从而引起观者在情感和意境中的共鸣。先生的楷书从碑师研,他写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 得心应手,于笔墨雄浑中有灵动,苍劲端稳中有奇趣,渗透 出颜体雄厚、庄重、郁勃的风貌。其行草则在米芾、王铎等 人中寻求养料,书风清古从容、枯笔疏行;章法气象万千、 逸态横生,有着极强的节奏和韵律感。其字迹看起来颠倒、 随意且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于欹侧顿挫中有筋 骨雄意,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没有甜熟灵巧的刻画之 美,而是

5、以拙涩的面目出现,将其所有的情感都融于笔端, 跃然纸上,丝毫不掩饰其本质。它们在观者的眼里显得厚重、 粗拙,有温度,却有着不可凌夺的自在和大方。古人说不自 美才是真正的美,说的便是先生的作品。此外,李建华先生还醉心于写意花鸟,作品多为方寸小 品,极具灵性。简约但丰富,清雅又不失深沉,有笔墨状物 的境界。最难得的是先生将其数十年的书法功力尽数融入于 绘画作品里,努力做到“书画同源”。古人历来对这一观点 早有论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开篇第一卷的叙画 之源流中就提到“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赵孟 在其秀 石疏林图的题跋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 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6、”先生以书法线条的骨法用笔和空间意识入画,以书法的抽象性引领绘画的 写意性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目的,就这一点来说实属不易且 难得。所以每一幅作品的布白、章法、立意都一丝不苟,也 都是其思想所在,透露出一股简约、质朴的美,彰显先生淡 然而不俗的眼界与胸襟。特别喜欢先生的一幅菊花小品:疏疏几枝秋菊斜势而出,朵朵傲然迎霜立之,叶片润泽饱满,枝干枯涩但极具骨力, 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菊花素洁高雅、 风骨坚贞的品性。 其题跋处写道:花非梦,梦非花,非花非梦乱涂鸦,今人难 逢古人面,笔下寄梦到陶家。是啊,今人难逢古人面,生活 原本的诗性在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消失殆尽,陶潜那份采菊 东篱下的悠然早已无迹可寻

7、,贪婪的欲望淹没我们素朴的信 仰。如同老子在两千年前的告诫:“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那永远无法满足的心,为填塞不尽的欲望疯狂的跳跃着。而现实是,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的生存质量问题,现 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碾压,使人们反而更加怀旧,人们在抛 弃传统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抛弃自身。然而,透过李建华先 生的书画,能让我们看到一种心灵的回归,和一种回复本源 的人生状态。庄子说:“素朴为民性。”先生正用他独特的书 画语言表现着他的朴素无华,这也是最为之珍贵的审美价值 所在。书法与绘画是我们承古的一种方式,它们的美是历尽岁 月艰难而生存下来的最后回忆。如

8、席慕蓉所言:“时光终将流逝,然而那些美的记忆却能长存,一整个时代的生命以此 为基础,也以此为归宿。”在这声像爆炸的时代里,承古这 条道路是如此的狭窄与艰难:中国传统的“骨法用笔”“应 物象形”(谢赫)“删拔大要” “搜妙创真”(荆浩)正在式微 但李建华先生还是以一颗敬畏的心伫立在它们面前,于每一根线条、每一片墨块中感知古人那种生命飞扬的喜悦与酸涩。 先生曾谈及:“书法,是艺,又是道。求艺,要以工取之; 得道,则要以心悟之。澄怀方可观道,只有心静如水,不计 名利,抛却杂念,方能入得静境,悟得真机。”在他眼里书法不仅仅只诉诸于目,也不止于心,更诉诸于道。说文解字有云:“书者,如也。”所谓“如”,便是用抽象的点画 线条表现天地万象的气化流行、宇宙大道。有如此胸怀,便 不难理解先生甘心浸淫墨海数十年,不问名利亦不宥于物质 的个中缘由。他的作品给了我们这样的看见:艺术之美的极 境就是那份从繁华处剥落净尽的澄明与透澈。无论是先生的书法还是绘画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 浓郁的诗性。书画最高贵的气息便是 “书卷气”,文以载道, 画见其心,文学是艺术之母。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便是以深 厚的古典文化为基石,两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铸就其经久不 衰的艺术魅力。通过一些文字资料的查询始知,先生在上世 纪七十年代便以诗文著称, 是国家一级作家。早年有诗集秋 之心秋之萤王杰等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