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观测工初级_第1页
地震观测工初级_第2页
地震观测工初级_第3页
地震观测工初级_第4页
地震观测工初级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震观测工初级-选择题题库1选择题(A)1. 寻找石油常用的方法是().(A) 地球地质调查法(B)钻井勘探法(C)地球化学勘探法(D)地球物理勘探法答文:D2. 地质调查法是().(A) 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岩石的结构特征来找油(B) 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来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C) 是通过把地下的实物取上来看看,直接观察油层的含油情况(D) 是利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地下油气的分布答文:A3. 地震勘探法是().(A) 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岩石的结构特征来找油(B) 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来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C) 通过把地下的实物取上来看看直接观察油层的含油情况(D)

2、 利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地下油气的分布答文:B4. 钻井勘探法是().(A) 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岩石的结构特征来找油(B) 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来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C) 通过把地下的实物取上来看看直接观察油层的含油情况(D) 利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地下油气的分布答文:C5. 化学勘探法是().(A) 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岩石的结构特征来找油(B) 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来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C) 通过把地下的实特取上来看看直接观察油层的含油情况(D) 利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地下油气的分布答文:D6. 地球物理勘探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A) 地震勘探(B)

3、重力勘探(C)磁法勘探(D)电法勘探 答文:A7.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种.(A) 1 (B)2 (C)3 (D)4答文:D8. 最大炮间距().(A) 炮点到最近接收中央点之间的距离(B) 相邻接收道中央点之间的距离(C) 相邻激发点之间的距离(D) 炮点到最远接收中央点之间的距离答文:D9. 偏移距().(A) 炮点到最近接收中央点之间的距离(B) 相邻接收道中央点之间的距离(C) 相邻激发点之间的距离(D) 炮点到最远接收中央点之间的距离答文:A10. 电法勘探届于()法.(A) 地质调查法(B)钻井勘探法(C)地震勘探法(D)地球物理勘探法答文:D11. 有效波是指().(A)

4、 在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B) 能够用来研究地下构造形态的地震波(C) 阻碍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形态的波(D) 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答文:B12. 在沙漠地区,炮点所插小红旗不低于()m(A) 3 (B)5 (C)1.5 (D)1答文:C13. 十扰波是指().(A) 在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B) 能够用来研究地下构造形态的地震波(C) 阻碍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形态的波(D) 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答文:C14. 反射系数的绝对值越小,反射波能量越()(A) 无关系(B) 一样(C)大(D)小答文:D15. 反射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反射波能量越()(A) 无关系(B) 一样(C)大(D)小答文:C16

5、. 地震波.A在地下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B能够用来研究地下构造形态的地震波C阻碍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形态的波D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答文:A17. 屡次覆盖是利用各叠加道之间的地震波来压制十扰波,突出有效波.A视速度差异B频率差异C剩余时差D幅度差异答文:C18. 地震勘探.A沿着地面或水面进行地震勘探工作的路线B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C对地下界面同一点重复观测的次数D用人工产生地震,借助地震波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方法答文:D19. 野外采用面积型组合检波时,组合形式要规定 0A通过生产B通过实验C由过去经验D通过大家讨论 答文:B20. 组合检波是利用各叠加道之间的地震波来压制十扰波,突出有

6、效波.A视速度差异B频率差异C剩余时差D幅度差异 答文:A21. 地震勘探的施工方法应用最普遍的是.A折射波法B反射波法C透射波法D直射波法 答文:B22. 组合检波可以.A突出有效波,压制声波B增强有效信号C突出有效波,压制十扰波D提升生产效率答文:C23. 地震勘探的优点是.A占地面积小B透射深度大C投资小D施工方便 答文:B24. 地震勘探的优点是.A分辨率高B投资小C占地面积小D施工方便答文:A25. 地震勘探的优点是.A投资小B占地面积小C勘探精度高D施工方便 答文:C26. 地震勘探的缺点是.A勘探精度低B分辨率低C穿透深度浅D投资大 答文:D27. 地震勘探的缺点是.A勘探精度低

7、B分辨率低C占地面积大D答文:C28. 地震勘探野外施工第一阶段为.A地震钻井B地震波的激发C地震测量D答文:C29. 地震勘探野外施工第三阶段为.A地震钻井B地震波的激发C地震测量D答文:B30. 地震勘探野外施工第二阶段为.A地震钻井B地震波的激发C地震测量D答文:A31. 地震勘探野外施工第四阶段为.A地震钻井B地震波的激发C地震测量D答文:D32. 桩号是指.A测线上假设十一定间隔距离的带有标志的点B指震源所处的位置C指采集站检波器接收地震波的位置D放置爆炸机并进行爆炸操作的地方答文:A33. 道问距是指().(A) 炮点到最近接收道中央点的距离(B) 相邻接收道中央点之间的距离(C)

8、 相邻激发点之间的距离(D) 炮点到最远接收道中央点之间的距离答文:B34. 接收点是指().(A) 测线上假设十一定间隔距离的带有标志的点(B) 指震源所处的位置(C) 指采集站(检波器)接收地震波的位置穿透深度浅地震波的接收地震波的接收地震波的接收地震波的接收(D) 放置爆炸机并进行爆炸操作的地方答文:C35. 偏移距是指炮点到()接收道中央点的距离.(A)最近(B)最远(C)第二(D)第三 答文:A36. 井距().(A) 炮点到最近接收道中央点之间的距离(B) 相邻接收道中央点之间的距离(C) 相邻激发点之间的距离(D) 炮点至最远接收道中央点之间的距离答文:C37. 覆盖次数().(A) 沿着地面或水面进行地震勘探工作的路线(B) 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C) 对地下界面同一点重复观测的次数(D) 用人工产生地震,借助地震波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方法答文:C38. 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主要类型有()种.(A)3 (B)4 (C)5 (D)6答文:D39. 观测系统().(A) 沿着地面基水面进行地震勘探工作的路线(B) 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C) 对地下界面同一点重复观测的次数(D) 用人工产生地震,借助地震波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方法答文:B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