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论 “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之适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决定对原刑诉法第 120 条进行 了重大修改,增设了 “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 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事实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这规定标志着我 国民主与法制的进步, 因为它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关于疑罪从无的处 罚方法。但是, 立法作出规定以后,在诉讼理论上关于这种判决的归 属和性质, 在诉讼实务上关于这种判决的适用, 特别是什么叫做证据 不足?适用的标准是什么?还有对这种判决的变更程序, 即判决后又 发现了新的事实、新的证据,从证据不足到证据充分, 作何处理等等。 针对这
2、些问题,本文试作探讨和研究。一、历史性的进步必须肯定修改后的刑诉法颁布实施以来, 对刑诉法第 162 条第(三)项关 于“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 ”的规定,有国内外均有议论。一些人认为这 种判决归属不明。即作为法院的判决,有罪就是有罪,无罪就是无罪, 所谓 “证明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界限不清,似是 而非,甚至认为这仍是一种存疑判决。我们认为,根据我国诉讼历史 的发展,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从疑罪从有、从轻、从挂,到疑罪 从无,作出无罪判决,按无罪对待,这一个发展的过程,不能不说它 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对于证据不足的刑事案件如何下判的问题, 在我国的诉讼历史上 既有教训也有经验。
3、早在我国古代的唐律疏议中,就有所谓 “疑 罪”之说,即 “虚实之证等,是非之理等 ”。在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的 统治下,封建统治者采用 “疑罪从有 ”的处理原则。新中国建立以来, 我们也走过一段弯路。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才冲破了这一 禁锢的领域。 * 年 11月 4 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一审判决宣告 无罪的公诉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中指出: “对于因主要事 实不清、证据不足,经多次退查后,检察院仍未查清犯罪事实,法院 自己调查也无法查证清楚的,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 可直接宣告无 罪。”这一重要批复,其实质就是吸收了无罪推定关于 “疑罪从无 ”的 处理原则。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
4、第 162 条第(三)项的规定,进一步 把这一重要批复规范化、法律化,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加以肯定,这 是我国第一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刑事诉讼处理疑案的法律标准, 为司 法工作处理疑案提供了法律依据。 对于这一历史性的进步必须充分肯 定。二、关于证据不足的适用标准关于证据不足的适用标准, 涉及到刑事诉讼的案件证明标准问题。 根据我国刑事证据理论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有 二,一是案件事实、情节清楚;二是证据确实、充分。刑事诉讼法第162 条第(一)项规定: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 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显然,我国对刑事案件 判决的证明标准就是 “
5、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案件事实清楚,是指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果明确无误。 所谓案件事实,在罗马法上称之谓 “七何要素 ”,即 “何人、何事、何 时、何地、何方(法) 、何因、何果 ”等七个要素或情节构成。案件事 实清楚就是构成案件事实的 “七何要素”必须明确无误。 按照现代刑法 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在犯罪的客体、 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等四个要件达到明确 无误。“七何要素 ”也好,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也好,指的都是案件事 实(或曰犯罪事实)的构成。但是,案件事实是否符合客观真实,是 否明确无误,必须依靠证据来确认。即事关定罪处刑
6、每一项事实、情 节,或每一构成要件,都必须有证据加以证明。立法对证据的要求必 须达到“确实、充分 ”的标准。证据确实、充分是对据以定案的根据,即证据的质和量的要求, “确实 ”是对全案证据质的要求, “充分 ”是对全案证据量的要求。质与 量的辩证统一,构成刑事证据的证明标准。但是,在审判实践中,究 竟何谓证据确实?什么叫证据充分?则是办案人员难以掌握和运用 的一个难题,也是人们长期认识不一,说法种种的一个热点,更是我 们认定“证据不足 ”的关键所在。根据我国刑事证据理论与实践,关于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的认定标准概括如下:(1)据以定案的证据均已查证属实。即均具有客观性、相关性 和合法性;(2)案
7、件事实、情节都有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3)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排除;(4)全案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排除了其他可能性。上述第( 1)点是证据确实的要求,第( 2)、(3)、(4)共同构成 证据充分的要求, 欠缺其中任何一点都不能认为证据已经确实、 充分。 1据此,我们认为证据不足是指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未达到上述 四项标准。在审判实务中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第一,据以定案的某个或某些证据不真实不可靠。 即不具有客观 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尚未达到确实可靠的标准。这是确保案件质量 的基础,也可称之谓基本标准。因为它会导致一错百错的严重后果。 在实际工作中, 常常据据以定案
8、的每一个证据是否具备客观性、 关联性和合法性,作为检验案件质量的基本标准,是有其深刻道理的。第二,作为犯罪构成的某个要件或几个要件的案件事实没有必要 的证据加以证明。例如犯罪主体要件的证据不足, “立法者一般是从 年龄和病理两个方面来界定犯罪的能力的有无 ”,2即 “刑事责任年龄 和刑事责任能力成为犯罪主体成立的两个法定要件, ”3即 使法人犯 罪,“作为犯罪主体实施的犯罪是法人这个有机整体的犯罪,但是, 法人是由自然人组成的。当自然人作为法人的成员负担刑事责任时, 当然也必须具备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这两个法定要件 ”。4由此就不 难看出, 关于犯罪主体要件的证据不足, 主要是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9、 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证明,缺少必要的证据。详言之,没有出具身 份证,没有查证行为人的出生证, 证明其犯罪时的年龄已经达到法定 的责任年龄; 关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没有科学的司法精神病鉴 定或其他证据证明其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精神错乱症、痴呆症、病 理性醉酒等,均可视为证据不足。再如关于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证明, 作为犯罪的客观方面,应包括行为和行为的方式、对象、结果,以及 行为赖以存在的时空条件。 按照刑法的传统理论讲, 作为客观方面要 件,就是案件事实之中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 、过程和结果, 所有这些环节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 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所必 需的证据,均可视为证据不足。总之,作为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是 案件事实的基本内容, 或曰基本事实, 每一个要件必须具备相应的证 据加以证明。否则,就是基本证据不具备,就是证据不足。第三,据以定案的全部证据(或曰全案证据)必须是排除了矛盾, 表现出同向性,对案件事实得出的结论必须具备排它性。 所谓排除矛 盾,是指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390-2025城市光环境体检评估要求
- 消化内科急性胰腺炎护理干预培训指南
- 北京市知春里中学2025年生物高一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2026学年云南红河州一中数学高二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皮肤科湿疹皮损护理流程
- 血液内科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护理要点
- 神经科帕金森病晚期康复训练规范
- 血液疾病护理管理流程
- 探寻湖湘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 神经科帕金森病药物管理措施
-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公园设施维修投标方案
- 工程制图习题集解答知识点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公路法知识培训课件
- 智能科技引领未来
- 多组学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课件
- 4.1打造短视频IP人设
- 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 GB/T 28957.1-2023道路车辆用于滤清器评定的试验粉尘第1部分:氧化硅试验粉尘
- 少数民族撒拉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