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疾病哮喘》_第1页
《肺系疾病哮喘》_第2页
《肺系疾病哮喘》_第3页
《肺系疾病哮喘》_第4页
《肺系疾病哮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1.了解小儿哮喘的定义、范围及发病了解小儿哮喘的定义、范围及发病 特点;特点; 2.2.熟悉哮喘病因病机;熟悉哮喘病因病机; 3.3.掌握小儿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小儿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4.掌握小儿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辨掌握小儿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辨 证论治;证论治; 5.5.了解急重症的西医处理原则。了解急重症的西医处理原则。 1 1、定义: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临床、定义: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临床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呼气延长,甚则张口抬肩,摇呼吸困难,呼气延长,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特征。身撷

2、肚为主要特征。 2 2、发病特点:与体质(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发病特点:与体质(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年龄: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年龄:婴幼儿及学龄前期(1-6(1-6岁岁) )最为多见。最为多见。 季节:冬春,及气候骤变时。季节:冬春,及气候骤变时。 发病率:发病率:0.5-3.33%0.5-3.33% 预后:多数患儿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部分儿童预后:多数患儿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部分儿童哮喘在青春期可完全消失。哮喘在青春期可完全消失。 若治疗不当,长时间反复发作,可造成肺肾若治疗不当,长时间反复发作,可造成肺肾两虚,喘息持续,难以缓解,甚至终生发作,或两虚,喘息持续,难以缓解,甚至终生发作,

3、或危及生命。危及生命。 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病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病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饮留伏;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及嗜食咸酸、鱼腥发物等。及嗜食咸酸、鱼腥发物等。 病理:邪入肺经,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宣病理:邪入肺经,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逆痰动而为哮喘。肃,气逆痰动而为哮喘。 哮喘之疾,不管新病、久病,必有伏痰留饮之患,哮喘之疾,不管新病、久病,必有伏痰留饮之患,此伏痰留饮可视为哮喘之此伏痰留饮可视为哮喘之“夙根夙根”,

4、为发病的物,为发病的物质基础。质基础。 病位:主要在肺病位:主要在肺 感受外邪(风感受外邪(风寒、风热、异寒、风热、异物等)物等)引动伏痰引动伏痰痰阻气道痰阻气道肺失宣肃肺失宣肃气逆痰动气逆痰动哮喘哮喘 外感风寒,寒痰内伏外感风寒,寒痰内伏- -寒性哮喘寒性哮喘 外感风热,外感风热,引动伏痰引动伏痰- -热性哮喘热性哮喘 外感风寒,外邪化热或痰热内伏外感风寒,外邪化热或痰热内伏- -外寒内热外寒内热 痰饮壅肺,肾阳虚衰痰饮壅肺,肾阳虚衰- -肺实肾虚肺实肾虚 肺虚表卫不固,脾虚运化失健肺虚表卫不固,脾虚运化失健- -肺脾气虚肺脾气虚 脾虚运化失司,肾虚摄纳无权脾虚运化失司,肾虚摄纳无权- -脾

5、肾阳虚脾肾阳虚 痰热耗灼肺肾二阴痰热耗灼肺肾二阴- -肺肾阴虚肺肾阴虚 1 1、诊断要点、诊断要点 (1 1)多有湿疹史,过敏史,家族哮喘史。)多有湿疹史,过敏史,家族哮喘史。 (2 2)反复发作病史)反复发作病史; ;诱发因素(接触或吸入、诱发因素(接触或吸入、 进食过敏物质;呼吸道感染、寒冷剌激进食过敏物质;呼吸道感染、寒冷剌激 等)等); ;先兆症状先兆症状( (喷嚏,鼻塞喷嚏,鼻塞, ,咳嗽咳嗽) )。 (3 3)发作时症状(常突然发作)发作时症状(常突然发作, ,咳嗽阵作,喘咳嗽阵作,喘 促气急,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摇促气急,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摇 身撷肚,不能平卧)。身撷肚

6、,不能平卧)。 (4 4)体征:呼气延长,肺部哮鸣音。)体征:呼气延长,肺部哮鸣音。 (5 5)辅助检查:)辅助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血常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 胸部胸部X X线检查:发作期肺过度充气,透明度增高,线检查:发作期肺过度充气,透明度增高,肺纹理可增多,缓解期大多正常;并发支气管肺肺纹理可增多,缓解期大多正常;并发支气管肺炎或肺不张时,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片状阴影。炎或肺不张时,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片状阴影。 与肺炎喘嗽鉴别:与肺炎喘嗽鉴别: 主症: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主症: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体征:肺部闻及细湿罗音体征:肺部闻及细湿罗音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

7、查:X线检查、血象线检查、血象 辨虚实:辨虚实: 实证:哮吼痰鸣,气急喘息,胸膈满闷,实证:哮吼痰鸣,气急喘息,胸膈满闷,腹胀便结,脉实有力。腹胀便结,脉实有力。 虚证:久病虚喘声怯,短气神疲,汗出虚证:久病虚喘声怯,短气神疲,汗出畏冷,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脉虚无力。畏冷,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脉虚无力。 虚中夹实:虚中夹实: 辨寒热:辨寒热: 寒证:咳喘畏寒,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寒证:咳喘畏寒,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 热证:咳喘痰黄,身热面赤,咽红,舌红苔黄。热证:咳喘痰黄,身热面赤,咽红,舌红苔黄。 表寒里热(寒热兼夹):咳嗽哮鸣,恶寒,鼻表寒里热(寒热兼夹):咳嗽哮鸣,恶寒,鼻塞涕清,舌

8、质淡为风寒在表;而发热口渴,咽塞涕清,舌质淡为风寒在表;而发热口渴,咽红,痰黄稠,舌苔黄为里有痰热。红,痰黄稠,舌苔黄为里有痰热。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急。” 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缓解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缓解期扶正以治其本,治以补肺固表,扶脾期扶正以治其本,治以补肺固表,扶脾益肾,调其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益肾,调其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可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可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1 1)寒性哮喘)寒性哮喘 症状: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白清稀,形寒肢症状: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白清稀,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

9、寒无汗,舌淡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苔白滑,脉浮滑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法夏、炙甘常用药: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法夏、炙甘草、五味子、白芍,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款草、五味子、白芍,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款冬花、紫菀冬花、紫菀 (2 2)热性哮喘)热性哮喘 症状: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吼痰鸣,咯症状: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吼痰鸣,咯痰稠黄,胸隔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痰稠黄,胸隔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

10、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涤痰,止咳平喘治法: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 常用药:麻黄、北杏、甘草、石膏,苏子、葶苈常用药:麻黄、北杏、甘草、石膏,苏子、葶苈子,桑白皮、款冬花子,桑白皮、款冬花 (3 3)外寒内热)外寒内热 症状:喘促气急,咳嗽痰鸣,喷嚏,鼻塞流清涕,症状:喘促气急,咳嗽痰鸣,喷嚏,鼻塞流清涕,或恶寒发热,咯痰黏稠色黄,尿黄便秘,咽红,或恶寒发热,咯痰黏稠色黄,尿黄便秘,咽红,舌红,苔白,脉滑数或浮紧。舌红,苔白,脉滑数或浮紧。 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方药:大青

11、龙汤加减。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苦杏仁、甘草、石膏,蚤常用药:麻黄、桂枝、苦杏仁、甘草、石膏,蚤休、桑白皮休、桑白皮 (4 4)肺实肾虚)肺实肾虚 症状:哮喘持续不已,喘促胸满,动则喘甚,面症状:哮喘持续不已,喘促胸满,动则喘甚,面色不华,咳嗽痰多,喉间痰鸣,畏寒肢冷,神疲色不华,咳嗽痰多,喉间痰鸣,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腻,脉细弱。纳呆,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腻,脉细弱。 治法:泻肺补肾,标本兼顾治法:泻肺补肾,标本兼顾 方药:苏子降气汤或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方药:苏子降气汤或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常用药:苏子、法夏、陈皮、茯苓、当归、前胡、常用药:苏

12、子、法夏、陈皮、茯苓、当归、前胡、厚朴、枳实、甘草厚朴、枳实、甘草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射干、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射干、麻黄、细辛、五味子、法夏、款冬花、紫菀麻黄、细辛、五味子、法夏、款冬花、紫菀 (1 1)肺脾气虚)肺脾气虚 症状: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症状: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面白少华,神疲懒言,形瘦纳差,大便溏,面白少华,神疲懒言,形瘦纳差,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治法:健脾益气,补肺固表治法: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2 2)脾肾阳虚

13、)脾肾阳虚 症状: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症状: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动则气短心悸,腹胀纳差,大便溏泄,舌动则气短心悸,腹胀纳差,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温肾,固摄纳气治法: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3 3)肺肾阴虚)肺肾阴虚 症状:咳嗽时作,喘促乏力,面色潮红,症状:咳嗽时作,喘促乏力,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夜尿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夜尿多,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多,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补益肺肾治法: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 中成药:小儿喘咳液中成药:小儿喘咳液, ,喘可治注射液喘可治注射液 外治:天灸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