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润滑剂_中西方称呼语对比_第1页
不同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润滑剂_中西方称呼语对比_第2页
不同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润滑剂_中西方称呼语对比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象273为不同的情感表达而选用不同的称呼语。三、中西方文化中称呼语的对比汉语的称呼语系统与西方的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偶然,它们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产物,并都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烙印。在汉语和英语中,名字和姓氏都被直接用来称呼人。但不同的是,在汉语中,这种称呼形式常出现在雇主与雇员、长者与年轻人,或者年龄相近且社会地位差距不大的社会成员之间。然而,在英语中,亲密的朋友之间习惯于直呼其名,比如:全然不考虑交际双方在年龄、辈分Tom,John,Annie等,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在汉语中,有诸如先生、女士、老师、小姐、同志、师傅等称呼语,而且通常在称呼他人时,给

2、这些称呼前冠以姓氏,如:李先生、王女士、杨小姐等。英语中类似的词语包括Sir、Ma-如:dam以及Mr.(Mrs.、Miss或Ms)+姓氏,Mr.David、MissJones、Ms.Cooper等。把头衔和职务用作称呼语时,这种称呼形式在英汉两种语言环境下均可使用,尤其在汉语中更为常见。当称呼某位带有某种职务的人时,汉语会在他(她)的职务前冠以姓氏,因为这样做被中国人视为对受话人的礼貌。在英语中也有此类的称呼,但不如汉语那么普遍。一些研究者指出,英语中的少数词语也被用作称呼语,如:Doctor(博士)、Professor(教授)、Governor(州长)、Mayor(市长)等。在汉语中,诸如

3、大伯、二妹、三叔之类的亲属称呼语在家庭成员和亲戚之间使用,并且还有许多此类称呼语拓展到邻里之间。例如,“大哥”、“大爷”、“大妈”等,用以表示热情。这种称呼不仅在熟人和朋友之间普遍使用,即使是向陌生人问路时也可这样称呼。这也是汉语称呼语的一大特点,实际上此时的亲属称呼语已经失去本身指示亲属的涵义与功能。而在英语中,除非称呼自己的父母,否则他们很少用亲属称呼语。对待邻居和朋友,他们更喜欢直呼其名。四、中西方文化中称呼语引起的语用失误称呼语对于交际如何展开和交际的成功与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明显。恐怕我们谁都不会忘记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

4、lass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morning,tea-up.”,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morning,students.”,最后班长cher.”说“Sitdown,please.”。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和stu-dent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总的说来,不同文化对于特定的情境下的恰当的言语行为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某些具体称呼语的选择深刻地受到了文化的影响,例如,彭增安(1997)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

5、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ma”受“奶奶”的尊称。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可是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可容忍的。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被校园清洁工称为“Pet(宠物)”而十分恼怒。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外交场合,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位美国教授因被一名年轻的翻译介绍为某某先生而十分不快。在汉语中,“先生”在社交场合中是尊称,而在英语中则是极其一般的称呼语。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位美国教授听到自己被称

6、为“先生”而非“教授”感到不快的原因吧。五、结语称呼是言语交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是使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不恰当的称呼会使言语交际发生障碍、造成不快,或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良影响。从以上几个因为称呼语的误用而引起的语用失误来看,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称呼语的使用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相当复杂,只有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细心体会其语境含义,精心选择其对应的称呼语,才能达到中英文语用对等的效果,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参考文献:1JackC.Richards,JohnPlatt,HeidiPlatt.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周方珠.翻译多元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李巧惠.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及对等翻译以木兰为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赵春娥.从日常用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1期,2006.6王登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