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溃疡性直肠炎临床观察_第1页
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溃疡性直肠炎临床观察_第2页
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溃疡性直肠炎临床观察_第3页
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溃疡性直肠炎临床观察_第4页
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溃疡性直肠炎临床观察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溃疡性直肠炎临床观察作者:谢振年,李东冰,苗春红,李权,王芳丽,蔡亭,周海祥,张丽【关键词】溃疡性直肠炎;埋线;穴位 溃疡性直肠炎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一个亚类,主要是指炎症局限于 直肠部分(概略测量距离为距齿状线10 cm以内)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左下腹痛、轻度腹泻或便秘、排少量血便是其典型表现。目前,现代 医学尚缺乏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的治疗药物,且停药后易复发。因此, 如何发挥中医优势缓解乃至根治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2006年8月一2008年5月,笔者对54例溃疡性直肠炎患者采用穴位 强 化埋线疗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在排

2、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 结肠炎及结肠Crohn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 可按下列标准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3项中之任何一项和 (或)黏膜活检支持,可诊断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和顿剂灌肠检查3项 中之任何一项,可诊断本病1 O(作者:单位:邮编:1 2纳入标准符合慢性UC诊断标准;病变在直肠者;以轻、中度溃疡性直肠炎为 主;临床类型属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或持续型;病情分期处于活动期, 且无并发症发生,不需紧急或抢救治疗者。1.3一般资料本组54例均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门诊32例、住院22例)。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的方法分为

3、观察组和对照组。观 察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2040岁11例,40-60岁18例,6075岁5例;病程V 5年18例,510年10例,1015年3例,15年3例;病情轻度3例,中度31例;初发型5例,慢性 复发型23例,慢性持续型6例。对照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 龄2040岁1例,4060岁11例,6075岁8例;病程V5年9例,510年8例,1015年2例,15年1例;病情轻度2例,中度18例;初发型3例,慢性复发型10例,慢性持续型7例。2组 中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V 0.05),原因可能是:女性患者对埋线手 术的心理恐惧,惧怕疼痛而更愿意先服药治疗。2组病例

4、年龄、病 程、临床类型、病情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O所有入选患 者治疗前后均行电子乙状结肠镜检查。1.4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穴位强化埋线疗法。选穴:大肠俞(双)、天枢(双)、足三里(双)、下腕透建里透中皖、关元透气海。操作方法: 常规碘伏消毒后,予1%八多卡因局部麻醉,用12号硬膜外穿刺针将4cm长3号羊肠线1根埋入足三里深约6 cm处,再使用大号皮肤缝合针将3号 羊肠线双股约4 cm长埋入上述其余穴位肌层中,每一穴位重复埋线4次,线体不可外露,局部敷料包扎。对照组:口服硫氮磺毗噪肠溶片(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 准字:H31020450规格:0 25g/片),初剂

5、量为每日4 g,分4次口服;用药4周缓解后,减量服用4周,然后改为维持量,每日2g,分次4次 口服。1 5观察指标与方法观察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腹泻、下坠感、腹痛、脓血便等 指标;肠镜检查:指标包括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采用 积 分法2,分别于治疗1、3、6个月时统计积分变化并比较。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有关病例数的说明:观察组在3个月后的临床病例数为去除1个月 观 察时无效后的病例数即为30例,依次类推,观察组6个月后病例数25例,对照组3个月后为19例、6个月后为12例。1 6疗效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3拟订。完全缓解:临床主要症状消

6、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脉基本恢复正 常;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便常规镜检3次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次症改善程度达2级以上+- +),舌脉基本复常;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2级以上(+-+或+J:便常规检查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改善达匕 便常规镜检红、白细胞数V 5个/HP。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不同观察时点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由表1可以看岀,治疗1个月后2组疗效经卡方检验,x2= 10,033,P =0,018 V0.05,对照组有效率优于观察组; 治疗3个月后2组疗效经 卡

7、方检验,X 2 = 9.324,P= 0.025 V 0,05,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2组疗效经卡方检验,x2= 5,893,P= 0 1170 05,显 示对溃疡 性直肠炎的控制无统计学意义。2 2 2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见表2)表2治疗前后2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V 0 05, PV 0 01;与对照组同一时 点比 较PV 0 05, PV0.01(下同)级以上(+或+ );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一级以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病变疗效比较(见表3)表3治疗前后2组患者肠黏膜病变改善情况比较(略)2 4不良反应观察组

8、患者有20例埋线处出现红肿,给予常规消毒后患者症状减轻有17例出现埋线后发热(最高38.5 0,未予特殊处理,嘱其多饮 水,37 d后降至正常。3讨论穴位埋线是在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60年代的穴位埋藏法,一方面针具和羊肠线的粗细能进行虚实的调 节;另一方面,羊肠线作为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 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这些抗原刺激对穴位产 生的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甚至出现全身反 应, 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4,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增 生,促进血

9、液循环,从而加快炎症的吸收,促使溃疡愈合。埋线 疗法实 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大肠俞为大肠经气传输之处,具有调理肠腑、祛瘀生新之功,天枢为大肠募穴,二者相配,可振奋大肠腑气,直接调理大肠气机;足里为胃之下合穴,是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的合土穴,为土经之土穴,也是 强壮要穴的理论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穴位刺激疗法。起源于20世纪和治疗肚腹疾病的常用穴;中胶是任脉之穴,为胃之募 穴,又 为六腑之会穴,乃中焦气会穴,配合任脉之下1、建里共奏温养 脾肾、 固肠止泻之功。普通埋线由于刺激强度低,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穴位强 化埋线疗法,选用吸收较慢的肠线、增加肠线体积以延长吸收 时间,在同穴位上多次埋线,并且使肠线埋到肌层,这样使刺激的强 度进一步加大,达到进一步强化治疗作用的目的。【参考文献】1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指南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1) : 4-5.2金建军,杜佥U,李忍萍,等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分级方法研究J洛阳医专学报,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