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相关资料收集_第1页
中国乳业相关资料收集_第2页
中国乳业相关资料收集_第3页
中国乳业相关资料收集_第4页
中国乳业相关资料收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06 年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1-12 月,全国食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51.06 亿元,同比增长25.74%。全行业实现利润268.5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35 亿元;亏损面17.39%,同比下降2.4 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总额累计31.83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     截至2006年12月底,食品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864个,比2005年年底增加了436家,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68.55 亿元,比上年同期

2、增加58.35 亿元;其中亏损企业单位数为1020个,亏损面为17.39%,比上年同期的19.79%下降了2.4 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总额累计31.83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    2006 年,食品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以及产品销售费用分别为4570.68 亿元、3638.52 亿元和405.66 亿元,较上年同期都有较大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5.46%、26.57%和15.09%,利润总额268.5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8.35 亿元,累计税金总额184.71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1.66%。但食品制造业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食品价格

3、上升。2006 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CPI 的平均涨幅,上涨2.3%,其中粮食上涨2.7%。而且,价格上涨主要是出现在2006 年后半年,上涨速度呈上升态势。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2007 年食品制造业当务之急是消化和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而食品安全是一个需要长期密切关注的问题。内容简介    2007年上半年我国奶业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发展,奶牛存栏数和奶类产量增速趋缓。据行业部门统计,上半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1650万吨,同比增长8.1%,增幅比2006年同期回落10多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1-5月我国乳

4、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9127957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45%,    2007年全球液态奶消费量将创新高,达到2420亿升。目前液态奶的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在中国,2007年的液态奶总消费量增加约17亿升,达到175亿升。在印度,2007年新增的液态奶消费量约为14亿升,总量将达到500亿升。2007年的全球牛奶产量会达到1.854亿英磅,预测2008年的产量为1.902亿英镑。到2010年,全球乳品贸易需求将从现在500万吨的基础上增加100万吨。    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

5、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力度,完善学生饮用奶定点产企业扶持政策,扩大学生饮用奶覆盖范围。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提出了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明确了扶持奶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促进奶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奶业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和2020年奶类产量将分别达到3800万吨和6000万吨,人均占有奶量将分别达到28千克和42千克以上,奶业产量在20062010年之间的年递增速度为8.2%,在20112020年之间的年递增速度为4.7%。在奶类总产量中,20

6、10年牛奶、山羊奶和水牛奶产量将分别达到3000万吨、170万吨和10万吨,2020年将分别达到5130万吨、240万吨和30万吨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2007-2015年中国乳品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将明显提高。在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方案下,2015年乳品消费总量将达到2501.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83%,人均消费量将达到17.83千克,年增长率为6.1%;2015年城镇人均乳品消费水平将达到41.03千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2.43千克,年均增长率为5.72%。2015年因国家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年至少可

7、以增加乳品的消费需求153.9万吨。由于中国城乡居民奶类人均消费水平和城乡人均收入增长有很大差异,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城镇居民仍是奶类消费的主要群体。    本研究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海关总署、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国民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乳品行业协会、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食品饮料行业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数据资料,对我国乳制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部分重点地区、城市的乳制品市场发展状况、乳制品消费态势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乳制品的市场状况、中国乳制品产业的各项经营指标,以及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发展策略。报告还对国家乳制品的发展趋

8、势与产业政策进行了审慎的研判,是乳制品生产、经营企业、科研机构、投资公司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乳制品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行业现状食品行业主要分为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三大板块。细分行业众多。2007年1-12月,我国食品制造业实现产值609,156,779.00千元,累计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比上年同期增长29.84%。2007年1-11月,食品制造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2,963,334.00千元,同比增长29.09%;实现利润总额31,414,161.00千元,同比增长25.8%。2008年1-4月我国食品制造业实现产值228,135,677.00

9、千元,其中大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390,953.00千元,中小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86,883,728.00千元和97,860,996.00千元。    市场竞争中国食品行业的竞争目前还比较分散,属于垄断竞争行业。由于食品的保质期相对较短,运输的不经济,以及不同区域消费习惯的差异,使食品行业竞争的地域性特色十分明显。但是目前一些优势企业已开始采用销地产以及开发适应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来突破地域限制,向全国市场拓展。企业对市场份额的争夺相当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产品品质到相关的原材料、工艺技术、包装,再到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等,其中产品质量、品牌、销售

10、渠道等方面的拓展尤其重要。    行业规划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饮料制造业和制糖业八个行业为中国“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 其中,到2010年,粮食通过加工增值30%食用油脂产量增加到2,500万吨以上肉类总产量超过8,400万吨食糖产量达到1,450万吨左右。目前巧克力产业的全球收入为510亿美元,而其中大部分贸易额集中在西欧地区,约为300亿美元。在爱尔兰、比利时、瑞士等国,巧克力产业是GDP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巧克力市场的重要性就在于这是一个潜力巨大而未开发的市场,在未来几十年里将会有令人兴奋的成长机

11、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未来的10年内,国内巧克力市场以每年接近20%的速度高速增长。2008年,美国著名食品生产商玛氏公司联手“股神”巴菲特,以约230亿美元收购糖果制造商箭牌有限公司,缔结一个全球销售额超过270亿美元的“巨无霸”糖果商。玛氏公司和箭牌公司的联手,成功取代吉百利史威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糖果公司。两者新缔结的“巨无霸”糖果制造商全球销售额超过270亿美元,其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达到14.4 %。该次收购将在食品行业内产生深远影响。老对手吉百利和巧克力生产商好时公司的并购谈判持续数年未果,有可能在玛氏与箭牌联手后得以加快促成。最近,由于牛奶和

12、食糖的价格上涨,糖果行业的竞争不断增强,玛氏与箭牌的联手有可能掀起行业内一次新的整合浪潮。我国的糖果巧克力产销量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成为食品工业中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我国糖果巧克力总产量突破136.6 万吨,销售额达350.75亿元。数据显示,我国糖果消费量增长迅速,巧克力占据甜食市场“半壁江山”。相对于欧美竞争激烈的巧克力市场来讲,中国巧克力市场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竞争产品较少、发展潜力巨大,这样的一个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蛋糕,自然使西方巧克力巨头们垂涎三尺。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糖果巧克力市场,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跨国巧克力厂商的目光。除了欧美品牌外,来自韩、日等亚洲国家的巧克力厂商也争

13、相加速在中国开拓市场,推动着新的市场格局的形成。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巧克力市场已经连续几年都是由四大品牌占据了市场70%以上的份额,这四大品牌是德芙、费列罗、吉百利和金帝,其他的企业只能在余下的30%的市场内竞争;而这四大品牌的份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德芙成为了中国市场的最大赢家,仅它一家就占据了市场33% 的份额。2008年,随着占全球14市场份额的世界最大巧克力生产制造商百乐嘉利宝集团在中国的第一个巧克力工厂开工,世界排名前20位的巧克力企业悉数进入中国,随着该全球最大巧克力生产制造商的生产线启动,完整的巧克力产业链在中国雏形初现。面对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始终徘徊于低端的本土巧克力产业链进一步受

14、到挤压。未来5年内,中国巧克力市场需求将以每年8.8 %的惊人速度剧增,远远高于全球需求的2-3%的增长率。巧克力在中国正由奢侈品向日常消费品转化。沿海地区有5亿多潜在巧克力消费人群,中国巧克力市场将迅速发展,这对国内巧克力厂商来说是极好的契机。但面对洋品牌已经占优的局面,国内巧克力厂商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进行原料精选和设备升级,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并注意市场创新,广建营销网络,加强品牌经营,才能够与国际巧克力企业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和交融,突破巧克力行业的寡头垄断状况。本研究咨询报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发

15、改委、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际可可协会、国际可可巧克力和糖果制造商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国内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提供的大量的内容翔实、统计精确的资料和数据,从巧克力行业发展情况、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消费市场发展状况、行业内主要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巧克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投资策略等多方面深度剖析,全面展示巧克力行业现状,揭示巧克力的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本报告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本报告旨在为有意投资食品行业的投资者服务,报告对食品行业2008一季度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详

16、尽的描述和分析。本报告完成于2008年5月,共2万多字,50多页,31个图表,分四章。报告的主要观点有:2008 年1 季度全国食品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8 年2 月,与去年同期相比,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32.38%,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2.67%,利润总额增加了18.98 亿元,累计税金总额增长了21.08%。粮价高涨,食品价格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高位。3 月中旬以来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迅速上扬,两周内上涨了50%,米价上涨速度过快引发国际社会动荡。我国的粮食价格进而食品价格会维持在高位。粮价的居高不下是全球性的,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粮食的供求关系,而从本质上改变粮食供求关系不是在

17、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因此,粮价进而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将会延长。奥运临近,国家加强奥运食品卫生监管。卫生部、农业部部署食品卫生保障确保奥运期间无食物中毒;涉奥地区食品将被专项监测,严查违法违规企业;在奥运相关区县建餐饮监测体系。食品价格继续上涨,国家采取价格干预手段抑制物价。2 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7%,创自1996 年以来的月度新高。国家为有效控制可能出现的全面性通胀,政府控制货币信贷并采取行政手段控制物价,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兴旺发展,休闲食品进入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发展新阶段。休闲食品消费增长速度很快,有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休闲食品

18、市场规模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高出食品市场平均增长率20个百分点,在中国食品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     2005年休闲食品制造业创造工业产值2364.54亿元,同比增长27.53%;实现销售收入2304.03亿元,同比增长31.39%;实现利润117.71亿元,同比增长52.87%。     2006年休闲食品在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06年3月份,创造工业产值640.11亿元,比05年同期增长29.67%;实现销售收入 627.99亿元,同比增长31.36%。     休闲食

19、品行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品种和类别也大幅度增多。目前,市场上大行其道的休闲食品共有以下几大类:谷物膨化类、油炸果仁类、油炸薯类、油炸谷物类、食糖类、肉禽鱼类、干制果蔬类等。但中国休闲食品产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尤其同世界休闲食品消费大国美国相比,中美两国人均消费差距约为150倍。另一方面,中国因几大休闲食品生产厂家都集中开发谷物膨化产品,使得产品品种单一,竞争较为激烈;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导致目前休闲食品风味还不能与国际上同类产品风味相媲美;国内除几大合资企业外,许多国营中、小型厂家制造的休闲食品包装色彩及品质较为粗糙;因技术力量不足、食品机械落后,使许多适龄产品的开发尚处空白。 &

20、#160;   本报告根据食品工业协会、国家统计局、国院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提供的最新数据以及大量相关资料撰写而成。本报告着重介绍了2005年-2006年上半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行情、进出口贸易的变化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并依据大量最新资讯的详尽分析,结合权威的观点,对2006-2007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报告资料翔实、分析严谨,是食品企业以及计划向休闲食品产业投资的机构和个人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正确制定企业发展和投资策略的可靠参考资料。 2008-2009年中国巧克力市场研究咨询报告简介:    目前巧克力产

21、业的全球收入为510亿美元,而其中大部分贸易额集中在西欧地区,约为300亿美元。在爱尔兰、比利时、瑞士等国,巧克力产业是GDP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巧克力市场的重要性就在于这是一个潜力巨大而未开发的市场,在未来几十年里将会有令人兴奋的成长机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未来的10年内,国内巧克力市场以每年接近20%的速度高速增长。2008年,美国著名食品生产商玛氏公司联手“股神”巴菲特,以约230亿美元收购糖果制造商箭牌有限公司,缔结一个全球销售额超过270亿美元的“巨无霸”糖果商。玛氏公司和箭牌公司的联手,成功取代吉百利史威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糖果公司。两者新

22、缔结的“巨无霸”糖果制造商全球销售额超过270亿美元,其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达到14.4%。该次收购将在食品行业内产生深远影响。老对手吉百利和巧克力生产商好时公司的并购谈判持续数年未果,有可能在玛氏与箭牌联手后得以加快促成。最近,由于牛奶和食糖的价格上涨,糖果行业的竞争不断增强,玛氏与箭牌的联手有可能掀起行业内一次新的整合浪潮。我国的糖果巧克力产销量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成为食品工业中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我国糖果巧克力总产量突破136.6万吨,销售额达350.75亿元。数据显示,我国糖果消费量增长迅速,巧克力占据甜食市场“半壁江山”。    相对于欧美竞争激烈的巧克力

23、市场来讲,中国巧克力市场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竞争产品较少、发展潜力巨大,这样的一个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蛋糕,自然使西方巧克力巨头们垂涎三尺。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糖果巧克力市场,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跨国巧克力厂商的目光。除了欧美品牌外,来自韩、日等亚洲国家的巧克力厂商也争相加速在中国开拓市场,推动着新的市场格局的形成。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巧克力市场已经连续几年都是由四大品牌占据了市场70%以上的份额,这四大品牌是德芙、费列罗、吉百利和金帝,其他的企业只能在余下的30%的市场内竞争;而这四大品牌的份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德芙成为了中国市场的最大赢家,仅它一家就占据了市场33%的份额。2008年,随着

24、占全球1/4市场份额的世界最大巧克力生产制造商百乐嘉利宝集团在中国的第一个巧克力工厂开工,世界排名前20位的巧克力企业悉数进入中国,随着该全球最大巧克力生产制造商的生产线启动,完整的巧克力产业链在中国雏形初现。面对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始终徘徊于低端的本土巧克力产业链进一步受到挤压。未来5年内,中国巧克力市场需求将以每年8.8%的惊人速度剧增,远远高于全球需求的2-3%的增长率。巧克力在中国正由奢侈品向日常消费品转化。沿海地区有5亿多潜在巧克力消费人群,中国巧克力市场将迅速发展,这对国内巧克力厂商来说是极好的契机。但面对洋品牌已经占优的局面,国内巧克力厂商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进行原料精选和设备

25、升级,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并注意市场创新,广建营销网络,加强品牌经营,才能够与国际巧克力企业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和交融,突破巧克力行业的寡头垄断状况。    本行业研究报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发改委、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际可可协会、国际可可巧克力和糖果制造商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中国行业研究网、国内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提供的大量的内容翔实、统计精确的资料和数据,从巧克力行业发展情况、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消费市场发展状况、行业内主要企业发展情

26、况以及巧克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投资策略等多方面深度剖析,全面展示巧克力行业现状,揭示巧克力的市场潜在需求与潜在机会。本报告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2007年食品行业预测!适逢送旧迎新之纪,当我们怀着喜悦之情迎接新岁的到来之时,回顾旧岁,感慨万千.那2007年呢?2007年的中国食品行业又有哪些发展特点值得我们倍加关注,让我们试目已待呢?07年展望:延续稳步增长主旋律     2007年食品行业经营环境不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全行业仍将延续近年来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不过,即便明年行业整体成

27、长性没有超出市场预期,但是行业内龙头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仍将鹤立鸡群,可以充分体现强势品牌渠道生产商能够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业特点。    宏观经济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有所扩大。从长期趋势看,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比重却呈现出下降趋势,体现为恩格尔系数虽然逐年下降但是居民在食品消费量上却持续的处于上升的状态(如下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食品消费的金额将保持增长,食品饮料消费需求增长持续性较强,未来1

28、0年食品饮料行业总量增长仍可保证。              消费结构的升级          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品牌消费将成为未来食品饮料行业消费的长期趋势,对于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发展的机遇。这一切都推动着享受型消费规模扩大和食品饮料行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对所消费食品饮料的档次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食品饮料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成长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收益。     农村增收计划带动农村消费增长

29、60;        “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将重点建设农村保障体系,包括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医疗等。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医疗2005年覆盖率为23.5%,2010年覆盖率不得小于80%,基础保障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         所得税并轨食品饮料公司将受益         由于食品饮料行业属于传统行业,除了少数中外合资企业,以及部分企业的子公司享受一些地方优惠以外,几乎不能享受到所得税优惠带

30、来的利润增长。随着2007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可能并轨,企业所得税有望下降到25%附近,食品饮料行业多数子公司将从中受益。          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加速行业整合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引起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密切关注。05年一年内光明乳业的回奶事件、苏丹红恐慌、啤酒的甲醛风波、禽流感泛滥都余波未平,06年又出现了让所有人都感到危机的福寿螺事件、瘦肉精事件、红心蛋事件和多宝鱼事件,这些都为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这些负面的事件也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进步起到了推

31、动的作用。健康和绿色成为消费新观念,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加速了品牌消费观念的形成。     总体上看,龙头公司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较高,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较小。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和曝光加速了行业整合的进程,无形中也提高了行业进入壁垒和行业资源配置效率。 本帖最后由 iqkiss 于 2007-1-30 19:25 编辑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食品行业 上市公司 预测 宏观经济 中国 报告名称: 2007年中国食品行业研究咨询报告出版日期: 2007年4月报告页码: 554页,图表238个交付方式: EMAIL电子版或

32、特快专递价格: 印刷版:5600元 电子版:6100元 印刷+电子:6600元英 文 版: 印刷版:12000元 电子版:13000元 传真订购:载 订购合同 咨询电话:68444499 描 述      内容简介     2007年,我国食品工业将继续快速增长。在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主题下,与之关系密切的食品饮料行业有望继续取得较好的发展势头,人均收入的提升、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对食品消费质量诉求的提升等将

33、带动对葡萄酒、中高档白酒、啤酒和黄酒等酒精饮料、安全肉制品、健康乳制品等的需求,而且这种消费需求的增长将是一个长期的慢热过程,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后WTO时代,中国将按照国际规则,进一步完善国内政策法规,开放国内食品市场,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食品领域,促使中国食品业与国际接轨。预计在2010年,中国食品出口能力将扩大到120亿美元,顺差可达60亿美元。我国食品工业虽然成效显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食品工业转化增值能力较低,整体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

34、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食品工业布局尚不尽合理,区域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关键技术与装备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仍然较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这样一些问题制约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提高。     目前,中国食品制造业具备“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特点。跨国公司的优势在其管理、机制和品牌方面,而国内企业惟一可以与之抗衡的正是渠道。本土食品企业过分强调渠道制胜,却忽视了品牌建设,是其遭遇品牌困境的症结所在。“十一五”是我国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利于食品产业良性发展的政策,企业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破解难题,开拓创新,冲上世界舞台。我国食品企业至今还没有一家入围世界500强,争取“十一五”期间,我国能够培育出进入世界500强的龙头企业。     本研究咨询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