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陈蕾-_第1页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陈蕾-_第2页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陈蕾-_第3页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陈蕾-_第4页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陈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第3期税务与经济No3May 15,2011(总第176期Taxation and Economy (Serial No176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殝殝殝殝经济纵横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陈蕾1,2,张军涛1(1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2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吉林长春110117摘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各个行为主体的创新行为,更取决于创新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出发点,从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系统、创新扩散系统和创新支撑环境4个子系统维度,从创新资源的投入、创新成果的产出、创新合作以

2、及创新环境等几个层面,共96项评价指标,构建一个既能够从总体上衡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又能够描述各个区域创新子系统和区域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又能体现创新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区域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339(201103004806一、引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科技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成为各国和地区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都开始认识到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区域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作用,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计划、措施和政策鼓励自主创新的实施。当前,

3、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工作仍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造的关键核心技术还比较少,亟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以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的认识为基础,从而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的实际创新能力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因此,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建立一整套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多个角度、多种要素全面评

4、价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区域自主创新的研究1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经济学中“创新”概念的提出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t-er 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的论述,他将创新理解为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1收稿日期20101205作者简介陈蕾(1981,女,吉林长春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张军涛(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对创新研究的深入,对于创新活动的研究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线性创新模

5、式,而是出现了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创新活动的新思路。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对国家层面创新活动的研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一些有代表性区域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Cooke(1992最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并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他在区域创新体系:全球化世界中治理的作用中提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2Lundv-all(1992也认为,一个创新系统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要素、关系和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3Autio (1998从功能性角

6、度考虑,提出了著名的“二系统模型”。4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内存在两个关键的子系统,即知识运用和开发子系统以及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二者根植于同一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来实现的。知识应用和开发子系统由企业及其客户、竞争者和产业合作伙伴所组成;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则主要包括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以及技术中介机构等从事知识、技能生产和扩散的机构。20世纪90年代,区域创新系统概念被引入我国,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冯之浚(1999、胡志坚(1999、王缉慈(2001、林迎星(2002、柳卸林(2003、涂成林(2007等。胡志坚

7、(1999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某区域内由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新、储备及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5;王缉慈(2001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是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成的系统。6从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将创新系统看作参与者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进行创新活动的社会系统,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各个子系统和行为主体的单个行为,更取决于各行为主体之间以及与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2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解。区域自主

8、创新能力是一个多种要素系统性协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包含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而且各种要素的作用过程也是动态演化的。刘凤朝(2005、赵彦云(2007、林迎星(2008等学者从自主创新的过程和构成要素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刘凤朝(2005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对资源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创新活动提供需要的载体能力和环境能力、科技成果的创造能力以及市场品牌的培育能力等多种要素复合作用的结果。7赵彦云(2007在分析了区域自主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资源能力、攻关能力、技术实现能力、价值实现能力、人才实现能力、辐射能力、支撑发展能力和网络能力。8林迎星(

9、2008则结合区域自主创新的内涵、特点和目标,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载体的建设能力、创新环境的保障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9本文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按照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划分为:技术创新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知识创新系统的自主创能力、创新扩散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环境的支撑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三、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国内对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比较权威的有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和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国科

10、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能力,是基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管理能力”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指标的综合评价。10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检测中心2005年末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包含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四个一级指标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出版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报告(2009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针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

11、了主题性研究。报告构建了RD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解决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定性和定量的多指标、多属性,一级评价指标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综合评价问题。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刘凤朝等(2005构建了资源能力、载体能力、环境能力、成果能力和品牌能力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构成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7赵彦云(2007将自主创新内涵具体阐释为资源能力、攻关能力、技术实现能力、价值实现能力、人才实现能力、辐射能力、支撑发展能力和网络能

12、力8个要素,并相应选取了42个评价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要素指数进行了分析,评价了我国31个省区的区域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8林迎星(2008在其他专家学者所提供的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总目标分解成4个二级指标: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载体的建设能力、创新环境的保障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14个三级指标以及若干个四级指标。9通过研究国内学者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我们发现,尽管许多学者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有着非常深刻和透彻的理解,并且从不同角度构建了详尽、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还通

13、过实证分析证明这种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但是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并不清晰,很少有学者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构建一个既能够从总体上衡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又能够描述各个区域创新子系统和区域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又能体现创新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区域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四、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具备充足的理论依据和严谨、合理的逻辑结构,又要能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系统性和导向性相结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内在的关联性,能够从不同

14、侧面、不同层面系统地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兼备目标的导向性,即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排序和分类,而是要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3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区域自主创新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要考虑创新要素的投入量,也要考虑产出量;既要考虑绝对指标,也要考虑相对指标;既要包含定性指标,也要包含定量指标;既要考虑指标的增量,也要考虑指标的减量,同时关注指标的发展性。(4通用性和可比性相结合。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统计口径上要具备可比性,能够将所有指标都化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同时选择一些总量指标来增加指标体系的综

15、合性和关联性。在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5静态分析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静态稳定性,同时也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该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指标体系的构建。区域自主创新系统是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系统、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技术扩散系统和创新环境支撑系统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则是由多种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共同影响和协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社会、经济、人文、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单

16、项评价和多项评价的叠加,而应该是包含多个目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描述、评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包含多因素、多层次的,既能考察其总体变化和特点,又能够反映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基于以上理解,构建评价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结构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依据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在参考了诸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在指标评价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系统、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扩散系统和创新环境支撑系统4个子系统,从创新资源的投入、创新成果的产出、创新合作以及创新环境

17、等几个层面,共96项评价指标,构建了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试图通过对创新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以及综合评价,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我国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1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图1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结构在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以及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中,一直在强调企业的主体和核心地位,可见企业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区域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承担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生产、投入使用并使之市场化的角色。基于以上考虑,从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和创新成果产出能力两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创

18、新资源的投入方面,主要考察其创新人力资源的投入(如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等和创新财力资源的投入;企业创新成果的产出,则主要考察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产出能力(见表1。表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人年;每万人平均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人年;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人年;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人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企业研究开发支出(亿元;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增长率(%;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中型工业

19、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额(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消化吸收的投入额(万元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企业发明专利授予数(项;百万人发明专利授予数(项;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率(%(2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系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的区域创新和自主创新系统中,由于企业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仅是知识生产的源头和人力资源培育的基地,在高新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方面也有着突出贡献,是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因此,从创新资源的投

20、入能力、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及创新合作三个主要方面考察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果的评价,不仅包含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各种专利的申请授权数和课题数等指标,还包含大学毕业生数这个考察人力资本培养能力的指标(见表2。表2大学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科技活动人员数(人;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人年;基础研究研发支出(万元;应用研究研发支出(万元;试验发展研发支出(万元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国内科技论文数(

21、篇;每十万人平均发表的国内科技论文数(篇;国际论文(SCI、EI、ISTP数(篇;每百万人平均发表的国际论文(SCI、EI、ISTP数(篇;发明专利授予数(项;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项;大学RD课题数(项;科研机构课题数(项;大学生毕业数(万人创新合作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万元;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来自政府资金(万元;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来自企业资金(万元;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来自政府资金占科技经费比重(%;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来自企业资金占科技经费比重(%;大学科学园数量(个(3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技术扩散系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促进创新技术、产品等成果的传播和扩散以及科研成果

22、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也从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两个方面考察,通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等投入指标和每年孵化毕业的企业数等产出指标来评价(见表3。表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数(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总数(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或孵化器数量(个;在孵企业数(个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服务主体营业收入(万元;每年孵化毕业的企业数(个

23、;新业务增长率(%;技术咨询合同数(个;技术咨询合同额(亿元;技术服务合同数(个;技术服务合同额(亿元(4创新环境支撑系统的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活动的进行和创新成果的产生,不仅要依靠创新系统各个主体的力量,同时还需要有创新环境因素进行有力支撑。这里,创新环境的支撑系统主要由宏观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政策环境、产业结构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流动六个主要方面构成(见表4。其中,宏观经济环境是区域自主创新活动开展的宏观背景,对自主创新的开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推动和催化作用;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能否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基础条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

24、用;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可以考察市场对创新活动的激励和支撑作用;政策环境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知识和技术的流动能力可以反映该地区各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情况以及创新成果的商业化程度。表4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宏观经济环境人均GDP(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基础设施每百万人平均固定电话用户(户;每百万人平均移动电话用户(户;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拥有家用计算机数(台;每百人平均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户;每万人平均公路拥有量(千米/万人;4种交通方式的旅客吞吐量(万人;4

25、种交通方式的货邮吞吐量(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万元;万元工业总产值耗能量(t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非国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民营科技企业销售占企业销售额比重(%;外贸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人均外国投资额;外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政策环境政府科技投入(万元;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政府科技投入增长率(%;财政性教育支出(万元;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地方财政一般性支出的比例(%;财政性科技三项经费拨款(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经费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国家创新基金获得资金(千元;地方创

26、新基金匹配资金(千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平均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万元/个产业结构11前三个制造业部门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知识及技术的流动能力跨区域科技论文合作数量(万篇;技术市场成交额(万元;区域专利联合申请量(个;企业提供的委托开发经费(亿元;企业引进技术的经费(亿元五、结语本文在总结国内学者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视角构

27、建了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我国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认清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以及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当然, 本文的研究目前只限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缺乏实证分析的检验。 下一步, 应该通过相关性 、 , 分析 信度检验等方法对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并在最终确立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我国省级区域 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参 考 文 献 1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 73 74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2 Braczyk, CookeHeidenreich,M Regional Innovation Sy

28、stems: 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ed World M London: UCL Press, 1998 3 Lundvall, B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M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2 4 Autio E Evaluation of RT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

29、es, 1998 , 6 ( 2 ) : 131 140 5 N 科技日报, 1999 10 16 ( 05 ) 胡志坚, 苏靖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6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50 116 王缉慈 创新空间 7 J 中国软科学, 2005 , ( 11 ) : 83 89 刘凤朝, 潘雄锋, 施定国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8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 ( 4 ) : 59 65 赵彦云, 甄峰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9 全球化、 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林迎星 自主创新与区域建设 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研究 10 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 2004 2005 11 首都地区案例研究与数量分析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 何建坤, 李应博, 等 . 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 2008. 社, 责任编辑:银 铃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egional Ind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