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文化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茶文化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茶文化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茶文化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茶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茶文化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疾疵,自称桑苧翁,别号东冈子、竟陵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在新唐书、唐才子传中有传,全唐文、文苑英华中收有陆文学自传。关于他的生卒年,尤其是生年,很难确定,较为公认说法是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卒年一般根据新唐书本传“贞元末”的记载,定为贞元二十年(804年)。 中国古代茶文化 陆羽小时被龙盖寺(今西塔寺)智积和尚收养,“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予执儒典不屈”, “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十馀岁时 从寺里出逃 杂技戏班 竟陵太守李齐物 火门山邹夫子 竟陵郡司马崔辅国 至德初(至德元年为756年

2、) 因避安史之乱 渡江 吴兴(今浙江吴兴)杼山妙喜寺 诗僧皎然(俗姓谢,名清昼,乃谢灵运之十世孙) 结为忘年之交。 中国古代茶文化 上元初(上元元年为760年),隐居苕溪,闭门著书,陆文学自传记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 此外,据现代学者的收集研究,尚有杼山记、吴兴记、吴兴图经、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顾渚山记、茶记、水品、警年、穷神记、教坊录、五高僧传等。中国古代茶文化 参与了由湖州刺史颜真卿(颜氏于大历八年,即773年被贬为湖州刺史,大历十二年,即777年重返朝廷)主持的类书韵海镜源的编撰。 同时,

3、陆羽还是一位诗人,和皎然、颜真卿、张志和、戴叔伦等人多有唱和往还。 中国古代茶文化 陆羽本质上是一位修养非常全面的文人,在茶学、史学和方志学等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因此,朝廷先后诏为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但陆羽皆不就职。陆羽后来以茶学闻名于世,是因除茶经以外,其他著作均已失传的原因。中国古代茶文化 陆羽在湖州时开始撰写茶经,为此曾实地考察了许多产茶区,并数易其稿,最终于780年付梓刊行。茶经全书共七千馀字,分三卷十节。 卷上一之源,叙述茶的起源历史,野生茶树和茶树原产地,茶树的植物学性状,“茶”的字源,茶树生育的生态条件,茶树的栽培方法,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和茶的效用。 二之具记载茶的采制工具共1

4、9种,分为采茶工具,蒸茶工具,捣茶工具,拍茶工具,焙茶工具,穿茶工具,封茶工具。 中国古代茶文化 三之造叙述唐代饼茶的采制方法和品质鉴别方法,谈采制,重点在采不在制,谈鉴别时强调了制造技术与品质的辨证关系,对具体的鉴别方法则留下悬念,所谓“茶之否臧,存于口诀”,但未谈内容。 卷中四之器叙述了二十八种煮茶和饮茶用具,分为生火用具,煮茶用具,烤茶、碾茶和量茶用具,盛水、滤水和取水用具,盛盐和取盐用具,饮茶用具,盛器和摆设用具,清洁用具等。 中国古代茶文化 卷下五之煮讲述茶汤的调制,也就是饼茶的烤煮方法,着重论述烤茶的方法和烤茶的燃料,煮茶的水和如何煮茶,以及如何饮茶。 六之饮论述饮茶的现实意义,饮

5、茶的沿革和饮茶的方式。再三强调饮茶的特殊意义精神生活的享受,并以“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提示从采造到煮饮都应力求其精。 中国古代茶文化 七之事较为全面地收集了从上古至唐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其内容可分为医药、史料、诗词歌赋、神异、注释和其他七类。 八之出论述唐代的茶叶产地以及各地茶叶品质的高低。中国古代茶文化 九之略阐述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器皿,在某些情况下,哪些是可以省略的,哪些是必备的。 十之图指出将茶经全文写在白绢上,分4幅或6幅悬挂于室内,以指导人们进行茶的产、制、煮、饮。 中国古代茶文化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植物学

6、、生态学、选种学、栽培学、植物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制茶学、审评学、地理学、水文学、民俗学、史学、文学 有研究者认为茶经是“茶叶百科全书”、“茶叶文化宝库”、“世界茶叶的经典”,是世界茶学、茶文化之源。 中国古代茶文化 陆羽第一次对茶学进行了如此详细的总结,同时,创造了包括茶艺(茶文化的艺术形式,是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进行的习茶选茶、备器、择水、取火、烹治、品饮艺术,即饮茶艺术。茶、水、器、火、人、境是构成茶艺的六要素)、茶道(以茶艺为外在形式,以精神为内核的理论阐发)、茶事(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思想。 780年茶经的刊行,成为了中国古代茶文化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国古

7、代茶文化 北宋陈师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茶经序) 唐代晚期 “茶仙” “茶神” 唐才子传卷三陆羽谓“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具,得一鸿渐。” 中国古代茶文化 作为神,陆羽有被供奉的时候,唐国史补卷上记:“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初见一室,署云酒库,诸酿毕熟,其外画一神。刺史问:何也?答曰:杜康。又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 中国古代茶文化 唐国史补卷中:“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

8、术尤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中国古代茶文化五代陆羽瓷像中国古代茶文化 在陆羽的影响下,唐人渐兴为茶著书之风。 裴汶茶述,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的十六汤品,温庭筠采茶录,王敷茶酒论等。 唐人写诗,据朱自振先生在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页)中统计,在全唐诗中即有700多条关于茶事的诗句,其中属于唐代早期早期的占1%1%左右左右,唐代中期中期的占45%45%左右左右,唐代晚期晚期的则占54%54%左右。 中国古代茶文化四、五代宋元时期(一)茶业重心南移 唐代是中国五千年来气温最为温暖的一个时期。 五代至北宋

9、 气候明显由暖转寒 宋代,常年气温要比唐代低摄氏23度 长兴、宜兴的茶树因气温低而发芽推迟,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宋代贡焙的南移建安(今福建建瓯)。中国古代茶文化 宋代的建安要比顾渚暖和一些。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建安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为建安的代名词)先暖水微开”(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诗)。 中国古代茶文化 建茶作为贡品,非始于宋代。 吴任臣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载,五代闽国通文二年(937),“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膠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此乃建茶入贡之始。 南唐灭闽以后,在保大四年(946年)春,也“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挺

10、腊茶之贡,始罢贡阳羡茶。”(十国春秋南唐元宗本纪)中国古代茶文化 入宋后,一度还以顾渚为焙和以顾渚紫笋入贡,直到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始在建安置龙焙,造龙凤茶,以别庶饮(据宣和北苑贡茶录旧按引建安志)。至此,顾渚贡焙才正式废止。宋代贡焙的南移,至少在饼茶制造上,其技术中心,便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地属现今福建的建安了。 中国古代茶文化 宋代茶叶生产技术中心的南移建安茶书的撰写 根据朱自振先生的研究统计 25种宋代茶书书目中 属于建安地方性的茶书 丁谓北苑茶录、周绛补茶经、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等14种 占可知宋代全部茶书的56%(中国茶酒文化史,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中国古

11、代茶文化 大约成书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左右的太平寰宇记在“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道”下记载当时我国最南的产茶州军,就有江南东道的福州、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州、漳州、汀州;江南西道的袁州、吉州、抚州、江州(今江西九江)、鄂州、岳州(今湖南岳阳)、兴国军、潭州(今湖南长沙)、衡州(今湖南衡阳)、涪州(今重庆涪陵)、宾化县(今重庆南川)、夷州、播州、思州;岭南道的封州(今广东封川)、邕州(今广西邕宁)、容州(今广西容县)等等。 中国古代茶文化 就福建和两广来讲,其产茶州县的南缘,还呈现出向纬度更低的沿海地区延伸的趋势。 太平寰宇记的成书时代距宋朝建国不到30年,所以该书所记茶叶

12、产地在南方地区的发展,不限于宋代初年,还当包括五代时期。 建茶的入贡和茶区的向南转移,除社会的人为因素外,五代和北宋时期气候变冷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国古代茶文化(二)建安北苑饼茶的制作 北宋时期以生产团饼一类的蒸青紧压茶为主,团茶、饼茶又称片茶、腊茶。北宋生产饼茶的地区很多,其中以建安北苑饼茶的制作工艺最为出色,可以说代表了当时饼茶制作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茶文化 关于北苑的得名,说法不一。 比较通行的说法:建安县(今福建建瓯)的东偏北方向有一座凤凰山 南北朝时期 闽国的地域以今之福建为境 凤凰山闽国疆域的北部 凤凰山这一带产茶区被统称为北苑 建安茶区的代称 建安贡茶被称为北苑茶。 另外,尚有南

13、唐建康北苑宫使负责说、茶焙向北说、南唐北苑宫使善制说等。 中国古代茶文化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为了“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在建安设立贡焙,生产龙凤贡茶。龙凤茶的制作就是把茶膏压模定型的模具,刻上龙、凤、花草的图案,压模成型后的茶饼就有了龙凤的造型,这样的茶就叫作龙凤茶。 欧阳修:“茶之品莫贵于龙凤”。 中国古代茶文化 龙凤茶生产的飞跃在建立贡焙二十多年以后。真宗至道年间(995998)丁谓任福建路转运使,并负责监造北苑龙凤御茶,突出早、快、新,并著北苑茶录(已佚)。 王禹偁恩赐龙凤茶:“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此后,北苑龙凤茶的名声就超过了唐宋以来公认的各种名茶而位居

14、第一。 中国古代茶文化 据记载,当时的北苑茶,除去龙凤茶外,尚有京挺、的乳、石乳、白乳、头金、腊面、头骨、次骨等八种。 比较而言,头金以下的品质较次,而品质最好的当然是龙凤茶,在这一时期,每年进贡不过40饼,共5斤,其珍稀如此。 中国古代茶文化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 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 外型上,改过去的8饼为一斤的茶饼(大团茶)为10饼为一斤的小茶饼(小团茶),茶饼的直径一寸五分左右,增加了椭圆形、四方形、棱形。在品质上,鲜嫩茶芽作原料,改造制作工艺,质量上乘。北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云:“庆历中,蔡君谟将漕,创造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贡之。自小团出,而龙凤遂为次矣。” 中国古代茶文化

15、 小龙团茶 “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欧阳修龙茶录后序:“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日,中书、枢密院四人共赐一饼。宫人剪金纸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别以归,不敢碾试。但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祐七年(1062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添预,至今藏之。余自以谏供奉帐内,至登二府,二十馀年才获一赐。” 中国古代茶文化 继小龙团以后,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6),创制了密云龙的新品种,铁围山丛谈卷6中说:“密云龙者,其云文细密,更精绝于小龙团也。” 南宋周煇清波杂志卷4记载:“自熙宁后,始贵密云龙,每岁头纲修贡,奉宗庙及供玉食外,赉及臣下无几,戚里贵近,丐赐尤繁。宣仁一日慨叹曰:令建州今后不得造密云龙,受他人煎炒不得也,出来道:我要密云龙,不要团茶。拣好茶吃了,生得甚意智?此语即传播于绅缙,由是密云龙之名益著。” 中国古代茶文化 哲宗绍圣年间(10961098),有了瑞云翔龙。 徽宗赵佶偏爱白茶,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与常茶不同,偶然生出,非人力所致,于是白茶(政和三年)遂为第一。既又制三色细芽,及试新銙(政和二年)、贡新銙(大观二年)。自三色细芽出,而瑞云翔龙顾居下也。” 中国古代茶文化 徽宗在位的大观二年至宣和四年(110811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