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中_第1页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_第2页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_第3页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_第4页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百以内数感的研究阶段小结一个学期又在忙忙碌碌中接近了尾声,对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百以内数感的研究的研究也随着学期的结束而告一段落。通过本学期的实验和研究,有了一些小小的成果,也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感悟。现将这一学期的研究总结如下。一、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告诉学生方法、解题的步骤,就如同给了他一张走出迷宫的图纸,只要按照老师的指点一步步就能走到出口,看来效果还不错。但是如果下次又遇到一个迷宫呢,老师还要再给他们准备,再遇到,再给他如此的循环,学生永远无法离开老师的帮助,就像一个棋子,老师说走到哪学生就走到哪,

2、没有思想,没有感悟。离开老师,在数学的王国里就寸步难行,更不用说能力、数感的培养。所以只有经过风霜雨雪的洗礼,才能长成大树。结果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得出结果过程中的思考,这次错了,学生通过比较、反醒找出错误,下次就会变换思维,从另一种角度思考问题,这在无形中也积累了思维的广度。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受强烈,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思考到、触摸到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就拿本学期学的认识人民币来说吧。孩子们都见过人民币,但是真正会用的并不多,因为孩子的购物都是家长操办的,孩子自己的购物经验,以及对钱的意识都不够强,尤其是对于10元以上的人民币,这在关于教学反思一文中

3、也说到过。我在课堂上设定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分角色模拟购物,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样本,黑板上贴了各种商品。学生有的是顾客,有的是营业员。在活动中出现了很多种情况:钱不够的,没零钱的,都是10元的。学生们在活动中,由于角色的不同,思考的角度也不同。顾客思考我要怎么付,营业员思考顾客付的钱少不少,我要不要卖,找多少钱。在活动中我发现学生不仅知道了“没正好的钱就要多付钱让营业员找钱”,还知道了“什么情况下可以看出顾客多付了”。以至于对于加减法的含义也有了实际的感受。有的说到:如果算出付的钱比商品价格还低,说明算错了。有的说到,钱越花越少。在复习的时候,有“妈妈买菜了38元,手里还剩15元,妈妈原来有多少钱?

4、”学生说没买菜之前应该有这38元,所以要加上38元。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类似“多少钱”的问题,在写单位名称上,学生间出现了分歧:有的认为是“钱”,有的认为应该在题目中找。学生通过交流意见,打成了一致。知道了“钱”有“元、角、分”,写“钱”的话谁也不知道到底是“元”、是“角”、还是“分”,所以要到题目中去找单位名称。仅仅是一个单元的学习,但学生收获的远远大于这一个单元的学习。通过探索交流,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就扩展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在数感上有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购物活动)。在具体的购物经历中,通过所买东西的价格,体会到贵与便宜,体会到钱的多少和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差距,感受到购物中钱的流动与变

5、化,什么情况下变多,什么情况下变少,体会到加减法的实际含义。而这些经验和认识远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要深刻、有感触的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经历过程,哪怕最终失败了或者中间遇到难度了,但学生总归是带着思考去感悟的,总归是会获得经验积累的。二、 在认数教学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从多方面感知比较数的大小,促进数感的形成与发展。一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意识,并不像高年级的学生会自我控制,常常是感到有兴趣就会多关注,多思考;感到枯燥乏味就会偷懒,扫兴。所以我认为数感的培养首先应该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趣。我发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都对数学很感兴趣,回想一

6、下,当时主要是认数的学习,除了知识相对简单这一因素外,“数一数”、“圈一圈”、“连一连”、“排一排”等形式也深深地吸引学生,学生感到很有趣。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就已经形成了数感,感受到数的大小和之间的联系。比如“排一排”这一活动,首先对数的大小有了直接的感触,在排的过程中对数之间的联系留下了印象,知道相邻的数、知道隔着的数等等,数感在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中初步形成。数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入学初有个好开始的基础上,这学期在认数单元对数感的培养上有明显的拔高。本册认数单元有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来描述数之间的关系。如果单纯讲四个词的区别联系,估计学生会绕在里面不知所以然。

7、于是在备课时,我认为除了充分利用书上的情境资源外,我还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熟悉的情境中去体会。我找了很多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比如“你有5颗星,兰兰比你多一些,兰兰有几颗?(3、8、19);“小猪吃了8个桃子,小猴吃的比它少得多,小猴吃了(2、6、10);我们班有48人,一二班比咱班少一些,二班有(30、45、67)人;“小明踢毽子踢了30个,体育老师踢得比他多得多,体育老师踢了(20、40、60)个”。选完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选别的呢,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对其他三个词的含义也有了感受。在挖掘学生身边素材的时候,也加深了对相近词的理解,比如通过和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年龄的比较,感受“

8、大一些”、“大得多”、“小一些”、“小得多”的含义,购物的经验感受“便宜的多”、“便宜一些”、“贵得多”、“贵一些”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还准备了猜数的游戏。通过“大一些”、“小的多”之类的提示,学生猜数。相比枯燥的干巴巴的比较,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感到有趣,也感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对100以内的数有个多面的认识,促进了数感的发展。三、 在计算教学中,在算理的理解、多种形式的联系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数字的特点以及规律,充分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本学期计算教学占据了大半个教材内容,本学期的重点也是计算。相比认数单元,计算单元知识的学习就比较的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

9、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除了要做到第一提到的,让学生经历算理探索的过程,在明算理的基础上,更要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练习,在思维敏捷度训练的同时,通过比较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数感。教材的练习题有很多涉及这个方面,比如类似与这种题目的练习:算一算、比一比78-4 53-2 = 61+3 = 36+3 =78-40= 53-5 = 61+30= 36+7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相同点与不同点,尤其是对于结果不相同的发现,抓住契机问下去“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再观察比较得到是因为减得数不一样,再追问下去,哪题得数大,哪题得数小。在这样一系列的比较中学生对于减法的特点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尽管用语言说

10、不太准确,但明白了减得越多,得数越少。(同样的数)通常我会给他们举例子:每位同学都有20题口算题的作业,那做的越多,没做的题目就怎样啊?都有100元压岁钱,花的越多,剩的怎样啊?加法的比较也是如此。在比较观察中,学生体会到加减法的特点。促进了数感的发展。这样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简便性。比如在解决如下的题目时,学生借助对加减法含义以及规律性的理解,会有所选择的进行计算。并非每题都通过计算得出来,有的通过比较就能填出符号。思维得到了升华,方法得到了优化,数感得到了提高。在里填上“”“”或“”5+5763 15+615-6 2516+86968-9 81+99+81 57-849四、 合理利

11、用计算和生活素材,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一年级是各种习惯养成的阶段,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长远的影响。在数学方面,针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考虑在估算方面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所以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估算的含义和价值,以及初步树立估算的意识。估算总是和计算相联系的,本册教材也在计算单元设计了许多估算的题目,比如“先估一估是几十多,再计算”。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先用计算的方法算出得数,然后再说出是几十多,没有达到估算训练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想了很久,从学生平时的零食、学习用品、玩具挖掘素材,比如我拿来了一个冰糕,学生来说说是多少钱,看谁猜的最接近。这一活动主要是想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估算。在此基础上对加减法进行估算,“只是问我们几十多,问的是哪个位?”“那我们算哪个位呢?”通过点拨,学生明白了只要看看十位就可以。但在学了进位加与退位减之后,学生在用原来的方法(只算十位),发现估算不对了。“问题出在哪儿呢”学生思考、结合计算得到了“还有进位、退位的问题,所以可以先看个位满十、还是不够减,然后再看十位”估算与计算相比较,学生发现了估算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