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治杂病论_第1页
伤寒论方治杂病论_第2页
伤寒论方治杂病论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培生】伤寒论方治杂病论2016-05-22 中医五运六气读伤寒论,必须认识到伤寒方不仅可治伤寒(广义),而且可治某些杂 病并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范围。苟能深明此理,通达要妙,将伤寒方广泛运用 于临床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之统一,自能处理裕如,应变无穷。考伤寒论、金匮两书,原名伤寒杂病论(见仲景自序),在宋 以前,本是一书。故唐王悉外台秘要所载今本金匮条文,云出"仲景伤寒论”;所载之方,云“此仲景伤寒论方也”。是仲景之书,本伤寒杂 病合论之旨,所载之方,自可适用于杂病。今从仲景全书中,探索二者共同之机 理,推行伤寒方可治杂病之方法,并从临床实践中,加以证实,殊有必要。1、从伤寒论中

2、,阐明伤寒方可治杂病之机理内经谈病机,有以六气而言者,有以脏腑而言者,说见素问至真要 大论。伤寒注家亦有六气为本,三阳三阴为标,脏腑为本,经络为标之说。故审 察病机,循此而探索伤寒方,可治杂病之理,自寓求本之义。先以六气言之,如伤寒论中,用桂枝汤治中风,麻黃汤治太阳伤寒,此为在表风寒而言。若理中 汤、丸治太阴脏寒,附子汤治少阴阳虚而寒,自属里寒,至于四逆汤治纯阴无阳, 通脉、口通二方治格阳、戴阳,则属里寒重笃之证。热与寒相对,如葛根苓连汤治 表里皆热,口虎汤治阳明独盛之热,三承气汤以通下为法,则是治阳明有形之燥热 矣。湿与燥相对,茵陈蒿汤、梔子柏皮汤、麻黃连翘赤小豆汤,为治阳明湿热发 黃,自可

3、于太阴病中理中、四逆辈求之。然此云六气,多侧重于外来致病因素而 言。若躯体内部机能失调,亦可产生六气之化。如脾肾阳微,可致内寒;脾虚失 运,多成内湿;液燥津枯,阳热生热,治则自可参照太阴、阳明温清等法。至于厥 少阴虚阳亢,生风动火,仲景法似未备,然推而广之,柔润滋填、凉肝熄风之法, 如黄连阿胶、加减复脉诸方;火为元气之贼,古人并有六气皆从火化之说,证之临 床,火病多见,自是事实。仲景方中,如三黄泻心,治心、胃亢盛之火,白虎、竹 叶治阳明胃燥之火,柴胡龙牡治肝胆逆冲之火,黄连阿胶治少阴阴虚阳亢之火。凡 此不仅为伤寒立法,设杂病病机,有同于此,亦当可为借鉴也。次谈病机属于脏腑者,首先论肺:肺病不见

4、于太阴病篇,古今注家啧有烦 言,实则肺系病变最多,凡六经皆可涉及。盖肺为华盖,位居上焦,司呼吸,主一 身之气,其变动为喘咳。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太阳伤寒表实“无汗而喘者,麻黃汤主之”(3 5 条)。若外寒里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 青龙汤主之”(4 0条)。中风表虚自汗,或挟宿饮,肺卫失宣,亦可引起喘逆。如“太阳病,下之 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 3条)。 “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18条)。 乂有外邪入里,肺热壅盛,失其清肃宣降之令,而为喘逆,如“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汤”(6 3条)。内经论咳,有“聚

5、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之说。故“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1 9 7条)。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19 8条)。前者为胃寒饮逆,即阳明中寒证;后者风热上干,是阳明风热证。可证肺胃之气,一脉相通,胃失和降,一 干肺系清肃之令,无论虚寒实热两途,皆能而为咳为喘者如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 者,葛根黄苓黄连汤主之”(3 4条)。此是肠热下利,里热上扰,肺失清肃,而 为喘逆,与表邪致喘者有殊。可见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之说,证之病候,确有所据。少阳病有往来寒热等五主证,其或然七证有“若咳者”,

6、方用小柴胡汤 “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9 6条),此与四逆散证“其人或咳”(3 18条)加五味子、干姜,用意略同。盖 寒饮咳喘,法宜辛温宣降,仲景每以细辛与干姜、五味子同用。此二者一是少阳枢机不利,一是厥阴肝郁气滞,少阳主火化,厥阴从中见, 木反侮金,犯肺致咳,虽挟寒饮,亦不宜细辛辛散,以免动风助火之嫌。可见经方 用药,或加或减,均有法度。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其,时腹自痛等 为主证,脾虚脏寒,似与肺之关系不大。然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失运化,聚为 寒饮,结于心下,而为咳喘,如小青龙汤必用干姜温中化饮为主,足证两太阴关系 密切。仲景将肺系病变已详述于太阳篇,故不再见于

7、太阴篇也。少阴病阳虚寒化, 水寒泛溢,“其人或咳”(3 16条),如真武证;“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 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3 1 9条),则是阴虚热化,水热相结。盖肾 为水脏,肺主气,为水之高源,肾水上逆,子盗母气,故无论寒化热化,均能导致 肺病而为咳喘。心为火脏,主血、主脉,乂主神志疾患。心在左乳下,正当虚里处。内经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 7条)。此是阴 血虚而不得濡润,阳气虚而不能煦化,故见心悸之证,结代之脉,法以通阳复脉育 阴濡润为治。若“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

8、 4条),则是心液外泄,心阳大虚,故义手自冒,欲得外卫。可见中医诊法, 虚则喜按,实则拒按,自是不磨之论,故治用辛甘化阳甘温益气之法。若进一步心 阳外越,神明不安,不仅烦躁,甚至惊狂,则甘温镇涩之法,如桂甘龙牡、桂枝救 逆汤方意,乂宜采用。另外,心病多是火热之证,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 3 0 3条)。此是心火太亢,肾阴枯竭,治 宜补水泻火,如黃连阿胶汤,正是对证之方。脾位居中焦,主运化水谷,散布精微。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病机为脾虚脏 寒,治法主用温中,故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 服四逆辈”(

9、 2 7 7条)。“若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 之”(6 6条),则脾虚气滞浊气上逆之证。其证重在腹满而吐,与上条侧重下利 者有异,故用扶脾益虚破气导滞之法,亦即补虚与破气并用之法。若中焦脾虚,寒 湿郁滞,致使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胆汁溢于全身,因而发黄。但此与阳明湿热发黃 有本质的不同,是为寒湿发黄。肾位居下焦,为人身真阳真阴之本。少阴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直是阳虚寒化之证。如阳气衰疲,寒湿凝滞,证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背恶寒,口中和, 脉沉,是附子汤证,即无热恶寒之证;有阳气虚衰,水寒泛溢,证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是 真武证;若大汗大下利而厥冷,或下利清

10、谷,为纯阴无阳,是四逆汤证;有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证为格阳, 是里真寒而外假热,为通脉四逆证;若下利,脉微,面色赤,证为戴阳,是下真寒而上假热,为白通证。前证见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病机为阴寒盛于下,虚阳扰于 上,当于姜附回阳救逆主药中,参入人尿、猪胆汁咸寒苦降,是为从治之法,并寓 对证而治之义。然少阴病初起,阳虚不甚,见反发热,无汗,脉沉,用温阳解表两解之 法,如麻附细辛、甘草汤类是也。至于少阴病,心中烦,不得眠,是肾水竭于下,心火亢于上,用黄连阿胶 汤,取滋阴降火之法以治;有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卧,是少阴阴虚水气内结之证,宜用猪苓汤以 育阴利水;若

11、利久伤阴,证见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用猪肤汤,取滋阴和中之法,亦 即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治法。以上三者,直是少阴阴虚热化证类矣。肝主藏血,主疏泄。肝脉循胸胁,属肝,络胆,挟胃,贯膈,循阴器,抵少腹,上与心火相接, 下与肾水为邻。故厥阴肝经受病,最易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之证,如“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 之利不止”( 3 2 6条)是也。若肝失疏泄,火热内郁,下迫大肠,而为下利后重或便脓血,渴欲饮水, 脉弦数,则是厥阴热利,用白头翁汤,取苦寒之品,以凉肝坚肠。若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证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用暖 肝和胃化饮降逆之

12、法,直是厥阴脏寒证治法。关于腑病病机,简略言之:如膀胱为太阳之腑,太阳主寒水之化,太阳表病 不解,病邪由表入腑,“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 I 条)。病由寒水蓄于膀胱,阳气不得宣化,故上见烦渴,下而小便不利。此与“膀 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正可互 相印证。是此烦渴,当由气不化津所致,与胃热津伤之烦渴,自有本质不同,故仲 景首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7 1条),谆谆为辨,可以会意。 胃与大肠为阳明之腑,阳明主燥热之化。胃燥热盛,津液受劫,出现身大热,汗自 出,不恶寒,反恶热,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滑数,宜清法;若见潮热,请语

13、,腹胀 满痛拒按,大便不通,脉沉实,苔黃燥,属腑热结实,宜下法。然此则不仅属胃, 而且有关乎肠矣。但与三焦为少阳之腑,少阳主火化。胆火上炎,故少阳病以口 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胆气不舒,枢机不利,最易侵犯脾胃,故少阳病以往来寒 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主证。三焦为决渎之官,主通调水道。 故少阳或然证,如水气犯肺,有“或咳者”;水气结聚于胸胁,有“胁下痞硬 者”;水气结于下焦,有“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因水气变动不居,故见证如是 也。人体疾病受体内外各种条件的影响,病机变化复杂多端。一般来说,疾病单 纯者少,合并者多。举例言之,如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黃连汤,干姜苓连 人参汤,

14、均寓有脾胃同治之法。“伤寒二三日,心下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 2条),是心脾同治之法。“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1 0 0条),是肝脾同治之法。“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 7 7条)治法寓有脾肾并治之义。推之太阳病外寒里饮,用小青龙汤,方中有细辛、干姜、五味子温中化饮,可以悟出脾肺同治之理。更有少阴病,水寒泛溢,“若咳者”,用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 姜,则是肾脾肺同治之法。凡此诸例,不仅限于伤寒,而杂病治法,亦可仿此类推 也。水、血、痰、食、气郁,为杂病中常见病种。水病机制,古人有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实则三焦主通调水 道,膀胱主调节水液,与水病关系密切。伤寒论中,如小青龙汤治外寒束表,水寒射肺而咳喘;五苓散治表邪入里,腑有蕃水;真武汤治少阴阳虚,寒水泛溢,此皆水病之荤荤大者。乂如苓桂术甘汤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 沉紧”(6 7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3 5 6 条)。二者病位同在中焦,用药略同。惟前者重在脾不健运,故主白术以健脾利 水;后者心阳不宣,故与生姜以宣散水气。小柴胡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