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_仁本_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_第1页
论儒家_仁本_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_第2页
论儒家_仁本_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_第3页
论儒家_仁本_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_第4页
论儒家_仁本_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收稿日期:2004205212作者简介:朱晓溪(1974- , 男, 安徽阜阳人, 安徽省委办公厅.第18卷第5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 18N o . 52004年10月JOU RNAL O F H EFE I UN I V ER S IT Y O F T ECHNOLO GY (Social Sciences O ct . 2004论儒家“仁本”, 230001摘要:它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儒学思想有着鲜明的人, 以“仁”为基础, 以道德自律为核心, 以中庸为其方法论, 以安民富民为其目标, 。儒家思想重视对人的人文关怀, 重视对人的人格塑造, 重视在社会

2、内部建立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 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生道德修养的论点和见解, 提出了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 这些对现代企业管理都深具启发意义。关键词:儒家思想; 企业管理; 启发中图分类号:F 279.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634(2004 0520072206O n en ligh tenm en ts of the Confucian benevo lenceidea upon the en terp rise m anagem en tZHU X iao 2x i(General O ffice of the Comm ittee of A nhui P rovince

3、, H efei 230001, Ch ina Abstract :T he Confucian is m , as the co re of Ch inese traditi onal cu ltu re , takes a leading ro le in the w ho le traditi onal cu ltu re system . Confucian is m is distinct in its hum an 2cen tered idea , and in view of resp ecting p erson s , the system atic p attern ad

4、m in istrated by hum an natu re is estab lished , w h ich take benevo lence as its basis , m o ral disci p line as its co re , m ean doctrine as its m ethodo logy , and set the safety and richness as its ob ject . T he Confucian is m stresses on hum an con siderati on , p ersonality bu ilding , harm

5、 on i ou s and o rdered relati on sh i p in the in teri o r of society , and p u t fo rw ard a series of op in i on s abou t the m o ral cu ltivati on of life and sequences of p rinci p le and standard of acti on , w h ich all have en ligh tenm en ts upon the m odern en terp rises m anagem en t .key

6、 words : Confucian is m ; en terp rise m anagem en t ; en ligh tenm en t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 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道教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儒家文化, 自西汉初年“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儒家文化奉为官方文化。改革开放以来, 众多的中国企业家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即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本文拟从儒家“仁本”思想入手, 探讨其对企业管理的启发。一、儒家“仁本”思想概述这里所说的“仁本”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从理论

7、角度看,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 儒家思想的理论观点都是围绕“仁”展开和深化的, 所以, “仁学”; 二是从实践角度看, “仁”同样处于核心地位, “仁”的内核, 儒家所提倡的其他道德也就失去了树立的根本1。1. 关于“仁”的含义“仁”的含义是什么? , 首要的困难是来自于文体方面。论语。“仁”的内涵是在孔子的学生“问”, , 场景不同, 所以孔子的回答也不尽相同。这一情况, , 同时也意味着“仁”的内涵是在问答过程中不“仁”的内涵造成了困难。笔者也并不试图对“仁”下确切的定义, 仅从“仁”在论语中所表达的含义作一阐述。首先, “仁”是一种道德品质, 又是

8、一种必须首先掌握的学问。在孔子看来, 具备“仁”的胸怀是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学问的深浅不是看他具有多少实际技能, 而是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仁”的品质。关于这一点, 论语中有充分的论述。如论语学而写道:“子曰:弟子, 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 能竭其力; 事君, 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又如论语子路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这就是说, 一个人要首先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之后,

9、 如果行有余力则可以学习其他技能。一个能够看重贤德、竭心尽力地侍奉父母和君王、对朋友诚实守信的人, 尽管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和学习, 但他和学习过的人也没有什么分别。这里, 可以看出, 孔子所说的学问与实用技能无关, 而是做人做事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和行为规范。而且, 这些原则和规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所必须懂得和掌握的。其次, “仁”的本质内涵是“爱人”。论语颜渊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论语上对“仁”最为明确的表述。但是, 怎样才是“爱人”? 孔子提出了忠恕的方法。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论语里仁 。儒家“忠”是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 以及由此态度去

10、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 去推度别人的心, 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忠与恕, 孔子似乎更看重“恕”, 孔子说:“恕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第三, 孝悌是“仁”的根本。儒家的“仁”贯穿于忠、信、恕、勇、孝、恭、敏、宽、惠、智、勇等诸种品德。在这些品德中孝悌是核心, 是其他品行的发端。如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的弟子有若认为, 人们如果在家中对父母尽孝, 对兄长尊敬, 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 尊重

11、权威, 不会危害社会秩序。有若从孝悌与忠的关系入手, 说明了孝悌是仁的根本, 君子的其他德行都是孝悌的延伸和演化。这一点在论语八佾中也有生动的描述:“子夏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子夏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这里, 子夏打了一个比方:一位女子笑得很好看, 眼睛很明亮, 这是因为她的相貌本来就好的缘故。通过这个比喻, 说明了仁和礼的关系, 即先有仁后有礼, 先有孝悌后有忠信, 忠信宽等不过是仁和孝悌的发挥。2. 仁与礼的关系所谓“礼”是指建立在儒家基本观点基础之上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礼”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论语、孟子对礼都有大篇幅

12、的阐述。所以, 有的学者把“礼”与“仁”一起列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但37第5期朱晓溪:论儒家“仁本”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因为没有弄清仁和礼的逻辑关系。笔者认为, 仁和礼是主辅关系, 是不能并列的, 仁为主、礼为辅, 仁为体、礼为用2。(1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礼是仁的外部表现“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 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 把这种内在情感通过恰当的言行表现出来就是礼。就仁和礼而言, 孔子更看重仁, 认为如果没有“仁”的内核, 所谓“礼”失去其意义和作用了。如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 ”这里, , 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的问题。又如:“林放问礼之本。

13、子曰:! , ; , , 宁戚。”“宰我问:“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 ; 。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钻燧取火, 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 :女安, 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 居处不安, , ! , 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 ”(论语阳货 。这里, 林放问孔, 而是举了治丧的例子。他说, 就丧事而言, 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 , 父亲去世, 作儿子的必须守孝三年, 孔子的弟子宰我认为三年时间太长, 一年就足够了。孔子告诉他, 如果这样做觉得心安, 那就守孝一年。同时, 孔子指出宰我内心缺少仁。这说明, 孔子不仅重视礼仪,

14、 更重视内心的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比形式上礼仪更为重要, 只有把形式上的礼和发自内心的情感配合起来, 才符合礼的根本要求。(2 礼是仁的规范, 对于促进仁的养成具有反作用内心有“仁”, 是举止有“礼”的基础。但有“仁”并不必然有“礼”, 只有恰当地把“仁”表现出来, 才是“礼”。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如果内在的质的要求胜过外在的文采, 那(外在的形式 就会显得简陋粗俗; 如果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 (外在的形式 就会显得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 才是个君子。这段话言简意赅, 确切地说明了“仁”只有通过恰当的“礼”才能正确

15、地表现出来。但是,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即如何才能做到恰当呢? 孔子从哲学高度提出了“中庸”的解决方法。“中庸”是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但“中庸”究竟作何解释, 古往今来也是众说纷纭。论语对中庸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仅在论语雍也有一句:“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意思是说,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 该是最高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这句话对“中庸”几乎没有解释, 只是说明了一个现实的现象, 令人无从把握其含义。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中对“中庸”曾有这样的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意思是喜怒哀乐这几种感情还没

16、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 表现出来了, 都合乎义理礼节, 叫做“庸”。这个解释依然未从哲学角度说明“中庸”的内涵, 让人觉得隔靴搔痒、意犹未尽。笔者认为, “中庸”描述的是事物处于平衡的状态, 即所谓“不偏不倚”。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 就会出现“不及为不及, 过犹不及”的结果, 这种结果都不是最好的结果, 也不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尽管论语中对“中庸”没有明确的表述, 但细细品读论语, 会发现其所讲述的道理始终贯穿了这一原则。上文所说的仁与礼的关系问题就是中庸原则的运用。从这个角度说,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礼虽然决定于仁, 但对仁具有反作用。孔子一生谨慎, 凡事必依礼而行。论语乡党用整

17、篇的文字记录了孔子在不同场景的行为举止, 用现在眼光看, 有时可能都到了迂腐的地步。如论语乡党记载: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 便低头躬身, 好像不容他直着身子进去。站, 他不站在门中间。经过国君的坐位时, 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 脚步也加快起来, 说话好像中气不足的样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还要表现出恭敬不安的样子。孔子在谈到自己对礼的运用时, 说到了七十岁才达到“随心所欲, 不逾矩”的境界。这也就是说, 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经历了自我约束、刻意为之的阶段。原因很简单, 即礼对仁心的养成具有反作用, 正确恰当的言谈举止可以培养、固化内心的仁, 否则就会“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对内心的仁造成伤害。故而孔

18、子强调:“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从这个意义上说, 礼与仁又是统一的。47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3. 仁与利的关系儒家所说的“利”指的是眼前的利, 直接的利。西方经济学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是经济人, 都是趋利的。但儒家对利则持否定态度, 认为“君子不言利”, 趋利是小人所为, 人如果趋利, 必然少德。需要指出的是, 论语提到的小人和现在的概念不尽相同, 现在说的小人指的是品质恶劣、道德低下的人, 而论语中提及的小人指的是没有经过道德熏陶的普通人, 也即芸芸众生。如此而言, 与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理论也非全然不同, 也认可对一般人而言, “君子”,

19、则不能把“利”放在第一位, 放在第一位的应是“仁”, 应是, 否则就会因利害义, 违反了“君子”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不是说不要利, 而是说取利必须在仁的统率之下, 必须符合的要求, 要“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事实上, 孔子认为, , “利”自然就有了。如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 , , 慎行其余, 则寡悔。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这里, , 孔子要求他要做到谨言慎行, 并且说明了这样做的理由和好处:对于有把握的话才说, , 这样才能减少过失, 减少失误, 过失和失误都很少, 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所以, 仁与利不是水火关系, 而是一个谁为主谁为次、谁为因谁为果的问题。儒家反对

20、“言利”, 是反对急功近利, 反对把利当作为人处事的第一原则。4. 礼与和的关系和是礼的目标。“和”的核心问题是人际和谐。“和为贵”(论语学而 是儒家建立一个理想人际氛围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指导原则。儒家认为,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 和合共存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儒学文化强调用“礼”来协调人的行为, 平衡社会的各种关系, 使之达到和谐的目的。用“礼”来规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行为, 约束人们的行为, 使之不产生偏颇或越轨的行为, 每个人都应该按自己的身份、地位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行事。而“礼”的重要作用, 就是它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礼之用, 和为贵”, 所强调的是和

21、高于一切。二、“仁本”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1. 企业要以人为本, 一切管理活动要以人为中心儒家思想最早把人们的视野从“天”转向了“人”, 主张“仁”道, 提出了“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民, 使民以时”等。孔子所分析的, 是己与人、人与人的关系, 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论语乡党篇写道:“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不问马怎么样, 首先问伤人没有。孟子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爱人”的思想, 明确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

22、君之视臣如草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他还特别强调了“人”和“人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提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及“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 已经具有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企业人本管理也应该首先从“人”着手, 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 即“民为贵”; 正确把握人性的本质, 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培育人, 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得道多助, 天下顺之”, 企业才能兴旺。2. 企业要建立正确的和谐观儒家主张和为贵。“和”

23、的概念不仅反映了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理想的运行秩序, 而且反映了达到这种秩序的内在平衡机制。当有人问孔子治国的办法时, 孔子回答“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是君、臣、父、子都能各安其分, 各尽本职, 这种状态是一种最佳的社会秩序, 也即儒家所提倡的“和”的状态。这里, 君、臣、父、子各安其分、各尽本职, 既是“和”的因, 也是“和”的果,57第5期朱晓溪:论儒家“仁本”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试想, 一个国家如果君王不能律己正身, 谋求治国大计, 臣子不能做好本职工作, 尽搞些歪门邪道, 甚至搞腐败, 破坏国家纲纪, 那这个国家的秩序也就乱了, 当

24、然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如历史上的宋徽宗, 作为一国之主, 不是想着如何把国家治理好, 却把精力放在书法绘画上, 结果差点亡了国, 自己也当了俘虏。尽管宋徽宗在艺术上造诣很高, 是一代宗师, 但他在做人做事上却不值得称道, 因为他没有尽到一国之君的本分。对于企业, 这种“和”的理念同样是适用的, 做好本职工作, 做到不越权、不擅离职守, 地完成螺丝钉的使命, 大家立足本职岗位, , 能兴旺的。当然, “和”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 , 这种状态就是“中庸”。儒家“中庸”, 的平衡, , 要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不能为了求利, , , 这样的企业是无法长久立足的3。3. “爱人”思想

25、的本质内涵, 并由此引申或转化为“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诸多品行, 这些品行表现在企业即是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如“忠”在企业就表现为员工对企业忠诚、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恕”则表现为员工之间互相尊重、互助互爱; “敏”则表现为工作勤奋努力; “勇”则表现为对工作敢于负责, 不推卸责任等。然而, 企业管理者要培养员工具备这些职业道德, 不是靠空喊几句口号, 张贴几条标语或是靠一些规章制度的约束就能奏效的, 必须找到一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儒家“仁本”思想恰恰提供了一条思路。儒家认为, 所谓“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品行都是由“爱人”这一基本的

26、情感引申或转化而来。所以, 对企业而言, 应当把树立员工职业道德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如何诱导、启发员工热爱企业、热爱工作、关心他人方面。如果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地做到热爱企业、 关爱他人, 所谓工作认真负责、对企业忠诚等职业道德要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4. 企业对员工人格的塑造要标本兼顾传统管理理念倾向于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 期望通过激励奖惩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使得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的管理要求。应当说, 这种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但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如有的企业通过物质奖励的办法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就存在两个问题:第一,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完全受制于物质奖励的高低,

27、而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 一旦出现奖励与内心期望有距离, 其工作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所以, 这种工作积极性是浮躁的、易变的; 第二, 这种办法不能很好地解决员工的职业道德问题, 再高的物质奖励也无法换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如果别的企业愿意给更高的报酬, 员工就可能因此跳槽。试想, 一个对企业忠诚度有限的员工, 他的工作热情和潜力是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儒家“仁本”思想强调, 人的外在品行贵在发自内心, 贵在自觉, 而不是靠外在的压力。企业员工对工作负责、对企业忠诚等职业道德只有发自内心才是持久的、可靠的。如果一个企业能够管理到每一位员工都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自觉奉行职业道德, 那么这

28、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就达到了理想的境界。5. 企业经营要做到义与利的统一儒家“仁本”思想要求做人做事不能把“利”作为第一原则, “利”的诉求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和“义”的要求, 主张“利”是实行“仁义”之后的派生物, “利”是“仁义”的果, “仁义”是“利”的因。在企业管理中, 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利益调节, 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企业要讲“利”, 作为个人也是要讲“利”的, 只不过不要“见利忘义”, 要讲“义利”的统一, 讲正当性与合宜性。因此, 在企业内部, 要坚持用“义利”统一的观点教育职工, 从管理人员到第一线的生产工人, 都应该明白企业是要谋利的, 但不仅仅是为了本企业的利益,

29、 更不只是为了职工个人的利益, 而是为了服务社会,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需要。明白了这样的道理, 职工就应该自觉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产出质量上乘、品种多样、数量丰富的产品, 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 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 67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第 5 期朱晓溪: 论儒家 “仁本” 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 77 一方面要教育职工 “明义”另一方面也不要忘记了职工的 , “利”要不断改善职工的物质生活条件, 提高 , 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 职工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之后所获得的工资、 奖金和各种补贴是合于 “义”

30、的, 这就叫做 “义而后取”相反, 如果割裂了 。 “义” “利” 和 的统一, 只讲 “物质刺激”一切为了利, 不但会破 , 坏企业内部的平衡, 也会使整个社会失去平衡。 因此, 在讲 “利” 的同时也必须用 “仁义” 来统帅 “利”这样 , 职工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聪明才智也就会发挥出来, 企业就一定会出现生气勃勃的局面。 实际上, 按 照儒家 “仁本” 思想的逻辑, 正是因为企业实行了 “仁义”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才会有利润, 利润就是社会 , 对企业的回报, 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社会对企业的回报就越高 4 。 6. 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管理的成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 论语 一书中多处论及为政之道, 如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认为,“德” 是领导者必备的修养, 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孔子非常重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 提出 “政者, 正 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他还明确指出, 在上位的人一定要 ” 以身作则。 如果身居领导位置的人不能行德政, 百姓就会不服气,“举直措诸枉, 则民服; 举枉措诸直, 则 民不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